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姓名、班级、准考证号与本人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答客观题时,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客观题满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 【点睛】在农业社会里,人口即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 2.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这一措施 A. 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 B. 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可知,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五均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市场;C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被废除;D选项错误,封建政府的政策制定出发点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询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 A. 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 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 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 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等信息可知,富民之家由于地产多,招募许多流民耕种,结合所学宋代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可知,C正确;据材料苏洵描述的是富民之家由于地产多,招募许多流民耕种的状况,A不确切;材料没有体现经营方式是否落后,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D说法违背史实,D错误。 【点睛】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4.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A. 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 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 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 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主要途径,故选C。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D。 【点睛】本题只需根据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的描述即可作出判断,在排除选项时,要多注意选项中的主语或宾语是否贴合材料的主旨。 5.下图为1838—186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该图反映出 A. 自然经济无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B. 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 C. 中国渐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英国在中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838—186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大幅增长,特别是1858年后增长明显,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进一步打开,中国日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为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不能直接体现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图片信息无法直接反映英国对华经济侵略特点,排除。D项,题干信息不包含其他国家对华输出信息,故不能形成对比,无法看出英国是否在中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6.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的(%) 商办 463 90792 76.3 官办和官督商办 86 29496 23.7 合计 549 120.288 100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 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D. 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商办企业在数量、资产上均远远超过官办和官督商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投资热潮,民间的市场活力得到激发,故答案为B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7.下表是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表,这一阶段中国轮船业的高速发展说明 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 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 D. 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1928—1935可知,此时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而船只数量和吨位数是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C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A选项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日本侵略东北,D选项排除。 8.下表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布厂(家) 织机(架) 年产布(匹) 占总产量(%) 公营 23 185 22832 20.7 合作社营 37 179 22000 20.0 私营 50 150 12000 10.9 民间织户 20000 53334 48.4 合计 20514 110116 100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启动 C. 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 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既有一定的公有制经济,还有大量的私营和民间纺织户的存在,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经济之前由公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分析表格中民间织户的织机数量和年产布数量等信息对比其他经济成分的数据信息可知,个体生产的效率较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情况,与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官僚资本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 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 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 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 10.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 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 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 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 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关税主权被损害是以《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签订为标志,排除A;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是以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排除B;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C;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邮政方式出现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D正确。 1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 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B. 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 C. 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D. 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57年表现为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1993年是十四大以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公有制的发展;C项错误,政治制度并非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还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不符合1957年的发展情况。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12.有学者指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改革有了一个总的、明确的目标。这在于中共十四大 A. 明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对改革制定的“总的、明确的目标”为C项;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A、B、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13.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A. 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 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 C. 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 D. 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制定了相应法律,在2019年又补充相关法律,体现的是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C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方式改变,A选项排除;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D选项排除。 1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 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 关注到殖民扩张内在动力 C. 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 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强调“企业家”和他们“资本”在欧洲“海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材料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企业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早期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殖民扩张的时代特征和影响,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等史实。 15.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工业革命持续推进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9世纪末,英国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由来已久的拾穗活动,结合所学可知,C 项正确;圈地运动是英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化,在19世纪中期已经因为工业革命影响而结束,A项不符合史实;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与终止拾穗的都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产物,B项错误;福利救助体系不是导致乡村妇女改变生产生活习惯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16.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 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 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 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22年到1925年”,苏俄私人资本和企业数量增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由新经济政策实质,可知国家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国营企业,A项错误;只有私人的企业和资本,没有工农业生产总值与战前的比较,也没有农、轻、重的比例,不能得出C项和D项。 17.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 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 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 18.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A. 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 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 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并结合所学,1918年苏联退出一战后,美国对苏联开始敌视政策,美苏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困局,故选择D选项;美苏争霸发生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收紧了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可知,美国政府只是限制苏联的人口流动,并没有阻断国际人口迁移美国,故排除B选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指导苏联开展经济建设,并没有受挫,故排除C选项。 19.下图是某国1927—1936年的一项数据统计。根据此图变化趋势判断该统计是 A. 美国社会的失业人口 B. 苏联工业的产值增长 C. 中国大豆的外销总额 D. 日本侵华事件的次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片中的转折是在1931年与失业现象不符合。B.苏联的工业产值应该是持续增长的,不会在1931年以后发生转折。C.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世界贸易锐减,中国大豆外销额下降与材料图片相符。D.材料与日本的侵华次数没有直接关系。故选:C。排除A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1929年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 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 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可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干预经济;根据材料“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可见国际组织的成立服务于成员国,故A选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手段,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根本”一词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中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政府干预经济而非减少,D选项排除。 21.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美国优先”为口号打关税牌,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并把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反映了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B. 全球化的大趋势出现逆转 C. 中国的发展已威胁到美国 D. 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可知特朗普政府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这意味着全球经贸规则面临新挑战,故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2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 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欧共体亲疏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演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选项排除。 23.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这表明 A. 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B. 世界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C. 国际援助更加注重实效 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针对贫困人口收入减少、数量上升的情况,“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通过改善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可知C 项正确。本题没有提及全球经济联系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世界银行的职能一直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复兴,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不涉及制约战争的因素的增长,D项不符合题意。 24.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经济大国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反映了 A. 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 B. 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 C. 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 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 “再工业化” “中国制造2025”说明各国在新经济领域处于竞争状态,得出答案为D。A.新经济是指创新性知识在经济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科技创新驱动传統经济成为多国国策。表明新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慢慢在取代传统经济,故A错误。知识经济时代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并不是世界各国都已经跨入知识经济时期,故B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二战以后被各国家采用,但70年代后逐步改变,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金融危机后,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 第Ⅱ卷(主观题满分52分) (25题25分,26题17分,27题1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答案】(1)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 积极作用: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 (3)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等方面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结合所学从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结合所学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等方面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依据材料“‘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贸易大受影响。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美国长期以来是中国蛋类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蛋产品对美销售数量占中国同类产品对外出口总数的15%左右,占美国同类产品进口数量的90%以上。高关税政策实施后,到1934年美国蛋类产品进口数量已经减至此前的8%……1933年,中国蛋类品输美值不如1926年的10%。 ——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1978年—1992年 1979年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中美贸易从1979年的24.52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74.94亿美元。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中美贸易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如所谓的台湾问题及中国政治问题等都会给中美贸易额带来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 1993年—2001年 贸易总额从1993年的276.52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804.8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双方在政治领域的纷争已经较少影响到双方的经贸往来。 2002年—2016年 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很大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427.08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3470.4亿美元。 2017年至今 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以中美贸易逆差为由,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摘编自高梦浠《改革开放40年中美贸易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的主要原因及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美贸易的特点。 (3)请对2017年以来中美贸易战中国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下,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市场和本国企业,增加了美国国家财政收入;引起世界各国关税 战、货币战、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关税壁垒,阻碍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经济危机的 压力转嫁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 (2)特点: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中 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3)建议:坚定不移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综合国力,促进外贸 升级转型;以协商谈判谋求政治和解,积极拓展新的国际国内市场;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 【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的时间,结合所学可得出,受发端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旧方法无法改变美国经济萧条的困扰,这样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思路。影响:结合所学,先从美国在这个经济政策中获得的直接收益分析,然后根据材料一“中美贸易大受影响”,“ 在美国畅销的中国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 ”等,从中美贸易、美国与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再到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分析其长远影响,分析这一法案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分层展开,照顾到其深远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二 “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中美贸易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等,可知中美贸易与政治的有关系密切;“1993年—2001年”“ 两国贸易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可知中美贸易快速发展,从1992年前后由“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到“ 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可知中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从入世以来,“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很大改善。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贸易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低端走向高端的发展趋势。 (3)建议:综合以上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可以从中国当前发展和改革,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原则、方法等方面对中美贸易战中国应对提出合理建议。 27.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地区时间 (明)嘉靖—万历时期 (清)乾隆—嘉庆时期 资料来源 苏州府 44 90 《苏州府志》 《松江府志》 杭州府 44 104 《杭州府志》 嘉兴府 28 40 《嘉兴府志》 概括上表所反映的明清江南市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答案】(2)趋势:明清江南市镇数量逐渐增加。 原因:江南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地域性商人商业活动的推动、长途贩运、地域分工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洲际贸易不断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江南市镇的发展。 【解析】 【详解】(2)趋势:依据表格中(清)乾隆—嘉庆时期和(明)嘉靖—万历时期数字变化可知明清江南市镇数量逐渐增加。原因:依据所学从明清时期的历史从江南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优越、洲际贸易不断发展等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