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 ‎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 ‎ ‎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7题。‎ 酒  婆 冯骥才 ‎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 ‎ ‎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注】选自冯骥才《世俗奇人》。该书共收录17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不多事”,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本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老板的别扭中,我们慢慢探寻到作者对以作假为常态的社会的揭露与嘲讽。‎ ‎5.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4分)‎ ‎6.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上有何特点?(3分)‎ ‎7.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 材料一:‎ ‎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 ‎ ‎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8.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 ‎ 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 ‎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 ‎ 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 ‎ C.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 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 ‎ D.《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 ‎ ‎ 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 ‎10.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 智伯伐赵 ‎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 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14.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5分,共10分)‎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 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是更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高写景与抒怀做出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16.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今诗文有许多描写秋的名句,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汉乐府,长歌行》“ ,焜黄华叶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怅寥廓, ,‎ ‎ ?” ‎ ‎(2)携来百侣曾游, 。‎ ‎(3)但我不能放歌, ;‎ ‎(4)寻梦?撑一支长篙, 。‎ ‎(5)芭蕉不展丁香结,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错误的一组是( )(3分)‎ ‎①如果说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非专门研究者不忍卒读,那这本《二十四史人物故事》恰好是了解历史的好门径。‎ ‎②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 ‎③傍晚时分,某小区的一幢居民楼突然起火,火势之大,令人不可向迩,好在附近居民及时报警,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④经过数十次的试验,厂里的工程师小张才幡然悔悟,原来问题不是出在机器上,而是出在使用机器的方法上。‎ ‎⑤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热情协助,更离不开父母的耳提面命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 A. ①④ B. ③④ C.③⑤ D. ①②‎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方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主张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愿同美方就半岛问题保持沟通协调。‎ B.日前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认为,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完善扶持优秀原创的政策,形成打击盗版的查证、处罚力度。‎ C.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中国的航道,埃塞俄比亚和老挝的成功崛起就归功于复制中国模式并引进中国投资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 D.《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节目的相继播出,让文化节目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对象,这在文化学者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20.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21.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 ‎,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①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②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______改为_________‎ ‎④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⑤_______改为________ ‎ ‎22.下面一句诗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请根据诗句描写的对象和营造的意境(可参考图片画面),将其扩写成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6分)‎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四、写作(60 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 材料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 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材料二: 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而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 ——拜伦 材料三: 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麽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 ‎ ‎ 空飞翔。 ——雪莱 参考上面的材料,请以“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高一语文10月月考答案 ‎1、B(张冠李戴,“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陈望衡的观点。)‎ ‎2、B(范围扩大。根据第3段可知,应是“它对中国近代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3、A(“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于文无据。)‎ ‎4.A (A.酒婆的醉态透着悲凉,作者在这里描写其醉态也不是为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5.场景特点:简陋,嘈杂。(2分)场景描写的作用:突出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思想的麻木,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酒婆的出场蓄势。(2分)‎ ‎6.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撂”“接”“举”“扬”“翻”干净利落,一气呵成,(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酒婆对酒的嗜好。(2分)‎ ‎7.①借老板的困惑表达对虚假的病态社会的揭露与嘲讽。(2分)②酒婆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醉酒出车祸,但究其深层原因,则是死于以作假为常态的冷漠社会,死于贫穷而麻木的生活。(4分)‎ ‎8. D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D项说法错误。)   ‎ ‎9、A (这是一道考查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并加以评价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答题时要认真阅读各选项内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考查各选项说法是否合乎文本实际,是否正确。试题分析:题中,A项说法合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B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该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说法错误,且“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无根无据。C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第三段,其中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相关的内容并没有说此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由此可知此项错误。D项相关的内容同样在材料二的第三段,其中只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并无具体内容的说明,所以此项也是错误的。‎ ‎10、 (1)居民平时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坚持垃圾分类存放、投送。‎ ‎ (2)政府要负起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 ‎ (3)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还应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要负起责任;由材料二结尾“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等语可知要大家都尽力;等等。)‎ ‎11.B(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智伯”、“我”、“事”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或宾语,“为”、“少”、“谋”、“泄”、“败”作谓语,“智伯之为人也”判断句。)‎ ‎12.C(试题分析:“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可知本题考查人物形象,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 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 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13.B(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原文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无“为了三家共同利益”的信息。)‎ ‎14. ‎ ‎(1)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2)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15.C(C “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错,上片是静物描写,下片是动态景物刻画。)‎ ‎16.(6分)‎ ‎①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片选取木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 下片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出了诗人隐约的伤感。‎ ‎②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片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片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相结合”角度答题)‎ ‎③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 比喻,景物描写生动形象。(答出两点即可,其它答案合理可以酌情赋分)‎ ‎17. 我言秋日胜春朝 ‎ 常恐秋节至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同向春风各自愁。‎ ‎18. A ‎ ‎19. D(A项成分残缺,缺介词,应为“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或“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B项搭配不当,“形成……力度”应为“增强……力度”。 C项杂糅,应去掉“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20. B 试题分析:先整体感知意境,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 ‎【技巧点拨】诗句选定式 试题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 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 ‎ 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难度不大。先看内容照应,确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21. ①莅临改为到②寒舍改为府上或贵府 ③家父改为令尊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 ‎ ‎ ⑤惠赠改为送 ‎22. 示例:(运用了修辞手法 2分,意境和表达4分)‎ ‎ 黄昏,如血的残阳(比喻)给这个小小的孤村披上了一层惨淡的红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绕过村子,河水欢快地(比拟)向远处流去。暮色四合,几声哀鸣打破了村庄的寂静,原来是几只寒鸦,在飞向自己的巢穴。‎ ‎【参考译文】‎ ‎ 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围困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谈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被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很快就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未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存亡: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