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考试练习(2017-0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考试练习(2017-05)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和古诗词鉴赏 练习(一)‎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5·天津卷)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__。阅读散文,我们能体会到鲁迅的________,冰心的________,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________。‎ A. 情趣 冷峻深沉 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 B. 情趣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至关重要 C. 情调 冷峭阴沉 温和娴雅 举足重要 D. 情调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举足重要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教,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B.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严酷,因其低氧而被认为是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人类何时开始登上这片荒原,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争议和关注的焦点。‎ C.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城市融入意愿,但职业技能、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总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如愿以偿地“留城”,还是需要回到农村。‎ D.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与传播从未离开技术的支持,而且,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 ‎3. (2015·新课标卷Ⅰ)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 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 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 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 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 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4. (2015·重庆卷)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① 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 ‎② 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 ‎③ 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④ 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 ‎⑤ 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A. ⑤④③②①    B. ①②④⑤③‎ C. ③⑤①④② D. ④③②①⑤‎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6·河南濮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 _________________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 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诗经》)‎ ‎(4) ________________,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 练习(二)‎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5·湖南卷改编)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__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________,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___,中国人民________;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 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 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C. 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 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2. (2015·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3. (2015·浙江卷)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____________。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 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 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 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 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4. (2016·吉林实验中学一模)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信最开始是一个社交软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到了微信4.0,腾讯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① 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 ‎ ‎② 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 ‎③ 构建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 ‎④ 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 ‎⑤ 不断将其他应用引入微信开放平台 ‎⑥ 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 A. ④⑤⑥①②③   B. ⑤⑥②①④③‎ C. ③⑥①⑤④② D. ①④③⑤②⑥‎ 二、 古诗词鉴赏 ‎5. (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2) 请简要赏析“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一联诗的妙处。‎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3) 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______________,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 ‎(5)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练习(三)‎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5·湖北卷)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________,从营养成分、________、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________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________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 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 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 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D. 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2. (2015·安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 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 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 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3.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尽管没有刘德华的酷,没有比尔·盖茨的富,但我们并不自惭形秽,因为我们拥有更宝贵的青春。‎ B. 几天来,小区里的便民箱、井盖板接连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 C. 李仁和李义兄弟俩相聚不久就劳燕分飞,李仁到北京读博士,李义去深圳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尽快地再次相聚。‎ D. 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4. (改编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维护自然的稳定和谐、保持地球物种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也恰恰是保护人类自己。‎ ‎② 自然界各物种之间只有相互依存、彼此协调才能互利共生。‎ ‎③ 建立良好的人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保持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才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的出路所在。‎ ‎④ 因此,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⑤ 人类并不是能够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特殊物种,而是和其他物种一起,共同构成了自然这个活的有机整体。‎ ‎⑥ 现代生态伦理学将人类置于整个自然界来考虑人类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 A. ②③④①⑥⑤    B. ③①⑥⑤②④‎ C. ⑤⑥④③①② D. ⑥⑤④②①③‎ 二、 古诗词鉴赏 ‎5. (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 年 游 蒋 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 * 蒋捷,宜兴竹山人,又号竹山。宋亡后,遁迹不仕。‎ ‎(1) “客思满鸥汀”一句妙在何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说明“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含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词人“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则风斯在下矣,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 目不能两视而明,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______________。(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练习(四)‎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5·新课标卷Ⅱ)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__,从来不敢越雷也一步。‎ ‎②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________,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 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________,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 B. 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毫无疑问,这位同学正是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实现理想,考入朝思暮想的大学。‎ B.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已经跃居该省首位,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C. 近日,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多个地区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升至35到37摄氏度,各地流金铄石,人们纷纷想办法消暑降温,在炎炎夏日里寻觅清凉。‎ D.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3. (2015·湖北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 2014年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 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4. (2016·河南开封一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开放是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学互鉴的共同事业,既要有着眼全局的战略谋划,更要有“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的国际视野。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再到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____________,书写陆海内地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大文章。‎ A. 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 B. 目的是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 C. 把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作为目的 D. 挖掘各方利益汇合点、共创互利共赢大事业是目的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 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 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 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 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 __________________,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练习(五)‎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________,给当时法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② 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________,更让听者印象深刻。‎ ‎③ 一位抗战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只听到一声________般的巨响,身旁火光冲天,前方的战友永远的倒在了血泊中,而我也身受重伤。”说完他黯然。‎ A. 天崩地坼  穿云裂石  发聋振聩 B. 天崩地坼  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C. 发聋振聩  穿云裂石  天崩地坼 D. 发聋振聩  天崩地坼  穿云裂石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经过乡亲父老的艰苦奋斗,只不过几年,我的家乡就已经改头换面,山青水绿,牛肥粮多了。‎ B. 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 C. 少数为官者,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追求个人享受,一饭千金。‎ D. 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这一辈子》公演后,深受业内好评,演员方旭的表演丝丝入扣,生动传神。‎ ‎3. (2015·广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 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 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4. (2015·湖南卷改编)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________,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A.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 B. 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 C.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D. 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圆①‎ 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 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 未缺:指月圆。④ 列宿:众星。‎ ‎(1)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 ‎________‎ ‎(2)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琵琶行》)‎ ‎(2) 既见复关,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3) 可堪回首,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4) 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练习(六)‎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6·贵州遵义航中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________!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________,我必须干点事情。两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________,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A. 出人意料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B. 咄咄怪事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C. 咄咄怪事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D. 出人意料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 美国总统布什在‎10月3日晚签署了总额达7 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 C. 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不仅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D. 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立案侦查。‎ ‎3. (2015·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 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 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 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4. (2015·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 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 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 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⑤ 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 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 ②①④⑥⑤③    B. ②①⑤③④⑥‎ C. ④⑥②①③⑤ D. ④⑥③⑤②①‎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 春 旅 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 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 咸京:这里指都城长安。③ 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 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__。(《诗经·秦风·蒹葭》)‎ ‎(2) 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3)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 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5)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____________。(《左传》)‎ 练习(七)‎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6·湖南株洲质检题)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六零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________。‎ ‎② 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着、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________,回味绵长。‎ ‎③ 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现在想来还________,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B.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C. 记忆犹新  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D.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我们克服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B. 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扶植,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C. 收入差距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D. 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愈加美好。‎ ‎3.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打排球并非是人越高越好。近几年,平均身高超过泰国队近10厘米的中国女排却屡屡输给对手,就是一个例子。假如让泰国队去碰同样高大的巴西队,那泰国队会被拦得没方向,早早缴械。‎ B. 网络热词该不该“绝缘”公文和教科书,应看其通用性和生命力,网络词语只要具备这两个特点,随时都可能成为普适意义的通用词汇。‎ C. 《锄奸》讲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兄弟恩仇,杜淳此次出演了睿智正义的“锄奸队长”李彪,与于荣光饰演的土匪首领林振海情同手足,剧中不仅他要面临兄弟和爱情的矛盾,更要面对亲情和民族大义的抉择。‎ D. 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在多年实践中证明简便易行,也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保障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民主权利。‎ ‎4. (2016·河北冀州一模)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上海世博会会徽呈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体现了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② 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 ‎③ 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 ‎④ 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⑤ 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A. ②③④⑤①    B. ②⑤①③④‎ C. ⑤①②③④ D. ④⑤②③①‎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 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 ‎① 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 ‎(2)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 故国神游,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3)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 ‎(4) 大方无隅,____________,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 ‎(5) 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练习(八)‎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6·吉大附中检测)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荆州博物馆里精选展出的数千件展品件件都是承载着荆楚文化的________,引起观赏者对历史的无限遐思。‎ ‎② 人类进化的过程是相当错综复杂的,现在我们所能了解的只是________,今后还需发现和研究更多的人类化石,进行更多更合理的交互验证。‎ ‎③ 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________,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 A. 吉光片羽  一鳞半爪  片纸只字 B. 一鳞半爪  吉光片羽  片纸只字 C. 片纸只字  一鳞半爪  吉光片羽 D. 吉光片羽  片纸只字  一鳞半爪 ‎2. (2015·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何况他这个半路出家的?‎ B. 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家乡,用省吃俭用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拳拳爱心。‎ C. 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D. 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额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3. (2015·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 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 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 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4. (2016·哈尔滨三中检测卷)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 ‎②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③ 他们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④ 他们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⑤ 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 ‎⑥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A. ②⑥⑤①③④    B. ①③④②⑤⑥‎ C. ②③⑥①④⑤ D. ①⑤④②③⑥‎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2) 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______________,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练习(九)‎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6·福建仙游一中模拟卷)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乔峰和乔布斯,都是英雄,一个出自金庸武侠小说,称得上是________,一个在西方电子技术中引领时代潮流。‎ ‎② 他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三天三夜,这期间两次在身体不适治疗后又回到工作岗位,最终因________而病发,救治无效,不幸离世。‎ ‎③ 虽然大家都知道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通行证,但是,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________,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 A. 家喻户晓  心劳日拙  不以为意 B. 路人皆知  心劳日拙  不以为然 C. 路人皆知  心力交瘁  不以为然 D. 家喻户晓  心力交瘁  不以为意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首都的艺术工作者不远千里,来到这海拔5 ‎000米以上的哨所,为边防战士们做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艺术表演。‎ B. 全国的道德教育专家齐聚六朝古都南京,就当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进行充分讨论。‎ C. 文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社会,深入民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了生活积淀,才能写出有声有色的优秀作品。‎ D. 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张老师可谓处心积虑,他深入每个学生的家庭了解情况,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 ‎3. (2015·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 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 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4. (2016·湖南株洲质检题)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嘉莹曾以咏荷诗抒发情怀。她一生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孤峰孑立辗转奔波多地几十载。2013年,叶嘉莹选择了“归巢”,定居南开大学,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数十箱研究资料,单是讲课录音就有两千多个小时。“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回首往昔,叶嘉莹已显平静淡然。‎ A.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 B. 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C.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D.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 所守或匪亲,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 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 士之耽兮,__________。女之耽兮,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5) 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6) __________,鲜克有终。(《诗经》)‎ 练习(十)‎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改编题)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何管孩子,在中国的传统中,向来都是家庭的“内政”,他人不容置疑。有句歇后语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家长闲得手痒痒,都可以拿收拾孩子来解闷,家长忙一点,把孩子放在家里,似乎也无可厚非。总之不关别人的事。此外,也的确有很多家长,还在为温饱而奔波,孩子只能“穷养”,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也是常见的事情。‎ A. 不容置疑     B. 下雨天打孩子 C. 无可厚非 D. 奔波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B.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8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 C. 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 李国民是河北省1.5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中的一员,他说:“农民从观望到向我们吐露心声,他们的话对我们这些干部很有感触。”‎ ‎3. (改编题)下列诗句与“山当日午回峰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水腻山春节气柔 B. 海浸城根老树秋 C. 乌啄风筝碎珠玉 D. 草带泥痕过鹿群 ‎4. (2016·广东揭阳检测卷)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Michael Ristow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这个 bcat-1基因携带有一种能够积极分解支链氨基酸的酶,其中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________,它们对维持我们的肌肉发育和整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这三种氨基酸正被用于治疗肝损伤,另外,它们也被列为运动营养产品的成分。‎ A. 人类必需的9个氨基酸中就包括了这三种氨基酸 B. 9个氨基酸中就包括了这三种人类必需的氨基酸 C. 这三种氨基酸是人类必需的9个氨基酸中的3个 D. 它们是人类必需的9个氨基酸中的3个氨基酸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至城中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 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4) 少年心事当拿云,________________。(李贺《致酒行》)‎ ‎(5) 子曰: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练习(十一)‎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6·天津五校联考)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每年出版的专著________,但不少传播有限,特别是那些蕴含真知灼见、启人________、极具现实意义的论著,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传播,以致________,这是非常可惜的。‎ A. 汗牛充栋  心智  默默无闻 B. 叠床架屋  心志  默默无闻 C. 叠床架屋  心志  湮没无闻 D. 汗牛充栋  心智  湮没无闻 ‎2. (2015·新课标卷Ⅱ)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 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3. (改编题)下列是家里老人外出散步,女儿嘱咐老人的话,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别跑,摔着你了啊。”‎ B. “您走路慢点儿,别急,留心脚下。”‎ C. “您走那么快,不要命了。悠着点吧。”‎ D. “走路千万要慢点儿,摔着了,我可不管。”‎ ‎4. (2016·浙江台州检测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尚书·舜典》中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② 节奏和敲击不仅是音乐的最初形式,也是音乐的最重要的形式。‎ ‎③ 音乐是怎么起源的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问题。‎ ‎④ 这句话说明节奏和敲击伴奏舞蹈是音乐最初的形式。‎ ‎⑤ 虽然这只是音乐起源说的一种,但它非常具有说服力。‎ ‎⑥ 非洲音乐就是保持和发展了这种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形式。‎ A. ①③④⑤②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③①④⑤②⑥ D. ③①④②⑤⑥‎ 二、 古诗词鉴赏 ‎5. (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桑 女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① 唐彦谦,唐末诗人。② 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 “桑芽才努青鸦嘴”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言者无罪,____________。(《诗经》)‎ ‎(2) 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3) 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______。(《论语》)‎ ‎(4)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练习(十二)‎ 一、 语言文字运用 ‎1. (2016·四川三市联考卷)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到了21世纪,人们不仅要求吃好、用好、穿好,还要求玩好。一些有远见的农艺家,________地将很多农场改建成农业公园。‎ ‎② 照片上的塑像,实为废铜烂铁之作,系艺术家________,用废旧的下水管道、螺钉螺帽、钳子扳手、铁锁铁锅等拼凑而成。‎ ‎③ “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丰年。”鼓楼是侗族村寨中________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侗族人民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A. 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  别具匠心 B. 别具匠心  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 C. 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D. 别具一格  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2. (改编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和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的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B.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 C. 《感动中国》不只是一本具有感召力、能打动人心的书;而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这个时代,也能让我们静静地反视自己。‎ D. 我省将于10月在铜陵举办第三届民俗文化节,以展示安徽民俗的精粹,弘扬传统文化,唤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为主题。‎ ‎3. (改编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 ①⑥②④⑤③   B. ①⑥④②③⑤‎ C. ④①⑥②⑤③ D. ④②①⑥⑤③‎ ‎4. (2016·江西于都实中检测)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将秸秆、稻壳等热解液化和再加工,使之转化成生物油。采用这项技术,____________,这种油作为燃料可以直接在燃油锅炉和工业窑炉中使用,精制提炼后可作为车用燃料使用,还可以分离提取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 A. 可将秸秆直接转化为生物油 B. 秸秆等生物质可被直接转化为生物油 C. 可将秸秆等生物质直接转化为生物油 D. 生物油可直接转化而来 二、 古诗词鉴赏 ‎5. (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 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________‎ ‎________‎ ‎(2)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________‎ ‎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6. (改编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 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 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练习(一)‎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唯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 * 内典:佛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坐终日      晏:平静 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 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 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 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 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________‎ ‎________‎ ‎(2) 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________‎ ‎________‎ ‎(3)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二)‎ ‎(2015·湖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 * 常:地名,指常州。‎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归:称许 B. 则千金有所必割 割:舍弃 C. 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能:做到 D. 侯居常三年 居:居住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 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 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 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________‎ ‎________‎ ‎(2) 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________‎ ‎________‎ ‎(3)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三)‎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 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 ① 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 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 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 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 蔑蔑:渺小,不足称道。⑥ 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 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 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 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 ‎① 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 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 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 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 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 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 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 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________‎ ‎________‎ ‎(2)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四)‎ ‎(2015·四川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唯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 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 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 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________‎ ‎________‎ ‎(2)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________‎ ‎________‎ ‎4. 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五)‎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选自《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选自《酉阳杂俎·贬误》)‎ ‎【注】 *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 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 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 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 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 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 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 《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 《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 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________‎ ‎________‎ ‎(2)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________‎ ‎________‎ ‎(3)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六)‎ ‎(2015·重庆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唯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 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 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 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 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 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日,是医于误,而且巫之晚也。‎ ‎________‎ ‎________‎ ‎(2)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七)‎ ‎(2015·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 ‎【注】 ① 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 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 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 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 侯下车 下车:刚到任 D. 力不赡耳 瞻:足,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 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 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 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________‎ ‎________‎ ‎(2) 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八)‎ ‎(2015·山东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 敢问其目 目:条目 C. 军皆定次 次:次序 D. 白刃始合 合:交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 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 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________‎ ‎________‎ ‎(2)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九)‎ ‎(2016·山东师大附中二模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景 公 爱 槐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妻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 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予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   辞:辞别 B. 君树槐县令 县:通“悬”,悬挂 C. 不益刑 益:增加 D. 又不以私恚害公法 恚:怨恨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 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 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 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________‎ ‎________‎ ‎(2) 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十)‎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张 复 斋 传 刘大櫆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 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 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 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 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 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 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 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 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 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 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 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________‎ ‎(2) 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________‎ ‎(3) 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________‎ 练习(十一)‎ ‎(2016·山东平度抽测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 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 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 * 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视同岁中     顾:照顾 B. 兴举义兵 举:发动 C. 妄相忖度 度:猜测 D. 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D.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3.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曹操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① 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 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 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 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 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 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 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________‎ ‎________‎ ‎(2)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十二)‎ ‎(2016·浙江嘉兴五校联考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唯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 * 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B.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矜:注重,珍重 C. 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及,遍及 D. 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处置,安排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 B. 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 C. 第三段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 D. 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文章既不从昼锦堂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________‎ ‎________‎ ‎(2)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 ‎________‎ ‎________‎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 文学类文本 练习(一)‎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蓑  衣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________‎ ‎________‎ ‎2. 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________‎ ‎________‎ ‎3.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 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________‎ ‎________‎ ‎(2) 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4. 小说最后两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二)‎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 李 亮 把与自己相关的整个乡村从记忆中搬迁至眼前重新温习和试图回溯时,总会再一次看到那些大路小路上,黄土漫漫如细腻稀软的汁液,每每留住百千脚步踏过时的印痕,却转瞬又在风中雨里漾漾地翻覆,掩埋了路上一切踪迹。但记忆中土路印满脚印的画面却不曾被风蚀雨淋所破坏,那种诸多脚印交错重叠的景象怕是要做了土壤和人踪的化石。乡村中的人影早已湮没在沟沟岔岔中去了,最后经过的那个人留在路上的两行脚印却还清晰可辨,光滑,平整、单薄,甚至算得上是有些水润,这两行人的脚印旁,夹杂着牛、驴、羊们的蹄印,深浅不一,像是陪伴在那人弦乐般顺畅的脚印边的小鼓点。抑或像行舟时船舷边缘激起溅开的微小水花。在这样的路上,它们和谐共鸣。‎ 这两行脚印便使人想到布鞋了——那浩瀚如海的高原之上,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或年迈佝偻身躯的叶叶小舟。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男子们的布鞋多是黑色。早些年,乡村的人们尚且生活在虽然清贫但不乏典雅的年代,这些黑色的布鞋上都曾被装饰了花纹。妇女们在丈夫能穿出去展示的布鞋上用针脚争奇斗妍 ‎,雍容优美的云勾子图案从容地舒展在鞋头鞋帮,再用规整严谨的城墙垛子图案饰了边儿,对一个男人倾注的感情在匀称的白色小针脚中被种植繁衍。如今男式布鞋只留下一面面肃静的黑,样式也变得简洁。女人们对美的敏感更为显著一些。当男子们的布鞋尚且飘着云朵时,她们的布鞋一律盛开着繁花。男为天,女为地,天地之象,阴阳之分,在更接近生活本质的陕北乡村中如此优雅地展现出端倪。成亲时,女子们的那双婚鞋娇艳欲滴,朱红的底儿上,女儿家的心思被小心收拢成莲花、牡丹、梅花、桃花,有的还欲语还休地在水绿的枝蔓上点缀了小小的果实,几乎要让人嗅到新媳妇心中清幽淑惠的香气。但如昙花一现,随着男子们的布鞋成为净面,女人们鞋子上那些花蔓也终于凋谢,她们的鞋面演变成了新式的红条绒或条呢布,有的则同男子们一样把自己的布鞋面也做成黑色。究其原因,大抵是女人们开始愈来愈多地参与生产劳动,旧时那些典雅的颜色已无法经受土埂田畔的磨砺。只有布鞋中的鞋垫作为附属物竟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鞋垫上依然花红柳绿、鸳梦鹊飞、蜂蝶奔忙。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母亲和姨娘、姑姑们的眼睛已开始昏花,年轻的女子们早已遗弃女红技能。多少年来,再也没有了与黄土地中的乡村隔着层层棉布相亲相近的时刻。城乡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工业时代的便捷正彻底取代手工时代的劳累和繁缛,在这期间丧失的美感已无法追寻。布鞋们已载着那些旧人飘向了黄土之洋的远处或深处,唯有留守在乡村的一些老人们依旧守着布鞋,把他们光滑单薄的脚印再一次覆盖在已夹杂了诸多时尚花纹和形状的其他脚印之中去。我能体会外祖父那种穿着烂旧布鞋依然乐呵呵的心情,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对给他做布鞋的女人们的怀恋,对乡村土地气息的怀恋,也是同自己命运属性之间的一种和谐共鸣。‎ 有一次在老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去看我们出生时所住的土窑。土窑门窗全无,即将坍塌般黄土粼粼。冬日的阳光斜照在灶台上,那儿有一小堆颜色各异的孩童布鞋。我和弟弟妹妹欢呼着进去把它们提起来,争论着哪双布鞋是我们几个谁谁谁穿过的,不知不觉中,眼睛就潮了。‎ 朦胧中看到儿时的自己,穿了其中的一双红底黑点儿的布鞋,烂漫地奔跑在绵软的黄土上。‎ ‎(有删改)‎ ‎1. 文章开头写脚印、蹄印有何作用? ‎ ‎________‎ ‎________‎ ‎2. 布鞋承载着乡村人们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 ‎________‎ ‎3. 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 ‎(1) 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________‎ ‎________‎ ‎(2) 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________‎ ‎________‎ ‎4. 这篇散文的结尾很有特色,请赏析它的妙处。 ‎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三)‎ ‎(2015·重庆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指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在一块制作精美的广告铝合金板上,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觉得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谊。”‎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的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 ‎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左右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 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1. 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 ‎________‎ ‎2. 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艰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 ‎________‎ ‎________‎ ‎3. 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4. 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四)‎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一 棵 树 江 子 在浙江丽水一个叫路湾的村庄里,有一棵树,一棵大樟树。‎ ‎1 800多年前,这棵树怎么在这里扎下根来?爱刨根问底的人们,总爱问这样的问题。也许是一只鸟飞倦了,经过时让嘴里叼的一颗樟籽掉了下来。也许是一阵风,把本来在另一个地方另一棵樟树上的一粒樟籽吹到了这里。也许是顽劣的孩子,砍下了一根长着樟籽的树枝,要拖曳着搬回不远的家里,经过这里,一颗樟籽散落了下来,从此在这里安身立命。‎ 那颗樟籽慢慢长出了嫩芽,它在清风中舒展开了叶子,在原生的植被深厚的绿色世界里,怀着生怕打搅了谁的羞怯与不安。这以后樟树慢慢长大了。在浙江丽水的丘陵地带,它只是一个新生的幼儿,一个稍有不慎就会消失的孱弱生命,一棵风一吹来就吓得紧紧搂住泥土的嫩苗。在它的周围,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灌木仆地,乔木升天。几百年过去了,它变得越来越结实,粗壮,有力。它在地下拼命地扩展着根系,贪婪地、执着地吮吸地底下哪怕最细小的水系。它在地上张开着枝叶,最大限度地吐纳着天上的云光。‎ 身边的草木纷纷退场。它们或是被一阵狂风拔地而起,或者在一阵刀斧白光中落下树冠,或者是在一场大水中遭到席卷,或者被庞大的草食动物蚕食了身子。身边的风水也在时光中不断改弦易辙。高高的土丘成了平地,原本平整的稻田被改道的河流冲刷成了河床。原本荒凉的山坳种上了莲子,每至夏天莲花开放,宛如天上的灯盏……‎ 那一棵樟树在历次的变迁中却不仅幸免于难 ‎,而且越发树大根深。它就像抱着神秘使命的生灵,一直保持沉默的本性,在心里用年轮的方式记载着天地之间的信息。它的皮越来越厚了,它的躯干也越来越粗了。它的枝丫,已经像一把巨大的伞,护佑着一方水土,形成巨大的浓荫。许许多多的鸟,在它的头上结巢,每到黄昏,像私塾里的孩子诵经,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它已经很老了,老得空了心。它的躯干已经倾斜了,就像一个驼了背的老汉。它的躯体上有许多结疤,这使得它好像一个经受了无数风雨的老人。可是它自己修复了自己。从它身上长出的两根树枝倒挂在地上,并且长出了根——它几乎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副拐杖,让自己有些驼背的庞大的身躯,不至于重心不稳。它几乎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一个关于自然的巨型建筑,一个丰饶的生命体系。‎ 它出生于1_800多年前的魏晋,脉管里是否回荡着与魏晋一脉相承的萧散遗风?江南乱世频仍,它身体的年轮里,是否依然珍藏了这块土地上金戈铁马的影像?是否有过一首隐匿在无数选本里的唐诗,专为它而作,有一首宋词,灵感的产生,缘起于它?它的树叶间,是否回荡过江南戏文的吟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渐渐聚拢在这块擎起过枝繁叶茂的大樟树的土地上。他们狩猎,放牧,砍柴,植稻,起屋造舍,生儿育女,繁衍成族。人们与这棵大樟树做了邻居。孩子们会经常爬到树上掏鸟蛋。老人们会在树下瞑目纳凉。大人们劳作累了,会把锄头支在树干,在树底下抽口烟。‎ 在古代,生存是件艰难的事情。问命于大樟树自然成了村民的首选。人们相信,那些长了千八百年依然繁华的生灵,一定是成了精的,是能够与神灵相通的生命,或者就是化作了树的神灵本身。古老的大樟树渐渐成了十里方圆名声显赫的祖宗、法力无边的神灵。它以沉默的姿态介入这块地方的伦理结构和生存方式,成为这块土地上不可或缺的生命,人人崇拜的精神图腾。‎ ‎2012年夏,因某种机缘,我有了拜见这棵名声显赫的老樟树的机会。我看到这棵硕大无朋的大樟树的枝丫上结满了红绸,红绸上写着祈福的词句,让我恍若见到挂满了勋章的老英雄,或者节日里被后裔们簇拥的盛装的老人。‎ 树下有一块崭新的碑。碑石上刻着100多个人的姓名和从数百元到数十元不等的捐款数目。碑的标题是“路湾千年古樟救援”。人们为一棵依然苍劲茂盛的老树慷慨解囊,与其说是一场悲壮的对死亡的抵抗运动,我感觉更像是孝顺的儿孙们,捧着大小不等的贺礼从四面八方奔来,齐祝身板硬朗眉目慈祥的老父亲南山不老。‎ 在老樟树几丈远的路旁,我看到镌刻在一块不锈钢上的布告。布告内容为当地政府关于加强河道管理的通告。通告指出不许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桥梁、码头,采砂,取土,淘金,爆破,钻探,挖筑鱼塘等等。通告全部采用标准的公文语言,我却视此为一首与生态有关的诗,有着对自然的小心吁请意味和低吟浅唱的腔调。整个通告没有一句涉及老樟树,但我觉得每一句都与老樟树因果互证。‎ ‎(有删改)‎ ‎1. 文章围绕“一棵树”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结合文意,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文章后三段文字,写“我”拜见老樟树的所见所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这“一棵树”最终成为人们的精神图腾,有多种原因。我们从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选取两个角度加以探究。‎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五)‎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闲  居 丰子恺 闲居,在生活上人都说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了。假如国民政府新定一条法律:“闲居必须整天禁锢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也不愿出去干事,宁可闲居而被禁锢。‎ 在房间里很可以自由取乐;如果把房间当作一幅画看的时候,其布置就如画的“置陈”了。譬如书房,主人的座位为全局的主眼,犹之一幅画中的middle point(中心点),须居全幅中最重要的地位。其他自书架、几、椅、藤床、火炉、壁饰、自鸣钟,以至痰盂、纸簏等,各以主眼为中心而布置,使全局的焦点集中于主人的座位,犹之画中的附属物、背景,均须有护卫主物,显衬主物的作用。这样妥帖之后,人在里面,精神自然安定,集中,而快适。这是谁都懂得,谁都可以自由取乐的事。虽然有的人不讲究自己的房间的布置,然走进一间布置很妥帖的房间,一定谁也觉得快适。这可见人都会鉴赏,鉴赏就是被动的创作,故可说这是谁也懂得,谁也可以自由取乐的事。‎ 我在贫乏而粗末的自己的书房里,常常欢喜做这个玩意儿。把几件粗陋的家具搬来搬去,一月中总要搬数回。搬到痰盂不能移动一寸,脸盆架子不能旋转一度的时候,便有很妥帖的位置出现了。那时候我自己坐在主眼的座上,环视上下四周,君临一切。觉得一切都朝宗于我,一切都为我尽其职司,如百官之朝天,众星之拱北辰。就是墙上一只很小的钉,望去也似乎居相当的位置,对全体为有机的一员,对我尽专任的职司。我统御这个天下,想象南面王的气概,得到几天的快适。‎ 有一次我闲居在自己的房间里,曾经对自鸣钟寻了一回开心。自鸣钟这个东西,在都会里差不多可说是无处不有 ‎,无人不备的了。然而它这张脸皮,我看惯了真讨厌得很。罗马字的还算好看;我房间里的一只,又是粗大的数学码子的。数学的九个字,我见了最头痛,谁愿意每天做数学呢!有一天,大概是闲日月中的闲日,我就从墙壁上请它下来,拿油画颜料把它的脸皮涂成天蓝色,在上面画几根绿的杨柳枝,又用硬的黑纸剪成两只飞燕,用糨糊黏住在两只针的尖头上。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两只燕子飞逐在杨柳中间的一幅圆额的油画了。凡在三点二十几分、八点三十几分等时候,画的构图就非常妥帖,因为两只飞燕适在全幅中稍偏的位置,而且追随在一块,画面就保住均衡了。辨识时间,没有数目字也是很容易的:针向上垂直为十二时,向下垂直为六时,向左水平为九时,向右水平为三时。这就是把圆周分为四个quarter,是肉眼也很容易办到的事。一个quarter里面平分为三格,就得长针五分钟的距离了,虽不十分容易正确,然相差至多不过一两分钟,只要不是天文台、电报局或火车站里,人家家里上下一两分钟本来是不要紧的。倘眼睛锐利一点,看惯之后,其实半分钟也是可以分明辨出的。这自鸣钟现在还挂在我的房间里,虽然惯用之后不甚新颖了,然终不觉得讨厌,因为它在壁上不是显明的实用的一只自鸣钟,而可以冒充一幅油画。‎ 除了空间以外,闲居的时候我又欢喜把一天的生活的情调来比方音乐。如果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个乐曲,其经过就像乐章(movement)的移行了。一天的早晨,晴雨如何?冷暖如何?人事的情形如何?犹之第一乐章的开始,先已奏出全曲的根柢的“主题”(theme)。一天的生活,例如事务的纷忙,意外的发生,祸福的临门,犹如曲中的长音阶变为短音阶的,C调变为F调,adagio(缓慢的)变为ajlegro(迅速的),其或昼永人闲,平安无事,那就像始终C调的andante(流动的,中速的)的长大的乐章了。以气候而论,春日是门德尔松,夏日是贝多芬,秋日是肖邦、舒曼,冬日是舒伯特。这也是谁也可以感到,谁也可以懂得的事。试看无论什么机关里、团体里,无论做什么事务的人,在阴雨的天气,办事一定不及在晴天的起劲、高兴、积极。如果有不论天气,天天照常办事的人,这一定不是人,是一架机器。只要看挑到我们后门头来卖臭豆腐干的江北人,近来秋雨连日,他的叫声自然懒洋洋地低钝起来,远不如一月以前的炎阳下的“臭豆腐干!”的热辣了。‎ ‎1. 作者认为闲居“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了”。文章围绕这一中心句写了哪几件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 假如国民政府新定一条法律:“闲居必须整天禁锢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也不愿出去干事,宁可闲居而被禁锢。‎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因为它在壁上不是显明的实用的一只自鸣钟,而可以冒充一幅油画。‎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文章尾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丰子恺的散文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结合全文,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意蕴。‎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六)‎ ‎(2015·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吗?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七)‎ ‎(2015·新课标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2.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3.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八)‎ ‎(2015·新课标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 ‎,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 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注】 * 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 文章以什么为叙事线索?第三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哪一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九)‎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文 玩 核 桃 徐慧芬 ‎① 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② 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③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④ 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⑤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⑥ 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⑦ 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⑧ 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两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⑨ 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⑩ 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 ‎!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1. 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2.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 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 ‎________‎ ‎________‎ ‎(2)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________‎ ‎________‎ ‎3. 小说第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________‎ ‎________‎ ‎4. 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还是傅三?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十)‎ ‎(2016·浙江临海台州中学模考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①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 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 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 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驻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⑤ 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⑦ 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⑧ 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⑨ 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⑩ 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1. 第③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2. 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________‎ ‎________‎ ‎3. 说说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4. 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 “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十一)‎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来,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来,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来。‎ 是邬先生。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来,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来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来,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来睡着了。本来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来,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以前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来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来。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 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来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来,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 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来,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有删改)‎ ‎1. 简要分析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对小说尾段进行赏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文加以探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十二)‎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心中的小火炉 ‎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② 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再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③ 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④ 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 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⑤ 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⑥ 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⑦ 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⑧ 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1. “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第④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 练习(一)‎ ‎(2015·新课标卷Ⅱ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 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 军人一般以剽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 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________‎ ‎________‎ ‎2. 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 ‎________‎ ‎3.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二)‎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 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 ‎,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 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有删改)‎ ‎1.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________‎ ‎________‎ ‎2. 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________‎ ‎________‎ ‎3. 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三)‎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做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 玻尔(1885~1962),‎ 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 ‎1. 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 ‎(2015·上海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 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 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 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 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 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 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 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 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 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 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1. 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 ‎________‎ ‎________‎ ‎2. 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 ‎________‎ ‎________3. 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五)‎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四 堡 雕 版 冯骥才 ‎①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 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多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 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两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 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 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吗?‎ ‎⑦ 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 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 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 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 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 *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 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六)‎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分裂者宫崎骏*‎ 刘珏欣 ‎72岁的宫崎骏这次没有罩在标志性的白色大围裙里。他穿着白西服,白须白发,只有眉毛还是黑的。‎9月6日,站在为他退休发布会赶来的六百多名记者前,宫崎骏批评自己:之前说过好几次退休,搞得大家都不相信了。“但是这次……”他表情严肃起来,“是认真的。”说完却扑哧笑出来,笑完又不好意思似的,抬手挠了挠头顶的白发。‎ 早在1987年,还是筹备《龙猫》的时候,他便说过自己:一边嚷着要洗手不干,一边转头又与人谈论新的影片策划。“我自身的分裂也愈加深重。……一边说讨厌专职意识,一边在公司中却仅仅以才能来评价别人;我明知要以如今的状况创作优秀的、人性的作品,就必须忍受这非人性的现实,因而又心安理得地成为工作之奴。”‎ 分裂感在宫崎骏的身上几乎无处不在。他是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武器爱好者。童年经历让他曾极度厌恶日本,批评起日本来毫不留情,但出国时,他又会视日本的荣辱为己任,一再提醒同行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最后,宫崎骏总能把各种分裂处捏合在一起。当被问到他身上的矛盾之处,他回答:“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矛盾的人估计也是无趣的人。”现在,尽管看起来,他似乎已经变成他本人曾期望的“有着温厚的白发和胡须的老人”。其实,岁月并没有把他变得心平气和。他说,即使他很努力地想让自己变沉稳,却怎么也办不到。‎ ‎“我的内心似乎住着一个我所不知道的‘宫崎骏’。”他在67岁时写道,“我是个在诸如凶残的部分或是愤怒、憎恶之类的情绪部分,都比别人强上一倍的人。明明是个偶尔会陷入失控的危险境地的人,却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压抑住这部分,因而甚至被认为是个‘好人’。这和我的真面目是不一样的。”‎ 在共事近五十年的老朋友高畑勋眼里,宫崎骏“他有孩子气的一面,天真无邪又任性率真,所以会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脸上。可是,却又因为有着比别人多一倍的律己、禁欲意志及羞耻心,所以经常想要加以隐藏,使得表现出来的行为显得曲折不可测”。‎ 给无数人带来美妙童年的宫崎骏自己并没有一个美妙童年,他甚至也没有一个悲惨童年。他的童年以“好孩子”的姿态平淡度过。“在朋友之中,我应该算是颇为开朗的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存在着一个充满极度惶恐与恐惧的自己。”他记得自己18岁之前,总是躲在房间里乱吼乱叫,看那些描述恨意和不快事物的连环画,一心一意想要忘掉一切。他真的忘掉了。他能记得初次见到蝉的眼睛有多漂亮,也记得螯虾那呈现剪刀形状的大螯有多感人,但是关于自己与他人那时互动的模样,却全部从记忆里消失了。“所以我后来会制作儿童动画,其实是一种补偿心理。”宫崎骏后来总结,“童年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会做孩子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的。”‎ 在准备高考的黑暗季节里,宫崎骏看到了日本首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白蛇传》。看完电影后,他几乎失魂落魄地晃荡在飘雪的回家路上,蜷缩在桌炉边哭了一整晚,这里面夹杂着考生的抑郁、青春期的惶恐和少年的怀春。正在模仿愤世嫉俗连环画的宫崎骏感觉醍醐灌顶:其实他不想画那些,他渴望自己能够肯定这个世界。‎ ‎“人类是无可救药的东西。”这句母亲的口头禅曾经无数次引发宫崎骏的激辩,但抗议的同时,他又确实因为战败后的丑恶现实感到无地自容。许多年后,宫崎骏与他尊敬的作家堀田善卫和司马辽太郎对谈,听到他们也说出“人类真是无可救药”,心情竟轻松了许多。“如果把它说成一种透彻的虚无主义,或者会招致误解。这是归结于现实主义的说法,‎ 并没有否定人类的意思。”宫崎骏说。按照高畑勋的想象,老去的宫崎骏应该一边感叹“人类真是无可救药”,一边泰然自若、寄希望于未来……‎ ‎【注】 * 宫崎骏,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其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出品的动漫电影以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和温暖的风格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他在日本动画界占有超重量级的地位,更在全球动画届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迪士尼称他为“动画界的黑泽明”,《时代周刊》评价他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宫崎骏执导过12部长篇动画电影,主要有《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等。‎ ‎1. 文中画线部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分裂者宫崎骏”的“分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宫崎骏是“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的动画大师,但本文并未叙写他的成就、地位和影响等内容。你认为本传记的选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 论述类文本 练习(一)‎ ‎(2015·福建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 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1. 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二)‎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骑  马 王了一 ‎①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英雄是怎样爱他们所骑的马。楚霸王的乌骓和虞姬并重,或者可说比虞姬更为重要,因为等到“骓不逝”的时候,虞姬只能陪着他徒唤“奈何”。名将有了良马,然后相得益彰。直到现代,我还觉得一位军长骑上马就格外显得威风凛凛。那种“逸势凌蛟虬”的神气决不是任何机械所能代替。‎ ‎② 还会联想到西洋古代的“骑士”。只有那种任侠仗义扶弱锄强的人,才不辱没了名马。依照传说,中古时代只有“骑士”能有骑马的权利,而“骑士”又都是忠勇的人。不管它是不是事实,只这忠勇和马的搭配就够有趣的。咱们可以说,马就是忠勇的象征。‎ ‎③ 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读到这一类的诗句的时候,眼睛里活现出戏台上状元游街的景象:一个弱不禁风的瘦书生拿着鞭子像挥扇般地摇了又摇。这和骏马的神态形成一种极端的矛盾。马者,怒也,武也。多数书生非但不能武,连怒也不过五分钟,如果他们要骑马的话,最好择一些“驾骀”给他们骑。不过,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像陆放翁的骑马也就不凡。“射雉西郊常命中”,这种畋猎的英姿并不亚于冲锋陷阵。也许因为他是帅府的参议,所以能有“上马杀敌,下马作露布”的豪情。必须是他这种人,才够得上说:“中原北望气如山。”‎ ‎④ 女子骑马自然别有风韵,然而骅骝毕竟是配英雄的,不是配美人的。除非是美人而兼英雄!抗战以后,女同胞当中产生了不少的阿马孙英雄,她们非但有马革裹尸的志气,而且有跃马檀溪的胆量。她们和白云观外的嬉春女士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⑤ 《封神榜》里的神仙有骑狮子的,有骑虎的,有骑鹿的,有骑仙鹤的,依我猜想,都不如骑马的英雄气概。当我骑马的时候,非但不喜欢按辔徐行,而且不爱它那种赛跑式的步伐。我喜欢它飞:我爱它如天马行空;我爱它如风驰电掣。我们的土话把马的小跑叫作“小滚”,马的大跑叫作“大滚”。“小滚”只觉得颠簸不堪;“大滚”的时候,就大大不同了。马似流星人似箭,你只觉得身轻如叶,飘飘欲仙,并不像一匹马载着你在走路,只像一只神鹰载着你在凌空!只有这样,你才尝得到骑马的乐趣。“小滚”的结果,会使你头昏脑涨;“大滚”的结果,会使你忘却疲劳——纵然疲劳了,也包管你夜里睡得安稳。会骑马的人不喜欢“小滚”而喜欢“大滚”,正像喝酒的人不喜欢淡酒而喜欢白兰地。不看见那些能喝一瓶白兰地的人只喝四两“时酒”就叫头疼吗?‎ ‎⑥ 我十四岁就学骑马。虽然栽了不少的跟头,但是那种飞行的乐趣,至今犹萦梦寐。这二十年来,总没有痛痛快快地骑它一次,不免有髀肉复生之感。我自信盛年虽逝,豪气未销。等到黄龙既捣,白堕*能赊的时节,定当甘冒燕市之尘,一试春郊之马!‎ 一九四二年冬 ‎(有删改)‎ ‎【注】* 白堕,人名,《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记:“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后用作美酒的别称。‎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中“文人的骑马,一般说起来,却是最可鄙的。”这句话怎样理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作者说“等到黄龙既捣,白堕能赊的时节,定当甘冒燕市之尘,一试春郊之马!”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深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别把圣人孔子变成凡人 玄 野 电影《孔子》上映,引起不少话题。笔者远在加拿大,未能目睹,但作为一名儒教徒,有一点不吐不快。电影将孔子定位为一位悲剧人物,“在生前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这是用现代人的价值标准衡量圣人,是在变圣人为凡人。‎ 若说悲剧人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要比孔子悲剧无数倍了,但在其追随者眼中,这位圣人却与悲剧无关。耶稣生在马槽里,人家说那叫圣子的谦卑;被野蛮的酷刑折磨致死,说是为了救赎人类的原罪。‎ 电影《孔子》编剧之一的何燕江将孔子定位为“一位在悲剧人生中不断寻找自我的人”。一位观众在豆瓣上也说:“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地回到鲁国,踉踉跄跄地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电影对孔子人生失败者的定位令人无法认同。笔者不质疑创作者的艺术与市场的出发点。艺术有自己的属性,市场有自身的规则,市场艺术自然就有超越历史事实的必要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突出文化精髓与精神实质是必须的。‎ 思考方向上的偏离,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眼睛只盯着物质成果和社会地位。就物质成就和政治地位而言,孔子的确是一位失败者。孟子开篇即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利欲论圣人,是20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悲之处。孔子被定位为失败者、没落的贵族,政治抱负屡屡碰壁,更惊人出格的称谓便是“丧家狗”。恐怕这些人对孔子的定位有个默认的语境,就是在物质成就和社会尊重的大前提下讨论圣人,以利欲论圣人。‎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用利欲的眼光来评价历史巨人,很多圣贤往往不及常人。苏格拉底为坚持自己的理念死于民主的判决;斯宾诺莎为理念放弃财产,因磨镜片的职业病而早逝;舒伯特死于贫困;梵高卒于穷苦与失落。这些精神世界巨人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创造,或标榜史册,或创造了不可逾越的顶峰,或塑造了挽救世界的精神。唯有超越了物欲,才能有如此成就。是他们创造了历史,而不是那些为历史洪流所席卷的帝王将相和商业巨贾。中国人生哲学有审美的情调,讲求与当世的协调共生,所以孔孟老庄等圣人的事迹没有西方圣贤的悲壮,但在困境中对精神的持守却是一致的。‎ 表达儒教的核心思想可能是一部电影无法承载之重,但对圣人精神层面的刻画应该是电影的灵魂之一。对于孔子抛弃家乡的荣华富贵,选择了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与处处碰壁,电影可以不理解不结论,却不能给人一种孔子押错了宝、走错了路的感觉。演绎圣人的艺术作品,必须体现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当我们的电影人在演绎孔子大权在握之时与困境难熬之际,是否感喟到了体现这种精神的必要呢?‎ ‎1. 结合全文分析,电影把孔子变成凡人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列举了“耶稣之悲”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等事例,在作用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意说明孔孟老庄与西方圣贤行为上有什么区别?作者认为电影人士应如何正确地对待古代圣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 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要值得警惕了。‎ 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曾预测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正如网友所言:“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 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对此,不妨听听网友的说法吧:“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人品了。”“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 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 ‎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中国科学界如何缩小与“诺奖”的距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五)‎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 中华书局修订出版的台湾国文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大陆30所高中试用。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终于相互“说上了话”。‎ 究竟如何对待传统?‎ 百年来,思想者、政治家们分歧巨大。激烈的反传统者说,故纸堆里讲的要么是男尊女卑,愚孝蠢忠;要么是独裁专制,灭绝师太……不但不讲人权与法治、民主和科学,反倒处处与这些“现代价值”截然相反。传统的中国人,仿佛不是傻瓜,便是奴才。也有认为传统伦理多数还是好的,做个好人总没错。至于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源,早已枯竭。到康有为搞今文经学、托古改制那套为止,路已走到尽头。而捍卫者也不绝如缕,既有对传统表达“温情与敬意”,也有意图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下降为知性主体,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对列之局,开出民主和科学,更有认为经历过欧战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与强权,基督教信仰衰退,唯有推崇德性的中华文明堪任拯救者。‎ 当下,我们不妨抛开理论的百年聚讼,回到自己的生存体验,回到现代人的基本认同,回到文本。‎ ‎《论语》里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有动物保护主义者说,不问马也不对!且看接下来选的一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的,便是恻隐之心及于兽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和颜回,是乐学乐活的典型。在诸多反传统者眼中,宋明理学是“灭人欲”的罪魁祸首,但二程去向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求学时,第一件事,却是被要求琢磨“孔颜所乐何事”。‎ ‎《论语》里的孔老夫子还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们没必要只靠“老古董”过新日子。只是说,传统的精义,与现代人的生命追求,并不违背;现代人的生活,何必拒绝传统中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古人以古人的高贵,以轴心时代的智慧,用极优美简洁的语言,将极生动活泼的生命经验,留存在字里行间,呈现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类文本里。‎ 让我们放下对古人的傲慢,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跟今天的诉求,自然地共生互长。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才能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既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1. 在“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百年来,大致有几种态度?‎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含义?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文章题为“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请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练习(六)‎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千 古 兰 亭 祝 勇 ‎①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 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②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③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利。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丫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 ‎④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选自《十月》,有删改,题目为选者所拟)‎ ‎1. 第②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概括本文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源篇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和古诗词鉴赏 练习(一)‎ ‎1. A (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有时也指情意。情调:是人们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指人情感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冷峻深沉:思想感情不外露,遇事沉着冷静。冷峭阴沉:形容冷气逼人、态度严峻、话语尖刻。温和娴雅: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冲淡平和:淡泊,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至关重要:关,比喻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关键点。举足重要: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 ‎2. A (B项语序不当,应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C项成分残缺,应为“受职业技能、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D项关联词语运用不当,把“而且”改为“但是”)‎ ‎3. A (从横线前后的句子来看,横线前是因,横线后是果,是结论。也就是说“我国将加快推行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是因为“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带来的好处,可排除B选项。另外,特别是要把握关联词来进行排除。“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中的“只要”表示的是充要条件,也即“只要”限定唯一的条件,这样应排除B、C、D三项)‎ ‎4. C (这段话是围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展开,内容上前后呼应。故这一段的排序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文段后面说到铭记这段历史的原因是“它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其中“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是对前面内容的小结,应与前面的内容一一照应,那么前面的内容应是先说“惨烈悲壮”,再说“不屈抗争”;浏览所给的句子,可以发现,③是惨烈,⑤是悲壮,①④②是不屈抗争)‎ ‎5. (1)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答出拟人等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6. (1) 肇锡余以嘉名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 不以人废言 ‎(4) 踏遍青山人未老 练习(二)‎ ‎1. B (注意上下文,第一空注意前面的“梦想”, 只能用“坚定不移”;第二空后面是“精神”,只能用“自强不息”;第三空前面是“成立之初”,所以用“百废待兴”;最后一空上下文都没有比较、追赶的意思,不能用“奋起直追”)‎ ‎2. B (A项语序不当,不应是国家大剧院从现在起到年底一直都在宣布,应将“从现在起到年底”放到“宣布”后面。C项结构混乱,“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产生深深的思索”和“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D项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国家”,后一句中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应该是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 ‎3. D (根据横线后的句子“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判断,横线处主语应该是“石头”,排除A项和C项;根据横线前“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横线处应该是对“大石头”的解释说明,如果选B项,好像意思还没说完,而横线后是句号,所以选D项更准确)‎ ‎4. B (观察所给的六句话可知,⑤和⑥都是在讲微信平台,与横线前的内容关系密切,‎ 应紧承开头,放在最前面,从语意上看②紧承⑥,③与④关系密切,且先有“平移整合”后有“构建”“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所以④在③前面)‎ ‎5. (1) 表达了诗人的慷慨之情和惆怅之情。首联将六朝的繁华不再与现今的风景依旧对比,以写景给下文抒情做铺垫;颔联进一步用飞鸟无知,人歌人哭皆随水东流来深化这一情感;颈联继续写景,深秋之雨的暗淡和落日之风的亮丽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本诗的情感基调;尾联借范蠡点题,表达自己功业不遂,更生人生幻灭、世易时移的悲凉之感。‎ ‎(2) 此联的妙处是融情于景。这两句表面写了深秋之雨、落日之风,表面气势宏大,而实际将诗人的悲愁与失落融于景中,深沉地表达出诗人的人生感慨与历史思索。‎ ‎6. (1) 强虏灰飞烟灭 (2) 翱翔蓬蒿之间 (3) 不见曦月 ‎(4) 为往圣继绝学 (5) 弓如霹雳弦惊 练习(三)‎ ‎1. C (鉴别: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多用于古物的鉴定。甄别: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色泽:颜色和光泽。色彩:丰富多样的颜色。终于:副词,到底,最终。最终:最后,末了。适量:数量适宜,适当的数量。适当:合适,妥当。依据语段中的“研究”“分析”等字眼,第一空应选填“甄别”一词,突出慎重;和“成分”“硬度”等并列,着重强调颜色和光泽,不是强调颜色的丰富,所以第二空选“色泽”;“终于”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有时候也反喻不希望的事情最终发生,和语境不合。由此可以确定选C项)‎ ‎2. D (A项成分残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应为“解决人力成本上涨问题”。B项逻辑关系紊乱,“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应改为“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从而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C项搭配不当,“加强”与“精度”搭配不当)‎ ‎3. A (A项,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B项,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东西丢失应用“不翼而飞”,消息传播则用“不胫而走”。C项,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或情侣分离。D项,气息奄奄: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日薄西山”)‎ ‎4. D (⑥首先提出“现代生态伦理学将人类置于整个自然界来考虑人类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⑤紧承⑥阐明“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④紧承⑤由因推出果: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②①承④进一步指出“自然界各物种之间”和谐相处、保持地球物种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好处;③最后强调“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的出路所在”)‎ ‎5. (1) “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漂泊之愁;“满鸥汀”,是词人化虚为实,即景见情,抒发愁思之多。‎ ‎(2) “种竹”,则表明作者高洁品性。 “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 “借竹为名”,词人号竹山,写出了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3) 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无奈;对世俗生活淡漠或厌恶;遁迹不仕,沉浸于隐居生活。‎ ‎6. (1) 在乎山水之间也 (2) 而后乃今培风 (3) 耳不能两听而聪 (4) 终于立身 练习(四)‎ ‎1. B (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 ‎2. C (A项朝思暮想:想,思念。过去用于男女思慕之情,现在一般也只用于思念某人。这里属于误用对象,应改为“梦寐以求”。B项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穷困。与成为该省首富的语境矛盾。C项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熔化。D项如数家珍:如,好像。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 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该成语描述的对象其实不是家珍,而句子中的各种老旧钟表本身就是家珍)‎ ‎3. D (A项中,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B项不合逻辑“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和“选择前者——社会经济发展”矛盾。C项句式杂糅,“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 ‎4. B (根据空格后的“书写陆海内地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大文章”一句,可知,空格内应填写的语句与其句式要相同,因而可以排除C、D两项,A项缺少了“目的是”三字,与前面语境不能衔接,即可排除)‎ ‎5. (1)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 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6.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托遗响于悲风 (3)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4) 有情芍药含春泪 练习(五)‎ ‎1. C [天崩地坼: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发聋振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2. D [A项改头换面:只换形式,不换内容。(含贬义)B项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C项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D项丝丝入扣:指织绸、布等时,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 ‎3. C (A项“禁止……不得”否定不当,应当将“不得”去掉。B项“存在”缺少宾语。应为“存在……问题”。D项搭配不当,“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一句中“维护”与“要求”不搭配,应去掉“和合理要求”)‎ ‎4. C (注意前后句的照应和句式的选择,横线后面是“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前面对应的是物,所以应为排除B项,注意“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的句式对仗,所以选C项)‎ ‎5. (1)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6. (1) 今夜闻君琵琶语 (2) 载笑载言 (3) 佛狸祠下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苔痕上阶绿 (6)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练习(六)‎ ‎1. C (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料:出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 ‎2. B (A项,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由……引起的”。C项,语序不当,改为“不仅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而且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D项,暗换主语,在“损失”前加主语“企业”)‎ ‎3. A (A项穿靴戴帽: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此处使用正确。B项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处不合语境。C项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物品。对象不当。D项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不当)‎ ‎4. A (这个语段讨论了对进一步简化汉字的看法。第①句中“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所指的应该是第②句中“不少人认为……”这一看法,故②①组合在一起。这一组合表明了文段的论题和观点,故排在首位。排除C、D两项。第④句中的 “首先”和第⑥句中的“其次”相照应,故应该将④⑥组合。这一组合初步解释了汉字不宜进一步简化的原因,故排在②①之后。第⑤句进一步指明简化汉字的不当之处,第③句得出了结论,故将⑤③排列在末尾。这样排逻辑清晰,语意明确,故正确的排序顺序为②①④⑥③⑤)‎ ‎5. (1) ① 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 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2)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6. (1) 宛在水中央 (2) 楚人一炬 (3) 渺沧海之一粟 (4) 千磨万击还坚劲 (5) 有备无患 练习(七)‎ ‎1. C (三个成语都有“记得清楚,没有忘记”的意思。“记忆犹新”重在记忆保持不变,它所记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它所“在目”的,都是过去的事,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 ‎2. D (A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B项扶植:有培植之意。此处应用“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C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应用“雪上加霜”。D项见贤思齐: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3. B (A项,“并非是”应为“并非”。属赘余错误。C项,“不仅他”应为“他不仅”。属语序错误。D项,“按姓氏笔画为序”应为“按姓氏笔画顺序”或“以姓氏笔画为序”。属句式杂糅错误)‎ ‎4. A (由会徽的外形说到表达的意义。首先将衔接紧密的句子组合,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中注意②和③紧密衔接,④⑤①之间紧密衔接,因此选A项)‎ ‎5. (1) ① 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 ①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6. (1) 砯崖转石万壑雷 (2) 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3) 山河表里潼关路 (4) 大器晚成 (5) 相逢一笑泯恩仇 练习(八)‎ ‎1. A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此题注意句子中的“荆楚文化”“相当错综复杂”“诗赋词章”等词语的使用)‎ ‎2. B (A项何况:是指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根据句意判断,使用正确。B项结余:指结算后的剩余,该词不能指节约下来的东西。C项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符合句意。D项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使用正确)‎ ‎3. A (B项“妇孺及孩童”语意重复,可去掉“及孩童”。C项成分残缺,“脱不开”后面少宾语的中心词,可在“职务升迁”后加上“的问题”。D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在“被称为”前加上“这部法律”)‎ ‎4. C (“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说明了后文的大体顺序,先儒家,后道家。较小的论述层次则先说各家相关的观点主张,再说提倡的音乐形式。其中,⑥对③补充说明了古琴与其提倡内容相应的作用或实质,注意②③⑥、①④⑤之间紧密衔接,因此选C)‎ ‎5. (1) “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 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浇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6. (1)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 高者挂罥长林梢 (3) 骊山北构而西折 (4) 云归而岩穴暝 练习(九)‎ ‎1. D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第①句中,是说“乔峰和乔布斯”人人都知道,故应使用“家喻户晓”。心劳日拙:心劳,费尽心机;日,逐日;拙,笨拙。费尽心机却越来越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多用作贬词。心力交瘁:交,一齐,同时;瘁,疲劳。精神和体力都极度劳累。第②句中,是说“他”极度劳累,应使用“心力交瘁”。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第③句是说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不在意,故应使用“不以为意”)‎ ‎2. B (A项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华美。用错对象。B项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本处适用语境正确。C项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一般用于对活动的描述。用错对象,应用“有血有肉”。D项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是贬义词。褒贬不当,应用“殚精竭虑”)‎ ‎3. B (A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改为“汽车本身的良好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C项,偷换主语,或成分赘余,去掉“对”,或去掉“被”。D项,表意不明。“身患重病”是“工人”还是“女儿”不明确;“一个工人”还是“一个女儿”还是“一个故事”不明确) ‎ ‎4. A (首先要关注前文和填空部分的关系,根据对后文的理解叶嘉莹的一生是命途多舛的一生,所以答案应该选择A项)‎ ‎5. (1)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 “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6. (1) 月有阴晴圆缺 (2) 化为狼与豺 (3) 别时茫茫江浸月 (4) 犹可说也 不可说也 (5)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6) 靡不有初 练习(十)‎ ‎1. A (A项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此处意思为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应为“不容置喙”。B项下雨天打孩子:意为教训小孩要有正当理由,‎ 可不能下雨天就乱发脾气。C项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可以理解或原谅。D项奔波:忙忙碌碌地往来奔走)‎ ‎2. A (B项,“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来看”。C项,成分残缺,“施行”后面缺少宾语,应在“生息”后加“政策”。D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末句应为“我们这些干部对农民的话深有感触”)‎ ‎3. D (“山”与“草”相对,“当”与“带”相对,“日午”与“泥痕”相对,“回”与“过”相对,“峰影”与“鹿群”相对)‎ ‎4. C (四个选项表意基本一致;选择的关键在于填空处的下一分句的主语为“它们”,根据代词照应需求,“它们”的具体所指应是横线处的主语;结合填空处的上一句内容可知“它们”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即“这三种氨基酸”。故选C)‎ ‎5. (1) 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 ① 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 比拟,如“柳拂”。③ 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 ① 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②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6. (1) 吾尝跂而望矣 (2)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 贤者能勿丧耳 (4) 谁念幽寒坐呜呃 (5) 知者不惑 练习(十一)‎ ‎1. D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心智:心思智慧。湮没无闻: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2. B (A项结构混乱,“依旧热情不减”前面省略主语,前句的主语“地坛书市”不能作该句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在“依旧”前加“北京市民”。C项一面对两面,“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搭配不当,应在“能”后面加“否”。D项表意不明,“也不例外”指“梅兰”还是“父亲”不明) ‎ ‎3. B (A项把老人看成低幼化的儿童,语体不当。C项“不要命了”,语气不委婉。D项“我可不管”,语言表达不得体)‎ ‎4. C (通读语段可知,这段文字阐述的是音乐起源,解答时应根据话题对象逐层推进阐述。③是总起句,阐述音乐的起源是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①引出“音乐”这个对象,④中的“这句话”承接①,由此排除A、B两项。⑤和②中的“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对应,关系紧密,由此排除D项。故选C项)‎ ‎5. (1) “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2) ① 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② 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缴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6. (1) 闻者足戒 (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 言不顺则事不成 ‎(4) 秋月春风等闲度 (5) 感慨系之矣 练习(十二)‎ ‎1. C (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2. B (A项,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而是”改为“而且是”。D项,句子杂糅,把最后的“为主题”移至“弘扬传统文化”的后面)‎ ‎3. C (做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见如何,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故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4. C [上文是“秸秆、稻壳等”,故下文照应的是“秸秆等生物质”,A项错误。B项与“(人们)采用这项技术”主语不一致。D项生物油从哪里转化而来,没有说明]‎ ‎5. (1)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 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 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6. (1)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哀吾生之须臾 (3)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4) 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练习(一)‎ ‎1. D (矩度:规矩法度)‎ ‎2. C (A项代词:/语气词,还是。B副词/表假设,如果。C项都为介词,译为“替、给”。D项所字结构/被动句)‎ ‎3. B (B项由“又十年成进士。出知先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可以看出他做过官,题肢“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说法不准确)‎ ‎4. (1)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 ‎(2)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 ‎(3) 我担心这三蠢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辈们都感到吃惊诧异。十三岁被补荐为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趾高气扬,为了名声大而追求凶悍严厉。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庙、道观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这时候)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着一言不发。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先生本来就沉醉于佛经,对于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书没有不研究的,而通过《楞严经》更是领悟了潜心修行和修行成功的要旨。每次到他住的地方拜访,(我们看到)除了简陋的绳床和药灶之外,陪伴他的只有几卷经书而已。‎ 先生曾经在秦地巡视茶马生意,自己却穷得一个钱也没有。有人对他说(让他借机挣钱),他就笑着说:“我把这事想得很透彻了。做官而谋取私利,为子孙打算而已。如果子孙无能却积储富足,将会有三蠹到来,一是盗贼,二是赌徒,三是倡优。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先生在京城,每天都想回归田园,嘱托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都为他赋了诗。不久,先生因病辞归故里。淄川高念东侍郎赠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记录了当时的实情。回归田园之后,先生更加耿直、自我约束,不接待当权者。同年进士王中丞做了河南巡抚,多次派人来访馈赠礼品,先生一点儿也没接受。先生回信说:“我有个癖好,就是酷爱古人字帖。如同古人喜欢饮龙团茶、赏廷珪墨一样。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先生生于明朝天启壬戌年,在康熙壬申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练习(二)‎ ‎1. D (居:治理)‎ ‎2. B (A项,第二个句子不是“古之所谓廉者”。C项,第一个句子不是说“今之所谓廉者”。D项,两个句子说的都是郭侯)‎ ‎3. C (“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文本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4. (1) 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 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 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参考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致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对于志得意满(之事)已懈怠,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心灰意冷,颓唐沮丧,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饕餮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 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抛弃它们不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不足以构成犯罪,那么锥尖大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而对自身的奉养微薄,因此他对于物质的依赖就比较轻。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泊,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能可贵。‎ 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虽然这样,那么知道郭侯的人,没有比我早的,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 练习(三)‎ ‎1. B (索:索要)‎ ‎2. D (①④⑤不是方苞的愿望,是现实的处境)‎ ‎3. B (选项B“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错误,应为“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就是虚度年华,没有功成名就)‎ ‎4. (1) 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 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 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等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县之间(找事做)。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 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 ‎,那些居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沛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小。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唉,我的心事能跟哪个说呢?‎ 你中了举人,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韩愈说:“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我近来要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这索居的苦寒。‎ 练习(四)‎ ‎1. B (渝:改变)‎ ‎2. B (B项两句中的的“乎”都作介词,表示处所,相当于“于”)‎ ‎3. (1) 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 ‎(2) 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4. ① 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两者相得益彰。② 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③ 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 ‎【参考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祕,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校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行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里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广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勉励训诫他们说:‎ 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突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大力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态,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有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刻。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经典,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尊重他们喜爱他们,朝中之大夫尊敬他们称赞他们。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的人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 练习(五)‎ ‎1. A (悼:哀伤)‎ ‎2. B (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表转折/表修饰。C项均为介词,为、替、给。D项均为介词,在)‎ ‎3. B (②是说鲁般进攻被墨子打败,不能表现其技艺高超。⑤是对鲁般技艺的质疑,包含这两个句子的选项都不正确,所以答案应选B项)‎ ‎4. A (A项,“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无中生有)‎ ‎5. (1) 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 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 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淮南子·修务训》‎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终于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老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论衡·儒增》‎ 鲁般,是肃州敦煌县人,具体的生卒年代不清楚,他的手艺巧夺天工。曾经在凉州修造佛寺,制作了木鹰,只要敲击三下(木鹰上面的)木楔子,(木鹰就飞起来了)鲁班就坐上它飞回家。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父母就盘问媳妇(是怎么回事),妻子就原原本本的诉说了原因。这之后(有一次)鲁班的父亲乘机拿到了木鹰,敲击了楔子十几下,就坐着木鹰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当地的人以为是妖怪,就(把鲁班的父亲)杀掉了。鲁班又制作了一只木鹰乘坐(飞到了吴国都城),于是才找到父亲的尸体。(他)怨恨吴国人杀了自己的父亲,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头仙人,(这个仙人)手指着东南方向,(于是)吴国大旱三年。算卦的人说:“(这大旱)是鲁班造成的。”(吴国人)就拿了几千礼物去跟鲁班谢罪,于是鲁班就为他们砍掉了(木仙人)的一只手臂,当天吴国就下起大雨。唐朝初年,当地人还在向那个木仙人祈祷。‎ 练习(六)‎ ‎1. B (容:容貌、面容,此处应为“样子”“幌子”)‎ ‎2. A (错解词语,“学者”为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而且“求一良医而不可得”扩大范围,原文是说“故或旷数郡”后求良医而不得)‎ ‎3. (1) 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从夏商周以来就是这样,现在尤其突出。只要是有病,不管病的时间长短,病势轻重,吃了一次药不见效,立刻摒弃医生。到了巫师那里,反复十几次不见效,也不后悔,并且深深引咎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不说一句责备巫师的话。所以病好了功劳总是归于巫师,而病没有治好却总是归罪于医生。见效不见效,巫师总是受到最高的奖赏,医生往往要放在后面。所以医生想急于获得利益,取信于人,就必须借助鬼神的名义,做出装神弄鬼的样子,即使是上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不被迷惑的。更有甚者,沅湘之间出现了用人来祭祀不应当祭祀的鬼,谋取利益的事,他们遭受了重重的处罚却不怨恨,巫师带来的祸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消解。医生的医术长时间不能胜过巫师的巫术,即使有好医生尚且不能施展其医术,来成就他的名声,学习医学的人也就一天天懈怠了,所以有时找遍几个郡也找不到一个好医生。唉!难道是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已经被废弃了吗?为什么巫师造成的祸患到了这个地步呢?人能够过完应有的寿数,不是一种幸运吗?‎ 我的同乡有一位徐若虚先生,徐姓是郡里的大姓。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就辞官回乡做了医生。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过几十年,他的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著有《易简归一》几十卷。辨别疑难杂症,补足缺漏,广泛搜集资料,明辨考察, 通晓、洞察细微敏锐的事物,人们都认为他是古人再生。他凭借脉象治病,不按照症状,无论富贵贫贱,不要求他们回报,相信他来治疗的,没有不见效的。那些不来治疗的,也一定提前知道了病情。只要病人让巫师看过,他就离开不管了。从此,我们乡里的巫师,渐渐不能独占功劳了。我行走几千里也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医生。偶然遇到一个医生,又都是只研究一种病情,擅长一种病的治疗罢了,没有各种病症治疗都擅长的。来到旴 江,认识了汤伯高,通晓医术,沉静深邃,不自我夸耀,不傲气,非常像徐若虚先生。我正忧虑巫师造成的祸患,医学之道不能被认可,坐视百姓生命夭亡而不能救治,而敬佩汤伯高的学问类似于徐若虚,并且试探让他治病马上就见效,因此一并写下巫师和医生行为的利害关系,以及有关徐若虚先生的经历来赠送给他。唉,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和汤伯高,相信他们的人都像我家乡的人一样,巫师难道能长时间占据优势吗?‎ 汤伯高名叫尧,自号常静处士。徐若虚名叫棪。听说庐山有一位郭氏,号叫南寄的,也很有名气。‎ 练习(七)‎ ‎1. B (冲:要冲)‎ ‎2. C (A项表判断/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B项表顺承/表转折。C项均表修饰。D项用在主谓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 ‎3. B (“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曲解原文,原文“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是说来做太守的都知道应该修葺州学,只是别人的力量不够罢了)‎ ‎4. (1) 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 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开设学校,古已有之。在学校建文庙来祭祀孔子,这是后世的制度;在学校里修建书阁来收藏天子之书,这是古今普遍的做法,是臣子们谨守的职责。当涂在长江、淮河一带是个有名的地方,这里有学校,可是(学校破败)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这里有文庙,然而(文庙坍圮)没有可供祭祀之处;有天子的赠书,却只能在屋墙上挖坑来放置。‎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当涂担任地方长官,当时这里正发生水灾,河堤水坝全被冲毁,老百姓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又有战事发生,当涂是兵家必争之地,朝野一片震惊。王秬一上任,救灾的政策,御敌的战略,都有详细安排。灾民们都能吃饱,倒塌的房屋都能修整好。紧急情报时时送来,王秬全都镇静地签收办理。第二年春天,双方达成和议,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举办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王秬对儒学教授沈瀛说:“学校原本应该这样安排!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副官蒋晖、吕滨中拆毁原来的学校并重新修建。在这之前,当涂官署打算盖新楼房,材料已准备好,王秬下令将这些材料拿来造藏书阁,开了两扇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东西,这里没有不置办齐备的。‎ 有客人路过感叹说:“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如今的当涂,还是原来的当涂啊。来这里做主持政事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啊,而独独把这事忘记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没有能力顾及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然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除去了他们的忧虑,使他们进入安乐的生活环境,接着又大力兴办这里的学校,不役使百姓,只示意部下就轻而易举地办成了。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 客人于是又感慨道:“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传到今天,(他们的功绩)就像天地那么重大的地位,像日月那么耀眼的光辉,像江河那么长远的流水,万世也无人匹敌。国家有时太平有时战乱,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这都是人为的因素罢了!物资供给不充足,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做不成事吗?《诗经》说:“国家强盛无比在于有贤人。”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确切,请看看新建的学校。‎ 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写。‎ 练习(八)‎ ‎1. C (次:住宿)‎ ‎2. A (A项都作副词,都相当于“就”。B项给、替/被。C项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才/就)‎ ‎3. B (将军没有“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4. (1) 国家的安危全在将军身上,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前去讨伐。‎ ‎(2) 士兵并不是喜欢送死,高兴负伤,而是做将领的能够了解士卒寒暑饥饱的详细情况,士卒才愿尽死力相报效。 ‎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贰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致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并不是喜欢送死,高兴负伤,而是做将领的能够了解士卒寒暑饥饱的详细情况,士卒才愿尽死力相报效。 ‎ 练习(九)‎ ‎1. A (辞:致辞)‎ ‎2. B (A项兼词,于/助词,放在“少”后表示时间不久。B项均是连词,顺承。C项…的人/表原因。D项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词,表揣测)‎ ‎3. C (曲解文意,应是“认为碰了一下树,就要治父亲的罪,这样做会伤害英明君主的道义”,这是打动晏子的原因)‎ ‎4. (1) 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 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 ‎(2) 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作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作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作残忍暴虐。‎ ‎【参考译文】‎ 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旁立了一根木桩,上面悬挂着牌子,写着他的命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刑罚,损伤槐树的人应处死刑。”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命令,喝醉酒后误撞了这棵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命令的人。”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 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托守门的传话说:“我是一个家背靠着外城居住的女子,有话请转达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做侍妾)。”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件事一定有原因吧。”于是传令把那个女子带进来。‎ 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脸色上看,心中一定有深深的忧伤。”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伤呢?”女子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命令,触碰它的人判刑,伤害它的人处死。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命令,醉酒后误撞了那棵槐树,官吏将要对他治罪。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随意削减俸禄,不私自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杀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勇敢之士是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命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太过分了啊!因为碰了一下树木,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官吏的法令,进而伤害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要是听说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裁决违反君主禁令的人。”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人送她回家。‎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向景公报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作贪婪残暴;推崇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作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作残忍暴虐。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酒膳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宫室殿堂,推行这么大的暴政。您推崇观赏玩乐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上特别保护的命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分明是悖逆民心的做法。触碰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处死,这分明是罪与刑不相当,(轻罪或无罪却处以重刑或死刑),这是对人民最严重的残害。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出仁义道德的行为,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辟的行为在国内却很盛行,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爱护人民的。”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国家。现在得到了大夫您的教导,真是国家的福气,我接受您的教诲了。”‎ 晏子退朝以后,景公下令立即免除看守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伤害槐树治理的法令,释放因触碰槐树而被拘捕的囚犯。‎ 练习(十)‎ ‎1. C (逋:拖欠)‎ ‎2. C (A项表转折,可是/表承接关系。B项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C项均为介词,用,拿。D项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 D (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4. D (原文“先生之免金溪而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 ‎5. (1) 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 ‎(2) 先生询问得知他们有的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 ‎(3) 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他(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疏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依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们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父亲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询问得知他们有的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致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服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达万人。‎ 先生从金溪辞官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年,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他(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享受着他带来的利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于民的事却很多啊。‎ 练习(十一)‎ ‎1. A (顾:回头看,环顾)‎ ‎2. A (“夫能以大事小也”中的“以”是介词,用,凭借。A项介词,用。B项连词,表结果。C项因为。D项连词,表目的)‎ ‎3. D (①是说曹操触犯了朝廷的权贵,之后托病还乡。③说曹操不肯招兵买马的原因。⑤是曹操自夸之辞。这些都不能表明曹操志向高洁)‎ ‎4. A (“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理解错误。 原文表述的“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即“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 ‎5. (1) 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龄)相等罢了。‎ ‎(2) 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 ‎【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龄)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闭门不出,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 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练习(十二)‎ ‎1. B (矜:夸耀)‎ ‎2. C (A项在/对于。B项用来/因为。C项都表原因。D项跟,同/成为)‎ ‎3. C (无中生有,“第三段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错误。对昼锦堂的经过没有详写)‎ ‎4. (1)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2) 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起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赞叹羡慕,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意气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这些当作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中了高高的科第,登上显要的位置。全国的士人们,听闻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大概有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夫和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他们惊慌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华美的圭璧官服、公侯的礼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勋延及国家,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为了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治理相州,就在后园建造了“昼锦堂”。后又刻诗在石碑上,赠送给相州的人们。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夸耀自我的行为是可耻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却以此为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处理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谓是国家的重臣啊!他有如此的丰功伟绩,因此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只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很高兴地同天下叙说,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 文学类文本 练习(一)‎ ‎1. 先是抵触,然后感动,再后来欣赏。‎ ‎2. 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 能敏锐捕捉商机。‎ ‎3. (1) 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 ‎(2) 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4. ① 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② 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③ 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④ 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⑤ 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⑥ 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任选两个角度解答即可)‎ 练习(二)‎ ‎1. 内容上,描绘了一幅人与家畜相伴而行、和谐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布鞋的描写。‎ ‎2. ① 女人对男人的绵绵情思。② 女人对美与快乐的追求。③ 勤俭持家的母亲们对家庭的细心呵护。④ 留守老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对命运的坚守。‎ ‎3. (1)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布鞋比作浩瀚如海的高原上的小舟,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温情。‎ ‎(2) 运用比喻手法,将布鞋比作围墙,将鞋垫比作花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们爱美的天性,和对欢乐生活的追求。‎ ‎4. ① 结尾运用想象手法,描写儿时自己穿布鞋奔跑的场景,巧妙地照应了标题“渐行渐远”与开头的“脚印”,使文章结构严谨。②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布鞋的怀念,对乡村生活方式的眷恋。③ 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练习(三)‎ ‎1. 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2. 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艰苦。由初建油田时环境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石油人的新家园。‎ ‎3. ① 为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② 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责任感。③ 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4. ① 点题。② 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③ 西红柿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赞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练习(四)‎ ‎1. ① 对樟树来历的种种猜想。② 樟树的成长过程与自我救赎。③ 人对樟树的依傍、敬畏及救援。‎ ‎2. ① 一连串的四个问句,引发思考和联想。运用排比手法,加强语势,强化情感。运用拟人,形象生动。② 写出了老樟树历经风雨,依旧枝繁叶茂的特点,凸显老樟树历史经历者、见证者的身份,增加了历史、文化厚重感。‎ ‎3. ① 使前文对“一棵树”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② 突出人对树的关注及树给人的启示。③ 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 ① 一个不知来源的种子长成了令人瞩目敬畏的大树,启示我们:一个再卑微的生命也可以成就一番伟业。② 一棵树成长需遭遇狂风、洪水、刀斧等自然环境的万般折磨,启示我们:成长的过程需经历磨难。③ 樟树沉默坚定,扎根大地,生命才能焕发异彩,启示我们:脚踏实地,不浮不骄,人生才能有所成就。④ 樟树护佑水土,提供遮蔽,民众救助,政府关注,启示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依,才能永久共生共存。(答其二即可)‎ 练习(五)‎ ‎1. ① 把房间布置妥帖。② 给自鸣钟装饰。③ 欣赏闲居时的情调。‎ ‎2. (1) ① 闲居在生活上是不幸的,但在精神上是自由的。② 空间上的限制其实不能禁锢精神上的自由与丰富。“我”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宁愿选择被禁锢。‎ ‎(2) ① 自鸣钟是用来显示时间的,“我”却把它装饰成一幅油画。② “我”有意忽视物的实用性而重视其审美情趣。‎ ‎3. 尾段由闲居时的对空间的描写转向对时间的描写,侧重于写闲居时的心情。① 与前文相呼应。此段正面描写作者的感情,与开头“闲居,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相照应。② 正侧结合,相互阐发,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文章三、四两段分别写布置房间、装饰自鸣钟,是从空间的角度着笔,是侧面描写。尾段以音乐喻情感变化,是从时间的角度着笔,是正面描写。这表明作者闲居时无论何地,无论何时,都是快适的。③ 点明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此前三段写室内,尾段兼写室外,肯定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这才是闲居时最自由的人生状态。‎ ‎4. 从生活对艺术的决定关系看。① 热爱生活是艺术人生的前提。作者宁愿被禁锢在家中过闲居生活,这其实是对自由生存状态的热爱。这种热爱之心是艺术地观照周围生活的前提。② 生活中蕴含着艺术美,要善于以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细碎小事始终保持兴味,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无限眷恋与真实的执着。妥帖地布置房间,装饰自鸣钟,听院外卖臭豆腐的叫卖声,这些都是生活中极平常的小事,然而作者在一种超越个人目的的审美眼光的观照下,使生活对他展示了优美的一面。(答其一即可)‎ 从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来看。① 以艺术的心态享受生活。如房间布置妥帖之后,“我统御这个天下,想象南面王的气概”。认为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变的,人不应该是机器,而要像欣赏音乐一样去品味各种情感。② 以艺术的情趣创造生活。艺术情趣有时能够超越物质的实用性而独立地对人产生精神上的慰藉。作者的居所“贫乏而粗末”,但以画家的眼光去布置、装饰,以音乐家的耳朵去聆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紧张与桎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答其一即可)‎ 练习(六)‎ ‎1. ① 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 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2. ① 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 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 ① 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做了铺垫。② 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 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4. ① 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 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 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练习(七)‎ ‎1.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① 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 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2. ① 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 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 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3. ① 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 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 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练习(八)‎ ‎1. 文章以盌(碗)为叙事线索。插叙。‎ ‎2. ① 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的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 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身临其境。‎ ‎3. ① 母亲的话含意丰富: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② 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4. ① 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② 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 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练习(九)‎ ‎1. “文玩核桃”是小说线索,贯串全文(或统领全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字暗含玩出文化,玩出境界,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2. (1) 对傅三的要求有所戒备和不满,舍不得出让。‎ ‎(2) 对四胞胎的赠予感到震惊,被老人的深厚情义感动进而产生崇敬之情。‎ ‎3. 核桃是“四胞胎”的情节设计对前面的核桃是“双胞胎”的思维定势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突破,使小说异峰突起;也对老人的“吝啬”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感人至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4. (示例1)主人公是老人。傅三在明处,老人在暗处,傅三爱核桃,老人更爱;傅三在找丢失的第二个核桃,老人在找失散的第四个核桃。老人没开口收买傅三的核桃,体现出老人君子不夺人之爱的收藏家境界。老人在临终之际没有夺人所爱,而是用四个核桃加倍报答了傅三的知遇之恩,体现出老人“玩”物的确玩出了“文”的境界,使老人的形象熠熠生辉,很好地揭示了玩物与做人的主题。(示例2)主人公是傅三。故事由傅三寻找核桃开始,到巧遇老人找到双胞胎核桃,再到收买不成因核桃成为朋友,到最后成全老人心愿为老人送终得到老人慷慨赠送,傅三参与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随着故事的发展,傅三的性格不断发展变化,由想方设法要得到老人的核桃到慷慨出借自己的核桃满足老人遗愿,到最后核桃不见了心里郁闷依然帮助老人女儿办完后事并宽慰自己,表明在他心中与老人结下的友情已经超越了核桃的分量,体现了傅三终究不负朋友一场的金子一般的可贵品格。小说借此讴歌了情义价更高的中华源远流长的古道热肠,暗扣题目中的“文”字。‎ 练习(十)‎ ‎1. ① 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② 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 ‎2. 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或幸福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3. 内容上,叙述了现代社会,孩子们在严实包裹的温暖环境中生活,生命的潜质得不到发挥。结构上,与上文作者回忆的寒冷中体验的生活,构成对比。并为下文“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的感叹张本。‎ ‎4.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在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或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练习(十一)‎ ‎1. 首段通过描写冬日的暖和,表现出邾镇人面对日军侵入时的安静和麻木,为下文邬先生的出场做铺垫,烘托了邬先生面对日军时坚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 ‎2. 行文线索: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爷爷对邾镇抗日英雄往事的回忆;另一条线是重病中的爷爷试图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着历史烙印、体现民族精神的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好处:这样写将墙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进行对照,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极易吸引读者,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 ‎3. 小说结尾运用简练的文字,将爷爷的昏睡与市长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电视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字看似平淡却蕴含情感的波澜,意味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那面墙命运的担忧,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 ‎4. ① 对邬先生父女的英勇无畏和民族气节的敬佩和赞扬。② 对朱三等邾镇人开始的恭顺、麻木的否定和对他们后来觉醒、反抗的赞扬。③ 对重病在床的爷爷不忘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的肯定。④ 对当前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民族精神传承现象的担忧。⑤ 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声讨。 ‎ 练习(十二)‎ ‎1. 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表达了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所以让人叫绝。‎ ‎2. 作者提及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与“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对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喜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 这句话写的是祖母在冬天用火盆取暖的一个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火炭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这种生活带给作者的温馨。‎ ‎4. 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都是一种怀旧特定的意象,更是一种怀旧情感的寄托。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真实地表现了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唐诗或酒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与往事、怀旧情感巧妙地融合,使文章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便于情感的表达、思维的延伸,有利于升华文章的主旨。‎ ‎(二) 实用类文本 练习(一)‎ ‎1. ① 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 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 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2. ① 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 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3. ① 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 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 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 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 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练习(二)‎ ‎1. ① 通俗,将发芽比作分娩,来说明发芽过程的不可逆。② 幽默,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所以种子像个深谋远虑的人一样殚精竭虑地寻找机会,诙谐地写出种子为发芽作出的努力。‎ ‎2. ① 扁蓄等依季节循环休眠。② 羊腿藜等发芽季节循环休眠。③ 雀麦草等适时决定是否休眠。‎ ‎3. ① 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土壤表层的杂草被除掉之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种子就开始发芽,因此长出更多的杂草。② 光敏素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种子也会发芽,从而杂草也更多。‎ 练习(三)‎ ‎1. ① 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 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 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 ‎2. ① 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 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集体。③ 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 ‎3. ① 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 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 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 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 练习(四)‎ ‎1. 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一个把戏。‎ ‎2. 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3. ① 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② 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③ 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④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练习(五)‎ ‎1. ① 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② 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2. ① 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 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 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 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3. ① 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② 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 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练习(六)‎ ‎1. 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或情态)描写和细节(或动作)描写,通过详细描写宫崎骏先是认真严肃继而率真开朗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矛盾、“分裂”的主人公形象。‎ ‎2. ① 工作方面,对自己,一边嚷着要退休,一边又拼命地工作;对他人,虽讨厌专职意识,却又唯才论人。② 是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却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武器爱好者。③ 对国家态度方面,曾极度厌恶自己的国家,批评起来毫不留情,但又以国家的荣辱为己任。④ 对人类态度方面,是认同“人类是无可救药的”虚无主义者,却又相信未来,寄希望于未来。⑤ 性格上,内里爱憎强烈鲜明,表面上看却像是一个沉稳、温厚(或心平气和)的“好人”(或老人)。⑥ 形象上,人们看到的“天真无邪又任性率真”的“孩子气”的背后,其心里却是“极度惶恐与恐惧”的。‎ ‎3. 特点:这篇传记不写宫崎骏尽人皆知的成就、影响等“大事情”,而是通过独特视角刻画主人公温厚的形象,剖析主人公的精神、性格的独特性——分裂感。好处:① 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给读者开通了一条了解宫崎骏的新路;② 刻画出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形象,既拉近了主人公和粉丝(或读者)的距离,给人亲近感,又使文本具有了人文关怀的内蕴;③ 本文叙述的内容,明白地告诉了读者宫崎骏的作品为什么会有“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和温暖的风格”,宫崎骏为什么会“占有超重量级的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三) 论述类文本 练习(一)‎ ‎1. “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意思对即可)‎ ‎2. 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意思对即可) ‎ 练习(二)‎ ‎1. 首先,阐述不同的骑马者和马的关系;其次,表达自己对跃马飞驰的热爱(或骑马有“小滚”和“大滚”两种不同的境界);最后,写再登马背的期待。 ‎ ‎2. 一般而言,文人文弱不能武,而马是勇武的,这两者是矛盾的,文人骑马是对马的辱没,所以说是可鄙的。但那些有英雄气概、有报国豪情的文人却应该另当别论。 ‎ ‎3. ① 对充满豪情的英雄人物的呼唤。② 对安于现状、不思救亡图存的文人的批判。③ 对抗战必胜的信心。④ 关心国事,豪气未销的情怀。‎ 练习(三)‎ ‎1. ① 创作者从市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② 基于物质成就和社会尊重等现代价值标准来讨论圣人。③ 忽略了精神持守的重要性。 ‎ ‎2. ① “耶稣”一例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将孔子定位为悲剧式的人物是一种错误。② 举例论证用利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是错误的,应该看到他们在困境中对精神的坚守。‎ ‎3. 区别:西方圣贤的行为悲壮,而孔孟老庄则是谋求与当世协调共生。对待:① 电影人应该更重视对圣人的精神刻画(或突出文化精髓和精神实质);② 评判圣人的价值标准应该区别于常人。 ‎ 练习(四)‎ ‎1. 华人这一次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国人积久的愿望没有实现,(原因)心里很不舒服,认为诺奖评选有潜规则,喜欢“锦上添花”,压制新人,‎ 以此获取短暂的心理平衡(或为自己开脱)。‎ ‎2. 酸葡萄心理可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或许可以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但不利于审视自己的研究状况,不利于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提升是极为有害的。‎ ‎3. ① 对科学研究和评奖要有科学的态度,克服浮躁心理、酸葡萄心理,保持与世俗的距离。② 在研究项目上杜绝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踏实进行科学创新研究和科学价值高的项目研究。③ 建立起真正的科学自信,失败了不气馁。④ 了解并熟悉国际规则,遵循规则进行研究,克服中国科研领域的弊端。‎ 练习(五)‎ ‎1. ① 激烈的反传统者。② 肯定传统伦理,否定传统政治思想。③ 积极的捍卫者。‎ ‎2. 现代人对《论语》中有关“要讲求人道,要快乐地生活,要不断地进取”的认同,已为实践所证明。‎ ‎3. 首先,由大陆试用台湾国文教材引出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并罗列出几种不同的态度;接着,转向现代人何以认同传统的分析,并引《论语》展开论说;最后,强调传统的精义完全适用于现代,要倾听古人的思想和实践,进而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 练习(六)‎ ‎1. 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2. 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 ‎3. “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