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 1 - 第 1 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区域的含义及特 征分析 2018· 北 京 卷,40(1) 2017· 全 国 Ⅱ 卷,1~3 2017· 全 国 Ⅲ 卷,1~3 结合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差异 比较 2018· 江 苏 卷,27(3)~(4) 2016·全国Ⅰ卷,37 多以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的不同位置对比考查区 域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差异。 3.地理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2018· 全 国 Ⅲ 卷,9~11 2018· 江 苏 卷,15~16 较多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即区域与同级别区域的差别。 (3)层次性:即区域具有级别差异,某一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区 域。 (4)可变性:即区域的边界同时具有确定性(确定边界)和不确定性(不确定边界或边界模糊)。 - 2 - 3.区域与地域的异同 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 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等。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不 同 点 位置 北纬 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的中部 北纬 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 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 积多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项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 而改变。 - 3 -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及特征分析 (2018·北京卷,40 节选) 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 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据此回答下题: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据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 地理特征。 思路点拨: 答案: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北纬 30°~40°之间,季风气候显著,淮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和温 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湖南多北少,水量季节变化大;淮 河南北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 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 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 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 - 4 - 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进行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师备用】(2017·全国Ⅱ卷,1~3)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 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 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 5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1)C (2)D (3)D 第(1)题,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大致与我 国 1 月 0℃等温线、800mm 年等降水量线等一致,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有划分依据,A 项错。 洪泽湖以东地区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河道与秦岭—淮河地理界线不一致,B 项错;秦岭和淮河 是该线的重要自然标志,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河 流流向发生改变,与自然标志不对应,C 项正确;秦岭—淮河线南北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山脉 的阻挡,而洪泽湖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阻挡作用不明显,故两侧地理差异不显著,D 项错。 第(2)题,材料信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多座长江大桥”说明历史时期由于长江对两 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故习惯上以此为界把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第(3) 题,由上题可知,长江阻隔了苏南和苏北,使苏北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弱,苏南受辐射带动作 用强,苏南经济较苏北发达。进入 21 世纪,多座长江大桥的修建,使南北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 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因此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交通。 (2017·全国Ⅲ卷,1~3)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 年 9 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 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 6 - 解析:(1)D (2)B (3)D 该剪纸作品所反映的景观是江南水乡,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长 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为地势低平,气候特点为雨热同期,降水丰沛;越剧是浙江省、上海市的传 统戏剧。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8·天津卷,13 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攀枝花市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涅茨克市都是本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 (1)两市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有利条件是靠近煤、铁矿产和水源,不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请各举一例。 (2)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 种现象体现了 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 明其自然原因。 思路点拨: (1) (2) - 7 - 答案:(1)攀枝花市:附近河流水能丰富(靠近钛矿)。新库兹涅茨克市:地表相对平坦开阔。 (2)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 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 异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形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 8 - (5)植被差异的形成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 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 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 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 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 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 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 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 - 9 - (2019·河南洛阳统考)法国梧桐和香樟,都是典型的城市行道树,下表为二者部分特点的比 较。在法国梧桐的种种问题暴露之后,香樟就成了重要的替代树种之一。2016 年 6 月,杭州城 市绿化数据显示,杭州城区大约有行道树 15 万多株,其中,法国梧桐只有 1.3 万多株。据此回 答(1)~(2)题: 树种 特点 法国梧桐 属落叶高大乔木,根系分布较浅,易倒斜 香樟 属常绿大乔木,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 (1)在下列何种时间和气象条件下,杭州种植的法国梧桐易倒斜( ) A.1、2 月份的积雪 B.2、3 月份的梅雨 C.7、8 月份的暴雨 D.8、9 月份的台风 (2)下列城市中,适宜用香樟代替法国梧桐的是( ) A.乌鲁木齐 B.哈尔滨 C.福州 D.拉萨 解析:(1)D (2)C 第(1)题,杭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1、2 月份的积雪较少;每年的 6、7 月份 为梅雨季节;7、8 月份的暴雨与 8、9 月的台风相比,其狂风暴雨程度要低些,故 D 正确。第(2) 题,香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树种,说明其水热条件要好,适宜分布在我国的南方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福州符合条件,故 C 正确。 【教师备用】(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湾区经济是一种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读图,回答 (1)~(2)题: - 10 - (1)五大湾区( ) A.各主要城市均衡发展,分工明确 B.主导产业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 C.以天然港口为发展基础,始终以海运为主要对外联系方式 D.依托核心城市发达的交通和对外交往能力,带动区域发展 (2)与旧金山湾区相比( ) A.东京湾区经济效率更高 B.粤港澳湾区制造业比重更大 C.纽约湾区信息产业更发达 D.杭州湾区经济发展起步更早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五大湾区各主要城市发展不均衡;主导产业 不全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粤港澳湾区不全是始终以海运为主要对外联系方式;五 大湾区均依托核心城市发达的交通和对外交往能力,带动区域发展,D 正确。第(2)题,与旧金山 湾区相比,纽约湾区经济效率更高;粤港澳湾区制造业比重更大;纽约湾区现代服务业更发达; 杭州湾区经济发展起步远远晚于旧金山湾区,B 正确。 考点三 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11 - (2018·江苏卷,15~16)“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 年 2 月,《航拍中国》以空 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 1 为“某地坑院村 落景观图”,图 2 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 2 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思路点拨: (1) (2) “民居史上活化石”→具有重要的价值→保护、传承和发扬→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有选择地 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答案:(1)D (2)A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 12 - 2.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 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 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 挥。 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效率 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2019·江西联考)“棒棒”是指以竹棒和绳索为劳动工具,在城市爬坡上坎、流动揽活,专 门为市民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提供零星搬运劳务服务的打工农民。“棒棒”群体的工作形式 不同于其他的打工族,更不同于城市工矿企业的工人。他们主要活动于街头、菜市场、汽车站、 码头、家电商场等,承担了城市人不愿意干的以苦、脏、累、险为特征的工作。据此回答(1)~(3) 题: - 13 - (1)“棒棒军”最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 A.深圳 B.成都 C.兰州 D.重庆 (2)“棒棒军”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其原因可能是( ) ①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城乡收入差距 ③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高 ④农村生态环境变差 ⑤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⑥独特的地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棒棒军”正逐步走向消失,其可能原因是( ) ①国家户籍制度改革 ②工作环境差,收入少 ③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 ④装卸、运输机械 化 ⑤城市生活成本高 ⑥劳动力不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解析:(1)D (2)B (3)C 第(1)题,根据材料,“棒棒”是指以竹棒和绳索为劳动工具,在城 市爬坡上坎、流动揽活,专门为市民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提供零星搬运劳务服务的打工农民, 说明该城市地形崎岖,在四个城市中深圳、成都及兰州地形较为平坦,而重庆地形崎岖,多“棒 棒军”。第(2)题,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乡收入差距大,城市收入较高,对于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高,农村地区人口较多,人地矛盾尖 锐,加之地形崎岖,导致“棒棒军”出现。第(3)题,由于工作环境差,收入少,交通运输方式的 改进以及装卸、运输机械化,城市生活成本高,“棒棒军”逐渐消失。 【教师备用】读“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 题: - 14 - (1)1998 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 1976 年到 2010 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题思路:(1)A (2)C 第(1)题,由图示可知,1998 年之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 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 不大,故选 A。第(2)题,由图可知,1976~1998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 1998~2010 年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 C。 区域特征的分析 (2018·江苏卷,27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 109°E 经线地 形剖面示意图”。 (1)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2)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 (1)分析陕西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应从地形类型、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以及植被类型 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 15 - (2)根据三大地理单元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1)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2)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 陕北:农林牧结合。 1.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模板 2.区域人文要素特征和差异分析比较答题模板 - 16 -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它对一个地区气候、水文和人类活动等有着重要的影 响。下面图 1、图 2 为甲、乙两岛屿地形图。下表为 M、N 两地降水资料(单位:毫米)。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1 月 4 月 7 月 10 月 全年 M 219.3 117.2 92.1 133.9 1 778 N 69.0 51.9 65.1 77.0 810 (1)比较甲、乙两岛屿地形差异。 (2)简述 M、N 两地降水季节分配差异,并分析原因。 (3)指出甲、乙两岛屿河流开发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图例可看出甲岛海拔较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乙岛海 拔多在 200 米以下,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第(2)题,从表中可知 M 地降水冬季多于夏季,N 地 - 17 -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M 地位于日本海东岸,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湿,受山地抬升,形成地形 雨,降水丰富,而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N 地地处西风带,常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 气流影响,所以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第(3)题,根据图表可知甲岛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水量大, 以水能开发为主;乙岛地势低平,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以内河航运为主。 答案:(1)甲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乙岛屿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平缓)。 (2)M 地降水冬季多于夏季,N 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原因:M 位于日本海东岸,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湿,受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而 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N 地地处西风带,常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 季节分配均匀。 (3)甲岛屿河流以水能开发为主。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流经山地丘陵 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乙岛屿河流以内河航运开发为主。原因: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小,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各河有运河沟通,河网稠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