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启明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启明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启明级高三 第二次阶段测试卷 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90 分钟 )‎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从下图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早期(  )‎ A.政治中心不断向西推进 B.经济重心已有南移之势 C.空间差别导致文化迥异 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空间 ‎2.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 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17‎ 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 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 ‎3.下图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体现了 A.域外风情与华夏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方写实与传统写意的结合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4.史书记载:均田制实行以后,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B.均田制的实行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原有土地制度 C.自耕农经济盛行推动社会的发展 D.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依然牢固 ‎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17‎ C.‎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席铺买卖。”‎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6..“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学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两”为太平天国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每25户为一“两”。每“两”生产的农副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25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的费用,都由每“两”的国库开支。这说明太平天国(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潮流 B.追求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C.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构建平等自由的人间天国 ‎8.近代以来,中国土布逐渐采用洋纱织布,出口量迅速增加。表1为1871~1900年间中国土布出口量值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  )‎ 表1‎ 年代 数量(担)‎ 价值(千海关两)‎ ‎1871~1875‎ ‎3903‎ ‎193‎ ‎1876~1880‎ ‎9328‎ ‎487‎ ‎1881~1885‎ ‎12917‎ ‎526‎ ‎1886~1890‎ ‎28086‎ ‎1037‎ 17‎ ‎1891~1895‎ ‎88526‎ ‎3289‎ ‎1896~1900‎ ‎139188‎ ‎5855‎ A.传统手工业技术持续领先世界 B.海关税收成为清政府的经济支柱 C.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巨大 D.逐渐减少了对列强经济上的依赖 ‎9.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 “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  )‎ 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 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10.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具有特定的内涵、范围和理论。下列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孙中山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是平均地权 B.反对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维护工农民众的权益 C.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D.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1.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由此可见(  )‎ A.救亡图存运动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B.马克思主义得到全国各界认可 C.晚清政府外交失败激发群众觉悟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2.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17‎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13.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14.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是对那个时代“英雄”的定义。该作品(  )‎ A.旨在调动农民互助合作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C.意在倡导建设国民经济的新风 D.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自豪 ‎15.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有些人只看到办社必须有机械化,而没有看到可以先办社后机械化,只有农业增产了才能给工业提供物质基础,要破除没有农业机器就不能办社的迷信。毛泽东这一观点的落实(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推广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展开 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程 ‎16.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17‎ 周课时 ‎6‎ ‎1‎ ‎1‎ ‎2‎ ‎12‎ ‎2‎ ‎2‎ 学期总课时 ‎132‎ ‎22‎ ‎22‎ ‎44‎ ‎264‎ ‎44‎ ‎44‎ 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17.“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把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国家根本大法中规定下来。上述内容摘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8.1962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上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建设“工业体系”变更为建设“经济体系”。这一变更(  )‎ A.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 B.标志着科学发展理念形成 C.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确立了经济发展明确目标 ‎19.1978年12月 13日,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0.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推行日本汽车工业成功的做法,即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打开国际市场、该厂在1980年、1981年分别盈利800万元2200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外合资企业的尝试 B.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重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21.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17‎ 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22.据右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3.如图所示是中国对外援助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时间 名称 援助方式 援助原则/政策 援外支出占GDP百分比 ‎1971‎ 全国第一次援外工作会议 总交货人部制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1.51‎ ‎1972、1973‎ ‎1975、1977‎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援外工作会议 承建部负责制 同上 ‎1.51‎ ‎1980‎ 全国外经工作会议 投资包干制 有出有进、平等互利 ‎0.17‎ 17‎ ‎1983‎ 第六次全国援外工作会议 承包责任制 平等互利、讲究实效 ‎0.17‎ ‎1991‎ 全国对外经贸会议 总承包责任制 形式多样、共同发展 ‎0.08‎ A.以对外援助为工作中心 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实用 D.对外援助规模有所下降 ‎24.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7‎ Ⅱ 主观题部分 共4题,52分。‎ ‎25.材料 实现工业化是近代国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问题:(12分)‎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17‎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示意图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的原因。(任意答出两方面。其他答案,言之有理有据,酌情得分)。‎ 17‎ ‎26.(12分)《兴国调查》‎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新余县罗坊镇找了来自兴国县刚入伍的农民开了一星期的座谈会,写成《兴国调查》。调查近4万字。下面是其目录及简介:‎ 序言:介绍了调查背景、内容和方法。因为敌人进攻罗坊,被迫结束了调查。‎ 一、八个家庭的观察:细述了傅剂庭等8个家庭的人员组成、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 二、本区旧有土地关系:地主富农人数不过百分之六,却占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三、斗争中的各阶级: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等。‎ 四、现有土地分配状况:详述了分田地、分山林等6个方面。‎ 五、土地税(又叫公益费)。‎ 六、苏维埃:介绍了区政府、乡政府等人员组成情况并指出存在的弊病。‎ 七、农村军事化:介绍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红军预备队等情况。‎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为《兴国调查》撰写一份说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17‎ ‎27.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6分)‎ 17‎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81年12月12日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 讨论记录:‎ ‎……(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 ……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 ‎ 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17‎ ‎10月历史月考试卷答案 ‎1-10 DBABA CBCDB ‎ ‎11-20 DBBCC BCCDC ‎21-24 BBCD ‎25.(12分)‎ 信息一:分布地区不同:从东部沿海、沿江向以东北为主的内地转变。2‎ 原因:近代: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国技术设备等。2‎ 新中国:为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的需要。2‎ 信息二:企业类型不同: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2‎ 原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侵略者;2‎ 新中国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出于建立国防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 信息三:经济发展发展模式不同:从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变化。2‎ 原因:近代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实业救国思潮推动。2‎ 新中国:为尽快自力更生,加快建设,同时缺乏经验,照搬苏联模式。2‎ 信息四:企业所有制不同:从民营经济到国营经济转变。2‎ 原因:近代:一战前后,由于辛亥革命推动,列强暂时放松控制,民族资本家创办实业热潮,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2‎ 新中国:学习苏联,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建立国营企业。2‎ ‎26.(12分)‎ 伴随红军和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更好了解农村基本情况,毛泽东在深入调查农民家庭的基础上写成《兴国调查》。(从背景和原因角度说明,3分)‎ ‎《兴国调查》包括:地主和富农人口少但是占有土地比重大;农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等革命武装组织。‎ ‎(从内容的角度说明,4分)‎ ‎《兴国调查》通过大量一手材料,进一步认识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完善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及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从作用角度说明,3分,每点1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成为党的优良作风影响深远。属于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髓。(从毛泽东思想角度表达,写出1点2分)‎ 17‎ ‎27.(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具有阶段性);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适当倾斜;(每点2分,共8分)‎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打破了平均主义)‎ 提高了人们收入; 提高了人们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教育、科技、文化发展。‎ ‎(每点2分,共6分)‎ ‎28.‎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2‎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属于无意史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2‎ 材料内容 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2‎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 总结:‎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2‎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2‎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2‎ 17‎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或2‎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或2‎ 1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