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东北育才高中部 2018—2019 下学期 高二年级 期中检测 历史学科 试卷 答题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本卷共 32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1.(2016 年江苏卷)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 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性诸侯联姻,这些诸侯国被 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A.说明联姻是贵族受封的前提 B.反映出周王室实力逐渐衰弱 C.说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D.有利于扩大周代的宗法关系 ‎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 次是刘邦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 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4.《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 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公“门阿之制,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封建礼制 ‎5.西周时期,周宣王废鲁武公长子括,立其少子戏,“是为懿公”,“括之子伯御与鲁人 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立懿公弟称,“是为孝公”。这 反映出当时 A.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现雏形 C.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君位继承 D.周王室利用强力维护宗法制 ‎6.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经产生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 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7.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 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 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 者揭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弊大于利 ‎8.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 工具;战国时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9.刑法中的“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 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 C.中央集权不断加深 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 ‎1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私人侧 近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 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 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唐朝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11.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 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 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 ‎12.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没有 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 ‎13.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祥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 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 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1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 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 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反映了对官员的专业性要求加强 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15.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 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C.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16.(2016 年浙江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 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 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与元朝行省 B.唐朝政事堂与宋朝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朝监察御史 D.宋朝提点刑狱司与明朝通政司 ‎17.唐律规定:徒刑以上的案件审结后,必须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判决。不服判决的 可以提出要求,由原审判机关重审。若仍不能改判的,可以逐级向上申述,直至上书皇 帝,但申述一般不得越级。 A.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法律体系的影响 B.从司法角度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C.司法制度的发展是推动唐朝走向盛世的核心因素 D.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司法不公,冤假错案较多 ‎18.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 “权知州事”,使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 B.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 C.西北边境威胁得到解除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严重 ‎19.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 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 有越 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宋代以降财权集于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C.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D.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20.法国学者汪德迈指出,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 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 制度 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为官员升迁提供了方便 ‎21.元代,朝廷“赐行中书省长官虎符,领其军”,各行省提调军马只限于两名佩虎符的 长官,其余官员不得介入。这一制度 A.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B.取消了行省军事权 C.削弱了枢密院的职权 D.强化了中书省权力 ‎22.元代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 1 员、 平章政事 2 员、右丞 1 员、左丞 1 员、参知政事 2 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 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元代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体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23.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 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拟,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 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24.据史料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 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A.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B.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C.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2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 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 皇帝的权力,没有法定地位。”这说明 A.大学士的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26.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 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 ‎27.“密折”始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 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密折权。雍正即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 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28.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 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 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做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9.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 ‎ 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 A.“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 C.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 D.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 ‎30.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 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 人”。材料表明军机处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 C.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D.权力超越了预期的设想 ‎31.“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 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 10473 人,明清两代就有 5935 人,占总数的 57% 左右。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3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 朝的行省、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第Ⅱ卷 主观题(共 52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 必须做答。第35—3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 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3.(25 分)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实行官邸制,以制约官员住房腐 败的设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起,无论是各地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或外放到各地的各级官员,大 多存在有异地住房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 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一应家具杂用亦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 例,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 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 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 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规定:住房大小与 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 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 人住 3 房套间,3 个人住 4 房套间,4—5 人住 5 房套间。 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 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 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 ‎ 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 l 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10 分)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 的认识。(5 分)‎ ‎34.(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 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 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 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 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 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 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应于其他文明。‎ 根据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 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选考部分 请考生在第35、36两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做答时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5.(15 分)【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1904 年 1 月)‎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 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普通小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 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 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 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 空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04 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6 分)‎ ‎36.(15 分)【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3 年来到广东,1601 年到 北京并长期定居,直至逝世。他穿儒服,钻研儒家典籍,交好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和 李贽、徐光启是好友。在礼仪制度上他认为祭祖是中国人维系孝道的习俗,敬孔是“为 了感谢孔子传下来的崇高学说”,与基督教并不冲突。这减少了“西学东渐”的障碍。‎ 他留下中文著作二十多种。他还“以科学传教”,留下《山海舆地全图》,与徐光启 合译《几何原本》等,对于缺乏公理化、系统化、符号化等科学体系的中国士大夫来说 确实具有解放的意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既信教,又传扬西方科学和文化思想。‎ 明末,以利玛窦为核心的来华传教士,带来了广泛的西学知识,也把中国的儒学、 科技等介绍回欧洲,受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赞誉和推崇,甚至以儒学反对神权和专制。‎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能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9 分)‎ 东北育才高中部2018—2019下学期 高二年级 期中检测 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01—05:DDABC 06—10:AADBB 11—15:CDCAC ‎16—20:BBBBA 21—25:ACADA 26—30:DBABD 31—32:CA ‎33.‎ ‎(1) 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2分);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2分)‎ 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每点2分,共6分)‎ ‎(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每点2分,共6分)‎ 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每点2分,共4分)‎ 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每点2分,共5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4.示例一:观点: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论述: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4分)‎ 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4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2分)‎ 示例二:观点: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功地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4分)[]‎ 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古代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4分)[]‎ 合理的财富(包括土地)流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 ‎ ‎35.‎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新政推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中国近代教育实践经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科举制弊端日益暴露(9分)‎ ‎(2)特点: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学制系统完整);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人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突出教育的渐进性与差异性。(6分)‎ ‎36.(15分)‎ ‎(1)原因:利玛窦熟练掌握中国语言和主流思想,与中国人交流的障碍基本上消除;利玛窦与中国的士大夫的交往密切;其丰富的知识得到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同。(6分)‎ ‎(2)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并对欧洲启蒙思想有所启示;利玛窦是一位“中西文化交融”的传播者。(9分,每点2分,写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