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试题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官僚制度普遍建立 B. 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 C. 郡下设县已成定制 D. 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封制度下诸侯长官是世袭的,材料中“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说明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是秦朝政治制度确立,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难以控制地方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郡受到县管理,故C项错误。‎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 A. 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B. 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D. 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答案】A ‎【解析】‎ ‎ “社日”突出农耕文明特点,“感恩节”突出基督教文明,都属于不同文化孕育产生,故A项正确;农耕经济并不能决定社会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故C项错误;迷信是对错误东西的盲目信任,材料中“社日”和“感恩节”并非完全意义上迷信,更多说明是民族文化一部分,故D项错误。‎ ‎3.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表明(  )‎ A.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B. 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 D.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制度。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故排除A项;明代是君主专制,而非集体领导,故排除B项;明朝混乱的因素有很多,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官僚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虽然明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但也会由于大臣们的反对而不能为所欲为,说明君主的专制权力受到官僚集团的约束,故选D项。‎ ‎4.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这说明 A. 江南市镇使“苏湖熟,天下足”出现 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 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D.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材料江南市镇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可以体现明代江南市镇发展到一定规模,向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市场的发展,故C项正确。“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题目中的江南市镇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地位与政局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不能反映材料中江南市镇呈现“网络”的特点,故D项错误。‎ ‎5.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 A. 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B. 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C. 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D. 形成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答案】C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是“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符合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场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中国同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之间,是落后的中世纪农耕文明同近代化工业文明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建国家,故选C。A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B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排除ABD。‎ ‎6.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A. 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B. 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C. 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 D. 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答案】C ‎【解析】‎ 本题材料“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报道反映了兴办实业热潮逐渐掀起,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企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内陆极少,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企业竞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实质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常考点之一。此外,对学生的阅读、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较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7.“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 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 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 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答案】B ‎【解析】‎ 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称赞,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故B 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A项错误;史学研究可以获取真相,故C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故D 项错误. ‎ ‎8.利用漫画来描述课程知识显得更直观、生动。下图是民国初期的相关漫画说明 A. 当时人们不关心自身利益 B. 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 C. 近代中国无土地革命纲领 D. 民主与农民阶级没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漫画说明民国初年宣扬民主共和思想,而老百姓对于共和国成立漠不关心,说明当时中国民众急需思想启蒙,民主政治建设道路艰难,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民众不关心政治,故A错误;近代中国有土地纲领,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故C项错误;民主要发动下层民众参与,故D项错误。‎ ‎【详解】‎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中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相符的是 时间 ‎1937.8—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 企业内迁与不抵抗政策直接相关 B. 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 东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 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从1937年8月到1940年7月,大量企业向内地迁移,企业数量不断发展壮大,体现了抗战时期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企业内迁平衡了东西部工业布局,故D项正确;企业内迁与日本侵害有关,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抗战时期受到严重打击,故B项错误;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大后方,故C项错误。‎ ‎10.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 北伐先遣战江南 B. 第三次反“围剿”‎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七章到敌人后方去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第十六章决战淮海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而十三章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此历史人物参加南昌起义,且是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并参加长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淮海战役等,联系所学的历史人物,此人应是刘伯承元帅,空白处从时间上应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大决战之前的历史事件即千里跃进大别山,故选C;北伐先遣战江南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A;第三次反“围剿”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百万雄师过大江发生在三大决战之后,排除D。‎ ‎11.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老农民》的编剧高满堂说:“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60年,从头至尾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这部作品 A. 不可能涉及新中国的城市建设 B. 是一部体系较完善的史书 C.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D. 可为冤假错案的平反证据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作为一部编年体正史,它时间跨度长达60年”“ 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历史节点和敏感时期”说明历史影视可作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故C项正确;材料研究历史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故A项错误;电视剧不是史学著作,故B项错误;电视剧不是一手史料,不能作为冤假错案的平反的证据,故D项错误。‎ ‎12.“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A. 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 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公有,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是土地私有,仍是小农经济,A错误;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质是土地私有,仍是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体制下,土地仍是公有,只是扩大公有化程度,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3.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这主要表现在周恩来 A. 提出了“求同存异”主张 B. 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 C. 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消除了与会各国疑虑和分歧 ‎【答案】B ‎【解析】‎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在会议陷入僵局时候,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B项正确;A是促成B现象;C是1954年;D中消除了与会各国疑虑和分歧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 ‎14.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 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D. 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表中信息可知,中美关系良性发展波动最小时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和1979年中美建交是其主要原因,D正确;中美良性关系波动应从中美双方各自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世界、时代的角度,A错误;B、C均是站在美国角度,中美良性关系波动应从中美双方各自利益出发,B、C错误。‎ ‎15.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理想的是 A. 抽签选举 B. 差额选举 C. 人民主权 D. 轮番而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抽签选举的民主方式反对,故A项正确;差额选举不符合雅典直接民主特点,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属于民主特点,故C项错误;轮番而治属于管理政治方式,故D项错误。‎ ‎16.《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性 B.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C. 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D.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了罗马法对交易过程中具体行为的关注,就打造戒指这个商业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权责划分,将不同的商业活动细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故选D项正确;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排除C。‎ ‎17.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君主制,美国确立了总统共和制,德国确立了二元君主制,法国确立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这主要反映了近代欧美民主政治发展具有 A. 多元性 B. 连续性 C. 曲折性 D. 渐进性 ‎【答案】A ‎【解析】‎ 近代英国和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但英国是议会君主制,德国是二元君主制;美国和法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法国是总统制和议会制的共和制;体现了近代欧美民主政治体制的多元化,故选A项。B、C和D三种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8.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鲜明的封建残余,政治权力大于立法权力,D项符合题意;A项符合英国政治的渐进性特点,B项符合美国共和政体,C项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联系所学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9.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新时代的兴起”。该材料用了何种史观解读美洲被发现的意义 A. 全球史观 B. 现代化史观 C. 革命史观 D. 社会史观 ‎【答案】B ‎【解析】‎ 哥伦布航海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也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封建主义的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属于现代化史观,故选B项。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故A项错误;革命史观具有革命主义色彩特点,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是从社会历史角度考查历史,故D项错误。‎ 点睛:最近几年高考备考复习时盛行新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所谓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涉及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则认为: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去考察历史,即“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而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0.19世纪30、40年代是由电瓶供电的“弱电”时代,而到19世纪末则进入到了由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供电的“强电”时代。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技术是 A. 内燃机的发明 B. 电动机的创制 C. 电磁感应的发现 D. 发电机的发明 ‎【答案】D ‎【解析】‎ ‎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宣告电力时代的到来。故D项正确;A不涉及电力问题;B是发电机引起的动力变革;C属于发明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21.‎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A. 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B. 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 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 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工人反对私有制可知本次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故A项正确;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工人斗争的目标就是反对私有制,不是过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是1848年,故D项错误。‎ ‎2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目的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 B. 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 C. 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 D. 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其发展社会经济,并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阶段,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主张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说明这一时期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 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备共产主义特征的表现:余粮收集制、配给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其初衷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23.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 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B.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材料中着重讲述的是关税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降低关税是为了有大量的原料进入国家,而提高关税是为了防止外国的商品大量流入,关税的升降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一种变化,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不利于贸易自由化;C选项没有抓住本道题目的关键。D选项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与自由主义 ‎24.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 A.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B.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C. 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D.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答案】D ‎【解析】‎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主要是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政策,奉行独立自主原则,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故D项正确;A是两极格局解体之后;C是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体;华约组织是1955年成立,故C项错误。‎ 点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截至2012年5月)拥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的,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二、非选择题 ‎25.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世界开始向近代社会迈进,中国社会经济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之下,也开始了艰难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厂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四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 ‎——《历史教学》‎ 材料五……1914——1918年,五年间我国注册设厂183个,数量远超以往……‎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试谈这一政策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造成了什么消极后果?‎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出现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 ‎(4)据材料四、五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曲折发展的命运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或者“以农为本”);‎ 消极后果:阻碍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变化:“织”与“耕”分离,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3)特征:‎ 总特征:初步发展;‎ 具体特征: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具体特征每点,任 ‎(4)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法实现独立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起到的是消极作用,它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根据材料二中“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可知,我国农村出现了“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现象。根据材料中“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可知,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的。‎ ‎(3)通过分析1895—189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数据可以看出,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其中,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 ‎(4)根据材料四中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根据材料五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战结束后又重新走向衰落。这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法实现独立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 ‎(单位:%)‎ 择偶标准 ‎1948~1966年 ‎1967~1976年 ‎1977~1986年 ‎1987~1996年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职业 ‎17.8‎ ‎25.8‎ ‎28.2‎ ‎40.7‎ 籍贯 ‎4.2‎ ‎4.9‎ ‎6.7‎ ‎4.1‎ 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择偶标准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能力;择偶标准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日趋减少;等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图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如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和政治面貌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个人的能力等等。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说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俗的变迁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突袭波兰,波兰虽然被迫迎战,却对英法寄予幻想。3日,作为波兰盟国的英法尽管相继对德国宣战,但是按兵不动、宣而不战。17日,苏联利用这一时机,以拯救波兰东部受压迫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名义,派军开进波兰,不仅和德国占领并分割波兰全国领土,而且相继占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建立起“东方战线”。‎ ‎——摘编自王觉非《欧洲五百年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兰灭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东方战线”的影响 ‎【答案】(1)德国法西斯势力强大,波兰相对落后,英法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苏联落井下石。‎ ‎(2)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保证自身的安全,首先避免了来自德国的侵略,为后来的备战赢得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对外侵略扩张给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望。‎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德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突袭波兰…英法尽管相继对德国宣战,但是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苏联利用这一时机…派军开进波兰”从德波两国实力对比、英法绥靖政策、苏联利用时机进行分析概括。‎ ‎(2)结合所学从苏联自身安全立场、引发对其他国家的灾难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胡适(1891—1962年),徽州绩溪人,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创作,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期间翻译一些西方短篇小说,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5月7日在上海的黄炎培、蒋梦麟等人一起参与声势浩大的国民大会,并且上街游行声援北京方面的学生运动。回京后胡适与马叙伦、刘半农等二十余位教员召开紧急大会解救学生,并亲自探望,不遗余力营救学生。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社会,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摘编自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胡适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胡适。‎ ‎【答案】(1)原因:儒家传统思想启蒙;西方文化教育的熏陶;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影响。‎ ‎(2)胡适发表文章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翻译西方文学戏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同情、声援学生运动,提倡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具有爱国精神;主张改良,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杜威…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结合所学从传统思想启蒙、西方文化影响、政治思想环境进行概括分析。‎ ‎(2)根据材料“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创作,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翻译一些西方短篇小说,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并且上街游行声援北京方面的学生运动…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社会,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结合所学从文学成就、推动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政治思想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