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__________ A. 促进了世界整体化进程 B.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发展 C. 加速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D. 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积累的速度,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里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冲击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发展;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开始,一方面导致亚非拉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的近代化。综上所述,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故D项正确。ABC三项只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一方面影响,故ABC三项排除。 2.哥伦布是虔诚的基督徒。圣经上说,海洋占地球表面1/7,陆地占6/7,他深信不疑。据此,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4500公里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2万公里),航行约6300公里可到达中国。材料反映了 A. 哥伦布的依据和总的计算是错误的 B. 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他是不敢冒险的 C. 历史的偶然性促成了哥伦布的壮举 D. 基督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错误的计算与估计促成了哥伦布的壮举,说明哥伦布到达美洲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正是哥伦布的冒险壮举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故D项错误。 3.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A. 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 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 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传播,但破坏了非洲、美洲文明,因此“三角贸易”破坏了多元文明的格局,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故A项排除;C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4.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加强了“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也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因而“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D项正确;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船队,该议会讨论的应该是西班牙人登陆美洲的意义,故A项错误。“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故B项错误;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不是阻碍,故C项错误。 5.下表是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一些认识,据此可知 人物 观点 汤恩比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主义的转变是工业化的原因,经营企业的自由是主要推动力。 坎宁汉 日益增加的资本积累和扩大着的市场的结合,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曼图 强调商业和信贷的扩大对工业革命作了准备。 A. 工业革命原因的多元性 B. 这些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认识 C. 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 没有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政策的转变、经营企业的自由、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商业和信贷的扩大等都推动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反映出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A项正确;材料中观点都是从某个或某些方面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观点没有体现出阶级立场,故C项排除;汤恩比的观点考虑到了英国的传统,故D项排除。 6.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英国形成了“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的工业贸易结构。这反映出当时 A. 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B. 英国企业缺乏创新精神 C. 美德综合国力已经超过了英国 D. 英国贸易政策促进贸易自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相关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两国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不断发展壮大,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功使得英国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品就能够从广阔的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这造成当时英国的企业缺乏改进技术的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A选项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此时美德综合国力已经超过英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工业贸易结构与贸易自由化并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7.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 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 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图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美国生产指数的增长远远高于工资指数的增长,这就导致工人的购买力远远低于商品的提供能力,从而导致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所以容易诱发经济危机,故选D;图示中的工人收入远低于经济增长,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提到政府的干预,故排除B;由图示看,工人的实际收入总体上是提高的,所以不能说生活水平没有获得提高,故排除C。 【点睛】这一题属于折线图的数据比较题,首先考生要看到图表中的工人工资指数与生产指数所代表的是哪条折线,然后对比两条折线和四个选项,逐个对比选项中的说法和折线图展示出来的信息,只有完全符合才是正确选项,比如,A中的“同步增长”、B中的“政府适度干预”、C中的“未获得提高”都是与史实或折线图不符合的,故排除。 8.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 联邦银行 B. 全国工业复兴署 C. 农业调整署 D. 紧急救济署 【答案】B 【解析】 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9.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 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10. 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一时期,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是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名师点晴】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社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解题时应紧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特征分析归纳。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特别关注外,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 11.1940年与1926-1927年相比,苏联工业品价格提高5.5倍,而农产品价格只提高2.32倍。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 工农业经济比例失调严重 B. 工业化成就显著 C. 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 D. 农产品严重过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苏联工业品的价格提高指数明显高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指数,这种现象明显会损害农民的利益,说明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工农业经济比例失调和工业成就显著,故AB两项错误。农产品的价格提高指数比较低并不能说明农产品严重过剩,这是由于苏联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服务的政策导致的,故D项错误。 12.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答案】D 【解析】 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D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13.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 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 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 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 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48年,当时的美元和黄金之间是直接挂钩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规定了美元和黄金是直接挂钩的,因此材料犯了基本的史实错误,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名师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双挂钩,一固定,加权投票”。所谓 “双挂钩”就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一固定”指的就是国际货币基金会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加权投票就是每10万元就有一个投票席位。因此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14.下表是2017年中国的两个贷款项目。 名称 费率 贷款额 贷款期 河南焦作绿色交通及交通安全综合改善项目 0.25% 1亿美元 30年 云南红河州滇南中心城市交通项目 0.25% 1.5亿美元 25年 据此判断,该项目贷款应出自于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世贸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河南焦作绿色交通及交通安全综合改善项目和云南红河州滇南中心城市交通项目属于基本的经济建设问题,所以该项目贷款应出自世界银行,故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不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15.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16.下图是一幅漫画坐在“全球化”列车里的人说:“连通性’问题。要怪就怪2008年的经济波动!”图中的路标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印度、法国等。此漫画反映了 A. 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B. 各国缺乏应对全球化能力 C. 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D. 全球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要怪就怪2008年的经济波动!”结合漫画中供全球化列车运行的铁路出现断裂可知漫画暗喻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受阻,故漫画反映了全球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故D项正确。漫画主要强调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没有涉及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故A项错误。漫画中没有涉及各国政府的应对能力和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故BC两项错误。 17.古希腊建筑有三种基本建筑风格(如图),分别体现了男人成熟躯体的阳刚之美、女人成熟躯体的轻柔之美和少女胴体的窈窕之美。希腊人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但是神庙没有多少宗教意味。这些建筑风格体现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底蕴深厚 B. 女性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C.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宗教已失去社会影响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男人成熟躯体的阳刚之美、女人成熟躯体的轻柔之美和少女的窈窕之美”,说明了建筑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出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底蕴深厚,故A项正确;古希腊时期女性并不享有公民权,故女性政治地位得以提高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古希腊时期不可能男女平等,故C项错误;“希腊人修建了大量的神庙”说明宗教的影响力很大,故D项错误。 18.苏格拉底指出,把知识等同于感觉,理论上易遭诘难,“当我们听到一个外邦人讲话的声音时,是否也能理解他们讲话的意义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反对哲学上的主观主义倾向 B. 主张保障外邦人的政治权力 C. 揭示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D. 肯定人获取知识时的能动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认为感觉即知识,倾向于主观主义,而材料“把知识等同于感觉,理论上易遭诘难”说明苏格拉底反对哲学上的主观主义倾向,故A项正确。材料“当我们听到一个外邦人讲话的声音时,是否也能理解他们讲话的意义呢”无法得出苏格拉底主张保障外邦人政治权力的结论,故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主张,而不是揭示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肯定人获取知识时的能动性,故D项错误。 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是由许多作品来撑持的,这些作品不管是壮丽的建筑还是巨幅的壁画,都耗费不菲,远不是艺术家本身所能应付。因此,美第奇家族至关重要。材料中作者认为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有 A. 敏锐的鉴识能力 B. 行政权力的干预 C. 巨额资金的支持 D. 家族血缘的维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文艺复兴是由许多作品来撑持的……都耗费不菲,远不是艺术家本身所能应付。因此,美第奇家族至关重要。”反映了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有巨额资金的支持,故C项正确。鉴识能力、行政权力的干预、家族血缘的维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BD三项排除。 20.阅读下面两幅图,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解读最合理的是 A. 神职人员被完全解除 B. 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C. 体现“信仰得救”的理念 D. 铲除了教士与俗人的隔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由信仰教会变为信仰圣经,以及从教阶制度和宗教仪式的改革来看,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的信仰方式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信仰得救”的理念,故C项正确。A项绝对化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教会与国家权力的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铲除教士与俗人的隔阂,故D项错误。 21.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 B. 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 C. 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D. 明清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进入了“中国热”,这一时期的中国几乎成了英国人眼中的典范,中国的理性主义,王道思想以及科举制度受到了众多英国文人的赞赏和追捧,18世纪中叶欧洲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而中国却是封闭落后,停滞不前,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B正确;AC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结合所学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展的史实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的变化。 22.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可知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思考对社会进步起引领作用。故D项正确。从材料当中并不能看出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材料倡导的主题是理性思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的繁荣决定性因素是世界经济的繁荣;物质决定意识,哲学属于意识范畴,不可能支配世界繁荣。故B项错误。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23.爱因斯坦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其主要依据是 A. 提出外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 B. 证实物体运动速度与质量没有关系 C. 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提出物体的质量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所以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故B项错误,C项正确。伽利略最早提出外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故A项错误。量子论说明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故D项错误。 24.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 二、主观题部分(本部分共四大题25题18分,26题10分,27题10分,28题14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美国政府和民间对农业合作社表现出空前的热情。1920年,美国农场局联盟正式成立,倡导兴办大规模的销售合作社。1921年初,该联盟成立全国性的谷物销售合作社,扩大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中份额。此外,各地还成立了其他农用品经营合作社,为农场购买和供应石油制品、拖拉机、拖车、种子、饲料等等。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场信贷法”,在全国建立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美国农业合作社对美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焦健《美国的农业合作社》 材料二 苏联农村十分落后。1929年,斯大林决心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1930年,党中央通过“农业集体化的办法”。随后,各基层组织在上级严令催促下,采用行政命令和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农庄和农民只有使用权。农庄组织生产队,负责某一地段的全年生产,或负责饲养一定数量牲畜等其他专业生产。政府通过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并以此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1933年,又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从具体农庄收走大量粮食。 ——摘编自吴齐版《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和苏联的农民合作化运动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差异:前者由民间自愿联合,后者是中央主导推动,强迫农民加入;前者协调农业产销环节,后者直接管理生产和统一收购粮食。 原因:两国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上的不同。生产关系上,美国是土地私有制,苏联是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美国是市场经济体制,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6分) (2)评价:美国农业合作化,协调了农业产销的各个环节,密切了农场之间的联系,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和销售等条件,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苏联,改变了农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但从长远看,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1920年,美国农场局联盟正式成立,倡导兴办大规模的销售合作社”得出美国是由民间自愿联合的,据材料二“1930年,党中央通过‘农业集体化的办法’。随后,各基层组织在上级严令催促下,采用行政命令和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得出苏联是由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加入的;据材料一“此外,各地还成立了其他农用品经营合作社,为农场购买和供应石油制品、拖拉机、拖车、种子、饲料等等。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场信贷法’,在全国建立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得出美国是协调农业产销环节,据材料二“政府通过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并以此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1933年,又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从具体农庄收走大量粮食”得出苏联直接管理生产和统一收购粮食。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两国的国情,由于两国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不同,两国在生产关系上,美国是私有制,苏联是公有制,在经济体制上,美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2)据材料一“此外,各地还成立了其他农用品经营合作社,为农场购买和供应石油制品、拖拉机、拖车、种子、饲料等等。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场信贷法’,在全国建立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美国农业合作社对美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得出美国的农业合作化,协调了农业产销的各个环节,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各方面的服务,对美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材料二的内容,苏联的农业合作化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违背了自愿原则,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长远看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苏联的农业合作化,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改变农业分散经营的状况,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点睛:比较型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绝不是随意地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26.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解析】 【详解】本体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本题首先依据图片数轴说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的本质含义,然后结合图片中时间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以及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角度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确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的变化。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19世纪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认为英帝国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这个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自由贸易长期以来已经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受到两大党的共同维护。1903年张伯伦公开宣布他主张建立保护性关税,并辞去殖民大臣职务。不久,他建立“关税改革同盟”,大力宣传关税改革思想,掀起声势浩大的关税改革运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40%。当时上千名经济学家反对这种经济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最后对美国也会不利,但胡佛认为此法符合美国民族最高利益。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主张关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挑起关税战产生的国际影响。 【答案】(1)背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国内市场受到冲击;美德等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影响:各国相互报复,致使世界贸易额大幅度下降;加深了危机程度,使世界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更长;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可以得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由材料“19世纪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认为英帝国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可以得出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国内市场受到冲击,为保护本国经济,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德等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也冲击了英国的地位,迫使英国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2)结合材料“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可知美国的关税战引起各国的报复,加剧了各国的矛盾,导致世界贸易额下降,而世界贸易额的下降也加剧了经济危机。 28.思想文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2)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伟人:牛顿。 意义: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 主张: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 影响: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解析】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 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根据材料一“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阶级、科学等方面来分析。 (2)伟人:根据材料“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可知这位伟人是牛顿。意义:根据所学牛顿力学的影响回答即可,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主张:根据材料“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可以概括主张为权力源于人民;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人民有权推翻它。影响:根据所学可从英国、其他国家等角度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