- 2024-01-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 检测脂肪可用苏丹III或者苏丹IV进行染色 C. 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 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蔗糖还原成砖红色 【答案】D 【解析】完整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如果完整性受到破坏就失去了该功能,所以可以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细胞膜是否完整,A正确。脂肪可以用苏丹III染成橘黄色,用苏丹IV染成红色,B正确。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染成深色,C正确。斐林试剂是鉴定患有糖的,而蔗糖是非还原糖,D错误。 2. 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复制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C 【解析】在细胞中,DNA主要在细胞核中,但细胞质中也有DNA,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也能进行复制,也有参与DNA复制的酶,A错误。酶在生物体内和体外都有催化活性,B错误。盐析可以用于提取蛋白质,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含有胃蛋白酶,C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 ℃,但保存温度应在低温下,D错误。 点睛: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体内或体外适宜的条件下都能发挥催化作用。 3. 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B. 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运输的被动运输过程 C. 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 D. 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 【答案】B 【解析】膜蛋白镶嵌、贯穿和覆盖磷脂分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不对称,A正确;膜蛋白参与协助扩散过程,B错误;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离子,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同,C正确;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D正确; 【考点定位】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膜蛋白镶嵌、贯穿和覆盖磷脂分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不对称。 4. 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时如图1,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2,漏斗管内的液 面不再发生变化,H1、H2表示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高度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2中B的浓度等于C的浓度 B. 图1中B的浓度大于C的浓度 C. 图1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率大于C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率 D. 图2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率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率 【答案】A 【解析】在有一层半透膜,膜两侧有浓度差时溶剂分子会发生渗透作用。根据图2中的结果分析可知B的高度比C的高度要高,即水分子进入到B漏斗管内的多,说明B溶液浓度要大于C,B正确。但平衡时漏斗内外溶液浓度不相等,仍然是B的浓度大于C,A错误。图1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率大于C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率,所以漏斗内液面才会上升,C正确。图2中达到了动态平衡,所以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率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率,D正确。 点睛:渗透作用发生需要具备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此时溶剂分子是双向扩散的,在达到动态平衡时,溶剂分子进出速率是相等的。 5.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B. 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发生转移 C. 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 衰老细胞中所有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答案】D 6.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导致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A.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 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 3:1 C. 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D. 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答案】B 【解析】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是属于假说过程,A错误;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发现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1都是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3:1,是发现问题的现象,B错误;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1:1,这是孟德尔验证实验的内容,C正确;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这是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D错误.故选:C. 【点睛】 二、非选择题 7. 下图是有关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子ATP中含有_____个高能磷酸键。 (2)c中的能量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a、b分别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动物细胞中,_________反应(“吸能”或“放能”)一般与②过程相联系,_________反应(“吸能”或“放能”)一般与①过程相联系。 【答案】 (1). 2 (2). 各项生命活动 (3). 呼吸作用 (4). 光合作用 (5). 吸能 (6). 放能 【解析】本题考查ATP的产生和利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1分子ATP中含有3个磷酸键,但只有2个是高能磷酸键。 (2)c是ATP释放出来的能量,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 (3)动物和人能产生ATP的是呼吸作用,而绿色植物能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ATP,所以b是呼吸作用,a是光合作用。 (4)在动物细胞中细胞的吸能反应与②过程ATP的水解相联系,而放能反应一般与①过程ATP的合成相联系。 点睛:ATP的产生途径在动植物中不同,在植物中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条途径,但其光合作用产生ATP一般只用于其暗反应,而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其它的生命活动,动物只有呼吸作用产生ATP。 8. 某种自花传粉的豆科植物,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不同品种植株所结子叶的颜色有紫色也有白色。现用该豆科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植株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组别 亲本的处理方法 所结子叶的颜色及数量 紫色子叶 白色子叶 实验一 将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409粒 0 实验二 将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0 405粒 实验三 将甲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 396粒 0 实验四 将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 297粒 101粒 分析回答: (1)在该植物子叶的紫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2)实验三所结的紫色子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 (3)实验四所结的297粒紫色子叶中杂合子的理论值为__________粒。 (4)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则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白色子叶=_____________。 【答案】 (1). 紫色子叶 (2). AA (3). Aa (4). 0 (5). 198 (6). 1:1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察考生对显隐性的分析,亲本基因型的判断及相关概率的计算能力。 (1)在该植物子叶的颜色中,根据实验四,丙自交后后代中出现了紫色:白色约为3:1,说明紫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因为甲的后代都是紫色,说明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而丙自交后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其是杂合子,基因型是Aa。 (2)乙的后代都是白色,说明乙的基因型是aa,在第三组实验中,后代的紫色都是Aa,都不能稳定遗传,所以能稳定遗传的占0. (3)实验四种所结的297粒紫色种子中杂合子约占2/3,所以理论值为198粒。 (4)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即Aa和aa杂交,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子叶:白色子叶=1:1. 点睛:一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显隐性判断,如果自交后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占3的是显性性状,且亲本是杂合子。 9. 油菜果实发育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果皮的光合作用。 (1)油菜果皮细胞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至种子。种子细胞内的蔗糖浓度比细胞外高,说明种子细胞吸收蔗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2)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__ (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__ (填色素名称)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_______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3)图乙表示油菜种子中储存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可用______染液检测;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有机物由_______转化而来。 【答案】 (1). 叶绿体 (2). 主动运输 (3). 小于 (4). 类胡萝卜素 (5). [H] ATP (6). 苏丹3/苏丹4 (7). 可溶性糖和淀粉 【解析】试题分析:解坐标柱形图题时,要看清楚纵坐标、横坐标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柱形图所代表的意义,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做进一步的分析、判断。除此外,还要关注曲线的起点、交点、折点和终点,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曲线的走势等,并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1)油菜果皮细胞含有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蔗糖属于二糖,种子细胞吸收蔗糖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2)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3.5+6=9.5,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2+6.5=8.5,故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减少,导致光反应减弱,生成的[H]和ATP激素导致暗反应减弱,光合速率降低。 (3)据图乙分析,第36天,种子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脂肪,可以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检测呈黄色或红色。据图分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有机物由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而来。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掌握情况和从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难点在于甲柱形图中,必须抓住了“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明确图中白色柱形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黑色柱形代表的是呼吸速率,才能正确作答。分析乙中曲线四种有机物含量变化趋势,才能得出脂肪增多的来源 是可溶性糖和淀粉减少所致。 10. 如图所示,图1是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2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3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图表示的是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此时细胞中有DNA分子________个。 (2)图1中的B图表示的有丝分裂过程相当于图2中曲线的哪一段?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_条。 (3)图3中属于分生区细胞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若使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方移动。 【答案】 (1). 动物 (2). 中 (3). 12 (4). a~b (5).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垂体的牵引线下均匀移向两级 (6). 6 (7). B (8). 右上 【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和实验,意在考察考生对图像、染色体含量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图1种的A没有细胞壁,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是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中期。此时1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所以有12个DNA分子。 (2)图1中的B图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表示的有丝分裂后期。与图2中曲线a-b段对应,此时染色体数目增加,是因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垂体的牵引线下均匀移向两极。此时加倍后有12条,说明正常体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 (3)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所以是图3中的B。 此时分生区在视野的右上方,如果要使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点睛:显微镜下的像是倒立的,题干中的细胞是在右上方,实质是在左下方,所以要向右上方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11. 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 请分析回答: (1)洋葱表皮细胞在第1、2、3组实验中均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和外在条件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第1组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第1组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第1组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2). 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会使植物细胞快速发生质壁分离,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够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 尿素分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选择透过性膜进入细胞 (4). 100 ℃已使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结构基础是有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而外在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3)第1组和第3组实验是外界溶液不同,第3组能发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主要是因为尿素分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选择透过性膜进入细胞。 (4)第1组和第4组实验不同是将实验材料进行了灭活,出现实验结果的差异是因为100 ℃已使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