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1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尖子生必刷题特训01单项选择40题含解析
专题01 单项选择题40题 1.宇航员麦克莱恩进入空间站四个月后,她发现无法穿上从地面带去的宇航服,原因是她在失重环境下长高了,如图所示,这四个月她长高了( ) A.5cm B.5.0cm C.5.00cm D.5.000cm 【答案】B 【解析】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左端示数167.0cm对齐,右端示数为172.0cm对齐,长高了172.0cm﹣167.0cm=5.0cm。故选:B。 2.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一流,如图所示是几枚硬币“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的照片,认为硬币处于静止状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车内的座椅 B.路边的树木 C.窗外的楼房 D.远处的高山 【答案】A 【解析】A、以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以窗外的楼房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以远处的高山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甲、乙两车从相距20米的A、B两点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象分别如 21 图(a)、(b)所示,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时间t后,两车相距10米。则( ) A.v甲<v乙,t一定为10秒 B.v甲<v乙,t可能为30秒 C.v甲=v乙,t可能为10秒 D.v甲=v乙,t可能为30秒 【答案】B 【解析】(1)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v甲===0.4m/s; 乙的速度v乙===0.6m/s, 故v乙>v甲; (2)因为是相向而行,所以有v甲t+v乙t=20m﹣10m或v乙t+v甲t=20m+10m, 代入数值可得:0.4m/s×t+0.6m/s×t=20m﹣10m或0.6m/s×t+0.4m/s×t=20m+10m, 解得t=10s或t=30s。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 A.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大 B.在整个40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整个4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m/s 21 D.在20~30s内物体的速度为40m/s 【答案】C 【解析】A、在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则速度为:v1===2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30~4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40m=40m, 其速度为v2===4m/s。 所以,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整个40s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C正确; D、由图象知,20~30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其速度为0,故D错误;故选:C。 5.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答案】C 【解析】A、该实验中,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小球的振动频率小于音叉的振动频率,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小球会跳动,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跳动, 21 便于观察,故D错误。故选:C。 6.2016年,古巴驻美国外交官声称,在房间内遭到“声波武器”的袭扰,科学家发现这是某种蟋蟀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四种蟋蟀声音(横坐标单位为10﹣1s),经对比,“声波武器”来自( ) A.蟋蟀品种1 B.蟋蟀品种2 C.蟋蟀品种3 D.蟋蟀品种4 【答案】A 【解析】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蟋蟀响度不同,则需要音调和音色相同,A图中蟋蟀品种1与房间内蟋蟀声的波形、频率相同,则它们的音色、音调相同,故A符合题意。故选:A。 7.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答案】B 【解析】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蝙蝠的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 21 B。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B.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相同 D.一般来说,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常被用来清洗物体 【答案】C 【解析】A、从物理学角度说,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速度既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又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B正确; C、不同发声体可以发出相同的音调和响度,但由于材质和构造的区别,音色可能是不同的。故C错误; D、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传递能量,应用超声波清洗物体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故D正确。故选:C。 9.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答案】A 【解析】(1)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酒精,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2)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甲温度计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综合分析甲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长,故A正确。故选:A。 10.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凝固 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 D.液化和凝固 【答案】A 21 【解析】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即先熔化后凝固。故选:A。 11.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 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答案】D 【解析】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将牛奶杯内倒入液态氮,液态氮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故选:D。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答案】B 【解析】A、“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错误; B、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壁,在其表面液化为小水滴;故B正确; C、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B。 13.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 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 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答案】C 【解析】“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小溪底部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出后,发生了折射,然后进入人的眼睛,人看到的小 21 溪的底部是变浅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故C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即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角是60° B.入射角是30° C.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不变 【答案】A 【解析】(1)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60°,故A正确、B错; (2)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60°=30°,故C错误; (3)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故D错误。故选:A。 15.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A.像变小,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D.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答案】C 【解析】因为平面镜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所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故AB错误; 因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物距与像距相等,所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16.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如果没有这层大气,会出现( ) A.日出会提前,日落会延迟 B.日出和日落都会提前 21 C.日出会延迟,日落会提前 D.日出和日落都会延迟 【答案】C 【解析】由于大气层的存在太阳光会发生折射,我们会看到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则有大气层时,我们会早看到日出,晚看到日落;如果没有这层大气,则会晚看到日出,早看到日落,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答案】C 【解析】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色光; 植物之所以反射绿光是因为植物的生长不需要绿光,即绿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故选:C。 18.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利用会聚太阳光法测焦距时,要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白纸(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白纸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可得凸透镜的焦距。可见ABD错、C正确。故选:C。 19.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一辆小客车,因车主将矿泉水随手放在仪表盘上的防滑垫上,导致防滑垫起火(如图所示)。这瓶矿泉水所起的作用相当于( ) 21 A.平面镜 B.三棱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答案】C 【解析】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射入车内的光线经矿泉水瓶折射后集中于它的焦点上,时间一长正好使放置于此处的物品起火。故选:C。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B.当物距u=3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C.当物距u=8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向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答案】B 【解析】A、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20cm,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物距u=3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B正确; C、当物距u=8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动到15cm处的过程中,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D错误。故选:B。 21 21.据专家介绍,12至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主要原因如下:(1)长时间用眼不注意姿势或者休息。(2)长时间玩游戏、上网、玩手机、看电视等原因引起近视。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答案】B 【解析】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丁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所以,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甲、丁。故选:B。 22.2014年最为特别的天象之一﹣﹣﹣“超级月亮”出现于8月11日凌晨,它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 【答案】D 【解析】A、望远镜的物镜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而显微镜的物镜是为了使得载物片上的物体成一个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的目的是使得无限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故D正确;故选:D。 21 23.下列物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的是( ) A.一块橡皮被用掉了一半 B.实心球从空中落到地面 C.一根直铁丝被弯成弧形 D.试管中固态的萘熔化成为液态 【答案】A 【解析】A、一块橡皮被用掉了一半,物体所含物质的减少,橡皮的质量会减少,故A符合题意; B、实心球从空中落到地面,位置改变,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根直铁丝被弯成弧形形状发生变化,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试管中固态的萘熔化成为液态状态发生变化,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质量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杯质量为40g B.4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40g C.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D.该液体密度为2g/cm3 【答案】B 【解析】(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则由m=ρV可得:ρ×20cm3+m杯=40g,﹣﹣﹣﹣﹣﹣﹣﹣﹣① 21 当液体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 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联立①②解得液体的密度:ρ=1g/cm3,故CD错误; 将ρ=1g/cm3代入①解得m杯=20g,故A错误; (2)当液体的体积V3=40cm3,则液体的质量:m3=ρ×V3=1g/cm3×40cm3=40g,故B正确。故选:B。 25.为了测出金属块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了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 ②用细线系住金属块,轻轻放入空量筒中 ③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④将金属块从量筒中取出,记下水的体积 ⑤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水的体积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①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⑥ 【答案】C 【解析】(1)根据测密度的原理,我们要测出金属块的密度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①金属块的质量;②金属块的体积。 (2)为了避免金属块上沾水,导致所测质量偏大,而且可能使天平因受潮而生锈, 故我们实验第1步: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 采用排水测体积,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然后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水的体积; 两次体积之差即为金属块的体积,最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综上所述: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①③⑤⑥。故选:C。 26.图甲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象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21 A.水在4℃时密度最小 B.4℃以上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水在0~4℃范围内,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D.示意图中从A到E,湖水的温度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A、由图象可知,在4℃时水的密度是最大的;故A错误; B、由图象知在4~10℃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体积越大,故在4℃以上,水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故B错误; C、由图知在0~4℃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大,体积越小,故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故C正确; D、由图知从A到E,湖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故D错误。故选:C。 27.《流浪地球》电影中描述到了木星。木星质量比地球大得多,木星对地球的引力大小为F1,地球对木星的引力大小为F2,则F1与F2的大小关系为(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木星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木星的引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F1=F2,故C正确。故选:C。 28.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计,物重G=5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A.5N,0N B.0N,5N C.5N,5N D.5N,10N 【答案】C 【解析】因为物重G=5N,所以A弹簧测力计受到向右5N的拉力,静止,向左受的拉力 21 也是5N,示数也为5N; 同理,B测力计两端受的力都是5N,示数也为5N。故选:C。 29.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心的足球没有重心 B.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C.将质地均匀的木球的中心挖去后,木球的重心就消失了 D.物体受到的力全部都作用在重心上 【答案】B 【解析】A、任何物体都有重心,故A错误; B、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以物体之外,比如均匀的圆环,重心在环外。故B正确; C、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圆环、空心球它们的重心在中间的空心部位上,所以质地均匀的木球的中心挖去后,重心仍在其球心处,故C错误;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集中点,而物体受到的力并非都作用在重心上,故D错误。故选:B。 30.如图所示在平直路面上向右行驶的小车中,有一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车厢右壁,另一端连接至小车底板的木块上,弹簧此时处于原长状态并保持水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木块突然压缩弹簧,则小车一定在做加速运动 B.若木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则小车一定在做加速运动 C.若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则小车一定在做减速运动 D.若弹簧未发生形变,则小车一定在做匀速运动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原来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弹簧也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A、若木块突然压缩弹簧,说明小车在突然减速,而木块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才会压缩弹簧,故A错误; 21 B、若木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说明木块向左运动或有向左运动的趋势,则这种情况是由于小车突然加速,而木块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造成木块向左运动或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故B正确; C、木块、弹簧随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木块只受重力和支持力,若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则说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小车可能加速,也可能减速,故C错误; D、若小车运动状态虽然改变(即做变速运动),但木块与小车之间只是产生了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并未发生相对运动,此时弹簧不会发生形变,小车却并不是做匀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B。 31.如图所示,物体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N和6N,不计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 A.4N B.6N C.10N D.16N 【答案】B 【解析】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所以B受力是平衡的,即:B端的力大小为6N; 又因为弹簧秤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弹簧秤受力是平衡的,B端受到的拉力是6N,虽然A的重力是10N,但为了和B端受力平衡,A端绳受的力是6N,而弹簧秤的合力为零,弹簧秤的示数是钩上的拉力或是一端受到的力,所以示数为6N;故选:B。 3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物块叠放在一起,现用5N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物块乙,甲、乙、丙都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乙对丙的摩擦力为5N B.甲对乙的摩擦力为5N C.桌面对甲的摩擦力为5N D.桌面受到的摩擦力为5N 【答案】A 21 【解析】A、由题知,甲、乙、丙都保持静止;以丙为研究对象,丙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乙对丙没有摩擦力,故A错误; B、以乙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上乙受到向右的拉力,则甲对乙一定有向左的摩擦力,乙才能静止,则甲对乙摩擦力f=F=5N,故B正确; CD、将甲、乙、丙三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由题意知,向右的拉力F与桌面对甲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相互平衡,所以桌面对甲的摩擦力f′=F=5N,又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桌面受到的摩擦力也为5N,故CD正确。故选:A。 33.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类比法 B.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这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蚊子尖尖的口器可以插入皮肤吸吮血液,利用了甲、乙的实验结论 D.交通管理部门通过限载来控制货车对路面压强的大小,利用了乙、丙的实验结论 【答案】B 【解析】A、通过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A错误; B、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这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B正确; CD、比较甲、乙的实验知,受力面积相同时,甲中压力较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比较乙、丙的实验知,压力相同时,乙中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较明显; 蚊子尖尖的口器可以插入皮肤吸吮血液,是通过减少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是利用乙丙实验实验结论,故C错误; 交通管理部门通过限载来控制货车对路面压强的大小,是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利用了甲乙的实验结论,D错误。故选:B。 34.如图,装有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置于水平面上,两液体没有混合。上层液体的高度为 21 h,密度为0.8ρ;下层液体的高度为2h,密度为ρ.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为( ) A.2.4ρgh B.2.7 ρgh C.2.8 ρgh D.3 ρgh 【答案】C 【解析】上层液体所产生的压强: p上=ρ1gh1=0.8ρgh; 下层液体所产生的压强: p下=ρ2gh2=ρg×2h=2ρgh; 因烧杯是柱形容器,则液体对烧杯底部的压强: p底=p上+p下=0.8ρgh+2ρgh=2.8ρgh。故选:C。 35.如图为盆景的一个自动供水装置。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盘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高度。使水不会全部流出而能保留在瓶中的原因是( ) A.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B.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水的压强 C.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 D.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与水的压强之和 【答案】D 【解析】当把装满水的瓶放入盆景的水中时,由于大气压作用在盆景中的水面上,所以水不会从瓶中流出来;当盆景中的水由于蒸发和盆景的吸收,水面下降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内,瓶内的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由于重力作用水会流出,一旦瓶口再次被水淹没,外界大气压强等于瓶内空气的压强与水的压强之和,瓶中的水又停止外流,如 21 此反复,使水不会全部流出而能保留在瓶中。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6.如图所示,将一根玻璃管制成粗细不同的两段,管的下方与一个装有部分水的连通器相通。当从管的一端吹气时,连通器两端A、B液面高度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A液面上升 B.A液面下降 C.B液面下降 D.A、B液面高度均不变 【答案】B 【解析】气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从管的一端吹气时,粗细两管中的空气流量是相同的,粗管中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细管中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则A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B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小,所以会造成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故选:B。 37.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几个实验情景。实验甲、丙和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N、2.8N和2.5N.若盐水的密度为1.2×103kg/m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A的密度为3.2×103kg/m3 B.实验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1.0N C.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0.5N D.实验丁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于0.3N 【答案】D 【解析】A、实验甲、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N、2.8N, 由F浮=G﹣F拉可得, 21 F浮=ρ盐水g V排, 物体A全部浸没,所以V排等于V物,则: ρ盐水gV排=G﹣F拉, V排=V物=, 将ρ盐水=1.2×103kg/m3、G=4N、F拉=2.8N代入上式可得: V排=V物=1×10﹣4m3, 物体A的质量m===0.4kg, 物体A的密度ρ===4×103kg/m3,故A错误; B、物体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水=ρ水gV排=1×103kg/m3×10N/kg×1×10﹣4m3=1N, 在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F=G﹣F浮水=4N﹣1N=3N,故B错误; C、在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丙拉=2.8N,在乙中物体A受到的拉力:F=3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3N﹣2.8N=0.2N, 故C错误; D、由甲、丙,F浮盐水=G﹣F丙拉=4N﹣2.8N=1.2N,根据实验丁中物体A对烧杯底部的压力等于支持力,F支=G﹣F浮﹣F丁拉=4N﹣1.2N﹣2.5N=0.3N,容器底部也受到盐水对它的压力,故压力大于0.3N,故D正确。故选:D。 38.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满了两种不同的液体,把甲乙两球分别轻轻放入两杯液体,最后处于如图所示状态。甲、乙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甲、乙所受浮力相比( ) A.甲所受浮力更大 B.乙所受浮力更大 C.甲、乙所受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液体密度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答案】C 【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甲=G甲排,F浮乙=G乙排, 21 已知甲、乙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所以F浮甲=F浮乙。故选:C。 39.如图A、B体积相同,B、C质量相等,将他们放入水中静止后,A漂浮,B悬浮,C沉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所受浮力可能大于B所受浮力 B.C所受浮力一定小于A所受浮力 C.B物体所受浮力一定是最大的 D.A下表面所受压力可能大于B下表面所受的压力 【答案】C 【解析】(1)由图可知,A漂浮,B悬浮,则V排A<VA,V排B=VB, 由于A与B体积相同,则:V排A<V排B; 根据F浮=ρgV排可知:F浮A<F浮B;故A错误; (2)放入水中静止后,B悬浮,C沉底, 根据浮沉条件可知:F浮B=GB,F浮C<GC; 已知B、C质量相等,则:GB=GC; 所以,F浮B>F浮C, 由于F浮A<F浮B;F浮B>F浮C。 所以,B物体所受浮力一定是最大的,A、C的浮力大小关系无法比较,故B错误,C正确; (3)根据浮力产生原因可知: F浮A=FA下﹣FA上,F浮B=FB下﹣FB上, 由图可知:FA上=0,FB上>0, 所以,FA下=F浮A,FB下=F浮B+FB上, 由(1)中可知:F浮A<F浮B; 则:FB下>FA下,即B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大,故D错误。故选:C。 40.用大小相同的力F,作用在质量不同的物体上,使它们分别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所示),F所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 ) 21 A.W1=W2 B.W1=W2 C.W1=2W2 D.W1=4W2 【答案】B 【解析】两个物体受到的力都是F,通过的距离都是s,根据W=Fs可以判断两个力做功相等,即W1=W2。故选:B。 2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