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1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东北育才高中部 2018—2019 下学期 高二年级 期中检测 历史学科 试卷 答题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本卷共 3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1.(2016 年江苏卷)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 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性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 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说明联姻是贵族受封的前提 B.反映出周王室实力逐渐衰弱 C.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D.有利于扩大周代的宗法关系 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 次是刘邦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 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4.《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 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公“门阿之制,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封建礼制 5.西周时期,周宣王废鲁武公长子括,立其少子戏,“是为懿公”,“括之子伯御与鲁人 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立懿公弟称,“是为孝公”。这 反映出当时 A.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现雏形 C.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君位继承 D.周王室利用强力维护宗法制 6.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经产生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 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7.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 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 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 者揭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弊大于利 8.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 工具;战国时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9.刑法中的“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 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 C.中央集权不断加深 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 1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侧 近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 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 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唐朝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11.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 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 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 12.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没有 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 13.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祥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 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1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 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 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反映了对官员的专业性要求加强 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15.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 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C.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16.(2016 年浙江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 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 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与元朝行省 B.唐朝政事堂与宋朝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朝监察御史 D.宋朝提点刑狱司与明朝通政司 17.唐律规定:徒刑以上的案件审结后,必须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判决。不服判决的 可以提出要求,由原审判机关重审。若仍不能改判的,可以逐级向上申述,直至上书皇 帝,但申述一般不得越级。 A.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法律体系的影响 B.从司法角度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C.司法制度的发展是推动唐朝走向盛世的核心因素 D.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司法不公,冤假错案较多 18.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 “权知州事”,使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 B.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 C.西北边境威胁得到解除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严重 19.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 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 有越 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宋代以降财权集于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C.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D.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20.法国学者汪德迈指出,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 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 制度 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了方便 21.元代,朝廷“赐行中书省长官虎符,领其军”,各行省提调军马只限于两名佩虎符的 长官,其余官员不得介入。这一制度 A.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B.取消了行省军事权 C.削弱了枢密院的职权 D.强化了中书省权力 22.元代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 1 员、 平章政事 2 员、右丞 1 员、左丞 1 员、参知政事 2 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 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元代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体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23.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 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拟,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 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24.据史料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 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A.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B.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C.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2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 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 皇帝的权力,没有法定地位。”这说明 A.大学士的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26.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 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 27.“密折”始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 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密折权。雍正即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 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28.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 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 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做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9.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 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 A.“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 C.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 D.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 30.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 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 人”。材料表明军机处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 C.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D.权力超越了预期的设想 31.“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 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 10473 人,明清两代就有 5935 人,占总数的 57% 左右。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3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 朝的行省、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第Ⅱ卷 主观题(共 52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 必须做答。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 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3.(25 分)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实行官邸制,以制约官员住房腐 败的设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起,无论是各地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或外放到各地的各级官员,大 多存在有异地住房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 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一应家具杂用亦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 例,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 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 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 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规定:住房大小与 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 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 人住 3 房套间,3 个人住 4 房套间,4—5 人住 5 房套间。 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 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 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 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 l 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10 分)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 的认识。(5 分) 34.(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 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 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 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 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 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 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 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选考部分 请考生在第35、36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做答时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5.(15 分)【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1904 年 1 月)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 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普通小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 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 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 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 空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04 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6 分) 36.(15 分)【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3 年来到广东,1601 年到 北京并长期定居,直至逝世。他穿儒服,钻研儒家典籍,交好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和 李贽、徐光启是好友。在礼仪制度上他认为祭祖是中国人维系孝道的习俗,敬孔是“为 了感谢孔子传下来的崇高学说”,与基督教并不冲突。这减少了“西学东渐”的障碍。 他留下中文著作二十多种。他还“以科学传教”,留下《山海舆地全图》,与徐光启 合译《几何原本》等,对于缺乏公理化、系统化、符号化等科学体系的中国士大夫来说 确实具有解放的意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既信教,又传扬西方科学和文化思想。 明末,以利玛窦为核心的来华传教士,带来了广泛的西学知识,也把中国的儒学、 科技等介绍回欧洲,受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赞誉和推崇,甚至以儒学反对神权和专制。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能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9 分) 东北育才高中部2018—2019下学期 高二年级 期中检测 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01—05:DDABC 06—10:AADBB 11—15:CDCAC 16—20:BBBBA 21—25:ACADA 26—30:DBABD 31—32:CA 33. (1) 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2分);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2分) 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每点2分,共6分) (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每点2分,共6分) 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每点2分,共4分) 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每点2分,共5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4.示例一:观点: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论述: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4分) 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4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2分) 示例二:观点: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功地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4分)[] 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古代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4分)[] 合理的财富(包括土地)流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35.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新政推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中国近代教育实践经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科举制弊端日益暴露(9分) (2)特点: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学制系统完整);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人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突出教育的渐进性与差异性。(6分) 36.(15分) (1)原因:利玛窦熟练掌握中国语言和主流思想,与中国人交流的障碍基本上消除;利玛窦与中国的士大夫的交往密切;其丰富的知识得到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同。(6分) (2)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并对欧洲启蒙思想有所启示;利玛窦是一位“中西文化交融”的传播者。(9分,每点2分,写出四点即可得满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