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九年级上册同步训练试题 6(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2015学年九年级上册同步训练试题 6(3)

九年级上册同步训练试题 ‎【练基础】‎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 ‎(2)谓为信然 (    )‎ ‎(3)然志犹未已 (    )‎ ‎(4)由是先主遂诣亮 (    )‎ ‎(5)孤不度德量力 (    )‎ ‎(6)凡三往 (    )‎ ‎(7)挟天子而令诸侯 (    )‎ ‎(8)利尽南海 (    )‎ ‎(9)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10)帝室之胄 (    )‎ 答案:(1)常常 (2)这样 (3)止 (4)拜访 (5)衡量 (6)总共 ‎(7)挟持、控制 (8)物资 (9)爱抚,爱惜 (10)后代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译文:  ‎ ‎  ‎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  ‎ ‎  ‎ ‎(3)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译文:  ‎ ‎  ‎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 ‎  ‎ 答案:(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2)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强。‎ ‎(3)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 ‎(4)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先主/屯新野。‎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D.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解析】选B。B项正确停顿应为:将军/宜/枉驾/顾之。‎ ‎4.根据下面提示,写出原文句子。‎ ‎(1)徐庶对诸葛亮给予极高评价,并且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     ‎ ‎         。‎ ‎(2)表现刘备与诸葛亮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是:           。‎ ‎(3)诸葛亮认为刘备占有荆、益两州的先决条件是:          ‎ ‎   。‎ ‎(4)文中能表明刘备三顾茅庐的句子是:              。‎ 答案:(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二、课内阅读 ‎(2013·咸宁中考)阅读“时先主屯新野”至结尾,完成5~9题。‎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是先主遂诣亮 (告诉)‎ B.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 (器重,重视)‎ D.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解析】选A。“诣”应为“拜访”。‎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名微而众寡 而其主不能守 B.此用武之国 或置酒而招之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信义著于四海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解析】选D。D.均为介词,在。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C.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  ‎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 ‎  ‎ 答案:①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②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8.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选B。先论述“必要性”,再论述“可能性”。‎ ‎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 ‎①孙权:        ‎ ‎②益州:        ‎ 答案:①联(合)。 ②夺(取、占)。‎ ‎【练能力】‎ ‎(2013·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②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 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解析】选B。根据意义进行划分,词句应在主谓之间划分节奏。‎ ‎2.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丧(   )      ②明(   )‎ 答案:①丧失 ②明智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译文:  ‎ 答案: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4.杜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对主旨的把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议论部分概括文章阐述的道理。‎ 答案: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5.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答:  ‎ ‎  ‎ ‎  ‎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从楚庄王不能正视自己国家的弱点和善于听取杜子的劝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②听了杜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附【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杜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智。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