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综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综生物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稳态只需要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 B. 内环境稳态就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各种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是保持不变的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及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错误;内环境稳态就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故C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2.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雪之巅”,他们生理上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内产热量增加 ②机体耗氧量增加 ③皮肤血管舒张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在寒冷时的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在低温环境下,人体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减少散热、①增加产热来实现体温的稳态,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可有效减少散热,同时机体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②机体的耗氧量增加,提高人体代谢水平,增加产热。所以, ①②④⑤正确。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3.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A. ①效应T细胞,②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 B. ①传入神经元,②神经中枢的神经元,A神经递质 C. ①胰岛A细胞,②肝细胞,A胰高血糖素 D. ①性腺细胞,②下丘脑细胞,A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以知道,A是细胞①产生的信息分子,该信息分子作用于细胞②(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体现了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过程。‎ ‎【详解】效应T细胞与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故A不符合;传入神经通过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受体,B符合;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故C符合;当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含量过多,会抑制下丘脑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D符合。 综上,本题答案为A。‎ ‎4.下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 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 图乙中bc段产生抗体的速度大于de段产生抗体的速度 D. 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的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故A项正确。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故B项错误。图乙中de段斜率大于bc段,故bc段产生抗体的速度小于de段产生抗体的速度,故C项错误。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 ‎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分析不合理的一组是 A.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 蚂蚁的虫卵的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调查 C. 夜间出行的飞蛾,采取黑光灯诱捕方法 D.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答案】D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故A、B正确;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对夜间飞翔的昆虫进行诱捕,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错误,所以选D。‎ ‎6.关于正常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或分解 B. 二者都可以作为信号分子,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 C. 不能进入细胞内,只能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D. 不少激素的分泌受到神经递质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激素与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均被灭活或分解,A正确;激素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含量很少,效率很高,B正确;蛋白质类的激素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代谢的信息,但脂质类的激素则是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代谢的信息,C错误;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所以选C。‎ ‎7.图1和图2分别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_________可以判断该生物的性别为__________,该动物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可以产生______种成熟的生殖细胞。‎ ‎(2)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 ‎,细胞内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___________。‎ ‎(3)图2中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1中的a、b、c中,可以表示核DNA数量变化的是__________。细胞分裂中A和A分开可能对应图1___________(填“I”、“II”、“Ⅲ”或“Ⅳ”)时期和图2中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图像对应时期。‎ ‎(5)如图为该生物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请写出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图2乙(乙图) (2). 雌性 (3). 1 (4). 甲、乙 (5). 乙、丙 (6). 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7). c (8). I (9). 甲 (10). AA (11). aaBBbb ‎【解析】‎ ‎【分析】‎ 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 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2中: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且是不等质分裂,表示雌性生殖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丙细胞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并且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则该动物为雌性。该雌性动物一个原始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 (2)由分析可知,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乙,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乙、丙。 ‎ ‎ (3)由于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因此图2中处于减Ⅱ中期,因此该细胞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4)由分析可知,图1中a、b、c柱表示核DNA数量变化的是c。细胞分裂中A和A分开可能对应图1的Ⅰ对应的时期(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对应图2中甲图象对应时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 (5)该动物一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b的精细胞,则减Ⅰ后期a、B、b所在的染色体移向一极,A所在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所以两极的基因组成AA和aaBBbb。‎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组或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出生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其下丘脑可分泌_______激素,通过作用于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________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上升,此过程属于_______调节。‎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___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__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___(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导致的。‎ ‎(5)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形成此感觉和战栗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抗利尿 (3). 肾小管和集合管 (4).‎ ‎ 胰岛A (5). 神经—体液(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6). 遗传物质(基因) (7). 自身免疫 (8).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9).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过程如下图:‎ 水盐平衡调节如图:‎ 血糖平衡调节如图:‎ ‎【详解】(1)婴儿出生后因为外界温度低于母体子宫内温度,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说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生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升高,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说明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决定的;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自身免疫病,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的。其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则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5)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战栗(骨骼肌颤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9.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数量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在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数量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超过K值。‎ ‎(3)在右图中,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数量的关系_________。(K点以后也要求画出)‎ ‎【答案】 (1).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2). K/2 (3). 逐渐减小 (4). 可能 (5). ‎ ‎【解析】‎ ‎【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据图分析,K/2时,出生量和死亡量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增长率最大;K处,种群的出生量和死亡量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0。‎ ‎【详解】(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K值。‎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K/2处,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率逐渐降低;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大值为K值左右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K值。‎ ‎(3)据图分析可知,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上升,如图:‎ ‎【点睛】本题以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来考查种群数量S型曲线的变化,考查学生对S型曲线变化原因的理解及图形理解能力。‎ ‎10.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l—N6表示能量数值,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 蜣螂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获取的能量为______。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_。(上述4空均用Nl—N6中的字母或数字表示)由图可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 ‎(2)当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该营养级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 。‎ ‎(4)在植物、植食性动物、人组成的食物网模型中,人类若将膳食结构的比例植物类:肉食类由2:3改变为3:2,那么现有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将是原来的______倍(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能量传递效率按l0%计算)。‎ ‎【答案】 (1). N2/N1×100% (2). N2 (3). 0 (4). N5/N2×100% (5). 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 (6). K (7). 0 (8). 负反馈调节 (9). 1.39‎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详解】(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生产者同化量/太阳能×100%=N2/N1×100%。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物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它既不是照射到该系统的太阳能,也不是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而应该是通过光合作用被同化的部分,图解中应该是N2。从图中可以知道,蜣螂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而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属于它获取生产者后未被消化吸收的部分(食物残渣),所以蜣螂实际获得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 蜣螂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中获取的能量为0。生产者的能量是N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N5,因此能量的传递效率是N5/N2×100%。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路的两个方面也就应该是:一部分用于呼吸,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2)生态系统达到稳定时,数量应该达到K值,此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增长速率为0。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主要是负反馈的调节。 (4)设膳食结构调整前(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供给人类的总能量为X,调整后(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供给人类的总能量为Y,生产者的量是一定的,则有:X÷10%+X÷10%÷10%=Y÷10%+Y÷10%÷10%,解得64X=46Y,则Y/X=1.39。那么现有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将是原来的1.39倍。‎ ‎【点睛】本题容易将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量错误地算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故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 ‎11.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在接种前必须进行______,为了检测灭菌效果,应该__________。‎ ‎(3)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____。‎ ‎(4)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越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 ‎【答案】 (1). 原油 (2). 选择 (3). 高压蒸汽灭菌 (4).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5).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6). 越强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培养基的分类:(1)按物理性质分,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中含有凝固剂,一般是琼脂。(2)按化学成分分,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两者的区别是天然培养基成分不确定,合成培养基成分的含量是确定的。(3)按用途分,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主要是培养、分离特定的微生物,培养酵母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鉴别培养基可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比如鉴别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可以用伊红-美蓝培养基,如果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说明有大肠杆菌。 2、常用灭菌方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法: 3、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依次: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化学消毒、紫外线灭菌、巴氏消毒法。 4、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详解】(1)欲筛选出能降解原油的菌株,培养基中应只含有原油而无其它碳源,不能降解原油的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这类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在接种前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为了检测灭菌效果,应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3)分离纯化菌种时,需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使聚集在一起的细菌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以便纯化菌种。 (4)降解原油能力越强的菌株,在菌落周围形成的分解圈越大。‎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微生物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及知识迁移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