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1月3日,中国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据科学论证,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主要是宇宙天体撞击形成的。据此完成问题。‎ 有关此次探月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不用降落伞是因为月球上无大气 B. 月球背面环形山更多可能是无地球的屏障保护 C. 月球背面更适宜天文观测是因为受太阳活动影响小 D.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 降落伞的原理是利用空气的阻力,降低下降速度,月球质量小,周围没有大气,因而月球降落不能使用降落伞,A对;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是一样的,月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砸落在月球背面的陨石多,而面对地球的正面有地球的屏障保护(地球质量大,能够捕获更多流星体,极大地减少了坠落在月球的陨石数量),因此月球背面环形山比正面多,B对;月球背面更适宜天文观测主要是因为背面不会受到人类发射的各种无线电波和光线的干扰,观测环境是非常安静、稳定、独立的,月球背面受太阳活动影响同样较大,尤其是新月时,月球背面面向太阳,受太阳活动干扰明显,C错;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日期是1月3日,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D对,因此说法错误的选C。‎ 纬线世界地图是按照纬线分割地球仪,以纬线为纵坐标线,经线为横坐标线来绘制的世界地图。下图为纬线地图,有一艘科考船从悉尼出发,到图中A地进行科学考察。‎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 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下列有关图中A点与其对跖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都位于东半球 B. 地方时总是相差12小时 C. 不可能同时属于同一日期 D. 球面最短距离相差18000千米 ‎3. 图中A地位于悉尼的(  )‎ A. 西南方 B. 东南方 C. 正南方 D. 正西方 ‎【答案】2. B 3. A ‎【解析】‎ ‎【2题详解】‎ 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经度相差1800,纬度度数相等,南北纬相反。‎ A. A点约为东经700位于东半球,但其对跖点经度为西经1100,位于西半球,A项错误;‎ B. 因为经度相差1800,所以地方时总是相差12小时,B项正确;‎ C. 当1800为0点时,全球为同一个日期,所以C项错误;‎ D. 对跖点位于经线圈上,球面最短距离为地球周长的一半,相差20000千米,D项错误。‎ 综合分析,B项正确。‎ ‎【3题详解】‎ 图中A地和悉尼都位于南半球,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转,所以A地纬度较高,并且在悉尼的逆时针方向,故A地位于悉尼的西南方,A项正确。‎ ‎【点睛】在经纬网上确定两点方位时,要从两地经度差小于1800的方向确定。‎ 宜昌市某高中兴趣小组于 9 月 2 3 日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理观测,图中等高距为 2 00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图中 Q 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A. 560 米 B. 780 米 C. 890 米 D. 1050 米.‎ ‎5. 9 时(地方时)Q 地的观测者看到太阳在 P 地升起,据此判断图中河流 NM 段的大致流向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答案】4. D 5.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等高线的判读。 ‎ ‎【4题详解】‎ 根据P处山峰的海拔及等高距,P地外围等高线大约为1800,Q点北部地形为谷底,因此等高线应该向高海拔凸出,故Q地外围等高线数值为1000,则Q地的海拔范围为1000-1200米,D对。故选D。‎ ‎5题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此时为秋分日,这一天太阳在地方时6时从正东方向升起,9 时(地方时)Q 地的观测者看到太阳在 P 地山地升起,此时太阳已位于东南方位,因此,P点在Q点的东南方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相反,故河流流向为从N流向M大致流向为向东,A正确。故选A。‎ ‎【点睛】‎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1.判断等高距的大小——即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也就是说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开区间。2.判断地形部位:山脊——等高线弯曲部位由高向低处凸,多形成分水线。山谷——等高线弯曲部位由低向高处凸,多形成集水线,在此处易发育成河流。 陡崖——几条等高线相交重合的地方,其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 d < H < (N + 1) × d,其中N是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是等高距。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比较密集,河谷呈V字型。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高原——海拔高度大,但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边缘密集,中部稀疏。‎ ‎2020年5月11日,在停业3个多月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将重新对公众开放,这也是全球第一家恢复开园的迪士尼乐园。下图为世界六大迪士尼乐园分布图,图中AB线表示上海迪士尼乐园迎来开园后某时刻的昏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据图判断下列可信的是( )‎ A. 此时④地与上海属于同一天 B. 此时太阳位于③地西南地平线上 C. 该日上海日出比①地早 D. 此时⑤地日影朝向东北 ‎7. 全球6个迪士尼度假区中( )‎ A. 多数分布在热带地区 B. ③乐园公转线速度最小 C. ②乐园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 D. 一半位于东半球 ‎【答案】6. D 7. C ‎【解析】‎ ‎【6题详解】‎ 图中AB线表示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是18点,结合经度此时④地与上海不属于同一天,A不可信。此时北半球是夏半年,日落西北方向,太阳位于③地西北地乎线上,B不可信。该日北半球纬度越高,日出越早,上海日出比①地晚,C错。此时⑤地已过中午,太阳位于南偏西方向,日影朝向东北,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全球6个迪士尼度假区中,多数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A错误。③乐园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最小,B错误。②乐园位于两条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C正确。有4个位于东半球,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以6个迪士尼乐园为载体,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根据图上信息和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解题即可。‎ 读“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8. 有关该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麓始终大于山顶 B. 山顶始终大于山麓 C. 1~8月山麓一直增大 D. 9~12月山顶一直减小 ‎9. 关于该地太阳辐射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7月最大 B. 12月最大 C. 6月随高度递增 D. 11月随高度递减 ‎10. 该地太阳辐射最大的月份不是6月,而是8月,其主要原因可能为8月( )‎ A. 太阳高度大 B. 白昼长 C. 晴天多 D. 阴雨天多 ‎【答案】8. C 9. B 10. C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8题详解】‎ 结合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4月中旬到8月中旬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山麓,8月中旬到9月中旬山顶太阳辐射强度等于山麓,9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山麓。1~8月山麓太阳辐射强度一直增大,9~12月山顶并非一直减小,10~11月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呈上升趋势。所以选C。‎ ‎【9题详解】‎ 结合大别山山麓与山顶太阳辐射强度及其垂直变化率折线图可知,该地太阳辐射垂直变化率达-11 W/100m,垂直变化达最大,12月垂直变化率达7.5 W/100m,6月随高度递减,11月随高度递增。所以选B。‎ ‎【10题详解】‎ 大别山地区由于地处江淮地区,6月份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阴雨连绵,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强。8月受副高影响,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月份不是6月,而是8月。所以选C。‎ 某人设计了一口24小时的全日时钟(如图7所示),指针为时针;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时针也刚好转了一周,所以时针可以看成是某地的经线。完成下面小题。‎ ‎11. 如果此钟在北京得到推广。图中此刻北京恰好日出(不考虑房屋阻挡、地形等因素),那么这一天可能为(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冬至日 D. 元旦 ‎12. 如果此时上海为星期一,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所处的日期( ) ‎ A. 星期日的范围大于星期— B. 星期一的范围大于星期二 C. 星期二的范围大于星期一 D. 星期一的范围大于星期日 ‎13. 如果图中的时针,刚好表示180°经线,那么全球处在同一天,要过几小时?( )  ‎ A. 6个小时 B. 12个小时 C. 18个小时 D. 14个小时 ‎【答案】11. A 12. A 13. 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时间计算,日期分界线,特殊经线及特征。‎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此钟时针一日转一周,图中此刻上海恰好日出,即6点日出。除赤道全年6点日出以外,其它地区只有在二分日6点日出,那么这一天可能为春分日,A对。夏至日、冬至日、元旦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上海日出时间不是6点,B、C、D错。‎ ‎【12题详解】‎ 如果此时上海为星期一,时刻是6点,即北京时间是6点。可以计算出东2区时刻是0点,即30°E是一条日期分界线。另一日期分界线是180°经线,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所处的日期为星期日的范围大于星期一,A对,D错。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此时没有星期二的范围,B、C错。‎ ‎【13题详解】‎ 如果图中的时针刚好表示180°经线,即180°经线的时刻是6点。全球处在同一天时,180°经线时刻是0时。此时180°经线是6点,需再经过 18小时,才能到0(24)时,所以C对。‎ ‎【点睛】只有在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其它日期,除赤道外,日出地方时不是6点。要知道,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固定的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另一条是时刻为0点的经线,位置是移动的。东十二区是新一天开始最早的地方。记住,180°经线是0时,全球位于同一日期,180°经线是正午12点时,新旧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下图为1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图中M为OP的中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当地球公转速度为N时,可能是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15. 当地球公转速度为M时,合肥的昼长接近 A. 9小时 B. 12小时 C. 16小时 D. 19小时 ‎16. 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太阳直射点 A. 在北半球,并向南运动 B. 在北半球,并向北运动 C. 在南半球,并向南运动 D. 在南半球,并向北运动 ‎【答案】14. D 15. B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速度也随之变化,1月初到达近日点时,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读图可知O、N的公转速度是最快的快,P最慢,M为OP的中点。图示地球公转的位于N时,读图可知其公转速度是最快的,其接近近日点,因此由选项可知当地球公转速度为N时,可能是冬至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15题详解】‎ 一月初为近日点,其公转速度最快,七月初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读图可知O、N的公转速度是最快的,P最慢,M为OP的中点。当地球的公转速度为于M点时,即为近日点到远日点之间,此时大约为春分日,此时全球是昼夜平分的,因此可知当地球公转速度为M时,合肥的昼长接近12小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P点的公转速度是最慢的,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即地球处于远日点时,即位7月初,可知此时太阳的直射点是在北半球的,且正在向南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点睛】近日点时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最快的,每年的1月初为近日点;远日点时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最慢的,为每年的7月初。‎ 读全球昼长纬度分布示意图(下图),①②③④线条代表日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①②③④线条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西安昼短夜长且昼渐长的时间段可能为( )‎ A. ①至③ B. ④至① C. ②至③ D. ③至④‎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南北极点昼长是12或24或0,据此,②昼长是18小时,不符合实际,故不可能存在,B符合题意。故选B。‎ ‎【18题详解】‎ 西安昼短夜长且昼渐长的时间段,应该是从冬至到春分的这个时间段,在图中①是冬至,②不存在,③是春分或秋分,④是夏至。所以①至③符合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规律的应用。根据图上的时间和纬度进行分析即可得到正确的答案。‎ ‎19.古人造字,蕴含着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下图为我国某地景观图。秋分日北京时间14:10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位于 A. 松嫩平原 B. 塔里木盆地 C. 准格尔盆地 D. 内蒙古高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北京时间14:10,当地正好12点,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小时,所以可以计算出某地的经度是87.5°E。且秋分日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说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推测当地的纬度为45°N,由此可能位于我国的准噶尔盆地平原。故选C。‎ ‎【点睛】‎ 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太阳高度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为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方降低。随季节变化是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有直射现象。‎ ‎①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永远为零。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②地理纬度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某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点可能有两个,也有可能只有一个。(位于同一经线上,与直射纬线之间的角距离相同)‎ ‎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范围为:0°≤H≤90°‎ ‎④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值。[H=90°—|Φ±δ|,(Φ、δ为正值,H为正午太阳高度角,Φ为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Φ、δ在同一半球时,取“一”,不同半球取“+”)或H=90°—两地纬度差]。‎ ‎⑤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地理纬度相等点的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相等点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点的纬度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差的绝对值的一半。‎ ‎⑥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 ‎⑦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tgH =影长/物体长度。(当地正午时)‎ ‎⑧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的夹角 = 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 ‎⑨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tg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⑩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量是:当地纬度+23°26′;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下图为某日a、b、c、d四条纬线上太阳高度随经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关于纬线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b为北半球,d为南半球 B. ab之间的纬度差等于bc之间的纬度差 C. a昼长最长,bc昼长相等,d昼长最短 D. bd两地纬度值相同 ‎21. 太阳高度x与y之间的关系是 A. x+y=90° B. 3x-y=180°‎ C. 2x-y=90° D. 4x+y=270°‎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先算昼长:横坐标每格为30°,时间差2小时。b线太阳高度角大于0的经度差占8格,昼长是16小时;c线太阳高度角大于0的经度差占6格,昼长是12小时;d线太阳高度角大于0的经度差占4格,昼长是8小时,a地昼长介于16和12小时之间,为直射点所在纬线,所以很容易判定:①ab两地位于同一半球,d位于另一半球,c地位于赤道;②b地昼长+d地昼长=24,d两地纬度值相同。D正确。故选D项。‎ ‎【21题详解】‎ 图中c位于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x,可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90-x;b、d纬度相同,半球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直射地与所求地纬度差),设b、d纬度为α,则x=90-[α-(90-x)],y=90-[α+(90-x)],可算出3x-y=180°,B正确。故选B。‎ 下图是世界一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完成下列各题。‎ ‎22. 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 甲乙之间的裂谷、海洋 B. 甲丙之间的海沟、海岭 C. 甲丙之间的褶皱山脉、高原 D. 甲丁之间的海沟、岛屿 ‎23. 甲板块 A. 参与了地质循环 B. 漂浮在莫霍面上 C. 周边多地震活动、少岩浆活动 D. 以海岸线与其它板块分割 ‎【答案】22. D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形态和边界分布判断,甲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图中显示,甲、乙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碰撞挤压边界,属消亡边界,一般不会形成裂谷、海洋,A错误。图中显示,甲、丙板块相离运动,形成张裂边界,属于生长边界,而海沟形成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边界,B错误。图中显示,甲、丙板块相离运动,形成张裂边界,属于生长边界,而褶皱山脉、高原一般形成于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C错误。图中显示,甲、丁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碰撞挤压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亚欧板块之下,形成典型的海沟、岛屿等地貌,D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根据形态和边界分布判断,甲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包括甲板块在内的所示板块都参与了地质循环,A正确。板块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的单元,因此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是漂浮在莫霍面之上,B错误。太平洋板块周边是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既多地震活动、也可岩浆活动,特别是太平洋板块东南边海岭处,岩浆活动非常频繁,C错误。太平洋板块东南边不是以海岸线与其它板块分割,而是以海岭与南极洲板块分割,D错误。故选A。‎ ‎【点睛】板块张裂地区(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大洋中脊等);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区(消亡边界)往往形成高大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等);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消亡边界)常形成海沟,以及山脉或岛弧(如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美洲西岸的山脉)。‎ ‎ 土耳其的卡帕多基亚拥有世界上梦幻般的地质景观“蘑菇石”(如图所示)。“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底部的岩石呈灰白色,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 ‎ ‎24. “蘑菇石”底部岩石按成因划分,属于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25.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沉积—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B. 火山喷发—地壳抬升—沉积 C. 沉积—地壳抬升—火山喷发 D. 地壳抬升—火山喷发—风化、侵蚀 ‎【答案】24. C 25. A ‎【解析】‎ 考查岩石类型及特征,地质作用与地貌。‎ ‎【24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蘑菇石”底部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应为沉积岩,C正确。故选C。‎ ‎【25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蘑菇石”顶部岩石呈灰黑色,含有气孔构造,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出岩,“蘑菇石”底部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说明岩浆喷出应在沉积岩形成之后,应为先沉积,后火山喷发,再经历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现在的地貌景观,A正确。故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6. 甲地层中有丰富煤、天然气资源,则该地层往往( )‎ A. 含有化石 B. 有气孔和流纹构造 C. 因高温、高压岩石结构、成分改变 D. 岩浆上升冷凝而成 ‎27. 乙处 ( )‎ A. 位于大陆架上 B. 位于大洋海岭处 C. 地质上为断裂构造 D. 地壳较厚 ‎28. 关于该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地壳活动频繁 B. 多地震,并易产生海啸 C. 板块生长边界,海沟多 D. 岩层中常见火成岩 ‎【答案】26. A 27. C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地层中有丰富煤、天然气资源,说明该地层为沉积岩层,所以可能含有化石,A选项正确;有气孔和流纹构造的为岩浆岩,B选项错误;因高温、高压岩石结构、成分改变为变质岩,C选项错误;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岩浆岩,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7题详解】‎ 图示乙地水深约为2000米,所以不是大陆架地区,A选项错误;乙地区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大洋海岭位于生长边界附近,B选项错误;根据图示乙地岩层断裂,为断裂构造,C选项正确;乙处为大洋地壳,所以地壳较薄,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8题详解】‎ 根据图中琉球群岛判断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海沟、岛弧,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容易引发海啸,岩层中常见火成岩。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示意某地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形分布及地形剖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9. 若该山地有冰川分布,则其雪线海拔约为( )‎ A. 3000米 B. 4000米 C. 5000米 D. 6000米 ‎30. 图中甲地所在山坡的朝向最有可能是(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31. 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图中甲地的植被类型可能是( )‎ A. 亚寒带针叶林 B. 热带雨林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29. C 30. C 31. B ‎【解析】‎ ‎【29题详解】‎ 该山地1月均温高于7月,表明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当夏季气温在0℃以下的地点,才可能出现冰川。读图可知,1月份气温出现0℃的地点在海拔5 000米处。‎ ‎【30题详解】‎ 甲地最冷月气温在20℃左右,即位于热带,且处于迎风坡,由此推断最可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甲地位于东南坡。‎ ‎【3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甲地全年高温,降水丰富,则植被应为热带雨林,B对。亚寒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的气候类型分别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故不合适。故答案选B。‎ 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物候期指植物的生长、发育等规律及其对节候的反应所存在的时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各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2. 图中Ⅰ、Ⅱ、Ⅲ、Ⅳ所代表的季节搭配正确的是( )‎ A. 冬、秋、夏、春 B. 冬、春、秋、夏 C. 春、夏、秋、冬 D. 冬、秋、春、夏 ‎33. 短尾猴活动范围几乎不涉及马尾松林,关于其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被结构单一,可食食物较少 B. 海拔低,人类活动影响大 C. 海拔低,气温高 D. 短尾猴不喜食针叶 ‎【答案】32. A 33. C ‎【解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2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Ⅰ所示范围最窄,位于常绿林带,应为冬季;Ⅲ所示范围小但达到的高度最高,位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这些植被只有在夏季枝叶才比较茂密,因此该季节是夏季;Ⅳ所示范围最大,应是随天气逐渐转暖,各种植物的芽、叶等从山麓向上逐渐生长发育觅食短尾候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所致,应为春季,A正确。‎ ‎【3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短尾猴的活动范围在全年跨度很大,常绿阔叶林所在地区夏季气温可能高于马尾松林所在地区冬季气温,气温高不是导致短尾猴活动范围不涉及马尾松林的原因,错误的是C,符合题意。故选C。‎ 从开罗到开普敦,是穿越整个非洲大陆的梦幻之旅线路。某旅行者在日记中写道:“再向前行,树木越加稀疏,植被逐渐稀少,越来越多裸露的岩石将你带到漫无边际的沙漠……”左图为非洲梦幻之旅路线图,下图为肯尼亚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4. 与旅行者日记描述相符的路段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5. 该线路途经距赤道最近的雪山——肯尼亚山,关于肯尼亚山说法正确的是(  )‎ A. 山地雨林受赤道低压影响降水多 B. M坡为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C. ①、②植被分别为森林、灌丛 D. 山坡草甸比山麓草原湿润 ‎【答案】34. C 35. D ‎【解析】‎ ‎【34题详解】‎ 从日记内容“树木越加稀疏……将你带到漫无边际的沙漠”可知,该旅行者是从热带稀树草原带进入到热带荒漠带。甲段处于埃塞俄比亚高原附近,该段的气候主要是热带草原和高山高原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带和山地垂直带,A错;乙段在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经过地区气候均为热带草原气候,B错;丙段起点位于20°S附近,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往南西部沿海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丙段会看到植被由稀树草原变为荒漠的场景,C对;丁段终点在开普敦附近,该地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错。‎ ‎【35题详解】‎ 读图,山地雨林带位于热带草原带之上,其分布海拔为1000-2000‎ 米,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受赤道低压影响小,该地降水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位于东南坡,受东南信风影响地形雨丰富,A错;山坡草甸分布的海拔在4000米左右,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而山麓草原分布海拔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山坡草甸比山麓草原湿润,D对;M坡为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B错;①处海拔高于②,森林分布的海拔应低于灌丛,①为灌丛②为森林,C错。故选D。‎ 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我国某林地多年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6. 该地植被类型主要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热带季雨林 C. 亚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37. 与林窗西侧相比,12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 A. 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 B. 太阳从东南升,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 C. 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东侧通风性好 D. 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东侧湿度较大 ‎【答案】36. B 37. A ‎【解析】‎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 ‎【36题详解】‎ ‎12月为冬季,读图,该地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在25°C以上、平均最低气温也在15°C以上,冬季气温高,说明为热带地区,我国热带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雨林,B对;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均在15°C以下,故A、C、D错。‎ ‎【37题详解】‎ 冬季夜晚气温较低,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上午因雾没有完全扩散,上午多雾,光照较弱,下午光照强,且下午太阳位于西边,太阳光照射的主要是东侧的森林,导致东侧太阳辐射强,最高气温高于西侧,A对;冬季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东侧和西侧的理论日照时间相同,B错;若东侧通风性好,则散热快,最高气温应偏低,C错;东侧湿度较大,则白天削弱作用较强,最高气温较低,D错。‎ ‎2016年12月,我国首颗全球CO2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初步形成监测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能力。卫星监测结果表明:CO2浓度全球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在半球分布上,春季、冬季和秋季北半球CO2浓度都高于南半球,而夏季则相反。下图是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 引起全球CO2浓度季节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工业生产的季节变化 B. 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C. 植物生长的季节变化 D. 河流水文的季节变化 ‎39. 上图反映的时间最可能是( )‎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40. 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火山、地震带 B. 城市群(带)‎ C. 工业地带 D. 自然带 ‎【答案】38. C 39. B 40. D ‎【解析】‎ ‎【38题详解】‎ 夏天树木茂盛,光合作用明显,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低;冬天,树木光合作用弱,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少,而且人类采暖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很大,所以二氧化碳量大。而工业生产的季节变化较小;大气环流和河流水文虽然有季节变化,但是它们的季节变化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影响小。故选C。‎ ‎【39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南半球二氧化碳浓度比北半球要低,结合题中材料“CO2浓度全球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可知,此时为春季。故选B。‎ ‎【40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且呈现出大面积的块状分布。因此其受火山、地震带、城市群(带)、工业地带等因素的影响不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该地区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阔叶林吸收二氧化碳较少。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第Ⅱ卷(综合题4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牙克石市素有“中国森林工业之都”“冰雪之乡”的美誉,北部的伊图里河镇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0℃,号称“中国最冷地区”。“林海雪原”“冰天雪地”吸引了众多游人,变成了牙克石市的“金山银山”。下图为牙克石市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1)分析伊图里河镇冬季成为“中国最冷地区”的原因。‎ ‎(2)分析牙克石市积雪厚度大的原因。‎ ‎(3)若冬季降雪过多,会抑制森林的生长,指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1)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山地地形,地势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冷空气势力强;冬季积雪覆盖,地表反射率高。‎ ‎(2)位于大兴安岭冬季迎风坡,降雪丰富;冬季气温低,积雪时间长;地势起伏小;森林茂密,积雪融化慢。‎ ‎(3)积雪过多,会压断林木枝杈;春季积雪时间长,林木生长季节缩短;春季气温较低,森林生长较慢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材料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详解】(1)据图可知,伊图里河镇纬度高,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短夜更长,太阳辐射弱,图中等高线数值说明,该地为山地地形,海拔高,气温低,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距离西伯利亚高压和蒙古高压近,离冬季风源地近,冷空气势力强,对气温的影响大,冬季降雪量大,地面被积雪覆盖,地表反射率高,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气温低。‎ ‎(2)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冬季盛行西北风,地处迎风坡,降雪量大,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溶化,积雪时间长,地势起伏小,坡度较缓,利于积雪积累,森林茂密,降低了风速,遮挡了阳光照射,积雪融化慢。‎ ‎(3)该地冬季降雪量大,积雪过多,积压在树上,会压断林木枝杈,春季气温回升慢,气温低,积雪不易溶化,积雪时间长,使林木生长季节缩短,气温低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山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下左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桌山景观。‎ ‎(1)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 ‎(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 ‎ ‎(3)夏季是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因此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 ‎(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开普敦桌山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作用、地貌发育成因、气候成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区域认识能力。‎ ‎【详解】(1‎ ‎)由材料“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可知,山体的石灰岩是经历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海洋之中;而后在内力作用下,海底岩体断裂后整体抬升露出海面,形成桌山雏形。由材料“山顶如山平的桌面”可知,桌山山顶地势平坦,说明桌山露出海面后,又受到外力作用,才使其顶部变得像桌面一般平。‎ ‎(2)石灰岩发生流水溶蚀,往往发生于湿润地区。根据题干可知,桌山降水量大但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差,说明该地区蒸发量大,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据图可知,该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但由于面临海洋,风力大,蒸发强;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其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 ‎(3)由材料“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可知,“上帝的桌布”的形成与海陆风有关。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昼夜温差大,晴天多,风力弱,海陆热力性质显著,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云雾;而且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该地晴天多,光线充足,适宜观赏和拍摄。‎ ‎【点睛】喀斯特地貌多形成于以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为主的湿润地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