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课件)(10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课件)(104张)

第 3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 —— 明清 主干排查 · 建通史体系 [ 主干排查 ] 时间 基础梳理 明朝 (1368 ~ 1644 年 ) 政治: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明成祖设内阁。 经济: ① 大兴水利; ②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部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 商帮、会馆出现,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限。 文化: ① 王守仁、李贽; ② 铜活字,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 ③ 小说 《 西游记 》 等。 清前期 (1636 ~ 1840 年 ) 政治:康熙帝捍卫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权;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 经济: ① 重视河防、海塘建设; ② 粉彩瓷器; ③ 商业区相当繁华,但对外贸易受限,闭关锁国政策, “ 十三行 ” 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文化: 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反君主专制思想; ② 《 红楼梦 》《 儒林外史 》 等小说,京剧形成。 [ 体系建构 ]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 时段特征 ] 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把脉高考 · 定考情考向 [ 考情分析 ] 1 . (2017 · 全国卷 Ⅱ )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真题印证 ] 一、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 ( 边疆 ) 治理 解析  明初 , 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 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 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 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 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 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 故 A 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 , 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 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 故 B 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 , 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 , 故 C 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 其因在废宰相 , 过分集权于皇帝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 (2016 · 全国卷 Ⅰ )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明初地方分设三司 , 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 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故选 B 项。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 ,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 , 故 C 项错误;派遣巡抚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 深化认知 ]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和影响 1 .特点 (1)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2)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 《 大明律 》 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3)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 . 影响 (1) 积极影响: ①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2) 消极影响: ① 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 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 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1 .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室家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争论。这表明 A .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 B .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C .朝中大臣权力的丧失 D .皇室家务神圣不可侵犯 [ 变式训练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中的规定意在反对大臣干预皇室事务 ,这是为了加强皇权, B 项正确;清朝还在利用礼法制度维护统治,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朝中大臣权力的丧失, C 项错误; D 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B 1 . 明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1) 发展演变 ① 明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 备考链接 ] ② 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2) 作用 ①三司的设立,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 “ 双层性 ” ,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 2 . 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 (1) 皇帝的政治需要。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就是与宫内的太监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2) 皇帝懒政腐化。明代的皇帝们趋于腐化,沉迷享乐,不问政事,权柄往往被委以亲信宦官。 (3) 牵制内阁的需要。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服务于皇权专制。 3 . 清朝的边疆制度 概况 影响 改土归流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改派流官进行统治的措施 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边疆开发,社会进步 盟旗制度 在内、外蒙古地区,将蒙古各部划分为旗,合若干旗为一盟 削弱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政府对草原地区的管理,促进当地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金瓶掣签 清乾隆时期正式确立的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 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和佛教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明清王朝加强了对地方和边疆的行政管理 ,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初统治者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这些史实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1 . 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举措 A .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 B .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 C .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D .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 [ 新题速递 ]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贪腐情况,且朱元璋时期厉行重拳治贪 ,官吏不敢贪,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非分割六部权力,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了两个机构 ——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故 C 项错误;材料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 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 17 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 “ 边界 ” 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A .盟旗制度的建立 B .明成祖迁都北京 C .岭北行省的设立 D .金瓶掣签制完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盟旗制度, 意在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17 世纪以来指的是清朝统治时期,长城逐渐失去其 “ 边界 ” 的意义是因为盟旗制度建立,长城以北地区成为中央有效的管辖区, A 项正确。 答案   A 3 . (2019 · 全国卷 Ⅰ )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 真题印证 ] 二、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 “ 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 ,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 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 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 B 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 项。 答案   D 4 . (2019 · 全国卷 Ⅱ)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  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 ,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 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 C 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 “ 根本性改变 ” 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A 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 “ 明显松弛 ” 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B 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 D 项。 答案   C 5 . (2019 · 全国卷 Ⅲ ) 乾隆时江南地主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苏州甚至出现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   “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 , 余皆佃农也 ” 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 故选 C 项;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 ,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 , 排除 A 项;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 , 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 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 ,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 B 项; “‘ 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 , 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 。苏州甚至出现 ‘ 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 , 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 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 , 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 , 排除 D 项。 答案   C [ 深化认知 ]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 .经济新现象 (1)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 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 各地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 .原因 (1)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 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 “ 一条鞭法 ” 和 “ 摊丁入亩 ” 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4) 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 变式训练 ] 2. 记述 出处 “ 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 ” 《 金泽小志 》 “ 棉纱 …… 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 ” 清代褚华 《 木棉谱 》 “ 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 《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 》 上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A .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 .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 .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 .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 解析  由材料中的“以棉纱易 ”“ 列肆卖之 ”“ 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 可知当时纺纱者纺纱是为了销售,这说明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故选 B 项。材料并未涉及 “ 耕 ” 的信息,无法说明耕与织的分离,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人的活动,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明清时期的白银流通 1 .由民间流通到合法化 明朝中期,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 “ 大明宝钞 ” ,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 白银之所以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反之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就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式下发展起来的。 [ 备考链接 ] 2 .外国的白银流入中国 16 世纪下半叶,在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下,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与此同时,白银也流入中国,其主要渠道是中国与吕宋 ( 菲律宾 ) 之间的贸易。与此同时,产自日本的白银也开始输入中国。在 16 世纪后期到 18 世纪初 130 年的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总数达到两亿两的规模,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思维感悟 对“康乾盛世 ” 的思考: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是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时期,被称作 “ 康乾盛世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盛世?和少数民族统治全国有必然联系吗?这种盛世也被称作 “ 日落前的辉煌 ” ,其隐含的危机是什么? 3 . 从 1540 年到 1644 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 · 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 “ 吸泵 ”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 新题速递 ] 解析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明朝 , 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中外贸易兴盛,这是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 C 项; A 、 B 两项仅是该现象出现的条件,不是根源,排除。明朝中后期虽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白银的大量流入是因为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使然,且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亦是根源于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6 . (2018 · 全国卷 Ⅲ )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 老童 ( 生 ) 、低秀 ( 才 ) ,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真题印证 ] 三、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世俗文化和传统科技 解析  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 ” 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 ,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 A 项错误;材料 “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 ,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 “ 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 , “ 将书籍作为礼物 ” ,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 深化认知 ] 1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 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批判程朱理学 “ 君为臣纲 ” 的伦常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和君臣平等。顾炎武继承了先秦儒学经世的传统和孔子 “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 的思想,批判程朱理学的空谈和脱离实际,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 “ 天行有常 ” 的朴素唯物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生知论,构建了新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 明清儒学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发展了儒家思想,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未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 特点 ①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③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④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⑤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2)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 “ 闭关锁国 ” 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④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3 .宋明时期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说明宋明时期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儒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 变式训练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思想深入下层 ,使民众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 B 项正确。 答案   B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 .对主流思想的冲击 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 重农抑商 ” 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 “ 工商皆本 ” 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 .对书法的影响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 备考链接 ] 3 .对绘画的影响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 .对文学的影响 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5 . 对文化教育 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 核心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又作用于经济基础。明清时期的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但农耕经济并未实现向近代化的变革。其阻碍因素从上层建筑方面思考有以下几点: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是 “ 重农抑商 ” 政策、 “ 海禁 ” 与闭关锁国政策;三是以 “ 农本 ” 为立国的经济思想。 4 . 明末小说 《 醒世姻缘传 》 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 “ 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 ( 小钱 ) ,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 ……” 。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 .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 新题速递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社会风貌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B 项正确;虽然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在明末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动, A 项错误; C 、 D 两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B 7 . (2017 · 全国卷 Ⅰ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真题印证 ] 四、明清时期的中西比较 ( 关联 ) 时间 中国 外国 14 ~ 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 , 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 , 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 一条鞭法 ” 改革。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 , 代表作 《 牡丹亭 》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 ,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 “ 太阳中心说 ”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 , 代表作 《 哈姆雷特 》 。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 , 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 , 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 五月花号 ” 到达北美。 —— 据李亚凡编 《 世界历史年表 》 等 上表为 14 ~ 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解析  解答好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好合适的论题。注意审题 ,题目要求的是提取 “表中”信息 ,而且是 “ 中外相互关联 ” ,不能仅仅是中国或西方的。因此,本题拟定论题的角度是中外关联或中外比较。在此角度下,考生答题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可以分别论述 14 ~ 15 世纪、 16 世纪、 17 世纪三个阶段的中西比较 ( 或关联 ) 的相关问题,亦可以整体论述 14 ~ 17 世纪这一阶段的相关问题。论题的角度可以是: (1) 中国对西方的影响; (2)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3) 中西之间的相互影响 ( 中西文明的交流和交融 ) ; (4) 中西之间的相同之处; (5) 中西之间的不同之处 ( 例如可以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 。 答案  论题: 14 ~ 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阐述: 14 ~ 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 深化认知 ]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 比较项 中国 英国 政体形式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权力中心 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主意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君主 “ 统而不治 ”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政府机构 内阁和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 英国实行责任制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阻碍历史发展,是中国落后的政治根源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 .有学者指出: “ 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在 1586 年为 50 万比索 ( 西班牙银元 ) ,以后迅速超过 100 万比索乃至 200 万比索,在 1604 年达到 300 万比索, 1622 ~ 1644 年大都在 200 万比索至 300 万比索之间。 ” 由此可知 A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B .明朝政府未曾真正实施 “ 海禁 ” 政策 C .中国与美洲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D .美洲的发现直接推动中美贸易的发展 [ 变式训练 ] 解析   A 项从材料中得不出。 B 项史实错误。由材料数据可以看出 ,明朝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故 C 项正确。美洲是哥伦布 1492 年发现的,不会直接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贸易的发展,排除 D 。 答案   C 1 . 明清朝贡贸易 (1) 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答赠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3)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 备考链接 ] 2 . 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1) 政治方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 “ 闭关 ” 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根源之一。 (2) 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 “ 一条鞭法 ” 等赋税改革。 (3) 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 “ 西学东渐 ” 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 《 坤舆万国全图 》 。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 《 农政全书 》 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思维感悟 早期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16 世纪中期开始 ,耶稣传教士在来到中国传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学术。中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交融的趋势。中国文化对西方社会转型起了何种作用?西学为什么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中西文明有没有产生碰撞?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5 . 19 世纪上半叶,受拉美独立运动及气候因素的影响, 1820 年的白银产量比 1800 年减少 48.5% ,黄金产量 1810 年比 1750 年减少 53% 。世界金银大幅减产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 A .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现象 B .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 .导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D .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新题速递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19 世纪上半叶世界白银和黄金的产量减少,这会影响到中国金银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中国银贵钱贱, A 项正确;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不是世界金银大幅减产的直接结果, B 项错误;世界金银大幅减产与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没有必然联系, C 项错误;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与世界金银大幅减产没有直接联系, D 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 1  转换思维的角度: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 例 1]   (2014 · 全国卷 Ⅱ)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题型探究 · 学解题方法 [ 选择题型 ] 【 题型特点 】 看似寻常 最奇崛 以最基础的知识 ( 明朝废丞相 , 设内阁 ) 切入 , 以最 “ 顺理成章 ” 的结果 ( 内阁首辅权倾一时 ) 引申 , 以最隐蔽的手法 ( 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 设陷 , 彰显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成如容易 却艰辛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内阁有什么权力?内阁的权力来源于谁?内阁权力膨胀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设疑、层层解答 , 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 解题指导 】  由材料信息 “ 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 权倾一时 ” 可得出 B 项正确。 【 答案 】   B 视角 2  延展知识的长度:经济重心的南移 [ 例 2]   (2015 · 全国卷 Ⅰ)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题型特点 】 立足核心素养 跨越多个朝代的 “ 时空意识 ” 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 命题视角独特 以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间接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 注重逻辑推理 通过不同时期河南、江苏两地状元人数的比较推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 解题指导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 , 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 ,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 B 项。 【 答案 】   B 视角 3   挖掘认知的深度: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 [ 例 3]   (2018 · 全国卷 Ⅰ ) 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 题型特点 】 考查内容基础 历史主干知识:明代的朝贡贸易。 情境材料新颖 以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 ,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命题视角独特 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题指导】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 , 明朝君臣认为 , 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 B 项正确。题中图画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 , A 项错误。明永乐年间 , 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 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 , 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加剧 , 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 故 “ 海禁政策的解除 ” 说法错误 , C 项错误。题干无法反映出传统观念更新 , D 项错误。 【 答案 】   B 视角 4  拓展教材的宽度:明清时期的戏曲 [ 例 4]   (2018 · 全国卷 Ⅱ)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 “ 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 “ 雅乐 ”“ 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 “ 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 “ 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题型特点】 时代性 从文化素养的角度命题 ,暗含了 “ 文化自信 ” 的时代主流。 关联性 以昆曲的流行创设情境 , 考查经济发展对艺术创作及其发展的影响 , 体现关联性。 灵活性 依托教材的主干知识 , 又不局限于具体知识点 , 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 解题指导 】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 , 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 “ 官腔 ”“ 雅乐 ” , 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 ,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需求 , D 项正确。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 , 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 ,材料也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故 A 、 B 、 C 三项错误。 【 答案 】   D 非选择题 (25 分 ) [ 例 5]   (2017 · 全国卷 Ⅲ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 , 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 , 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 年 ,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 ,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 年 , 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 , 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 , 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 年 , 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 大题导练 ] 1661 年 , 郑成功进军台湾 , 并正告荷兰驻军 , 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 , 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 ,“ 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 , 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 台湾根据郡县制 , 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 , 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 ,“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 《 台湾历史纲要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 分 ) 【 解题指导 】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信息 【 答案 】  (1)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视角一 通过清代台湾科举的发展 , 考查考生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1 .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年 ) ,朝廷在台湾开科取士,终清之世,台湾共产生了 33 名进士、 320 多名举人和近千名贡生,被称为 “ 海上邹鲁 ” 。台湾科举人才辈出 A .得益于大一统的国家体制 B .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努力 C .是科举制度成熟的结果 D .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 预测押题 ] 解析  根据材料 “ 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年 ) , 朝廷在台湾开科取士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1683 年台湾并入清朝版图 , 之后清政府在台湾开科取士 , 可见台湾科举的发展得益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大 , 故 A 项正确。 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故排除;科举制度成熟于唐宋时期 , 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台湾科举制的发展与西学东渐的关系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二 从明朝加强对市镇的管理切入 , 隐性考查城市的发展 , 角度新颖 2 .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规模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 .各市镇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解析  据材料可知 , 明朝加强了对江南地区重要市镇的政治管理 , 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 , 故选 A 项。据材料可知 , 明朝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 , 并未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排除 B 项; C 项 “ 趋同 ” 说法有误 , 排除;江南市镇的军事功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排除 D 项。 答案   A 视角三 从明清时期商人地位的提高切入 , 从侧面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 角度新颖 3 .明清时期,士商关系非常密切,一些仕途不顺的士人为了养家糊口往往投靠富商门下;明清小说中出现了以商业经营活动和商人生活为主题的故事,并将商人作为故事主角。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没落 B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C .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 D .观念与现实的落差巨大 解析  由材料 “ 士商关系非常密切 ”“ 士人为了养家糊口往往投靠富商门下 ”“ 以商业经营活动和商人生活为主题 ”“ 将商人作为故事主角 ” 可知 ,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 故 B 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士大夫阶层并没有没落 , 故排除 A 项;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 均排除。 答案   B 视角四 考查商业的发展对民营手工业的影响 , 契合了当今我国民营企业改革这一社会热点 4 . 清人顾公燮在 《 消夏闲记摘抄 》 中说: “ 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 ( 进行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 ) ,商贾悉从之。 ” 该现象反映了 A .明代商人垄断棉纺织业 B .商业发展影响民营手工业 C .国内已形成统一大市场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阻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明朝时期松江地区棉布贸易繁荣 , 因此与纺织业有关的印染业等也兴盛起来 ,这说明商业的发展影响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A 、 C 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D 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答案   B 视角五 从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切入 , 考查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 角度新颖 5 . 明代成化时, “ 濒海大姓私造海舰,岁出诸番市易 ” 。嘉靖年间,这些人 “ 联结为寇,溃裂以出 ” ,获利丰厚。明王朝几乎倾注了全国的兵力和物力镇压海寇,国库日益空虚。据此可知 A .海禁政策导致朝贡贸易体系瓦解 B .私人海外贸易呈现不可阻挡之势 C .走私贸易迅速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D .海禁政策有阻止外国侵略的作用 解析  根据材料 “ 濒海大姓私造海舰 ”“ 联结为寇 , 溃裂以出 ”“ 明王朝 …… 国库日益空虚 ” 可知 , 当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 但私人出海现象仍屡禁不止 , 故选 B 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当时朝贡贸易的情况 , 故排除 A 项; C 项材料无法体现 ,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外国侵略 , 故排除 D 项。 答案   B 视角六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的思想活跃时期 , 顾炎武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考生对此要高度重视 6 .顾炎武在 《 日知录 》 中说: “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材料中顾炎武的思想 A .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B .与近代民权思想相一致 C .体现了 “ 众治 ” 思想 D .强调经世致用的重要性 解析  根据材料 “ 是故知保天下 ……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可知 ,该思想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故 A 项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 不可能与近代民权思想相一致 , 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 “ 众治 ” 及经世致用的重要性 , 故 C 、 D 两项排除。 答案   A 视角七 从明代图书销售市场的变化切入 , 考查印刷术发展对通俗文化发展的影响 , 考查角度新颖 , 符合高考的考查趋势 7 . 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A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B .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C .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 , 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 ,故 B 项正确。 A 项说法绝对 , 且与材料内容不符 , 排除; “ 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 ” 并不等同于 “ 被通俗文化取代 ” , 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