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2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18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二世纪到七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二世纪到七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翻译佛经时,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逆向对话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 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再缴则累张公 累:连累。 B.某为国家计 计:考虑。 C.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具:具备。 D.疾革,草遗奏言 革:读jí,急,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荫补”也叫“恩荫”“世赏”,是古代世袭制的一种形式,指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 “追谥”指给已死的人追加谥号。谥号是由后人给予死者的、表扬其一生功业或赞美其人品的文字,一般可以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 C. “建康”是南京的古称,是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也称“建业”“金陵”“建邺”“白下”等。 D. “遗奏”即遗表,是臣子临终时写好、托人于卒后呈送皇帝的奏章。最早时奏和表的功能有区别,后来这种区别已消失,都可归入“奏议”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珙治盗不失仁爱。他认为茶盗非必死之寇,应晓之以理,振之以威,令其自行散去;在他的告诫下,出征的部队在几次战斗中都不穷追逃者;击溃茶盗后,只诛杀了首恶。 B. 刘珙关心民生疾苦。淳熙二年,刘珙所辖地区水旱交互为患,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多渠道征集粮食,确保米价平稳,使全境百姓不至于流离失所。 C. 刘珙忧劳国事。抱病之后,他仍进言朝廷召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来担负重任、补纠缺失;在写给张栻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 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去世时他已五十多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3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非单选题部分):此部分共4小题,共27分。 (一)文言文翻译(10分)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绿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批评新法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此处喻江水澄澈碧绿。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9.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的《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 , ”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3)韩愈《师说》一文中阐述了人不是一生下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文中用反问语气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 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和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点出“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1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结尾写老周变得“如此兴奋”,请结合文本简析老周这种表现的原因,以及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6分) 14.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次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车违法行为的攻坚战,目标任务明确,成绩可圈可点,群众满意度较高。 B.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一向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也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C.重建之后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D.学校组织春游,老师要求同学们尽量少带不必要的物品,一切轻车简从,这主要是让大家可以更轻松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的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 B.我国首座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C.事实上,中国速问题已为业界探讨多年。根据有关机构发布的络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速及价的体验并不满意。 D.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17.依次排列下面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⑥④②⑤①③ B.⑤③⑥④①② C.⑤③②⑥④① D.⑥④③②①⑤ 18.下面是某校对高二年级520名学生进行的关于“开设校本选修课”的问卷调查表,请分析有关数据,写出两条结论,并给学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6分) 对开设校本选修课的态度 人数 比例 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的情况与比例 喜欢或比较喜欢 428 82.3%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63.4%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36.6% 不喜欢 92 17.7% 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8.7% 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占91.3% (1)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 (4分) (2)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指出3D 打印所面临的问题。(不超过20字)(5分) 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被认为是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3D打印不需要模具,可以直接进行样品原型制造,因而大大缩短了从图纸到实物的时间。但目前的3D打印机只能处理诸如塑料和蜡这样的软材料,而要打印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模具,它完成的速度太慢了。随之而来的是伦理争议,例如国外有人就希望通过3D打印自制枪械。另外,只要有图纸和一台打印机,设计师们就很难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联合国官方微博的一条帖子引发了“众怒”,让一些1992年出生的年轻人陷入了“中年危机”。这条帖子是这么说的:“青年指的是15岁-24岁之间,25岁,即1992年出生的人,已步入中年。”据了解,联合国关于年龄的划分,只是一种便于开展工作的划分标准,不是文化上的定义。年轻人变“老”的话题,并非第一次出现。2013年,人民日报也曾刊文《莫让青春染暮气》,文章称,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如果说这还只是年轻人的自觉“叹老”,那么此次根据联合国所给出的最新年龄划分依据,“1992年生人已进入中年”,则可以说已经是一种被确认的事实了。虽说年轻人对上述“结论”的种种反应,不乏自嘲、调侃甚至是矫情成分,但整个社会对“老”的焦虑,却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以上情况,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年级期中语文试题答案 1.B(“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范围扩大。原文为“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2.C(强加因果,“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与“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不存在因果关系。) 3.A(“逆向对话”应指中土高僧大德赴西方取经,非指翻译方式。) 4.C(具:准备) 5.B(官方给予的谥号分为表扬、批评、同情三类。) 6.A(“在几次战斗中”有误,原文为“一战败之”。) 7.(1)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5分。整体句意2分;“中国”古今异义、“于”表被动、“岂”译为反问语气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刘珙)治理过几处地方,(这些地方的)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爱戴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5分。整体句意2分;“临”、“相与”、“祠”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8.(5分)C、E(C2分,E3分。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无悲凉清冷的氛围;E项,“直接抒发”有误,此词寓情于景,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9.(6分)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10.(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11.(1)B E(B3分,“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2分,“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 12.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每点2分)(要点:答案包括三个方面——热情助人、勇于承当、冷静理智) 13. (原因):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 (作用):①以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②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 注:序号形式可以灵活,但一定要分点作答。 14.观点一: 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观点二: 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 分。) 15.A(A项“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有值得欣赏、值得赞美的意思,现常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使用正确。B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句中对“赞”理解有误,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C项“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但此词程度较重,“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景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应有尽有”。D项“轻车简从”意为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用于有地位的人,此处属望文生义。) 16.B(A项“减少”“门槛”搭配不当,应为“减少关税”、“降低门槛”。C项“根据有关机构发布的络调查显示”句式杂糅。D项有歧义,主题偏离主流的是《三体》还是《星际穿越》,表意不明确。) 17.C(本段话题为“书信”,确定中心句⑤;③开头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⑤;②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回味”二字上,⑥起句为“怀念”,所以接⑥;④结构与⑥相同,紧接⑥;①在最后抒情。) 18.(结论)①无论是否选修过校本课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门课程。②选修过校本课程者对该课程的喜欢比例比未选修过校本课程者更高。(4分) (建议)学校要加强宣传与指导,让更多学生了解并喜欢校本选修课。(2分) 19.材料限制 伦理争议 法律纠纷(“伦理争议”1分,“材料限制”和“法律纠纷”各2分) 20.审题立意要点: 可写话题:1.青年人“叹老”的现象。2.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人对“老”的焦虑。3.什么才是真正的“老”。4.怎样看待生命终将衰老这一事实。 立意方向: l 针对“叹老”/“怕老”现象 肯定——反映了青年人/人们对青春、生命的珍惜,叹老、怕老是因为想留住青春和活力,对此应予理解。 否定——“叹老”“怕老”是“暮气”的体现,“心老”才是真正的老,有追求、爱生活的人,不必对“中年危机”过分担心。 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既有值得肯定之处,也有应该否定之处。 l 什么是真正的“老”/怎样看待生命终将衰老这一事实。 扣住话题谈出自己的观点,中心明确,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理。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言之成理,亦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珙字共父。他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刘珙才被召还朝担任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金人侵犯边界,宋军战败,诏令檄文多出自刘珙之手,语气激昂壮烈,听到的人都流泪。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守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等到诏令发出,是派杨存中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并议论说不能这样。皇上发怒,命令再次发下,宰相召见刘珙说:“ 再进言就会连累张公。”刘珙说:“我是为国家着想,哪里有闲空为张公策划。” 和最初一样坚持上奏,杨存中的任命于是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刘珙上奏说:“大象用于郊礼祭祀,不见于经书。况且让我们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吗!”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悔过自新,宣称军队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刘珙于是发兵,告诫部下说:“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于是仅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归,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夏粮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税十六万六千斛。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米,得米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以救济性质卖米,对借米的人也不收取抵押品。开始于当年九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进为观文殿学士,生了病,请求退休。病重时,起草遗奏说:“陈俊卿忠良实在,可以担负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所说的话都是以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而遗憾。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他治理过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