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学案
学案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 学习目标:①了解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②熟练掌握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答题思路和步骤。 自主学习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考向一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曲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也被称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杜甫的《登高》中的诗人形象,就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塑造出来的形象;(2)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创设出来的,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就是典型代表。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概括人物形象,要注重从诗歌描写的相关内容中把握描写对象的形象特点。如第一首诗,写陈居士酒醉后的情形:陈居士大醉清醒后,就到雨后的花园中寻找写诗的灵感。第二首诗,写诗人喜爱饮酒,因为忧愁时饮酒能够让人入睡;而醒来之后走出门外,在月夜之中寻找诗意。第二步,分析人物描写。诗歌中对陈居士的描写集中在“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等诗句中,而这些内容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陈居士喜欢饮酒,一类是陈居士喜欢写诗。第三步,概括形象特征。分析了诗歌的具体内容后,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从陈居士喜欢饮酒的角度分析,这是他洒脱的性格使然,因为饮酒之后陈居士总是要写诗的,陈居士的饮酒不是酗酒,而是一种文士风采。从写诗的角度分析,陈居士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他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诗意,这表现了陈居士高雅的情趣等。 技法探究JIFATANJIU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四个着眼点 1.区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分析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正面描写中的语言、动作、肖像、细节描写等,另外还应注意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等。 3.结合背景、注释和相关的诗句,概括出人物的身份特点、心理特点、情感特点、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词语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悯农怜农、哀叹昔盛今衰等。 4.分析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对抒发情感的意义)。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物形象,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不满。 答题模板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什么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如何塑造的形象); 第三步:明确形象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象的作用或意义)。 当然这三步不是说每步都应答上,还应根据题目要求及诗歌本身来灵活作答。 公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贵阳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注]。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 “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 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 解析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这首词,描写了书斋、修竹、月色、秋光等,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词人是饱读诗书的人(书斋),他志趣高洁(修竹)、热爱大自然(月色、秋光)。回答问题时,先写出词人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分析这些特征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2015·长春调研]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 ①金缕:金缕曲,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这首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浅吟低唱,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 解析 首先,仔细阅读上片,理解词意,该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春日歌唱的场景;其次,要深入把握,抓住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分析,如词中的金缕曲、翠罗衫、片片落红;再次,还要注意一些能够明显交代情感、主旨等信息的关键词,如“去年”“相逢”等。 考向二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这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首联描写了秋夜星空的高远,颔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卧病,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景。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宇,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景物形象鉴赏四角度 1.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赏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 2.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 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读诗,就容易抓住诗中营造的清新之美。 3.缘景明情 诗歌中的景即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4.双层挖掘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答题模板 ―→―→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二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绘时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公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赏析题,分析时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思想情感上入手。内容和思想情感可以合二为一;形式上主要针对表现手法来谈。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从听觉、视觉等感觉的角度来描写,突出幽静之意境。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是这方面的经典名句。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体现的则是视觉感受,其中“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便有身临其境、恍若隔世之感了。 2.[2015·昆明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游春词 [唐]令狐楚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令狐楚在《游春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令狐楚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早春图。诗人晨起登楼,见一花开放,顿觉春意从四面扑来;仰看暖日晴云,感受东风和煦。虽是早春,却感到了浓浓的春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具体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鉴赏 《游春词》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早春图。前两句写诗人晨起登楼,迎面见到一朵花儿正盛开着,顿时感到春意四面涌来。后两句写诗人再抬头仰望,太阳给人无限暖意,晴朗的天空偶尔飘过几朵云彩,它们懂得自己在春天出场的秩序,东风无须加以催逼。通过对“东风”的告诫,表达了对早春景象的喜爱和希望春天渐次而来的心情。 考向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这类诗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如虞世南的《蝉》,就借所咏高洁不群的“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所咏之“蝉”便是诗人的化身。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②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许多咏菊诗即由此下笔,写菊花的形象和精神。这首诗中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又有不同,颔联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的。 技法探究JIFATANJIU 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 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杨万里的《野菊》中野菊的形象就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2.注意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杨万里的《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注意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答题模板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公式: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这是概括形象的意义,这一步骤不作强求)。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1.[2016·山西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张炎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①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②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 ①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②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此兰花和作者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从正、侧面描写,对比联想等角度合理分析,亦可) 解析 本诗中出现的事物形象为兰花。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2016·云南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梅花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初绽乍放的梅花洁白如雪、不畏严寒、孤高绝俗的形象。首句写梅花刚刚绽放,洁白如雪;次句写它孤高绝俗,连画家都难以画出;第三句写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第四句写清高至极,不畏严寒。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事物形象为梅花。只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等,不得分。 课后对点集训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 解析 “转过回廊叩玉钗”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分析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刻画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第二首诗刻画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孤独凄凉的老者形象。 解析 周诗中,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更何况一个“噪新蛙”,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中,枫叶红头人白发本是自然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引起人们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呈现出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 3.[2016·长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宋]俞紫芝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 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词中的“谢三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他白发苍苍,蓑衣垂钓;气节清高,不愿出仕;寄情潇湘碧水,自得其乐,闲适自在。 解析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中,可以看出“谢三郎”的白发苍苍、蓑衣垂钓;从“不肯换金章”可以看出他的气节清高,不愿出仕;从“一片潇湘”中可以看出他寄情山水。最后归纳,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 4.[2016·西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 思归 赵雍① 袅袅秋风动客怀,啾啾猿鹤苦相催。 鲁侯不遇关天意,臧氏焉能沮我才②。 万里驱驰离乡国,十年奔走在尘埃。 吴兴山水何清远,一棹扁舟归去来。 [注] ①赵雍:宋宗室后裔赵孟之子,元初诗人,饱受元朝统治集团的猜忌防范。②《孟子·梁惠王下》载:臧仓,鲁平公嬖人。平公将见孟子,仓沮之,乐正子以告。孟子曰:“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秋风袅袅,猿鹤啼鸣,诗人羁旅悲秋。②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悠悠怅惘的基本色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5.[2016·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谕悲秋者 [南宋]楼钥 黄云万顷一时收,喜见高空风露秋。 岁事及今将告毕,人生到老盍归休。 固知景物能兴感,亦有痴人苦过忧。 胸次果然无一累,岂容秋月使人愁。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秋风吹过,天空晴朗无云,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也为下文表达内心的感悟奠定了基调。 解析 “黄云万顷”都消散了,天空呈现出秋天的气象,一个“喜”字,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 6.[2015·合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迷神引 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描绘了青山渐暗、红日西沉、余霞满天、江水东流、烟波浩渺、渔火迷坞的壮丽而又迷离的景象,勾勒了一幅日暮黄昏江景图。(2)词人借助景物描写外化了贬谪的郁闷情怀、羁旅的迷茫心绪,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上片中的意象,从意象构成意境的角度分析其描写的图景。再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上片着重描绘了江上的景色,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情做铺垫。 7.[2016·陕西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古树 杜濬① 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③。 孤撑休抱恨,苦楝④亦成阴。 [注] ①杜濬: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时为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②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③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诗中的古树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卓然不凡,②年岁久远,③本性坚贞。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树”抒情。首联的意思是,我曾听说有三株树,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峥嵘”指树之挺拔,卓然不凡。颔联运用互文,意思是,这一柏二松,都历史久远,曾见过秦朝的短命,也曾感受过四百年汉朝的雨露厚恩。颔联暗寓诗人思念故国、蔑视新朝之意。颈联进一步写古树的凛然节操。风霜用尽力量,也难以撼动古树坚贞不渝、不慕荣华的本性,古树的凛然节操跃然可见。尾联的意思是,三株树虽然孤立于天地之间,但不再抱恨了,因为我家的楝树也已长大,绿树成荫了。诗人以树为喻,写出了自己对这种清高、坚贞品性的追求。 8.[2016·云南检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①似妇人。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②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 ①留侯: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大功告成后,张良不恋权位,及时功成身退。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②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 这两首诗中的前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诗的头两句写在高山僻雅之地忽然看到一树梅花,“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红梅初绽,风韵嫣然,极有情致。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对这两首诗中前两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在陈诗中,梅花在诗人眼里,好似一位住在山里的绝代佳人,她看到远方的客人来了,“惊起晓妆匀”,喜迎雅客。陈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红梅初绽,风韵嫣然,极有情致。而陆诗的前两句则描绘了晓风中的梅花如瑞雪普降,不畏寒风,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情景。 9.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诗首联写登盘山所见景色,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边塞风光图。本诗首联写的是诗人登上盘山山顶的见闻:军营号角凄厉悲鸣,仿佛漫山草木也枯黄凋落了;云海之中,陡峭的山峰像洞开的石门。 (2)本诗通过对登临盘山山顶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军人形象。比如颈联,写诗人的决心,只要自己手中的兵器能够遏止战争,哪怕一生守卫边疆也没有关系。尾联,通过写勒名峰、李将军舞剑台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 解答第(1)题时要紧扣诗歌意象来描述画面,注意时间和地点要素。第(2)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尤其是最后两联。 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元]王恽 隋末唐初与汉亡。干戈此际最抢攘。一时人物尽鹰扬。 褒鄂①有灵毛发动,曹刘无敌简书光。争教含泣到分香②。 [注] ①褒鄂:指唐朝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敬德。②分香:曹操《遗令》:“余香(剩余的香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后以“卖履分香”喻临死不忘妻妾。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哲理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教含泣到分香”一句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隋末唐初和汉亡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两个十分动荡而英雄辈出的时代,到处刀光剑影,多少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一时之间成就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词的上阕表明了一个哲理:时势造英雄。 (2)这一句通过运用曹操的典故,刻画了那些当年叱咤风云但到最后却穷途末路的人物形象。 解析 第(1)题要求描绘场景,回答时要紧扣上阕的词句,全面理解,概括出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哲理。第(2)题考查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即可。 一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一)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 (二)诗人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类型 举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爱恨情长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 送别类意象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 思乡类意象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第三组 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6)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四组 抒怀类意象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如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第五组 爱情类意象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六组 战争类意象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附汉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第七组 闲适类意象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 意境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 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 四 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1.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3.烘托渲染。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 4.对比衬托。如《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二三其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