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江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云阳县江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口中学高2021届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1—3单元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 实行仁政 B. 维护周礼 C. 为政以德 D. 强调教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等级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仁政”思想是由孟子提出的;由材料可知,孔子的治国理念是维护等级秩序,强调教化与为政以德均与材料无关,因此C、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思想基础的是 A. “奖励耕战”‎ B. “崇尚自然”‎ C. “民贵君轻”‎ D. “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 ‎ A是法家学派的思想特征,排除;BD是道家学派的特征,排除;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思想基础,故选C。‎ ‎3.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D. 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而不是意义,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以上都是“百家争鸣”的意义,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历史上每个事件的发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间接导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广义的历史背景里。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来看,历史背景有时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时划分为国内、国际因素(如五四运动的背景);有时历史背景部分又包括历史条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导火线或借口(如两次鸦片战争)……分析所有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发现:历史背景虽然包罗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从导致事件发生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发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意义则主要包括性质、作用、影响三方面,性质反映的是史实的内部联系,它是事物的本质,相当于人们对必然性或规律性程度的认识深度;作用主要指史实在当时对各派政治力量强弱对比的冲击;影响主要是指史实对未来产生的积极作用或消极影响(相当于后果)。另外,意义中还可能包括特点、地位等内容。这些主要是将史实放在历史长河中,与不同时期的同类史实相比较而言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应注意在比较后识记。‎ ‎4.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C.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 若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反映的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A项;B项是儒家的“仁政”思想,C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是墨家的观点,均排除。‎ ‎5.《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B. 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 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 D. 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项正确;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的是理学,不是汉代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出发,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同时,注意区分汉代儒学与宋代理学的不同。‎ ‎6.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该项所述思想为孟子提出,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荀子提出,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C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董仲舒提出,但该项表述强调“君权神授”,并未体现“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D项,该项所述思想为董仲舒提出,“人君要爱护百姓”体现了“仁政”思想。故D项正确。‎ ‎7.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中的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仁义恭俭强调的是仁义,与君主专制无关,①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宣扬皇帝的权力是由上天赋予的,体现了为君主专制服务,故②项正确。“天人感应”强调天子如果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故③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内容,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所以选D。‎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明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故C项正确。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故A错误;汉代儒学是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故B错误;汉代以后儒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伦理道德规范 D. “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答案为C项。朱熹所说的“天理”的主旨并不是天体运行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B项;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排除D项。‎ ‎10.“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 知德合一 B. 格物致知 C. 内心反省 D. 穷理格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等信息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内心反省,不必向外探求,故答案为C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不是“知德合一”,排除A项;“格物致知”和“穷理格物”反映的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求,达到对天理的认识,均属于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排除B、D项。‎ ‎【点睛】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1.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这得益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官办教育的大力传播以及儒家思想在各个时代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过去曾经受到过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冲击,故③错误。故排除BCD,选A。‎ ‎12.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有关的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衰落 ‎③八股取士的因循守旧 ‎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明末清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来看,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衰落,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八股取士以及程朱理学对人们的思想上的束缚,这些都刺激了批判思潮的产生,①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B、C、D项。‎ ‎【点睛】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儒家思想在批判落后因素的同时,呈现出活跃的局面。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1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宇宙便是吾心”‎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考查的是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B选项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C选项是陆九渊的“心学”思想;D选项是顾炎武的思想,强调保卫国家民族是天下人都有的责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A. 1937年的七七事变 B. 1912年的清朝建立 C. 1927年,北洋军阀基本被消 D. 1644年的明朝灭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按照顾炎武的说法,国属于一家一姓,朝代更替属于“亡国”,而天下属于百姓,因此1937年的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重大民族危机,即属于“亡天下”,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错误,1912年清朝灭亡,排除;C、D项是政权更替,属于顾炎武所说的“亡国”而不是“亡天下”,均排除。‎ ‎1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D.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心见性之”是理学探讨的范畴,因此他并不痛恨早期孔孟儒学“六艺之文”、“ 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排除A。明朝灭亡的根源是政治的腐朽造成阶级矛盾激化,排除B;顾炎武认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也就是说空谈理学误国,因此他主张经世致用,故选C。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经世致用 ‎1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全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 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B. 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 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体现了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体现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所以答案选D项。‎ ‎18.黑格尔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句伟大的话。”下面对黑格尔的话评价正确的是 A. 有道理,因为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 没一点道理,因为它没有看到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 C. 有道理,因为它否定了神和宗教的作用 D. 没一点道理,因为它否定了绝对权威和传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由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拉塔格拉提出的,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此题应选A项;BD两项错误,C项对其评价超出了其实际作用;‎ 考点:人文精神的起源 点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评价:‎ ‎①积极意义: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②局限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过分强调个人的感觉,忽视了公共道德,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9.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主要是因为他 ( )‎ A. 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B. 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C. 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D. 对自然哲学的贡献突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 、“认识你自己”,其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选C。‎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起源 ‎【详解】‎ ‎20.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包括 ‎①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②伸张个性,追求自由 ‎③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④遵从理性,反对权威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重视道德和知识的,而②④只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孔子没有涉及,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选A。‎ 考点:古代东西方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的共同点 ‎【名师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2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A.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 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创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艺复兴发生的根本原因。AC项说法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都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是在14世纪开始,因此不可能是文艺复兴的原因; D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在文艺复兴解放人们的思想基础上创立的。因此ACD三项均错。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开始关注人的价值。故选B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地。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揭露教会的黑暗,赞颂人性的价值,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22. 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墓志铭上写道:“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此言最大的意义是( )‎ A. 完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B. 挑战了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 C. 彻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 D. 根本上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即 通过直接阅读理解圣经就能和上帝沟通,即信仰得救,这是对当时罗马教廷精神的挑战,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完全否定”错误;C项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推动启蒙运动发展的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23.某启蒙思想家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该思想家应该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康德 D. 卢梭 ‎【答案】C ‎【解析】‎ 康德提出思想自由,理性判断,材料“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强调的是理性思维,故C正确;A主张天赋人权;B主张三权分立;D 主张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 ‎24.人文主义是西方中世纪晚期以来人们的精神追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时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含义是 A. 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B. 追求自由,强调平等 C. 肯定人性,追求幸福 D. 否定教会,信仰得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A、C、D三项均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B项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故选B项。‎ ‎25.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火药加剧了骑士阶层的没落,冲击了封建统治;罗盘针帮助欧洲开辟了新航路,促进了对外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欧洲知识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6.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科技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其发展只能依靠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难以孕育出近代科技,这是中国明清时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故A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只是零星地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的侵扰,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影响不大,故B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基本上维持了统一状态,故C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没有停滞,并且有较大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符合题意。‎ ‎27.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 理论性 B. 实用性 C. 复杂性 D. 文学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所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 故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实用性 ‎【详解】‎ ‎28.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其代表作品是 A. 《墨梅图》‎ B. 《清明上河图》(局部)‎ C. 《夫妇宴饮图》‎ D. 《步辇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风俗画的代表作,故答案为B项;《墨梅图》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夫妇宴饮图》是东汉时期的壁画,排除C项;《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排除D项。‎ ‎29.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作品中,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 《离骚》 B. 《春秋》 C. 《论语》 D. 《诗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先秦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离骚》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A正确。《春秋》不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B排除。《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故C排除。《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楚辞 ‎30.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孟子主张的义利观,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与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①体现的是个人修养,并未含有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命题主要集中在:(1)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2)儒家思想主张及包含的和谐、民本、大一统等思想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时代,对于儒家传统文化我们应持何种态度。‎ ‎【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原因: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趋势;儒学家立志复兴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历史影响: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3)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应当联系所学,从提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和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等方面来回答。‎ ‎(2)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受到佛道挑战、儒学家立志复兴儒学、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传统价值观等方面来回答。其历史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等方面来回答。‎ ‎(3)对于儒家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可以联系所学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等方面来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 ‎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怀疑神;肯定人(人是万物尺度)。‎ ‎(2)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冲击了神学的统治;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宣扬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地位。‎ ‎(3)历史影响:‎ ‎①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②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③对欧美: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提供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政治理论)。④对亚洲:鼓励中国、日本等国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文主义发展历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至于神,我们既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分析得出怀疑神,肯定人。‎ ‎(2)从《神曲》和《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及材料中的“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可以看出,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反映了人文主义,抨击教会。联系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其理由可以从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宣扬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地位等方面来说明。‎ ‎(3)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以及法国大革命、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鼓励中国、日本等国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等方面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