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筹。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自由恋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族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族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个称王,几个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王朝实际统治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了汉代统治结束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看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的极大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1. 依据第二段,属于文中所说的“写作工力”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的语言描写 B. 赞美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C. 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描写 D. 心理描写的正面烘托 ‎2. 对“《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 B. 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 C.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D. 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令人爱。‎ ‎3. 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 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 “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在家族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人物。‎ D. 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不容易找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不偏不倚的语言描写”分析错误,贾母的话看似对王熙凤的贬,实则表现了对她的宠爱与信任。B项,“赞美”错误,非“赞美”而是寓含贬义,刻画其性格中的狡黠、狠毒。D项,“心理描写的正面烘托”分析错误,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C项分析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B项,“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分析缺乏根据。 C 项,“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分析错误,小说中具有这样性格的人物有很多,不单凤姐一个。D项,凤姐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差距太大,没有可比性。A项,分析正确,此题可以联系“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回答。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他们的出场“写作工力”相同,即作家在塑造人物技艺或学术上的造诣、功夫和力量相同。故选A。‎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B.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C.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D.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妇人对丈夫的尊称;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这里用第一个意义。‎ B. “不敏”不明达,不敏捷。《国语·晋语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此处用作谦词。‎ C. “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商朝曰庠,周朝曰序。‎ D.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这番话有美化士人贬低人民之意。‎ B. 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 C. 文中提到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牲畜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D. 文章最后一段几乎与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样。从中可以体会到孟子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周游列国推行主张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4. A 5. C 6. C ‎ ‎7. (1)这样,只是把自己从死亡的威胁下救出来还怕来不及, 哪里有闲工夫讲求礼仪呢。‎ ‎(2)认真从事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反复陈述,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着东西在路上辛苦奔波了。‎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句中“吾惛”是“不能进于是矣”的原因,中间需要停顿;“进于是矣”是介词短语后置,“进”与“于是矣”需要连在一起,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BC两项。“吾志”意思是“我的志愿”,两个词是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A项断句正确。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C项,“‘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解说错误,“庠序”是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洋宫等大学相对。并非贵族学校。“商朝曰庠,周朝曰序”解说错误,《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即,夏朝称“校”,商朝称“序”,周朝称“庠”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C项,“下能养活牲畜妻子儿女”分析错误。“畜”这里指养活。句子的意思是: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赡”形容词,足,够;“奚”哪里;“暇”时间;“治”讲求。(2)“庠序”指学校;“孝悌”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申”反复陈述。‎ ‎【点睛】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 ‎“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 ‎“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下面对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 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B. 三、四句反用典故。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王粲依刘表,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十分贴切。‎ C. 五、六句抒写志趣。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头飘白发之日,身入扁舟。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 D. 七、八句借助庄子寓言,自比为鹓雏,将猜忌者比为腐鼠。不但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 E. 此诗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尤其写平生抱负两句,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答案】AE ‎【解析】‎ ‎【详解】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本题中,B项,“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分析不当,诗人用贾谊、王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C项,“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分析错误,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种情感不同于“淡泊名利”。D项,“将猜忌者比为腐鼠”分析错误,诗中把自己比作“鹓雏”,把朝廷的禄位比作是“腐鼠”。 AE两项分析正确。故选AE。‎ ‎【点睛】诗歌赏析:‎ 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 ‎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 ‎  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 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试结合全诗赏析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 ‎【答案】(1)比喻,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喻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极其铿锵有力的特点。‎ ‎(2)侧面描写,颈联两句写听琴的感受。“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3)衬托,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本题涉及比喻、用典、侧面烘托、正侧结合手法。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从而侧面烘托琴声的魅力。‎ ‎【点睛】诗歌赏析:‎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  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  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 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虚写映衬手法强调人行走难上加难 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4)《琵琶行》中与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描写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悲落叶于劲秋”能让你联想到的《秋兴》中的诗句是(1句)__________。‎ ‎(6)《咏怀古迹》点明全篇主旨的诗句是(1句)_______________ 。‎ ‎(7)请写出《登高》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所守或匪亲, (2). 化为狼与豺 (3).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3)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7). (4)间关莺语花底滑, (8). 幽咽泉流冰下难 (9). (5)玉露凋伤枫树林 (10). (6)分明怨恨曲中论 (11). (7)无边落木萧萧下, (12).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匪”“豺”“猱”“凋”“萧”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雕侠侣(节选)‎ 金庸 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 只听得号角吹动,颦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 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 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郭靖又惊又怒,问道:“襄儿怎会落入鞑子手里?”黄蓉道:“连日军务紧急,我怕你分心,没说此事。”于是将郭襄如何在绝情谷中被金轮法王掳去之事说了。郭靖一听杨过在谷底失去踪迹,连连追问端详,待听黄蓉说完,皱眉道:“蓉儿,这可是你的不对了,过儿生死未明,你怎地便舍他而去?”郭靖一向敬重爱妻,从未在旁人之前对她有丝毫失礼,这两句责备之言说得甚重,黄蓉不由得满脸通红。‎ 一灯道:“郭夫人深入寒潭,冻得死去活来,查明杨过确系不在谷底,又何况小姑娘落入奸人之手,大伙儿都主张追赶,须怪郭夫人不得。”一灯既如此说,郭靖自不敢再说甚么,只恨恨的道:“郭襄这小娃儿成日闯祸,倘若过儿有甚好歹,咱们心中何安?让她给蒙古兵烧死了干净。”‎ 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众人正商议如何营救郭襄,忽见城门开处,一骑向北冲出,马上乘者正是黄蓉。众人一见,无不大惊。郭靖、黄药师、一灯、朱子柳等纷纷上马追出。‎ 一行人奔向高台,在敌人强弓射不到处勒马站定。只见台上站着两人,一个身披黄色僧袍,正是金轮法王,另一个妙龄少女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却不是郭襄是谁?‎ 郭靖虽恼她时常惹事,但父女关心,如何不急?大声叫道:“襄儿,你别慌,爹爹妈妈都来救你啦!”他内力充沛,话声清清楚楚的送上高台。郭襄早给太阳晒得昏昏沉沉,忽听得父亲声音,喜叫:“爹爹,妈妈!”‎ 法王说道:“郭大侠,令爱聪明伶俐,老衲本来很喜欢她,颇有意收之为徒,传以衣钵。但大汗有旨,你若不归降,便将她火焚于高台之上。别说你心痛爱女,老衲也觉可惜,还请三思。”‎ 郭靖哼了一声,眼见四十名军士手执火把站在台下柴草堆旁,只待法王一声令下,便即点火。四个万人队将这高台守得如此严密,血肉之躯如何冲得过去?何况即使冲近了,火发台焚,又怎救得女儿下来?‎ 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用兵素来残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间可惨杀妇孺十数万人,若将郭襄烧死,真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抬起头来,遥望女儿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当下叫道:“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懂得了么?”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郭靖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解下腰间铁胎硬弓,搭上长箭,飕飕飕连珠三箭,高台下三名手执火把的蒙古兵应声倒地,三枝长箭都是透胸而过。郭靖射术学自蒙古神箭将军哲别,再加数十年的内力修为,他所站之处敌兵箭射不到,他却能以强弩毙敌。众蒙古兵齐声发喊,高举盾牌护身。郭靖道:“走罢!”勒转马头,与黄蓉等回入城中。‎ 一行人站上城头。黄蓉呆呆望着高台,心乱如麻。‎ ‎1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写蒙古兵修筑高台时众人疑惑,此处设置悬念,为下文郭襄的出场做铺垫。‎ B. 小说介绍郭襄落入鞑子之手的来龙去脉时用了倒叙的手法,郭靖的反应刺激了黄蓉,推动了情节发展。‎ C. 文中多处详细描写蒙古军兵强马壮,敌众我寡,营造出襄阳大战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D. 本文倒数第二段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郭靖武艺高强,箭术精湛。‎ E. 小说着重刻画郭靖和黄蓉,对其他人物笔墨不多,主次分明,突出了郭靖和黄蓉的性格特点。‎ ‎12. 请简要分析文中黄蓉的心理变化过程。‎ ‎13. 金庸的小说善于通过塑造侠士形象来展现“侠义”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侠义”精神的内涵。‎ ‎【答案】11. C 12. ①疑惑 ‎。蒙古军修筑高台,黄蓉不解其意。②震惊。黄蓉依情理推断郭襄落入敌军之手,并被绑上高台,吓晕过去。③愤怒。对蒙古军卑鄙无耻行径的激愤。④羞愧。丈夫因杨过责备自己时,黄蓉满脸通红。⑤急迫。救女心切,黄蓉孤身出城。⑥忧虑。敌众我寡,救女失败,丈夫大义凛然,眼看女儿性命难保,黄蓉心中担忧不已。 ‎ ‎13. ①扶助弱小,打抱不平。郭靖对杨过十分关心爱护,责怪妻子不顾杨过生死。②顾全大局,牺牲小我。郭靖见救女无望,忍痛放弃营救。③心怀天下,崇高的民族气节。一众江湖侠士,未食朝廷俸禄,却在国家危难之际,舍身死守襄阳城。‎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分析错误,文中并未多处详细描写蒙古军,只在第4段中有详细描写。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黄蓉的“错愕”“惊呼”“晕倒”表现了她心理变化的过程,蒙古军修筑高台,黄蓉不解其意。感到“疑惑”而“错愕”。黄蓉依情理推断郭襄落入敌军之手,并被绑上高台,吓晕过去。感到“震惊”而“惊呼”“晕倒”。黄蓉“满脸通红”是因为丈夫因杨过责备自己而感到“羞愧”。“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表现了黄蓉为女儿性命的“忧虑”,为解救女儿表现了“急切”的心情。根据文本分析归纳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本文通过郭靖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作家的“侠义”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郭靖得知英雄的后代杨过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时,破例责怪妻子,表现了“扶助弱小,打抱不平”的精神。郭靖见女儿郭襄被掳,敌众我寡,救人无望,决定忍痛放弃营救,表现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的精神。小说中描述了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等一众江湖侠士,未食朝廷俸禄,却在国家危难之际,舍身死守襄阳城。表现了侠士们“心怀天下”的崇高民族气节。‎ ‎14.下面各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宸(chén)翰 蜼(weǐ)彝 錾(jiàn)银 黼黻(fǔfú)‎ B. 洋罽(jì) 匙(shí)箸 掐(qiā)牙 内帏(weí)‎ C. 新正(zhēng) 荸(bí)荠 讪讪(shàn) 怔怔(zhèng)‎ D. 监(jiàn)生 镯(zhuó)子 朱拓(tuò) 陈抟(tuá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A项,“蜼彝”中“蜼”读wèi;B项“内帏”的“帏”读wéi;C项注音完全正确;D项“朱拓”的“拓”读tà。故选C。‎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阜盛 盥洗 敕造 绾发 沸反萦天 B. 蹙眉 笑靥 惫懒 孽障 轩俊壮丽 C. 纨绔 缪种 窈陷 窠臼 小白篷船 D. 牲醴 歆享 渣子 编纂 年高德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学会识别形似字、音近字,根据字形、意义来准确记忆和辨析,坚持向字典学习汉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A项,“沸反萦天”应为“沸反盈天”;B项“轩俊壮丽”应为“轩峻壮丽”;C项“缪种”应为“谬种”。D项没有错别字。故选D。‎ ‎1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B. 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 旧中国国民党政府虽然也宣称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但是由于没有强大的海军,望尘莫及,对于那里的一些岛礁并没有实行实际上的控制。‎ D. 美国众议院作出的决议,肆无忌惮地攻击我国的人权问题,其中所谓的“事例”,全是空穴来风,完全不是事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春秋鼎盛”意为年龄正处于旺盛、强壮之际。借以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此处使用与句子后面的“青年”相矛盾。B 项“移樽就教”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此处使用正确。C项“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此处望文生义,语境中应为“望洋兴叹”。D项“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这个词一般比喻事出有因。常用于否定句中。此处因“事例”是毫无根据的,因而使用不当。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问题发现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 B. 中美双方应努力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积极推进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C. 贝贝说,马普托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原来两三个小时的渡海时间缩短了十分钟左右,使繁华的马普托市区和卡腾贝地区间的连接沟通变得更为便捷与通畅,“以后生活更方便了”。‎ D. 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介绍,水利部大力推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2020年能够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的目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A项成分残缺,“发现问题的能力”前面缺少谓语动词,应在“不断”后面加上“增强”。B项成分残缺,应为“以……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在“推进”后加上“以”。C项表意不明,“缩短了”应为“缩短到”。D项没有语病。故选D。‎ ‎18.下面哪一句能使上下文联系得最紧密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__________。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A. 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B. 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D.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拟写或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横线的上文是四叔的猜想“恐怕她是逃出来的”,需要衔接这个“猜测”,横线上应选“她诚然是逃出来的”,可排除AB两项。横线的下文是卫老婆子带入进来谈事,因而,横线的后半句应是“这推想就证实了”,“不多久”是时间状语,放在主语前面较顺畅。可排除D。故选C。‎ ‎19.下面这首七律,颔联和颈联正确的排列顺序是(填序号)‎ 七律·祥林嫂 尘芥堆中秋后草,凛风冽雪苦熬煎。‎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可怜冷眼寒心骨,纵有福神也枉然。‎ ‎①漫祷魂灵忧后事②再寡荒村举步艰③欣捐门槛赎前愆④初归孺子低头奔 ‎【答案】④②①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律诗诗句排序的能力。律诗总共八句话,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结合课文《祝福》的内容,按照小说情节的发展,应该是先初归、再寡、然后漫祷、欣捐。还根据律诗的韵脚,煎、艰、愆。故选A。‎ ‎20.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么另一联内容是什么,属于哪一联?‎ A. 下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B. 上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C. 上联 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D. 下联 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填写对联的能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一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平”是阳平,可知这是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应是“仄”声,据此分析,可排除AD两个下联。C项“德性坚定品节详明”最后一个字“明”是平声,不合要求,可排除。再对B项的每一个词与题干中的下联进行对照,也都符合。故选B。‎ ‎21.“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 凤姐 B. 贾母 C. 探春 D. 黛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是林黛玉跟袭人聊到香菱和尤二姐的可怜遭遇的时候,有感而发。故选D。‎ ‎22.“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 小红 B. 黛玉 C. 探春 D. 晴雯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平时要加强理解和识记。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本题,要求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大体内容及主题思想等有一定地了解,综合考虑形成答案。“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楼梦》 红玉之口。红玉,也就是小红,她在红楼中的地位是很让人伤神的,诸位丫环之中,红玉的出身最好。二十六回,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故选A。‎ ‎23.《红楼梦》中凤姐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节日?‎ A. 除夕 B. 中秋 C. 端午 D. 元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红楼梦》中,元宵节最热闹的节目,是贾母带着全家做“击鼓传花”的游戏。凤姐向来最善于讲笑话了,小丫头们故意让人将花传到凤姐。王熙凤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急性子和一个聋子抬着一个大爆仗去城外放,急性子不等出了城门,便把爆仗点了,聋子道“这爆仗好生奇怪,怎的不见响,就散了。”故选D。‎ ‎24.判词中有“清明”这一节日的是下面哪一位 A. 黛玉 B. 史湘云 C. 探春 D. 妙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阅读《红楼梦》可知,探春的判词里面有“清明”这一节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所以是探春。故选C。‎ ‎【点睛】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 ‎(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 ‎①识记辨别类。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等类型。‎ ‎②理解概括类。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的题目,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不当、表义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③赏析评点类。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例如这样一道题: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25.作文 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想实践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虽然实践了,又不知道它何以如此结果。‎ 请根据以上内容,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阐释你对“为学”的看法。‎ 要求:(1)标题自拟;(2)议论文;(3)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 毛泽东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级才是领导人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会不段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它会提供材料,这一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是一致的;第二,它的作文要求具有特殊性。本题的材料是朱熹的言论及其分析,作文要求是“阐释你对‘为学’的看法”。‎ ‎【审题】宋代学者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材料的重点是学习的实质在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着要学什么,怎么学。‎ 立意方向:‎ ‎1、实践出真知;2、“中国梦”,要靠实践;3、学习与实践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素材准备:‎ ‎1、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行统一观,具体说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地推进事物发展。‎ ‎3、习近平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媒介就是实践。要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纸上谈兵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赵国的一名大将叫赵括读了不少书,每次都能夸夸其谈,连父亲也自叹不如经常夸奖自己的儿子很优秀,赵括的父亲死后,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 结构设想:‎ 无论选哪一种立意,都需要先确定一个好的标题,如:“中国梦”,靠实践。然后,在文章开头部分,从材料中引出论点(或议论方向)。接着,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论证可以采取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再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实际,谈自己该如何学习,如何实践。最后,文章总结,强调论点,展望未来。‎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