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三
9+高 考 模 拟 试 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 2009.4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2分,考试时间4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S 32 Fe 56 Cu 64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每小题分别给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在第I卷后的答题卡上。) 1.近代科学研究表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的。现有一病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抗生素长期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药性的形成实质上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B.细胞中因无染色体的存在,故其可遗传的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杆菌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 D.细胞中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1.A 本试题以微生物相关知识为背景知识,考查抗药性的形成、抗药基因的来源、微生物的结构与代谢等知识。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其细胞中无染色体,它可遗传变异的唯一来源是基因突变;抗生素不能使抗药性基因出现,只能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加,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抗药性增强;由于幽门螺杆菌是细菌,故细胞中有核糖体、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2.如下图(一)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下图(二)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一) (二) A.处于图(一)中AB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点染色体数目是C点的二倍 B.图(二)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 C.图(二)中乙、丙细胞处于图中的BC段,甲细胞处于DE段 D.图(二)中乙细胞发生基因重组,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2.D 注意题图(一)中曲线的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此可以判断AB段是DNA复制的过程,可发生基因突变;CD段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且染色体数:DNA分子数==l:1,相当于甲图。本题中D 项,乙细胞可发生基因重组,这是正确的,但分裂形成的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是错误的,应该分裂形成的是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3.如下图中所表示的是28℃时玉米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S1、S2、S3表示所在部位的面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S1+S3表示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 B.若土壤中缺Mg,则B点右移,D点左移 C.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 D.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 3.D 直接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由于没有光照,所以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C点时,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状态。S1表示OB段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S2表示BD段净光合作用,S3表示BD段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所以D选项错误。 4.如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 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学科网 学科网 20070331 A.②经过体外细胞培养即可形成细胞株,从而利用此细胞培养细胞系 B.网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②处氧气浓度高于④学科网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③中,③和⑤的成分有区别学科网 D.组织胺能使①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⑤中液体减少 4.B 本试题以哺乳动物的部分组织图示为背景,考查细胞工程、免疫、生物膜等知识。题中已经明确表示: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②是没有细胞核的细胞,故不能用于细胞培养;组织胺使①通透性增大,故导致⑤的浓度增加,最终导致⑤中液体增加;②中的氧气到达④必须先通过红细胞一层膜、毛细血管细胞两层膜、组织细胞一层膜,所以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②处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因此浓度高于④。 5.2008年12月12日,国际奥委会纪律委员会昨日在洛桑举行的全会上对北京奥运会上发现的三例兴奋剂事件作出裁决,两名白俄罗斯链球选手和一名波兰皮划艇选手被取消成绩和名次,所获奖牌被收回,其中白俄罗斯选手杰维亚托夫斯基被终身禁赛。兴奋剂是现代体育竞技的一个新难题。其中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传统的兴奋剂,这种兴奋剂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从而提高运动成绩,许多运动员因冒险服用而遭禁赛。若借助于基因治疗手段,将这种兴奋剂的基因注入人体,在身体里形成一个局部的EPO制造基地,那么传统的尿样和血样检测都无法查出。下列有关基因兴奋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A.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增加血液中红细胞含量,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 B.运动员注入的能改善运动员各种运动能力和耐力的基因称为基因兴奋剂 C.通过DNA检测,可以查出运动员体内是否加入了基因兴奋剂 D.基因兴奋剂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产生的物质对人体无副作用 5.D 基因兴奋剂主要借助基因治疗手段,将这种兴奋剂的基因注入人体,在身体里形成一个局部的EPO制造基地,最终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耐力,由于其改变了运动员基因组成,即改变了遗传物质。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由于改变了人体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对人体有较大的副作用。 第II卷(选择题非选择题 共42分) 30.(20分)现在农业玉米生产运用的是杂交玉米,水稻也是运用杂交水稻,但很少有人听说过杂交小麦。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A组 B组 C组 P 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高秆抗病 ↓ ↓ ↓γ射线 F1 高秆抗病 高秆抗病 矮秆抗病Ⅲ ↓ ↓花药离体培养 F2 矮秆抗病Ⅰ 矮秆抗病Ⅱ 请分析回答: ①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获得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②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类。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 组。 (2) 李振声院士因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源杂交而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培育出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 ①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 的个体作为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 代。 ②李振声将普通小麦(N1N1N2N2N3N3)和长穗偃麦草(N4N4)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成八倍体小偃麦(N1N1N2N2N3N3N4N4)。试简要画出培育过程的流程图本题答案中染色体组成不对 (3)目前,我国已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 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 ② 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 倍体植物。 ③ 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 ,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 30.【解析】 本题以新闻材料为线索本题考察了细胞核遗传的基本规律、细胞质遗传以及细胞工程等多个知识点。(1)①A组F1 是杂合体,通过自交发生性状分离,可得F2。因F1 是双杂合,故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其中矮秆抗病植株占3/16,其中纯合体占1/3,杂合体占2/3。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矮秆抗病Ⅱ是单倍体,需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配子类型有四种,矮秆抗病植株占1/4,矮秆抗病植株中都是纯合体。②花药培育的是单倍体,高度不育。(2)①抗寒与不抗寒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的特点,故宜选用抗寒晚熟做母本,杂交后,子一代是杂合的,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F2(或子二)。②该小题要求用体细胞杂交方法写出,注意处理方法,首先要去壁,然后原生质体融合,最后组织培养。(3)①配子中染色体为21,则体细胞中染色体为42,减数第一次分裂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减半,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暂时加倍而使染色体数量等于体细胞染色体。黑麦的配子中有一个染色体组,故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即为2倍体植株。③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为普通小麦的配子提供3个染色体组和黑麦配子提供1个染色体组,故受精结合后生产的F1代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1)①自交;2/3;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00% ②Ⅱ ;C(2)①抗寒晚熟;F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融合 N1N1N2N2N3N3 N1N1N2N2N3N3 N4N4 N4N4 杂种细胞 组织培养 八倍体中间偃麦草 N1N1N2N2N3N3N4N4 去细胞壁 2(或子二) ②见下图。(3)①42 ②2 ③4 31.(22分)Ⅰ下图是生态系统中三种物质循环及其关系简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N、S元素除了以气体的形式被植物吸收以外,还能以________形式被吸收,所以它们与C元素不同,是属于________元素。 ②图中________(填标号)过程增强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水华现象(即藻类大量增殖)。 ③S在生物体内主要以_________形式存在,人工培养进行⑦过程的微生物时,培养基中C源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若图中D代表一个种群,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数量,第一次捕获60个,做上标记放回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20个,其中有标记的4个,如果该种群每个个体平均体重4kg,最少有B___________kg方能维持生态平衡。 ⑤如果该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能量输入长期大于输出,你认为⑨所示的内容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如果将图中D所代表的生物全部迁出,则B代表的生物种类数将_________。 Ⅱ. 植物体所需要的矿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后,有的仍然呈离子状态,可以转移再度利用;有的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可以分解转移再利用;有的形成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 ①Mg元素是构成叶绿体中___________的组成元素,缺乏该元素,植物叶片会呈现___________色。 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溶液培养法来探究叶绿体中含镁的色素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还是不稳定的化合物。请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步骤和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液。 第二步: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植物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将这两组植物分别置于盛有上述培养液的容器中。 第三步:将两组植物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做好记录。 预测结果及结论: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叶绿体中含镁的色素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是一种稳定化合物。 31. 【解析】Ⅰ本题通过C、N、S等物质循环考察生态知识。①N、S元素,植物可以从根部吸收,是矿质元素。②水华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是N、P元素。③生物体的S主要存在与蛋白质中;进行⑦过程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不需要有机碳源。④根据标志重捕法公式计算:N=60×20/4=300,该种群数量是300个,则D群的物质总量为300×4=1200kg,需要B至少20%,即6000kg。⑤营养丰富,生物大量繁殖,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D所代表的生物是消费者,全部迁出,导致B(生产者)竞争加剧,数量减少。 Ⅱ①Mg元素是构成叶绿体中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乏该元素,植物叶片由于缺少叶绿素而呈现黄色。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溶液培养法来探究叶绿体中含镁的色素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还是不稳定的化合物。那么这里的对照应该是是否有Mg元素的存在,并且从它们的生长状况来探究Mg在植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实验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适宜浓度的完全培养液和缺Mg的完全培养液。 第二步: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壮,大小、长势相同的植物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将这两组植物分别置于盛有上述培养液的容器中。 第三步:将两组植物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植物叶片是否变黄以及变黄的顺序,并做好记录。 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如果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的植物叶片不变黄,缺Mg的完全培养液中植物基部叶片(老叶)先变黄,则说明叶绿体中含镁的色素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如果 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的植物叶片不变黄,缺Mg的完全培养液中植物幼叶(新叶)先变黄,则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是一种稳定化合物。 【答案】Ⅰ①离子 矿质 ② ④(或④⑦) ③ 蛋白质(含S的有机物) 不含有机碳源 ④ 6000 ⑤ 越来越复杂(或其它合理答案) 减少 Ⅱ ①叶绿素 黄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适宜浓度的完全培养液和缺Mg的完全 第二步:同一品种、且生长健壮,大小、长势相同 第三步:两组植物叶片是否变黄以及变黄的顺序 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的植物叶片不变黄,缺Mg的完全培养液中植物基部叶片(老叶)先变黄; 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的植物叶片不变黄,缺Mg的完全培养液中植物幼叶(新叶)先变黄 试题分析统计 生物 选择题 简答题 所占 比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30题 第31题 生命的物质基础 √ √ 细胞 √ √ √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 √ √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 √ 遗传、变异、进化 √ √ √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 √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 生物与环境 √ √ √ √ 实验、实习、研究学习 √ 其他: 易题 中等题 √ √ √ √ √ 难题 √ √ 原创题 √ √ 常规经典题改编 √ √ √ √ √ 备注:请在空格内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