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2017-04)
资阳市高中2014级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都把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自己的职责,尽管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所达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这种意识和努力历来是受到人们尊重的。这种意识和努力,就是历史研究中的求真精神。在中国,春秋末年孔子作《春秋》,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 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对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及其成果不能作绝对的要求。这是因为:客观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任何人都很难完全再现历史。从这个意义看,求真,就是“求”得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史学家在反映客观历史的过程中,其主观意识总要起作用;因此,史学家撰写出来的历史乃是客观历史同史学家主观意识结合的产物。一般说来,即使是严肃的和正直的史学家,亦难免有知识上、器局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无疑是其通往求真道路上的障碍,只是因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可能遇到的障碍大小有异罢了。此外,由于史学同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史家的求真,有时还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而陷于艰难的境地。 另外,19世纪末以来,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的实证主义,虽然因分析哲学的兴起而遭到置疑,但也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历史客观的相对性,至于史学的求善意识,或史学的道德诉求与评判,依然为西方一些史家所诟病。反观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史学长期以来却一直认同并追求“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然而史学家真的能自外于对历史是非善恶的评价吗?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事实已经使史学家反思:虽然难免“恶非其恶”,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但是有良知的史学家决不应对历史上的善恶视而不见。 我们说史学固然是求真的科学,但是史学存在的灵魂则在于求善。如果说求真表现为人的历史理性,那么求善则表现为人的道德理性。对于那些以史学为业者来讲,“准确只是责任,但绝不是美德”。史学在求真之外,必然要有意义地“求善”: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就是史学家的崇高追求。现代历史认识论的分析表明,历史是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其中客观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再,而凝结主体思想的历史作品则长存于世,不断积淀而形成人类的历史记忆,生成人类的思想文化传统。由此看来,“历史的制造者”史学工作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意识的生成,其肩负的责任岂不大哉?因此,史学家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求善”引领历史不断进步。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将使史学家的工作失去方向,而且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当然,与此相应的是,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也不会寻到真正意义的善,而只能是虚假的或歪曲的善。唯如此,才明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精神。 (摘编自陈典《历史的求真与求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揭示历史的真相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意识和努力,无论意识和努力的程度如何,历来都被人们所尊重。 B.客观历史丰富纷繁,我们都难以完全再现历史,所以,实际上“求真”就是追求反映历史主要趋势的本质“真”。 C.由于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密切,因而历史学家在“求真”过程中,其主观思想有时会受到政治的无理干扰或无理政治的干扰。 D.“实证主义”片面强调“如实说明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史学中的主观因素,说明了历史客观的相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春秋末年,孔子在《春秋》一书中只记人事活动,不记诬妄之说,这是我国学者对历史求真的一种重要追求与表现。 B.历史研究中的求真是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但历史学家揭示历史真相的成果与客观历史的真实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差距。 C.在一定的时期内,中西方历史学家对史学的“求善”意识存有差异,我国的史学家一直认同并追求史学的“求善”意识。 D.现代历史认识论认为:客观具体的历史过程会一去不再,但凝结主体思想的生成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历史作品则会长存于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学家笔下的历史著作是主客观的融合,是历史学家自身知识器局、政治环境与客观历史的综合产物。 B.战争虽残酷,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历经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历史的善恶。 C.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担负起社会的责任,通过“求善”来引领历史不断进步,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应有的精神。 D.对于史学而言,求真与求善应相辅相成,没有求善意识的求真不是真“真”,没有以真为基础的求善不是真“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他说:“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重大的影响。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了。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巴斯德年过半百又开始潜心研究炭疽,即一种侵袭牛和许多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严重传染病。他证明了有一种特殊的细菌是这种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远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的一种弱株炭疽杆菌,用这种弱株炭疽杆菌给牛注射,会使这种病发作轻微,而无致命危险,并且还会使牛对此病产生免疫力。巴斯德公开演示了他的方法会使牛产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个方法可用于许多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他去巴黎参加学术会议时,旅店服务人员见他衣着朴素、行李简单,以为他是一位普通的客人,就把他安排在一间偏僻阴暗的小房间里。后来服务员知道他的身份时,跑来帮他更换房间,并道歉说:“我以为旅客的阔绰和地位,和他所携带的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认错了,很抱歉!”巴斯德笑着回答说:“不!我认为一个人的摆阔和他的无知才是成正比的!” 他是位信仰非常虔诚的人,愈老信仰愈坚定。他说:“我知道的愈多,我的信仰就愈接近乡下农民;如果我能完全了解,相信我的信仰必然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撰写巴斯德传记的拉多说:“巴斯德的一生始终对神和永生有绝对的信心,并深信神所赐给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能力必会延续到另一个国度,福音的美德对他而言一直是存在的。”当他过世时,他一只手握着妻子,另一只手握着十字架。 (摘编自《科学与信仰》,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这神不一定是虚无的迷信意识,而是一种信仰和追求,其中也包括对科学的追求,甚至就是科学本身。 ②巴斯德年迈时回到母校演讲, 他认为能节节得胜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信心, 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 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二是热心,真正持久的热心,是来自神住在我的心里。(张文亮著,《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 4.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斯德用腐草化萤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生命生成的观点,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B.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并把它运用在了内外科的临床医学中。 C.巴斯德发明的巴斯德氏消毒法,可以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 D.巴斯德发明了弱株炭疽杆菌,用该菌给牛注射后会产生免疫力,这一成果有利于人类对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5.下列各项对传主巴斯德品质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巴斯德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自然生成说”的错误,驳斥了一些科学家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B.巴斯德年轻有为,成果突出。因为研究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26岁的他就跻身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C.巴斯德热爱科学,淡泊名利。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比如他发现了这种传染病的致病原因。 D.巴斯德生活节俭,和蔼可亲。巴黎学术会议时,服务员怠慢衣着朴素的巴斯德,他笑着委婉责备。 E.巴斯德坚守信仰,至死不渝。他愈老信仰愈坚定,用“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的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 6.巴斯德始终坚守信仰,他在微生物学上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坚守信仰与取得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5分) 答: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诗棺 张晓林 诗人于之渔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这些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 “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选自《2015年河南小小说年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于之渔是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作者写他在小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是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 B.于之渔不刻意选择写诗场所,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地方,偶有所得,就藏于诗袋。 C.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 D.“长得丑”“真是太丑了”,这是于之渔人生美事失败的原因,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 E.于之渔歌诗的拖音含悲,有悲痛欲绝之势,那拖音传递出一种悲怆的、超然物外的苍凉感。 8.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9.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 “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6分) 答: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越,字世昌,濬人。长身,多力善射,有大略。授御史,出按陕西。闻父讣,不俟代辄归,为都御史所劾。帝原之。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贤荐越,召见。越伟服短袂,进止便利。帝喜,擢之。越乃缮器甲,简卒伍,修堡寨,减课劝商,为经久计。又明年,是时寇数万,而官军堪战者仅万人,又分散防守,势不敌。越、辅乃条上守策。尚书白圭复请大举搜套。越仍奏言:“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奏上,廷议不决。越等又奏。于是部科诸臣劾越、辅欺谩。会辅有疾,以宁晋伯刘聚代。明年九月,满都鲁等大举深入。越出榆林,行八百里。暴风起,尘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赞我也。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越遽下马拜之,擢为千户。后分兵薄营,大破之。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自是远徙北去。初,文臣视师者,率从大军后,出号令行赏罚而已。越始多选跳荡士为腹心将,亲与寇搏。又以间觇敌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骑,用是数有功。十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越尝与朱永帅千人巡边,寇猝至,永欲走,越止之。薄暮,令骑皆下马,衔枚鱼贯行,自率骁勇为殿,从山后抵城,谓永曰:“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越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 (节选自《明史·王越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B.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C.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D.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有“巡行,巡视”的意思,古代官员按巡某地,多带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 B.“伯”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子、伯、男”。 C.“太傅”为官职名,起初为辅弼天子之职,也指老师,后多朝沿用,常为大官加衔,没有实职。 D.“衔枚”指“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越守孝心切,干练卓然。他听闻父亲病逝的消息后,不顾工作,回家尽孝,同时,在皇帝面前也表现得精练有素,深得皇帝喜爱。 B.王越审时度势,不畏权势。面对汹汹的敌势,他不畏与高官意见相左,深刻剖析了当时的国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C.王越善听建言,知礼识才。军队遭遇暴风险情,他听从了一位老兵的避险之策,成功地从风暴中脱困,后礼待并授予那位老兵官职。 D.王越精通兵理,转危为安。一次,敌寇突然入侵,他深明危险与用兵之道,阻止了同僚的不理智举动,成功地带领部队脱离了险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 答: ▲ 。 (2)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 答: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菊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②,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 画菊 [宋]郑思肖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②重露:寒凉的秋露。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④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14.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 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 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 D.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 E.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 15.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雁”表露自己无限乡情的两句是:“ ▲ , ▲ 。” (3)庄周《逍遥游》中,《齐谐》一书中描绘了在迁徙南冥中,鹏鸟水面振羽,乘风而上状态的两句是:“ ▲ ,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九届中国篮球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如期举行,著名球星姚明不孚众望,正式当选中国篮协新一届主席。 ②虽然已是3月中旬,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只有几度,席不暇暖,柳絮雪不再讲风度,只得穿上了羽绒服。 ③成都骨科主任梁益建上下其手,妙手回春,救治了一百多名严重畸形的患者,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④当代作家刘庆邦擅长写矿工、乡土题材的小说,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让不少矿工、农民工倍感温馨。 ⑤中国虽然没有加入TPP,但与TPP剩余11国有双边贸易,因此中国没必要另起炉灶,商谈“下一代贸易规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 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观看中学习诗词知识,领略诗词之美。 B.学者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研究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 C.育杰中学与云梦书屋在市教体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实现了在作文竞赛、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比赛、好书进校园等方面达成合作。 D.电视是大众文化,如何将当下荧屏上最流行的娱乐元素植入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赢得观众喜好的关键所在。 19.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从下面的虚词中选择三个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3分) 网络空间可以多元表达,不能突破法律、道德的底线,这是每个公民、网民、企业都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英雄的事迹,先烈的故事,不是不能讨论,但应用史实说话、以证据立言。随意拼凑历史,肆意抹黑英雄,是对民族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集体价值观的消解。捍卫英雄,是英雄后代的职责,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说“不”。捍卫,敢于跟侮辱英雄的言行作斗争,这样的公民才足以称为现代意义的负责任公民。 ①但 ②还 ③不仅 ④进而 ⑤更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端午节, ① ,比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但更应该挖掘其文化内涵。作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 ② ,寄托着人们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屈原身上体现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是端午节之魂, ③ ,端午节就失去了其本来意义。 21.某市希望高级中学将于2017年仲春在九曲河岸边举行“走进仲春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过90字。(6分) 答: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毕业生韩蓉毕业后回到她的母校——陕北一所乡镇小学当老师。总有人明里暗里议论,甚至同学聚会、邻居亲戚闲聊的时候也时不时冷嘲热讽。他们觉得:“ 念了一回大学,最后还不是回到这里了,还不是和我们这些没念过大学,甚至没念过高中的人在一个地方。”韩蓉为此很困惑。 “我去读书,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吗?” 现在有个新词叫“城归”,是指大学生、科技人员下乡创业而形成的一种新现象。农村、农业已成为“双创”新天地。 对于大学毕业生韩蓉毕业后是否回到家乡创业,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资阳市高中2014级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分)A(“扩大范围”。原文是“古今中外,凡是严肃的史学家”,并非“揭示历史的真相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意识和努力”。) 2.(3分)C(“过于绝对”。原文是“反观中国封建社会……”,而非“我国的史学家一直认同……”。) 3.(3分)C(“曲解文意”。原文是“对于那些以史学为业者来讲,‘准确只是责任,但绝不是美德’。史学在求真之外,必然要有意义地‘求善’……唯如此,才明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的精神”,而C中只提到了“求善”这一方面,缺失了“求真”的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3分)B(将防菌方法运用到外科临床是李斯特,而不是巴斯德。) 5.(4分)选A给2分,选E给2分,选A、E给4分,选三项不给分。(B.答非所问,这一项不是讲巴斯德的品质。C.“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说明的应是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超越自我;而非“淡泊名利”。D错在“笑着委婉责备”,巴斯德并未有责备之意。) 6.(5分)①巴斯德坚守信仰,对自然和生命充满了好奇,从而为日后取得科学成就奠定了基础。②巴斯德坚守信仰,他形成了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也为他日后取得科学成就提供了精神上的保障。③巴斯德坚守信仰,生活有乐趣,心胸开阔,富有创造性,从而为日后取得科学成就带来了学术生命力。(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4分)选B给2分,选E给2分,选B、E给4分,选三项不给分。(A.错在“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应是体现其超然高雅的情怀。C.错在“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于之渔用“从不歌自己的诗”的方式来坚守人生的价值。D. 错在“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作者并没有厌恶于之渔,“长得丑”是客观描述其外貌,而“真是太丑了”,是作者对世人不识人才,只看外表的批评,为于之渔的命运感到不平和惋惜。) 8.(4分)①情趣高雅。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家里很穷却爱种梅花;收藏了许多印章,墓穴四周贴满了自己的诗稿。②清高孤傲(淡泊名利)。他厌恶与官道上的人来往,他很厌恶许县尉;与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以“诗棺”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以“诗棺”作结,更能表现人物特点。于之渔为自己铸就“诗棺”,是他的自我祭奠,充分表现了他固守孤傲的内心,坚守人生的价值。③以“诗棺”作结,照应了前文于之渔“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从主旨角度回答也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3分)D 11.(3分)B(应为“公、侯、伯、子、男”。) 12.(3分)C(原文“天赞我也。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之意,并非“避险之策,成功地从风暴中脱困”,而是“克敌取胜之策”。) 13.(10分)(1)皇帝为他的继任犯难,喟然叹道:“哪里能得到像韩雍一样的人而任用他呢?”(“难”“安”“如雍者”各1分,句意2分。) (2)我们一动,敌人就会追击,我是显现闲暇来迷惑他们。下马行走,没有军队行进的声音,让敌人没有察觉罢了。(“暇”“惑”“军声”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选A给2分,选E给3分,选B、C、D不给分。(B.菊花“色彩”在郑诗中没有描写。C.“形貌”无中生有。D.“夕阳炙热”不妥,应将“残阳”理解为“时光流逝”的象征。) 15.(6分)李诗借“菊”侧重表达自己入朝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苦闷)。(1分)李诗先对菊花的“色”“香” 进行描摹,并借助陶渊明、罗含的典故表现菊花所存具的“不畏权贵、不慕荣利”的品性;第三联笔锋一转,肯定菊花泛酒的品性,进而流露出欲入朝建功立业的愿望。(2分)郑诗借“菊”主要表达自己守志抱节的忠贞。(1分)郑诗开篇描摹了菊花“独立疏芳、独守清高”的品性,紧接两句突出其不畏严酷环境的铮铮傲骨;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国忠诚坚贞的志节(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1)连峰去天不盈尺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每空1分,错、漏、增字均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D(①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望文生义。②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望文生义。③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④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⑤另起炉灶:重新做起,也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 18.(3分)B(A.语意矛盾或不合逻辑,“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C.句式杂糅,删去“实现了”,或把“达成”改为“的”。D.成分残缺,在“刻板”后添加“形象”。) 19.(3分)①但 不能 ③不仅 是英雄后代 ⑤更 是每个公民(每处1分。) 20.(5分)①固然应该开展丰富的民俗活动。②是因为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③如果忽略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第1空给1分,第2空给3分,第3空给5分。) 21.(6分)示例:走近仲春,就是走进诗歌的季节,春天的每一片叶子是诗,每一朵花是诗,每一棵树是诗!诗歌就像一眼美妙的清泉,时时浸润我们的心灵。九曲河边,柳丝含笑,绿叶欢腾,让我们尽情朗诵诗歌吧!(紧扣主题,内容恰当,给2分;恰当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给2分;语言得体,给2分;超字数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2.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写作提示:这则材料反映了大学生毕业后是否回到家乡创业的现实问题。对于韩蓉回到家乡工作,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为此,参考立意可为:志在四方,放飞梦想;回归故乡,建设家乡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越,字世昌,濬人。他身材修长,力气大善射,有大谋略。授予御史,出京巡按陕西。听说父亲去世,他不等代替者就回去,被都御史弹劾。皇帝原谅了他。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被召回京。皇帝为他的继任犯难,喟然叹道:“哪里能得到像韩雍一样的人而任用他呢?”李贤推荐王越,皇上召见他。王越穿着宽松的衣服短的衣袖,举止敏捷干练。皇帝喜欢,擢升他官职。王越于是修缮器甲,精选士卒,修建地堡寨子,减免赋税鼓励商业,为长久打算。又第二年,这时敌寇数万,而官军能够作战的只有一万人,又分散防守,势力不敌。王越、赵辅于是奏请皇上防守策略。尚书白圭又请求大举搜查河套。王越于是上奏说:“想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如今粮饷繁重劳顿,公私都困苦枯竭,重加赋税,内部的矛盾可忧。应暂且退守,沿边军民都命令迁往内地。”奏明皇上,朝廷议论不能决断。王越等又上奏。于是部科诸臣弹劾王越、赵辅欺骗朝廷。恰好赵辅有病,朝廷用宁晋伯刘聚代替他。第二年九月,满都鲁等人大举深入。王越出榆林,行军八百里。暴风刮起,尘土蔽目。一个老兵上前说:“天助我也。去而刮大风,使敌人不知。回军,遇归敌,处于风所吹向的那一方。乘风攻击,没有不胜的。”王越赶快下马拜谢,提升他为千户。接着分兵靠近敌营,大破敌军。等满都鲁等大肆掠夺回来,妻儿牲畜已荡然无存。从此远远地向北迁徙而去。开始,文臣督率军队,大体跟从在大军之后,出号令行赏罚罢了。王越开始多选锐卒作为心腹将,亲自和寇敌搏杀。又以刺探敌人疲惫时截击他们,或者消灭其零散的骑兵,因此屡次建功。十年冬,死在甘州。赠太傅,谥号襄敏。王越曾经和朱永率领千人巡边,敌寇突然来到,朱永想逃跑,王越阻止他。傍晚,王越令骑兵都下马,衔枚鱼贯而行,亲自率领骁勇之士殿后,从山后行走抵达城堡,对朱永说:“我们一动,敌人就会追击,我是显现闲暇来迷惑他们。下马行走,没有军队行进的声音,让敌人没有察觉罢了。”等到王越死后,将士骄惰,冒功浪费军饷更加厉害,边臣最终没有像王越那样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