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5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秦淮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适应性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 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 ,需要持之以恒才能 、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A. 领略 历练 登堂入室 B. 领略 砺炼 登峰造极 C. 领悟 历练 登峰造极 D. 领悟 砺炼 登堂入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领略”,欣赏,晓悟;“领悟”,领会,理解;结合语境来看,语境是说可以欣赏文字之美,应选“领略”。 第二处,“历练”,经历世事,锻炼;“砺炼”,适用于接受艰苦环境和失败挫折的考验的语境下,意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语境没有失败挫折的意思,且强调“由浅入深”的过程,应使用“历练”。 第三处,“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语境是形容阅读由浅入深的过程,应使用“登堂入室”。 故选A。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5 - 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 ①我忽然迷乱起来, ②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 ③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 ④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⑤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 ⑥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 A. ①④⑥③②⑤ B. ③②①④⑥⑤ C. ③②⑥①④⑤ D. ①⑥③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借以确定首句和尾句,最后根据关联词语、代词、指示代词等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 分析六个句子可以发现,③②两句以“落”相连,由“梧桐叶子”之“落”联系到“我”的“心里”,这两句应放在一起,①④⑥写出“我”面对落叶时的心理及行动,所以“叶落”应在前,引发的人物心里应在后,这就排除ACD三项;⑤描写叶子形态,与下文“小船”照应。 故选B。 3.下列各项中有关划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一项是 A.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主观主义者“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形象。 C. 《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纨绔”指富贵子弟所穿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膏粱”喻指贵族子弟。 D. 王涯《秋思赠远》中望月怀人:“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答案】C 【解析】 - 3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划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选项进行分析。 C项,“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错误,此处应该是借代手法,“纨绔”是衣着服饰,“膏粱”是饮食,用这些来代指富贵子弟或贵族子弟,体现的是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 故选C。 4.对以下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当肺脏周边的组织侦测到肺里氧浓度变低时,人就会打哈欠以吸入更多氧气;但是科学家们后来发现,胎儿就已经会打哈欠了。 A. 肺脏不一定会侦测到氧气的不足。 B. 肺脏与打哈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 C. 人打哈欠是为了吸入更多的空气。 D. 胎儿虽然不会换气但已会打哈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压缩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以下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抓住语段的中心来理解内涵。 从语段来看,语段只有一大句话,但句中使用了分号,这表明考生要分清分号前后内容的关系,分号前面是说科学家一直以来的一个认知,即“当肺脏周边的组织侦测到肺里氧浓度变低时,人就会打哈欠以吸入更多氧气”,分号后面“胎儿已经会打哈欠”的事实,逻辑上是用来否定科学家原先对打哈欠原因的认知,即“打哈欠是为了吸入更多氧气”,而前提是“肺脏周边的组织”能“侦测到肺里氧浓度变低”,由此可知,这段话是说“肺脏与打哈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 A项,“肺脏不一定会侦测到氧气的不足”错误,这与语境“肺脏周边的组织侦测到肺里氧浓度变低”矛盾。 C项,“人打哈欠是为了吸入更多的空气”错误,语境说的是“吸入更多氧气”。 D项,“胎儿虽然不会换气但已会打哈欠”错误,“虽然不会换气”没有依据。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 3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 类:大抵 B. 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 暨:到 C. 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 绥:制止 D. 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 旰:天色晚 6. 下列各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5 - 六朝指建都建康的南方六个朝代,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资治通鉴》将之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遂合称为六朝。 B. 相传大禹铸造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重宝,此后“鼎”也就成为了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C. 文中“中夏”代指全国。“夏”原本是史书中记载第一个王朝名称,后来也指古代中原地区;因与外族对应,又衍变为华夏、中国之意。 D. “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后代指儒生。用所穿之服代指学子的词汇还有“青衿”、“青衫”等。 7.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8. 本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加以概括。 【答案】5. C 6. A 7. (1)皇上因为此地有雄伟的景观,下诏在山顶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2)我知道兴建这座楼,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或:抒发情感),凭借景物而触发感慨,(这一切)无不寄寓着他实现天下太平的想法,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8. 赞赏阅江楼下雄伟景致;歌颂皇上丰功伟绩;婉谏皇上励精图治;劝勉儒生忠君报国。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C项,“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绥”,安抚,使安定。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 35 - A项,“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错误,吴国应在东晋之前。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上”,皇上;“以”,因为;“胜”,胜景;“巅”,山顶,“于巅”是后置状语;“同……之乐”,同享游览观景的乐趣;“锡”同“赐”,赐给;“嘉”,美妙的。(2)中,“斯楼之建”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建斯楼”,“斯”,这;“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因”,介词,凭借;“寓,寄寓;“致治”,实现天下太平;“奚”,哪里。 【8题详解】 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文本,把握文本所写的内容,是如何来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然后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文章第一段由叙述金陵的山川王气,引出对当今皇帝的歌颂,并交代阅江楼所处的位置,同时也点明了建楼的起因和楼名的来历,皇上之所以“诏建楼于巅”,一是因“其地雄胜”,二是为了“与民同游观之乐”,歌颂皇上的丰功伟绩。 第二段由阅江楼所处地势的雄伟壮丽,展望“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的美妙景象,接着悬想风和日丽之时,皇上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凭栏远眺,遐思一定会悠然而生,君主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各地诸侯纷纷前来述职,他想到的是城高池深,关隘险固,继而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他想到的是边远民族,海外的船只接踵来朝,四方的珍宝争相人贡,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的人群,他想到的是黎民百姓,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劳,最后作者推想,皇帝兴建这座楼的目的,是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景物而触发感慨,寄寓其志在天下的思绪,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这里寄寓了对人主的劝勉之意,婉谏皇上励精图治。 第三段“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这是对登楼者所说,劝勉儒生忠君报国。 - 35 -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 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 - 35 - 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9. 两首诗都对夏雨的特点作了穷形尽相的描写,诗中表现出的夏雨的特点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请概括。 10. 《溪上遇雨》一诗中,“坐看”和“忽惊”两词颇有意味,请分析。 【答案】9. 相同:来速疾,来势猛,去得快。不同:崔诗中夏雨还有雨脚不定的特点。(或:苏诗中夏雨有时间上瞬息变化的特点,崔诗中夏雨还有空间上瞬息变化的特点。回答到崔诗夏雨有空间上的变化就得满分,东边日出西边雨,这边晴来那边雨,等等,意对即可。) 10. “坐看”写隔山看雨的从容之态;“忽惊”表现夏雨突袭的慌乱;诗人通过“遇雨”者动作、表情的变化,侧面烘托出夏雨瞬息变化难以预料的特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首诗都对夏雨的特点作了穷形尽相的描写,诗中表现出的夏雨的特点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请概括”,然后找出两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夏雨特点的内容,接着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 先看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描绘出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可见这雨来的快、猛,去的也快。 - 35 - 再看第二首,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观;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中的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 最后分析两首诗中夏雨的异同,如相同的都是来速疾,来势猛,去得快,不同之处是第二首中还展现出夏雨的雨脚不定的特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溪上遇雨》一诗中,‘坐看’和‘忽惊’两词颇有意味,请分析”,然后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再看词语的表达效果。 “坐看黑云衔猛雨”的“坐看”是人物的动作,也是人物观看夏雨的情态,“坐看”的景是“黑云”“猛雨”,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从容;“忽惊云雨在头上”的“忽惊”是人物的心理,“惊”的原因是“云雨在头上”,可见夏雨的来势之突然,而“惊”展现出的人物面对夏雨突袭的慌乱;连接两处内容,既可以看出人物当时的心理,也可以侧面展现出夏雨变化之难以预料。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5)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6)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 (《论语》) (8)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____。 (夏元鼎《绝句》) 【答案】 (1). 无以至千里 (2). 朝菌不知晦朔 (3). 举匏尊以相属 (4). 佳木秀而繁阴 (5). 欲辨已忘言 (6). 忽复乘舟梦日边 (7). 既往不咎 (8). 得来全不费工夫 - 3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至、菌、晦朔、匏尊、繁阴、辨、咎。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靳彝甫 汪曾祺 靳彝甫家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他是靠卖画吃饭的。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这一年,靳彝甫捉到一只蟹壳青蟋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每天有人提了几罐蟋蟀来斗。都不是对手,而且都只是一个回合就分胜负。于是有人怂恿他到兴化去。兴化养蟋蟀之风很盛,每年秋天有一个斗蟋蟀的集会。靳彝甫被人们说得心动了。从小玩到大的两位老友王瘦吾、陶虎臣给他凑了一笔路费和赌本,他就带了几罐蟋蟀,搭船走了。 - 35 - 没想到,这只蟋蟀给他赢了四十块钱。——四十块钱相当于一个小学教员两个月的薪水!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他是个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收藏家,大财主,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你回去看看。” “我少陪一会。”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此人面色红润,双眼有光,浓黑的长髯,声音很洪亮。衣着很随便,但质料很讲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既然如此,匋民绝不夺人之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买卖不成,季匋民倒也没有不高兴。他又提出想看看靳彝甫家藏的画稿。他看了靳彝甫的画,说:“你的画,家学渊源。但是,有功力,而少境界。要变!山水,暂时不要画。你见过多少真山真水?要越过唐伯虎,直追两宋南唐。”他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展览会。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这都是他没有想到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王瘦吾两位老友生意败落,境况凄惨,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两家去。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好,醉一次!” - 35 - 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选自《汪曾祺作品集·岁寒三友》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靳彝甫靠卖画吃饭,虽要投合顾客不同的兴趣,但是他自己喜欢画些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不像生意人,却像心境如水的高雅隐士。 B. 天井布置得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样,四时生活充实,有爱若性命的田黄石章,有一起长大的老友,可见靳彝甫生活得有滋有味。 C. 靳季二人虽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写季匋民容光焕发,衣着质料讲究,是为了与靳彝甫构成对比,突出季匋民处境优渥,为人精明。 D. 汪曾祺的小说以直叙为主,用平淡的语调叙述普通人的琐碎生活,表现平凡人物的人生态度,语言简洁平淡却意蕴丰富,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13. 请简要分析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C 13. 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从作画有自己喜好,不为赚钱盈利看出他不贪钱财,有文人风骨:从他将爱若性命的田黄石章卖掉接济老友看出他珍视友情,重义轻利。 14. “外面,正下着大雪”表明季节是寒冬,寓示着三位好友艰难的境况,犹如生活在寒冬里;天气之寒反衬出人心之热,表现了主人公靳彝甫珍视友情,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三位老友在岁寒逼人、人生艰难的境况中相互接济,共度时艰,传达了珍贵友情的温暖,赞美了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性光辉;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引发读者想象。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对比的目的不是为了突出季匋民,且表现季匋民的为人精明也不恰当,文章的主人公是“靳彝甫”,这一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靳彝甫虽处境不佳也不愿卖掉田黄石章,表现靳彝甫对田黄石章的喜爱。 - 35 -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简要分析靳彝甫这一人物形象”,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友人;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从他作画的喜好“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和不愿意轻易卖出田黄石可以看出他有文人风骨;从他对友人的态度来看,他为了帮助两位友人把自己真爱的田黄石给卖了,这表现出他对友情的重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考生“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考生找到画线句,理解画线句的意思,再结合该句所在的位置从内容、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外面,正下着大雪”是小说的结尾,这是写景的句子,“下着大雪”是自然环境描写,表面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寒冬,结合上文“陶虎臣、王瘦吾两位老友生意败落,境况凄惨”“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可知,深层意思则是表明三人的生活处境如同寒冬,这是内容上的效果;“外面,下着大雪”可见天气之寒冷,而室内“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友人之间却是暖意融融,以天气的寒冷来反衬人心之暖,凸显主人公珍视友情,重义轻利的品质,这是人物形象上的效果;外面寒意逼人,三人生活处境也是如此艰难,但三人的友情却是让人感动,以此收尾,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性光辉的赞美,这是主旨上的效果;结尾是写景的句子,这属于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引发读者想象,这是结尾的艺术效果。 - 35 -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品牌命名的语言之美 翟 甜 一直以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国际化的商业往来中,产品的推广过程往往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品牌最终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不仅依靠自身产品的价值以及能否真正站在消费者的文化习惯上去为其服务,也需要生产者在树立品牌形象时切实考虑消费者需求。其中,消费者的语言习惯是文化习惯的具体反映之一。众多商家在缔造品牌文化时,如何让自家品牌“响亮而大气”,以最精准的语言体现企业文化内核,成为近年来热议的话题。品牌所体现的汉语之美与汉语文化自信有深刻的联系。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如“全聚德”“隆庆祥”“瑞蚨祥”“盛锡福”等,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如“张一元”的“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同仁堂”中,“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丰泽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味道润泽的情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 - 35 -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指出,汉语借用外来词时,意译是正常的方法,音译只是变通的方法。作为美式快餐代表的“麦当劳”(Mcdonald's),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麦当劳”代表的意义已突破了作为一种食品的基本词汇内涵,而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蔓延,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但由于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这种音译词曾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其各地分公司也将陆续更名。这一做法立刻引发网友的热切关注。据介绍,此次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地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如全球著名的民宿网站Airbnb将自己的中文名定为“爱彼迎”,此名可使中国人明显感受到该品牌内涵中浓烈的“彼此相迎之意”;瑞典享誉全球的家居品牌IKEA译名为“宜家”,这一译名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使熟悉中国文化的消费者非常容易与舒服适宜的家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 中国品牌“走出去”同样体现汉语之美。“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从根本上说,语言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相当程度上源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对外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方式的选择上,传播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我们日常熟悉的语言表达手段。当中国制造的小米手机风靡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时,“Xiaomi”的汉语拼音也在这些国家和人们的口中传递;在覆盖世界142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上,“给我起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已成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经常对汉语老师提出的请求;“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已然成为在华留学生最想在自己国家使用的中国名词。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传播,由中国创造的新词汇、新名称正逐渐成为沿线国家的热词和流行语。所有这些无不彰显出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品牌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除依靠自身产品的价值以外,还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实际需求。 B. 老字号品牌多选用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以此激活汉语母语者的积极联想,增加认同性。 - 35 - C. 随着中国实力增强,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采用意译的方法,向中国文化靠拢,迎合中国消费者。 D. 中国创造的新词汇、新名称正逐渐成为沿线国家的热词和流行语,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品牌从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出发,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 B. 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这种音译词曾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是因为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 C. 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命名方式更加中国化、本土化,反映出中国实力的增强和汉语语言文字的魅力。 D. 传播者们对外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时越来越多采用国人熟悉的语言表达手段,带来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 17. 品牌命名的汉语言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5. C 16. D 17. 内涵方面:品牌命名选字用词有善意美好的内涵,能激发消费者积极美好的联想;韵律方面:有韵律感,声调多为平声,朗朗上口又易于记忆;文化方面:彰显国家的文化魅力和民族凝聚力,体现世界认可的文化自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采用意译的方法”说法太绝对,原文说的是“越来越多的洋品牌”,且也不是完全意译。 故选C。 【16题详解】 - 3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传播者们对外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时越来越多采用国人熟悉的语言表达手段,带来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错误,选项因果颠倒,原文是“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相当程度上源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品牌命名的汉语言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然后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分点进行概括。 从第二段来看,“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这是内涵之美;“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这是音韵之美。 最后一段,“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传播,由中国创造的新词汇、新名称正逐渐成为沿线国家的热词和流行语。所有这些无不彰显出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这是文化之美。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35 -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国儿童中心、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于6月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儿童优先·筑基未来”。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并演讲。演讲中提到,1990年世界上举行了首届儿童问题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一切为了儿童”,同时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 为什么要强调儿童优先?朱永新列举了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相对于成年人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人群。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第三,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朱永新表示,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第四,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对儿童的关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好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新浪网) 材料二: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指学校正式教育的投影,也就是在东亚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儿童课外班现象。 调查显示,从课外班参与比例上看,儿童上学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比最高,为66.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35.7%),在周末也呈现类似的趋势。从课外班参与目的上看,应试教育仍然有较大影响。除提高成绩(44.39%)之外,掌握知识(32.83%)、掌握学习方法(21.00%)、培养学习习惯(17.81%)、先学有优势(10.58%)等目的也被选择。这表明,儿童参与课外班的最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加重了儿童的课外负担,也降低了儿童在其他校外生活方面的质量。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是有限的,严重的“影子教育”必然会压缩其他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在连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留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压缩了他们进行休闲娱乐、自由玩耍、社会实践的机会。 (摘自《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 35 - 从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看,一是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林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就对农村幼儿园的建设造成了困难。二是农村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重视,认为学前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缺乏送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积极性,更多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重视孩子在家的自由自在,忽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三是由于地方产业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许多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如果幼儿园距离远山路险,留守老人送孩子入园就面临诸多不便。如果城镇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送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会极大增加家庭负担,客观上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入学难问题。四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低,用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比例较大,可供教育投资的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力提供太多免费资源,使得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势必受到影响。 (摘自《反贫困和儿童早期发展》)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体现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高度。 B. 严重的“影子教育”会压缩儿童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减少其自由支配的时间。 C. 与城市相比,农村家长更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需求和保护孩子自由自在的天性。 D. 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低,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教育投资相对较少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年过得如何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成长,也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B. “影子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但儿童参与课外班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C. 材料三从自然条件、家长观念、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探讨了贫困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种种阻碍与困难。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儿童教育的发展,是必须重视的任务,我国的儿童教育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0. 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对改进我国的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18. B 19. B 20. 政策上强调儿童优先的原则,为他们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科学规划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提高儿童校外生活质量;要给贫困地区的儿童学前教育以帮扶,推进教育公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体现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高度”错误,原文是“很大程度上”体现,且反映一个国家高度的是“童年的长度”。 - 35 - C项,“与城市相比,农村家长更重视……”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比较。 D项,“基本生活无法保障”错误,原文是“用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比例较大”。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影子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指学校正式教育的投影”。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对改进我国的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然后到文中圈出直接提出建议的内容,或者是提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些经验,或者是我们现今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如材料一“‘一切为了儿童’,同时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对儿童的关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好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如材料二“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加重了儿童的课外负担,也降低了儿童在其他校外生活方面的质量。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是有限的,严重的‘影子教育’必然会压缩其他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在连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留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压缩了他们进行休闲娱乐、自由玩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是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如材料三“从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看,……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就对农村幼儿园的建设造成了困难。二是农村家长……认为学前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缺乏送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积极性……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如果幼儿园距离远山路险,留守老人送孩子入园就面临诸多不便……四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可供教育投资的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力提供太多免费资源,使得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势必受到影响”,这是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 35 -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八、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命运多舛,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与祖母相依为命。但在过去几年里,她专注于制作美食短视频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把田园生活拍摄得如诗如画,圈了几千万粉丝。近期,她再次成为话题中心,“破圈”走向了海外,在海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热捧。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中国文化“文化输出”形式,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作。 (1)请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内时事讨论沙龙中发言,说说李子柒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2)请写一篇文化评论,结合李子柒现象,谈谈新时期我们应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李子柒,你为什么那么“火”? 这几天,一个名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火了。火到什么程度?世界闻名。 她主要是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制作美食短视频。几年下来,积累了几千万粉丝,在国外知名自媒体平台上,她的订阅量几乎和CNN差不多。 网上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多了,李子柒凭什么脱颖而出?首先,她过手的都是四川农村的家常食物,特色调料,而且差不多每一样都是她从地里刨出,山泉洗过,炉火炙烧,非常原生态,符合大众对绿色食品的期待。 其次,视频制作精致,不管是雨落屋檐,灶台炉火,还是肩扛枯柴,石磙碾姜,都营造出一种文静祥和的意境。这是孟浩然领略过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陶渊明体验过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储光羲惊叹过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可以说,她的视频,满足了人们对山水田间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 - 35 - 在光影流淌中,观者感受到了一股似乎非常熟悉、但又久未谋面的烟火气、生活味,以至于很多网友关注李子柒后纷纷感叹:太治愈了。 李子柒治愈了什么? 说到治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长眠在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这句话中的第一层意思——治愈,意思是治疗疾病,网友感叹的“治愈”,含义其实是墓志铭的最后一层意思——安慰。大家在看李子柒视频的过程中,感到获得了心灵上的抚慰,产生了悦感。这种抚慰和悦感是怎么产生的呢?还得从她的视频特点——专注,入手分析。 镜头里的李子柒,干什么都十分专注,一板一眼,看上去是那么沉稳扎实,这对于社会上的一种浮躁之气,颇有静气凝神之效。 何谓浮躁?具体表现很多,比如干事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以至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研究,心神不宁,心猿意马,往往导致工作上追求浮夸,生活中热衷浮华。这种情绪长期萦绕心头,对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小。 当此际,看到李子柒那样专注地处理一件事,无异于服用了一剂清凉药,产生类似于禅定的效果,反躬自省下,得到心灵的净化,内分泌系统就会分泌出愉快的激素,产生悦感,压力得到释放,情绪得到抚慰。有网友说看后会落泪,也是压力得到舒缓的一种表现,难怪会产生“太治愈了”的感觉。 都说现代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新颖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凸显,亚健康、抑郁症、路怒症、暴躁症,过去闻所未闻,如今司空见惯。人们渴望心灵上的宁静,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期待更多李子柒式的文化产品,来为我们的生活加点润滑剂。 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这几天,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因在境外视频网站上拥有超高人气和关注度,再次引发人们的讨论。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 - 35 -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当然,那些试图让一个视频博主来承担“文化输出”重任的声音,听起来不仅有点苛责,也不现实。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着丰富内涵和不同面向,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积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把这样一个博大精深而复杂多样的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需要尊重传播规律、用符合现代人接受的方式进行。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掌声。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否是文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秉持工匠精神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这正是:采菊煮豆话桑麻,田园风光有人夸。文化创新手段多,输出不妨多开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包括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事件,第二部分是评论。从事件来看,李子柒命途多舛,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考生应注重分析她获得成功的原因;第二部分是评论,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中国文化‘文化输出’形式,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考生要思考李子柒传递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她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什么。然后分析任务,本题提供两个任务,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进行作文。 - 35 - 第一个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内时事讨论沙龙中发言,说说李子柒为什么会取得成功”,首先要注意发言稿的形式,然后结合材料围绕李子柒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立意,如“她专注于制作美食短视频”可以得出一个原因,即“专注做事,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把田园生活拍摄得如诗如画”,这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让纷繁世事中的人感受心生向往之意。考生可以围绕这些进行立意作文。 第二个任务是“写一篇文化评论,结合李子柒现象,谈谈新时期我们应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注意文化评论的写作模式,然后结合李子柒现象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李子柒的视频满足了西方受众对中国乡村的想象,长期以来,中国乡村都是作为一个“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受众的脑海中,由于缺少新闻报道和实际体验,中国乡村在西方世界有两种典型印象,要么是贫穷落后的,要么是诗意神秘的,而李子柒的视频将东方诗意神秘的一面具象化展示出来,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立意: 做事要专注;专注做事,把事情做到极致;生活也可以诗意。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李子柒,你为什么那么‘火’”。然后开篇由材料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为什么这么火。正文从四个方面分析“火”的原因。结尾部分上升到社会的程度,由李子柒上升到文化,升华主旨。 素材: 1. 李子柒是谁?她为什么这么火? 李子柒,一个能在稻田里插秧,竹林里挖笋,荷塘里采莲,森林里纵马扬鞭的美食全视频博主。 她的微博有2000多万粉丝,比她粉丝多的,是马云、雷军这种级别的大佬。B站粉丝220万,抖音粉丝2249万,发在公众号上的文章,篇篇10W+。 而她的Youtube粉丝有735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CNN不相上下。其中每一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她的粉丝来自全国各地,尽管外网播放的视频中没有配英文字幕,但这并不影响粉丝们对她的喜爱。 这就是李子柒,一个不但在中国出名,也在国外硬实力圈粉的姑娘。 知乎上有个话题,叫“如何评价李子柒”,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李子柒的海外文化影响力,可以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无数人在她的视频里看到了中国隐士式的田园牧歌,从她的视频中得到安慰,在纷杂的世界里找到一处清凉。 - 35 - 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为了给年迈的奶奶做一床蚕丝被过冬,她从养蚕开始,展现了手工蚕丝被制作全过程。这个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姑娘,执着于回归万物本质,用中国传统技艺展现美食、器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利用应季蔬菜水果烹调美食,烹茶煮酒……虽然她在视频中不怎么说话,但整个安安静静的过程就足以圈粉千万。 但与此同时,无数质疑也纷至沓来:做秀,假,有替身,不是真正的中国农村生活,有团队在运营…… 也有许多人说,她不过是运气好,赶上了这个大家吃肉吃腻了,就想吃几口小青菜的时代。发几个装模作样的视频,却抵得上别人几十年的努力。 甚至有人在微博上大言不惭地说:李子柒就是靠团队炒作,换我我也行。 2.直面磨难,才能赢得漂亮 出生于1990年的李子柒,6岁时父母便离婚了,父亲早逝,继母待她很不好。很难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还没有灶台高,就要生火做饭。当她做不好时,会被继母拽着头发往水沟里按。 爷爷奶奶看她过得太苦,实在不忍心,便把她从继母手中接过来抚养。她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绵阳农村,李子柒打小就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 14岁的她便辍学出去打工,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先在餐馆做服务员,一个月工资300块,偶尔打烂一个盘子、一个碗都得赔,很多时候到手就两百多块钱。之后一段时间,她跟着师傅学了打碟,选择在酒吧驻唱。 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她也许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打工仔、打工妹的其中一个。 但回到乡下后,为了网店的流量,自导自演的古风美食视频意外地火了。因为她做出了家乡的味道,做出了爱的味道。她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却也在生活的泥泞中养出了坚韧、要强的性格。 3.不停地学习,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 35 - 视频中的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不论制作食物,还是田园采摘,李子柒都亲力亲为。一个如此娇小,看起来柔弱的弱女子,可以牵着牛耕地,也可以在田野间收获。她4月会酿枇杷酒,5月又能酿出樱桃酒,7月做出七巧饼,8月做苏式鲜肉月饼。她的第一支视频,是用手机拍摄、手机剪辑的《桃花酒》,成品画质相当感人,连个特写都拍不清楚。每一个视频,从拍摄到剪辑,她都需要用上好几天的时间。但她从没想着放弃。即使在拍视频时肠胃炎发作,疼到全身冒冷汗,最后被朋友送去医院。 《秋千沙发床》的视频,点击量很高,成片近五分钟,前后累计拍摄素材2000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动内容屡次造成伤口,甚至左手无名指曾被几十斤重的木桩砸伤。但由于兼顾摄像职责,为了减少相机损耗,不顾伤口忍痛操作。由于素材过多,手机总是卡住然后闪退,她前前后后剪了5次,用了整整3天的时间。每次快要成功时的闪退都让她更接近崩溃。 每次剪好视频再上传后,她才有时间回复朋友们的消息,一开口就把自己吓一跳。那时她才后知后觉,自己已经整整一天没说话、没吃饭、没喝水了。 …… 她从未停止学习。八年的时间里,她学习了很多技能,包括视频剪辑,她说,每一个场景、取景,自己都要一一调整,镜头只要稍微有一点瑕疵,她都要重拍好多遍甚至好几天,这样反复拍反复剪,常常一整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某次采访中,李子柒也曾说过:“你眼中的生活技能,或许只是别人的求生本能。” 她一直在学习,而且是毫不含糊地学,学不会宁可不拍。没有人能凭天赋活一辈子,而是要靠不断地学习,获得人生的真谛。 4. 为了内心的梦想而努力 褪去网红的标签,李子柒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插秧、种果、修剪花草、打虫……日子平淡,质朴的食物,被这位90后的姑娘过成了诗画,成了浮躁的现代生活中,一片难得的精神净土。 视频中,大多是李子柒一个人干活,但她做完饭之后总会叫奶奶吃饭。祖孙俩共同在桌上吃饭,俨然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很多人说李子柒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也许是因为她呈现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没有人规定,乡下田园生活一定是脏乱差,只要心中有那一份对美好的追求,都可以像李子柒一样去创造精致的生活。 被吵上了热搜后,央视新闻关注此事,并给出评价:“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没有翻译却依旧火遍全球。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子柒回应道:“不敢说我造了谁想象中的生活,我只是拍摄出自己的理想生活。”而现在,她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也实现了同龄人没办法拥有的梦想。李子柒凭借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一个短视频的全新领域。看她的视频会让你感到如同穿越一般,好像是古代一个充满才情的美丽女子来到了现代互联网世界一样。她的视频也让观众们“梦回桃源”。 - 35 - 5.人物评价 “致敬每一名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致敬每一名兢兢业业不负时光的少年。祖国因你的勤奋而自豪,奔跑吧。”(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评) “李子柒凭借品质过硬的视频作品、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正能量的自媒体之光,不断扩大影响力。”(新浪娱乐评) “这些美食均还原古法工序,应用古朴炊具,散发着淡淡的田园气息,独特的视角配以悠扬婉转的古调,凸显对田园生活的追求,让人过目难忘”(凤凰资讯评) “不仅是奔波劳碌寻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环球网评) “仿若一幅自如闲适的山水画,激发着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带有明显的李子柒的个性符号,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实写照。”(中国日报评) 她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叠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让人看到“劳作”所带给人的生机。(年度影响力人物获奖理由) - 35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语文附加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页。满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一、(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节选自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 于 为 诗 尤 纵 才 力 所 至 世 人 心 所 欲 出 不 能 达 者 悉 为 达 之 士 多仿 其 体。 23. 文中的《随园诗文集》的作者是______。本文作者姚鼐是清朝散文_______派的奠基人。 24. 根据上面的短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随园诗文集》得到珍视的原因。 【答案】22. 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 23. (1). 袁枚 (2). 桐城派 24. 因为袁枚在古文创作方面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诗歌方面能将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表述清楚。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诗”“才力”“所至”“世人”“之”“士”“其体”,然后结合语法结构进行断句,如“为”是动词,意思是“写”,宾语是“诗”,动宾后要断开;如“尤纵才力所至”的主语是“袁枚”,而下一句的主语是“世人”,“悉为达之”的主语又是“袁枚”,下一句“多仿其体”的主语又是“士”,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可以断开这三处。 【23题详解】 - 35 -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要注意积累。比如本题问的是“文中的《随园诗文集》的作者是 ______ 。本文作者姚鼐是清朝散文 _______ 派的奠基人”,由文本出处《袁随园君墓志铭》可知,这是为袁随园所写的墓志铭,由此可以联系袁枚;第二问是作者姚鼐的流派,应是桐城派。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意思,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面的短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随园诗文集》得到珍视的原因”,然后浏览文本,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并根据分值进行概括。 如文中提到“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意思是“所以《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贩,都知道看重它”,由此可知,原因应在上文;“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意思是“袁君无论是写古文还是骈文,都能自己抒发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与古人的文法相通”,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个原因;“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意思是“对于作诗,他尤其能驰骋自己的文才,世人心里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表达的,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达出来,当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体”,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 【点睛】考生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参考译文: - 35 - 袁君无论是写古文还是骈文,都能自己抒发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与古人的文法相通。对于作诗,他尤其能驰骋自己的文才,世人心里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表达的,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达出来,当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贩,都知道看重它。连海外的琉球,也有来求取袁君的书的。袁君做官虽然并不显达,但世人认为一百多年来,尽享山林的乐趣,又在文章上极负盛名,大概没有人比得上袁君。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B. 《边城》不仅写了翠翠的爱情故事,还写了她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她父亲是一个屯防士兵,因为顾及军人名誉,服毒自尽;她母亲待孩子生下后喝了许多冷水死去。 C. 哈姆雷特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如,听了父亲鬼魂的告白,在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而易举地复仇,可他放弃了;他又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 D. 《茶馆》中,日本投降后,流氓特务霸占了王利发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和常四爷、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为自己苦难的一生祭奠。 E.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回程途中想:“那么是什么把你打垮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表现了他对自我力量的坚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清醒认识。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然后分析五个选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分析正误。 A项,“六出祁山时”时错,应是诸葛亮五出祁山时发生的事情。 C项,“哈姆雷特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如……他又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错误,“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哈姆雷特机智、谨慎。 故选AC。 26.简答题 (1)请简述《红楼梦》中清虚观打醮拈戏的三本戏的名称及其暗喻。 - 35 - (2)《家》第二十七回:“‘因为大哥有大哥的悲哀,觉慧也有觉慧的悲哀,我不能够再把我的悲哀给他们加上去……’他停了停。觉民并不开口。”陈剑云所说的“大哥”和“觉慧”的“悲哀”各指什么? 【答案】(1)第一出的《白蛇记》,暗喻贾府以武功起家;第二出的《满床笏》,暗喻贾府现在的荣华富贵;第三出的《南柯梦》,暗喻荣华富贵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2)“大哥的悲哀”,指觉新虽爱梅却无法与她走到一起。“觉慧的悲哀”,指觉慧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鸣凤,到家后才知道鸣凤投水自尽的悲剧,感到了绝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高考必读名著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 第一个问题是“简述《红楼梦》中清虚观打醮拈戏的三本戏的名称及其暗喻”,这里包括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清虚观打醮拈戏的三本戏的名称”,这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二小问是这三本戏的暗喻。本题是针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设题,“一时贾珍上来回道:‘神前拈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贾母便问:‘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点头道:‘倒是第二本?也还罢了。神佛既这样,也只得如此。’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这是三部戏的名称;至于寓意,则需要结合三部剧的名称以及内容理解,如由汉高祖斩蛇起首来暗喻贾府以武功起家,用《满床笏》来暗喻贾府现在的荣华富贵,用《南柯梦》,暗喻荣华富贵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第二个问题是“《家》第二十七回:‘因为大哥有大哥的悲哀,觉慧也有觉慧的悲哀,我不能够再把我的悲哀给他们加上去……’他停了停。觉民并不开口。陈剑云所说的‘大哥’和‘觉慧’的‘悲哀’各指什么”,要想理解这二人的悲哀,则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概括,如大哥心中爱着梅,却必须娶瑞钰;如“觉慧”,他与鸣凤相恋,却因为忙着自己的事情忽略了鸣凤的生活变化,归家后才知道鸣凤已经投湖自尽。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唐代重阳诗中的典故“白衣送酒”,与崇拜陶渊明有关。据南朝《续晋阳秋》中载:“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此后“白衣送酒”“白衣到否”“望白衣”等成为重阳诗中诗人常用以来表现朋友雪中送炭,助成心愿;或借以咏菊花、饮酒等 “菊”与 - 35 - “酒”是陶渊明诗酒生活的代表,所以唐人笔下的重阳诗中二者也不可缺。“白衣送酒”一直为唐代诗人所津津乐道,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对这一典故进行各种运用,杜审言在《重九日宴江阴》中写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身处佳节处“卑栖”之地的江阴且任职微的县丞,远离京城,无法与亲友团聚,但与当地淳朴的人们一起宴饮,少了些为近臣时繁琐的事务,诗人有了与陶渊明一样的归隐之心。有着和陶渊明一样洒脱情怀且嗜酒如命的李白,在诗中也写道“渊明归去后,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九日登山》)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的李白,怎能没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明朗乐观的精神呢?因而他笔锋一转“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李白笔下的“白衣送酒”是对自己在宣城闲适、自由的隐逸生活体现。刘长卿诗中“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九日登李明府北楼》),这句是对“白衣送酒”典故的反用,不用劳烦主人,客人已携酒前往,诗中主客在宴饮时的随意任情之状毕现。 唐人在诗中对“白衣送酒”典故的化用,既有对陶渊明任性而为适意而止的生活情趣的追求,又有自己生活窘迫时的无奈,还有身处佳节而无友人在侧的悲叹。诗人高适曾说“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重阳》)但是诗人韦庄远离故园,在婺州独自登高欣赏紫菊,虽发出“白衣虽不至”的思友之叹,但“鸥鸟自相寻”句却能看到诗人在悲戚之中能自我宽慰的豁达之态。概言之,唐人重阳诗中多喜欢用“白衣送酒”的典故,体现出唐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效仿,但是,不再是魏晋士人们的故作旷达之态,而反映了唐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表现了唐人特有的自信精神和人生理想。 (节选自任梦池《“白衣送酒”与赏菊饮酒》,2019年第10期《博览群书》,有删改) 27. 根据文章第二节,概括并简析唐代诗人是怎么运用“白衣送酒”这一典故的? 28.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白衣送酒”为唐代诗人所津津乐道的原因。 29. 请分析文末句子中的“特有的”含义,并另举一种唐代诗歌体裁中的名句证明唐人这种特有的精神。 【答案】27. ①正用典故,主人热情豪爽,兴起归隐之心或体现闲适、自由的隐逸生活。②反用典故,不用劳烦主人,客人携酒前往或独自赏花,随意任情有自我宽慰的积极豁达之态。 28. ①借“白衣送酒”表达对陶渊明任性而为、适意而止的生活情趣的向往与追求。②借“白衣送酒”表达对自己生活窘迫时的无奈,身处佳节而无友人在侧的悲叹。③借“白衣送酒”反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展现在悲戚之中能豁达、自信的人生理想。 29. - 35 - ①“特有的”指唐人喜欢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有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效仿,但不再是魏晋士人们的故作旷达之态,更是在诗人身处逆境时的一种真正的豁达淡定与积极自信。②比如“送别诗”中不再一味凄婉伤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昂扬乐观,充满唐人独有的自信与理想。再比如“贬谪诗”不是一味怀才不遇,更有一股傲岸的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文章第二节,概括并简析唐代诗人是怎么运用‘白衣送酒’这一典故的”,然后到第二段中找到唐代诗人使用“白衣送酒”典故的事例,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的。 如“杜审言在《重九日宴江阴》中写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身处佳节处‘卑栖’之地的江阴且任职微的县丞,远离京城,无法与亲友团聚,但与当地淳朴的人们一起宴饮,少了些为近臣时繁琐的事务,诗人有了与陶渊明一样的归隐之心”“有着和陶渊明一样洒脱情怀且嗜酒如命的李白,在诗中也写道‘渊明归去后,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九日登山》)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的李白,怎能没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明朗乐观的精神呢?……李白笔下的‘白衣送酒’是对自己在宣城闲适、自由的隐逸生活体现”,这是正用典故,主人热情豪爽,兴起归隐之心或体现闲适、自由的隐逸生活;如“刘长卿诗中‘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九日登李明府北楼》),这句是对‘白衣送酒’典故的反用,不用劳烦主人,客人已携酒前往,诗中主客在宴饮时的随意任情之状毕现”,这是反用典故。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白衣送酒’为唐代诗人所津津乐道的原因”,然后找到设题的区域,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分点进行概括。本题的设题区域在第三段。 如“唐人在诗中对‘白衣送酒’典故的化用,既有对陶渊明任性而为适意而止的生活情趣的追求,又有自己生活窘迫时的无奈,还有身处佳节而无友人在侧的悲叹”“却能看到诗人在悲戚之中能自我宽慰的豁达之态。概言之,唐人重阳诗中多喜欢用‘白衣送酒’的典故,体现出唐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效仿,……反映了唐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表现了唐人特有的自信精神和人生理想”,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内涵,并根据文章内容解答具体问题 - 35 -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请分析文末句子中的‘特有的’含义,并另举一种唐代诗歌体裁中的名句证明唐人这种特有的精神”,然后到文中找到“特有的”所在的语境,根据语境理解起含义,再列举唐代诗歌体裁中的名句来证明这种精神。 第三段最后说“唐人重阳诗中多喜欢用‘白衣送酒’的典故,体现出唐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效仿,但是,不再是魏晋士人们的故作旷达之态,而反映了唐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表现了唐人特有的自信精神和人生理想”,根据语境可知,“特有的”是指唐人喜欢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有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效仿,但不再是魏晋士人们的故作旷达之态,更是在诗人身处逆境时的一种真正的豁达淡定与积极自信;考生要抓住“身处逆境时的豁达淡定和积极自信”列举诗句,如“逆境”包括“离别”“身处异乡”“遭遇贬谪”“怀才不遇”“不得赏识”等等,再找到这些情境中能展现积极向上态度的诗句即可。 - 35 - - 3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高中英语Unit3Invento练习 人教版选修8
- 优秀党支部申报材料简要六篇与先进党支部申报材料简要八篇
- 数学卷·2019届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09)
- 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基础知识专题
- 中考英语总复习之宾语从句+英语总复习教材整理复习篇,九年级全一册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8 认识垂线丨苏教版 (6)
- 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图片版) 扫描版含答案
- 强化风控意识,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企业高质量安全发展
- 2020春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函数及其图象18-3一次函数1一次函数习题课件华东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