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0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文12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 2.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第Ⅰ卷基础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答案】D 【解析】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是为了从年龄上区分出长幼,体现出中国人别长幼的宗法意识。故答案为D项。伯、叔的不同称谓,不能反映出亲疏远近,排除A项;这种不同称谓不属于辨等级的阶级理论,排除B项;C项不能反映出这种不同称谓的用意所在,排除。 2.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夏朝,行省制代替封国制是元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3. 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A. 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 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故A项正确。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B。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C。D项错误,排除。 点睛:材料“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是解题的关键。 4. 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坎努利斯提议平民有权当选执政官,因贵族的执意抵制,改设贵族、平民均可当选的军政官,行使执政官职权。贵族随即提出增设检察官,只从贵族中推选。该历史现象说明了 A. 罗马对外征服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B. 罗马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C. 万民法的出现是历史选择的产物 D.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尖锐复杂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贵族的执意抵制……平民……贵族随即提出增设检察官,只从贵族中推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贵族对平民权力提高的反对态度,体现了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尖锐复杂性,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对外征服过程中的矛盾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是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万民法的出现,故C选项错误。故选D。 5. 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 A. 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 B. 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 C. 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 D. 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结合备考应注意。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6.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A.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C. 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D.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说明民主自由是美国政治建立的核心理念,在追求自由时难免会引发党争,一味强调党争而忽视自由是对美国政治目的的根本背离,所以麦迪逊强调了对个人自由尊重的重要性,故答案选A,C D两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1787年宪法的内容: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7.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 8.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A、B项排除;据题干中“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 点晴: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判断“新约”,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 9.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C.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D.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在1905年才提出,且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地方自治,故A选项错误;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平等,与地方自治无关,故B选项错误;“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趋于瓦解,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立联邦制的要求,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0. 觉悟社是周恩来、邓颖超等二十余名青年在天津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在觉悟社的第一次讲话时曾说:“我们要组织团体,出版刊物,以改造学生的思想,进而唤起劳动民众的觉悟。”从当时的背景看,周恩来等人成立觉悟社的根本目的是 A. 宣扬新思想 B. 提高民众觉悟 C. 积聚革命力量 D. 改造旧社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问的是根本目的,而改造旧世界才是最终的根本目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只是直接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也B错在只是直接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成立革命团体、积聚革命力量”只是直接目的而不是根本目的,选项C也错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从当今的历史试题命制的潮流上来看,历史题目经常以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很长,如果材料很长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 11.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 A. 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 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就是肯定了毛泽东的建议,也就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移师川黔边区而非陕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是遵义会议而非黎平会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是进军井冈山而非黎平会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而……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浦江下游属于上海地区,故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淞沪会战,故A选项正确;太原地区没有黄浦江,故B选项错误;徐州地区也不会出现“黄浦江下游西岸”的地点,故C选项错误;枣宜会战在湖北地区,也不属于黄浦江下游,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3.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可判断出该军事举动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据所学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辽沈战役揭开战略决战序幕,而不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故D项排除。 点晴:判断该军事行动是就解题的关键,然后对备选项进行判断分析,综合得出准确答案。 14. 当代一位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关于贫穷将迫使工人阶级发动革命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预言受到了及时理会”﹣﹣19世纪下半叶,“政府加快了为民服务的步伐,尤其表现在统一管理大众卫生、教育和食物供给”;“雇主们开始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状况。”“经济繁荣发泄了无产阶级的怒火……‘你不可能煽动一个衣食无忧之人闹事’”。这位学者强调 A.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 B. 政府和资本家的积极合作避免了社会动荡 C. 工业革命促成经济大发展和工人阶级状况改善 D. 西方社会从此开始建立现代意义福利国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是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为了避免工人阶级革命而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即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和资本家是被迫合作而非积极合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在二战之后才有的事情,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5.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十月革命……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说明D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A项只是材料的部分观点。B项是十月革命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6. “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应出自 A. 《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五四宪法 D. 八二宪法 【答案】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17. 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A.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 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答案】A 【解析】浙江农村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体现的是地方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探索,这一举措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故答案为A项。这一举措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督村干部,不是村民直接处理事务,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 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A. 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 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 两岸三遵的扩大 D.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题干语言的含义是,““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就是“九二共识”,故A项正确。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 19.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的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 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 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 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 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答案】C 【解析】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故B项错误;中国学生留美目的是学习先进的科技,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是不想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中国人归国,以便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故C项正确;D项不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时美国出台两个法案的主旨,故排除。 20. 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 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 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 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 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联邦德国……1969年……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西欧与日本挑战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在外交方面表现为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故B选项正确;当时美苏冷战重心仍然在欧洲,故A选项错误;苏联对外政策调整主要影响的是美国,故C选项错误;当时两极世界格局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时间:1949年到1969年,在提取材料信息“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表现在外交方面就是独立的外交政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1. 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 苏商和晋商 B. 浙商和晋商 C. 徽商和晋商 D. 苏商和徽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很新颖,联系所学史实,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他们势力最强大,再联系题干,联系所学知识,“新安”是在安徽,“山右”是指山西。江南新安应指徽商,安徽在长江以南,江北山右指晋商,山西在长江以北,答案为D。A项苏商不对,故排除;B项浙商不对,故排除;D项苏商不对,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商帮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帮发展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这段史实的掌握程度。高考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 22.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 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 B. 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 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 D. 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题干材料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AC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根本上”。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 23. 如图是某文科生学习地理时用到的一幅地图,是位于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下列人物最早到达该图涉及地点的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中“位于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以及图示的信息可知是位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最早到达该地区的是迪亚士,故A项正确;达伽马是后来经过好望角,故B项错误;哥伦布是远航美洲,故C项错误;麦哲伦是环球航行,故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航海家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 24. 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主张体现了 A. 重商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社会主义 D. 民族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明显是鼓励自由创造财富,属于自由主义思想,故B正确;A是工业革命之前经济思想;C和D与材料中主张不符合。 25. 19世纪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根本动力是 A. 工业革命展开 B. 内阁制的形成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殖民扩张需要 【答案】A 【解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趋向繁荣,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从而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选A。BC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动力,排除。D和政治民主化无关。 点睛: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事件要从经济领域找根源。因此,容易判断选A。 26. 20世纪初有学者评论:“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位学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是 A. 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C. 新能源的利用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 D.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 【答案】B 【解析】材料“20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可以看出,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排除;D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点睛:材料“20世纪初”“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27. 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 提倡民本 B. 呼唤仁爱 C. 强调理性 D. 倡导美德 【答案】C 【解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28.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君权神授”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反专制思想 D. 理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是加强专制,故C错误;理学是宋代出现,故D错误。 点睛: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9.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贵”。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 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 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 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D. 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贽主张自由竞争、王夫之和戴震反对政府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故可知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而是强调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的内容,也没有体现主张对外开放,而是强调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的相关信息,而是强调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排除C。 3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肼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文艺复兴歌頌自然与人性 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肯定人、肯定人性,歌颂自然与人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不涉及软弱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古希腊罗马文化是维护奴隶主专制统治的,没有反专制色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艺复兴后仍然有神学世界观,文艺复兴并未摧毁神学世界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的内涵——歌颂自然与人性。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当然是要歌颂自然与人性。 31. 《世界文明史》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 A. 相时论的提出 B.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进行 D. 启蒙运动的兴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结合牛顿力学体系形成的时间可知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启蒙运动的兴起,故选D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认识史上的飞跃 32.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题干中的时间是“唐代”。活字印刷术士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D三项均排除,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 二、材料题共52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 材料二: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四: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1)模式:西周以礼治国;古代欧洲以法治国。 背景: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组织中家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 古代欧洲在政治中去除家族血缘关系,为以法治国铺平道路。 意义:西周的礼制促成了人们的文化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欧洲的法制推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西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2)区别:希腊城邦一般不给外邦人公民权,罗马则不断扩大公民的范围。结果: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长期延续,罗马则迅速扩张为大帝国。 (3)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可概括为西周以礼治国;根据材料一“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概括为古代欧洲以法治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家庭组织形式方面思考,西周主要是国家政权组织中家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古代欧洲则是在政治中去除家族血缘关系,为以法治国铺平道路。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宗法制影响深远,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认同产生影响方面思考;可从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对近代欧洲法治产生深远影响方面思考。 (2)第一小问,关于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根据材料二概括各自的内容即可,根据材料二“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可概括为罗马则不断扩大公民的范围;根据材料二“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可概括为希腊城邦一般不给外邦人公民权。第二小问,可从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长期延续方面概括影响,可从罗马则迅速扩张为大帝国方面概括影响。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概括王夫之的观点即可;根据材料四“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概括顾炎武观点即可。第二小问,关于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国家统一方面思考作答。 34.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概括先秦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蒲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到宋代商品种类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该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客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3)依据材料三,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4)综上,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条件。 【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经营商品不从众);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商业活动开始时间早;经营讲究策略;春秋战国出现大商人.影响: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原因:社会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3)不同之处: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明清特点: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出现“商帮”;农副产品商品化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唐代到宋代商品种类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商品种类的特点,得出由奢侈品到日用品的结论。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等方面来说明。 (3)“富室之称雄者”指徽商和晋商,其“不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客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等信息归纳得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应当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可以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商业发展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 35.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又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人士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士人阶层的多领域探索。 材料三法国波旁王朝视庶民如草芥,一些启蒙思想家“各奋于学文,各发为议论,以天赋之才为贵,不以人授之爵为贵,中下民之困顿,烛世间之情理”,于是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高毅、徐前进《中国语境中的欧洲启蒙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答案】(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 (2)打破学术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 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3)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 影响: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社会剧变孕育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于思想解放运动的认识和对材料的概括分析能力。(1)依据材料一中“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可以直接概括出“士阶层”的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位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可知其原因是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知识阶层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并付诸实践,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张謇等人还喊出 了实业救国等口号。(3)依据材料三和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内容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知识分子因自身的历史责任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学习先进事物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