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湖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制度、行为、观念等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C.中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故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意义重大。‎ D.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是我们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熔铸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文化成分。‎ B.日常所见的诸多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与中华文化元素共生共存,须臾不可分离。‎ C.从象形走向拼音,是世界上文字进化的基本趋势,而汉字则是唯一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 D.汉字创发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以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裱画徐 马 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着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行业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 B.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的祖上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的技艺,善裱,能画,工篆刻。‎ C.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改革开放后淮城有人制贩赝品的背景介绍,有利于推进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主旨。 ‎ E.小说中介绍裱画技术的内容,是多数人并不熟悉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裱画徐技术和品质的认识。‎ ‎5.“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虽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但在不多的文字里仍能靠伏笔照应使小说有较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C.善刀而藏之      善:好的 D.如土委地     委:卸落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B.进乎技矣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臣之所好者道也 园日涉以成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其中,内篇七篇为庄子自撰。‎ B.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优美。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 C.文章采用三组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说理:一是将庖丁解牛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二是将庖丁与族庖进行对比;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进行对比。‎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①。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①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石介(1005~1045),宋代散文家,字守道。②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说年龄,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是以某种称谓来代替。如:垂髫(tio),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B.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文中的“庆历”“嘉祐”都是宋仁宗的年号。‎ C.进士是对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的称呼,并赐出身。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D.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中既是散文家又是著名词人的是苏轼和欧阳修。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B.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C.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D.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13.下列对“吾得其为人”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B.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C.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D.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三)古代诗歌阅读(1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8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4.《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赏析该意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梦回吹角连营”之叹,李煜在《浪淘沙》中有“梦里不知身是客”之怅,周邦彦在《苏幕遮》中则有“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之慨,同样是“梦”,这三位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辛弃疾的《破阵子》是初中必背古诗文。‎ 附:浪淘沙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春天的江水作比,抒发了词人深沉难抑的愁绪。‎ ‎(2)《阿房宫赋》写秦朝迅速毁亡的句子是: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乐声感物至深,致使“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湓浦(pén)    刈旗(sh)    女娲(wā)    技经肯罄(qìng)‎ B.靡下(huī) 创伤(chung) 渔樵(qio) 妃嫔媵嫱(yìng)‎ C.迤逦(yǐ) 言讫(qì) 金樽(zūn) 沙洲葭苇(jiā)‎ D.赪颜(zhēn) 沽取(gū) 潦缩(liǎo) 钟鼓馔玉(zhun)‎ ‎1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②在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训练基地,队员家属们领着孩子,捧着鲜花向他们朝思暮想的亲人走来。‎ ‎③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④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近日,“魏则西事件”广泛受到社会关注,国家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事件进行调查。‎ B.在万众瞩目的告别赛上,38岁的科比用单场独得60分的神奇表现,为自己的篮球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C.海昏侯墓的发掘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西汉列侯墓园,墓中数量众多的文物可能需要几代人去整理研究。‎ D.贵州省环保厅在两个州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质实施自动监测,提供生态补偿依据,补偿标准主要考虑污染因素治理的成本为依据。‎ ‎20.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并概括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10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取消中考的建议,理由是严峻的中考压力导致教育指向了唯分数的升学考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反对者则认为,取消中考之后,高中录取失去了依据,如果就近入学,则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如果以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录取依据,则很有可能滋生教育腐败。‎ 对于是否取消中考,你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请给某市教育局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南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选文主要以汉字及汉字文化为例,阐明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特性及作用,论述了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大意义。A项,阐释中华文化元素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区域。B项,阐释汉字的特点和作用。D项,阐释中华文化元素的特性。)‎ ‎2.A(B项,颠倒了“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与“中华文化元素”的关系。C项,“唯一”的说法没有根据。D项,“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说法错误,原文是“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3.A(据原文,“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应属于“中华文化元素”而非“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4.AC(A项,小说中没有说“裱画行业经营不善”、“裱画徐”“善于经营”,只是写他一直坚持手工装裱。C项,小说中并没有语言描写。)(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 ‎5.①裱画的技艺高超。一般工匠不敢做的揭裱,经他手的有千幅以上,他没弄坏过一幅。②综合素养好:善裱,能画,工篆刻。③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每点2分)‎ ‎6.小说在伏笔和照应方面做得好,使情节结构集中严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②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③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赝品中得到照应;④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呼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C(善:通“缮”,拭擦。)‎ ‎8.D(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所:上句,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下句,名词,处所。B项,均作介词,上句,表比较,比;下句,引出对象,对。C项,上句,介词,用;下句,连词,表结果。)‎ ‎9.C(文中没有“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10.(1)(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采分点:天理、批、导、因、固然。)‎ ‎(2)用很薄而锋利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一定是有多余的地方啊!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采分点:无厚、有间、恢恢乎、游刃、新发于硎。)‎ ‎11.D(“唐宋八大家”之首不是“柳宗元”,而是“韩愈”。)‎ ‎12.B(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13.A ‎14.联系上下片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风荷”是情景的纽带,搭起上下片之间的桥梁,又暗合下片的“芙蓉浦”。词人由眼前景“风荷”的摇曳生姿而视通万里,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那梦中的芙蓉浦正是他灵魂的栖息地。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使写景与抒情得以贯通。(意象1分,赏析2分)‎ ‎15.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李煜的“梦”表达的是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念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及友人的思念之情。(辛“梦”2分,李“梦”2分,周“梦”1分)‎ ‎16.(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3)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17.C(A项,刈 yì;罄—綮。B项,麾;创 chuāng。D项,赪 chēng;潦 lǎo。)‎ ‎18.C(①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确得当,无懈可击。②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③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此处用错对象。④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19.B(A项,状语位置不当,“广泛”应在“关注”前。C项,主宾搭配不当,删去“的发掘”。D项,句式杂糅,删去“为依据”,或改为“以……为依据”。)‎ ‎20.《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34岁时,与两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记。(句子为单句,第一个分句“《游褒禅山记》是……的一篇重要游记”可作为句子主干,其余分句的内容可以以定语的形式出现。句子为单句1分;内容完整:2分;语言通顺:2分。)‎ ‎21.一工人看着太阳,一边将脚伸入写着“餐具消毒厂”的盆子,一边洗碗,并将洗好的碗放在苍蝇乱飞、污水横流的地上。讽刺了某些无良商家,打着冠冕堂皇的幌子,实则弄虚作假的丑恶现象。(描述漫画且画面信息无遗漏2分;概括现象2分;语言通顺2分)‎ ‎22.【写作提示】本题指向社会关心而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教育问题。考生可以赞同取消中考,因为中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中考指挥棒往往异化了义务教育本质;取消中考,可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可以反对取消中考,因为现有中考制度起码是在标准量化、公开透明的尺度下进行的,让更多学生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等等。当然,也可以作辩证分析。关键在于观点明确,理由充足,情感真挚,思路清晰。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 ‎【参考译文】‎ 宋仁宗庆历三年,我才十来岁,在乡校读书。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着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先生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问先生,文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也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我)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