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12 苏武传(课时2) 1.阅读课文第9、10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常惠请①其守者与俱②,得夜③见汉使,具④自陈道(①_________②_______③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④__________。) (2)得雁,足有系帛书(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惠语以让单于(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于视左右①而惊,谢②汉使曰:“武等实在。”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___,今义是左和右两个方面;②______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______,今义是诚实、不虚假。) (5)前以降及物故①,凡②随武还者九人(①__________;②副词,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第9、10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 (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省略句,在“与”后省略“之”,在“俱”后省略“见汉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射上林中。【状语后置句,应为“天子(于)上林中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文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句话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昧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 13 ,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文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张胜和苏武 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和苏武 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李陵和苏武 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4.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1)环境描写方面: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于冰天雪地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将苏武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2)细节描写方面: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纰缪/未雨绸缪 间距/间不容发 税率/为人坦率 B.下载/载歌载舞 偏裨/无裨于事 稽首/无稽之谈 13 C.洁癖/穷乡僻壤 拙劣/茁壮成长 绚烂/徇私舞弊 D.偌大/一诺千金 募捐/蓦然回首 剽悍/虚无缥缈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拟:比画 C.会论虞常 会:会同 D.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怨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信义安所见乎 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4.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D.皆为陛下所成就 5.对下列语句中加线的“食”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绝不饮食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③廪食不至④给其衣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6.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宜皆降之 ②屈节辱命 ③单于壮其节 ④空以身膏草野 ⑤反欲斗两主 ⑥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杖汉节牧羊 ⑧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⑨扶辇下除 A.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⑨ 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⑨ 7.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见犯乃死,重负国 C.皆为陛下所成就 13 D.虞常生得 8.下面是对本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9.请你给“北海牧羊”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分别写一副对联,赞颂他们的爱国精神。 苏武: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答苏武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13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任干弋 任:使用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4.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13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5.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官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突:烟囱。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霍氏秉权日久 秉:执掌 B.天下害之 害:陷害 C.客有过主人者 过:拜访 13 D.威震主者不畜 畜:容 2.下列句子全为“霍氏诛灭”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霍氏奢侈 ②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③霍氏秉权日久 ④徐生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⑤大将军霍光从骖乘 ⑥福独不蒙其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不该让臣子生活奢侈,并且不许他们长时期秉权。 B.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知著,建议皇上抑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 C.在文中“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变乱的人受到封赏。 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义是应该重视那些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2)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13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13 1.C zhuō/zhuó,xuàn/xùn;D项,分别读ruò/nuò,mù/mò,piāo/ piāo。 2.D 【解析】恨:遗憾。 3.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通假现象。A项,“畔”通“叛”,背叛;B项,“亡”通“无”,没有;C项,“见”通“现”,表现。 4.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B项,“丈人”的古义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岳父。C项,“明年”的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的古义为栽培、提拔,今义为事业上的成绩或完成(多指事业)。 5.C 【解析】①“食”:给他吃的。②“食”:吃。③④“食”:粮食。 6.A 7.A 【解析】A项,定语后置句。B、C、D三项都是被动句。 8.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有误,他是想得到皇帝的赏赐。 9.(苏武)(示例一)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示例二)握杖挥鞭塞外雪,饮雪吞旃中原心 (文天祥)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对联的特点,即形式相同,内容相对。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在内容上要体现苏武和文天祥的精神。 (一) 1.A 【解析】蒙:蒙受。 13 2.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②⑤皆是指李陵振奋士气,士兵愿以死战。排除这两句即可。 3.B 【解析】由“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4.D 【解析】此部分断句注意人名及条件,并关注句式对称。 5.(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2)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3)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自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13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怎能轻易有所作为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 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沬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沬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做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二)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B项,“害”为痛恨、忌妒。 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④是徐生上书说要抑制霍氏,⑥是徐生没有蒙受皇恩。 3.B 4.(1)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玷辱皇上也就是背叛天道。 (2)假如当初按徐福所说的做,那么国家不用分割土地出卖官爵,大臣也不会因叛乱而被诛灭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关键词:不逊、必、侮上、逆道;句式:…者…也。(2)关键词:乡、使、亡、裂土出爵、逆乱诛灭。 【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说:“霍氏一定得死。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玷辱皇上也就是背叛天道。他的地位比别人高,大家一定忌妒他。霍氏掌权很久了,忌妒他的人很多了。全部人都忌妒他,而他又背天道而行,不等待死等什么?”于是上书皇上说:“霍氏宽裕昌盛,皇上您即使宠爱厚待他,也应当适时抑制他,不要让他最后到死亡的地步。”上书三次,(皇上)才加以采纳。 后来,霍氏被杀,而告发霍氏的人都被封官。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个探望主人的客人,看见他家灶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了些柴火。客人对主人说:‘改为弯曲的烟囱,把柴火移走,否则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真失火,邻居们一起救火,有幸使火熄灭。于是主人杀牛备酒,感谢他的邻居。身上烧伤者在上座,剩下的各按他们的功劳就座,而独独不邀请说改烟囱为弯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假使当初听了那客人的话,不用牛、酒,最终可以使火患没有。如今按功劳而邀请宾客,提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移走的人没有得到奖赏感谢,却把焦头烂额的人作为上宾吗?’主人于是醒悟而邀请他。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会有变化,应当防止杜绝他。假如按徐福所说的做,那么国家不用分割土地出卖官爵,大臣也不会因叛乱而被诛灭了。过去的事既然已经发生,唯独徐福一人没有蒙受皇恩。希望皇上明察,重视出徙薪曲突的方法的人,使他居于在焦发灼烂之人之上。”皇上于是赏徐福帛十匹,之后任他为郎。 13 宣帝刚被立为皇上时,到高庙祭祀,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皇上心里害怕他,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任了骖乘,天子才能从容地面对,感觉安全在身旁。一直到霍光死去。而他一族之人竟然全部被杀。因此民间流传说:“威严震主的人不能活。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1.A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是必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如官职升迁、国号年号、科举考试、人名称谓等。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辨析。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完文本后,再带着选项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便要依据时间、年号国号、地点、官职等找到对应的句子,比如本题中的“邓奉”“怀令”“平原太守”等内容。最后把选项的内容与文中句子进行比对即可。 4.(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第(1)句中,“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它”,其他;“欲”,要求;“复”,再。第(2)句中,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岁屡”,连年;“歌”,歌颂。 13 【名师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任命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交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找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后来拜任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成为百姓的祸患。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说话。这一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受大面积蝗灾,蝗虫侵入平原境内就死,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他。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上亲自前去探视。等他去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13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2020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框推动和平与发展课件1新人教版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之听评课是最基础的教学研究
- 专题12-9+测量动摩擦因数-2019年高考物理100考点最新模拟题千题精练
- 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五章 曲线运动 4 圆周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差缺补漏训练:商品的属性和货币的职能差缺补漏训练
- 小学五年级奥数教案:第19讲 组合图形的面积(二)
- 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 语文卷·2019届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10)
- 202X一季度党员大会新闻稿 202X年第一季度党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