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12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东海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选修) 1.本试卷包括第l卷(客观题)和第lⅡ卷(主观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请考生将所有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规定区域,未按规定区域作答不得分。 第I卷(客观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吕氏春秋·审时》中认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我国农耕文明有数千年之久,农耕经济仰赖天时地利,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洪涝干旱则颗粒无收。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理念。这体现了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 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产生。A: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A错误。 B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D排除。 C:“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阐释的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形成关于农业生产的认识,说明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只有明白这个道理,继续埋头苦干,厚积薄发,才能不断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这说明 A. 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B.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A: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因此“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说法错误,A排除。 B:“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只有明白这个道理,继续埋头苦干,厚积薄发,才能不断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这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正确且符合题意。 C:材料阐释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未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生活:(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注意: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懂哲学。③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3.自现代生物学问世以来,人们就一直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清楚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的变化,最近科学家们通过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水平调节机制进行的深入研究,为人类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这说明 ①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形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①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清楚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的变化,最近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为人类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这说明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也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指的是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材料未体现,②排除。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直接现实性活动。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下列观点与下图《期望》相似的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万物聚气而生,气散则死 ③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 ④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人们总是期望蒿草能够长成栋梁”寓意是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①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万物聚气而生,气散则死,这些属于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两种观点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②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观念、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5.二人赏花,一人感叹:“花开了我便画花,花谢了我便画我自己”。另一人道:“仁兄何必如此伤感,要知道花在人心中,心里有花走到哪里都可赏花画花”。这种分歧体现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花开了我便画花,花谢了我便画我自己”说明花开与否决定是否画花,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花在人心中,心里有花走到哪里都可赏花画花”反映了此人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起决定作用,符合唯心主义的观点,A 符合题意。 BCD:题中两种观点阐释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阐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B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6.“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A. 意识有能动作用 B. 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 物质决定意识 D.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的关系。B:“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说明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B符合题意。 ACD:“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未体现意识有能动作用,未体现物质决定意识,也不涉及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7.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提供了成熟的条件。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A. 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B. 有其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C. 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为其最基本的观点 D. 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A: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认识,即未涉及历史观,也就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A不符合题意。 B: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阐释了自然科学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提供了成熟的条件”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关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B符合题意。 C:材料未涉及实践的观点,也就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确立实践的观点为其最基本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 D:材料未涉及革命性,也就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8.“物质”一词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创造者”。它是天地宇宙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这里的“物质” A. 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B. 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 C. 唯一特性是运动性 D. 具有可知性、是有生有灭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是一回事,A错误。 B: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这里“物质”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概况和抽象,B符合题意。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 D:具有可知性,说法正确,但“有生有灭”说法错误,哲学上的物质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物质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具体物质形态可以创造和消灭。 9.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下列选项与此论断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B.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C.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哲学上看,这一论断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这种观点强调运动是意识的运动,A错误。 B:“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句话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这句话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万事万物都是静止的,B错误。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阐释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正确且符合题意。 D:“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否认了相对静止,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包含两层意思:①事物在它的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例:无论是今天的你还是明天的你,都是你。)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因为工作生活不得不熬夜,导致不少现代人受失眠困扰。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往往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有专家指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和谐为要”。要提高睡眠质量,就必须 ①打破身体极限,冲破规律制约 ②遵循睡眠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改造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①:提高睡眠质量要受规律制约,①错误。 ②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和谐为要”,这说明要提高睡眠质量,就必须遵循睡眠规律,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③符合题意。 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1.下图《调整心态》体现了以下哪个观点 A.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B.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D.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A:意识有正误之分,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错误反映,A错误。 B:漫画的寓意并不是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B不符合题意。 C:漫画《调整心态》反映了不同的肿瘤患者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导致身体状况截然不同,这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C符合题意。 D:漫画《调整心态》不是阐释意识的起源,即不是体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把意识的东西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的东西。)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2.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在《生命清供》一书里提到一个国画理念:“不离享子,不在亭子”。材料表明 ①创作理念是画家主观想象的产物 ②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③文艺创造要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意识的本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创作理念是画家实践的产物,①错误。 ②: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②错误。 ③④:“不离享子,不在亭子”的意思是“画”离不开“亭子”,但表达的真意却不在“亭子”本身,而在寄寓的生命意蕴,这反映了文艺创造要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也反映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最近一则号称“量子波动速读”的视频广泛流传,宣传者称孩子可以在1-5分钟内阅读完10万字的书。然而明显虚假的骗局下,依然有很多家长报名。这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D. 突破传统,树立创新思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C:材料不是阐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没有体现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AC不符合题意。 B:孩子可以在1-5分钟内阅读完10万字的书的骗局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符合题意。 D: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不一定都要突破,D错误。 故本题选B。 14.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截至2019年8月28日,已经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由此可见 ①认识世界是实践的目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 ②③:借助“中国天眼”截至2019年8月28日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反映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③符合题意。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双重性,正确认识对实践才具有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15.“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这句话说明 ①人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发展没有作用 ③经过实践检验就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④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①④:“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①④符合题意。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发展也有作用,②错误。 ③:“经过实践检验就能获得真理性认识”说法过于绝对化,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⑴认识的反复性 是指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⑵认识的无限性 是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⑶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16.北京凭借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完备、人才领域丰富等优势,已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北京市下一步将从政策法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这说明 ①人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①③:凭借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完备、人才领域丰富等优势,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并将从政策法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这说明人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也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①③符合题意。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②错误。 ④:材料不是阐释自在事物的联系,而是阐释人为事物的联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7.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加强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各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立体协同的治理架构,这说明 A.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 要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C. 用局部发展来推动整体发展 D. 要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方法。A:整体功能是否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具体分析,A错误。 B: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加强各主体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立体协同的治理架构,这强调的是要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B符合题意。 C:材料并不是强调部分的作用,而是强调立足整体,统筹兼顾,C不符合题意。 D: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进行系统优化,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强调整体性: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强调部分性: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具有有序性、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18.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生活在7000米深海的狮子鱼产生了奇妙的形态变化。它们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演变,以承受深海环境的巨大压力和其他挑战。这表明 A. 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B.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D. 质变必致事物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联系的客观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A: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狮子鱼产生形态变化,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演变,以承受深海环境的巨大压力和其他挑战,这表明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A符合题意。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量变不是必然引起质变,B错误。 C:材料阐释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未涉及人为事物的联系,C不符合题意。 D:质变有两个方向,向好向坏,而发展揭示的事物的前进性,因此并不是所有质变都是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但并非任何事物都是发展。②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③发展是一种质变(前进的、上升的),但并非任何质变都是发展。 19.面对高考,不少毕业学子坦言道:“你讨厌的现在,是我回不去的过往。”这表明 A. 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 B.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发展的实质、矛盾的特殊性。A:“你讨厌的现在,是我回不去的过往。”强调的是现在和过去的不同,不是强调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而是强调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自己的矛盾,A不符合题意。 B:题中引言未涉及相对静止,也就未体现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不符合题意。 C:题中引言体现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符合题意 D:题中引言未涉及新事物和旧事物,不能体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注意:发展属于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 2.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注意: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但并非任何事物都是发展。②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③发展是一种质变(前进的、上升的),但并非任何质变都是发展。 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注意: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不同阶段,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20.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下列说法与这句话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B.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C.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A:“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A符合题意。 B:“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世事变化的无常,B不符合题意。 C:“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是强调新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战胜的,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注意:引起质变的量变,只有在达到一定程度,即量变积累到最高点时,质变才会发生。这就是说,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 21.“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下列与此说法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①白壁微瑕,瑕不掩瑜 ②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③斩蛇先斩首,摘贼先摘王 ④有了阴影,光明才更具耀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抓主要矛盾、抓主流、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的意思是抓住总纲,渔网的网眼就自然张开;抓住根本, 其末节就会自然顺从。这体现的是抓主要矛盾的哲理。①:“白壁微瑕,瑕不掩瑜”体现的是抓主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①不符合题意。 ②:“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阐释的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②符合题意。 ③:“斩蛇先斩首,摘贼先摘王” 体现的是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符合题意。 ④:“有了阴影,光明才更具耀眼”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引文型选择题。引言式选择题的题干一般是名言名句、成语典故、古文或者重要文件的某一个论述等,选项也从理解、分析、评价等角度设置,要求考生在弄明白引言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政治学原理对引言进行分析、理解、评价。解答引言式选择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引言,弄清其含义和中心意思;其次要分析引言所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引言所要说明的道理,并把题干和选项联合起来分析,对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再次,分析引言时还要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22.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下列选项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培养目标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 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B.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C.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D.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从实际出发。A: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说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培养目标要根据不同的学段,施教不同的内容,最终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这体现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A符合题意。 B: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与题意不符合,B排除。 C: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比喻人生价值的实现,与题意不符合,C排除。 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了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题意不符合,D排除。 故本题选A。 23.维生素是人体必须的一种营养素,饮食不均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产生各种疾病,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补充维生素。但它的摄取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有效的范围之内,过量会产生副作用。这表明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坚持适度原则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量变与质变、矛盾。①②:为保持身体健康,需适量摄入维生素,维生素的摄入不是越多越好,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有效的范围之内,过量会产生副作用,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坚持适度原则,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不能体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也不能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4.失败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成功的标准一直在变化。假如在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失败的程度越接近极限说明越难达到标准,成功则是在运作多次失败后反复纠正,继续运作推动达到极限值。忘记了失败,也就脱离了成功的根。这体现了 A.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互联结 B. 善于在矛盾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矛盾双方包含着相互分离的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D:假如在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失败的程度越接近极限说明越难达到标准,成功则是在运作多次失败后反复纠正,继续运作推动达到极限值。忘记了失败,也就脱离了成功的根,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包含着相互分离的倾向,D符合题意。 AB:材料未体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AB 不符合题意。 C:材料阐释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而不是阐释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5.56和4G相比,峰值速率提高了30倍,能效和流量密度提高百倍。56推动了人工智能跟物联网的结合,为互联网以及整个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56技术的广泛应用表明 A. 变革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 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 人的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变化 D.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A:变革生产关系不一定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A错误。 B:材料未涉及社会变革,B不符合题意。 C:材料反映的不是人的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变化,C不符合题意。 D:材料反映5G为互联网以及整个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这表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创新的社会作用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6.“故宫”“成都太古里”为什么能成为网红打卡地?看似互不相连的现象背后包含着共同的元素——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工艺的创新,避免“千城一面”。由此可见 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②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③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④矛盾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实质、辩证否定观、矛盾的特殊性。①: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工艺的创新,这说明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中并未涉及新事物的出现,也就不是体现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②不符合题意。 ③:应该坚持的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 ④:避免“千城一面”说明矛盾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注意:发展属于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 2.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注意: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特殊性。(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7.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致力于“青少年控烟”,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拟采取主题宣传、专项治理、督导检查的相关规定,为营造青少年远离烟草创造良好的环境。这表明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C.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 先进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A:提出今后一段时间拟采取主题宣传、专项治理、督导检查的相关规定,为营造青少年远离烟草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符合题意。 B:材料未涉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B不符合题意。 C: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体现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不符合题意。 D: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但不是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相对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人们的社会地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人们所站的立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相对性) 28.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19年10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法治化轨道,这表明 A.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C.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 D.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改革。A:改革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错误。 B: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即材料反映的不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C不符合题意。 D: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这体现的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实现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社会主义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29.下图《诠释纪律规定》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长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③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必须时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部愿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①③:漫画反映某些领导干部对群众挥舞手中权力,人民群众胆战心惊,这从反面启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①③符合题意。 ②: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②错误。 ④:错在满足“全部愿望”,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30.王春生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主任。他长期坚持在海洋科研工作第一线,先后参加30多个航次调查。大洋科考所取得的成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话语权。王春生的事迹说明了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提高个人素质 C. 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追求个性发展 D.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A:材料未涉及社会条件,也就没有体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A不符合题意。 B: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提高个人素质,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未体现追求个性发展,C不符合题意。 D:王春生长期坚持在海洋科研工作第一线,先后参加30多个航次调查,大洋科考所取得的成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话语权,这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人的价值的内涵(1)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个人价值。(2)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3)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注意:①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都有导向作用,只是性质不同。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③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人们的社会地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人们所站的立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④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⑤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⑥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第Ⅱ卷(主观题共40分) 二、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3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1.材料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根源所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由此也将迎来“大治时代”。 材料二 加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相关知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的哲理。 (2)运用联系的特点知识,分析你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答案】(1)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为加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中游、下游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治理。体现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和意识活动的特点。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力治理黄河流域生态问题,让黄河流域由此也将迎来“大治时代”,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体现了意识对改造世界的作用。 (2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对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具有重要作用。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加强黄河生态系统治理,促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流域健康发展。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根据上游、中游、下游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促进黄河流域整体环境的改善,能更好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生态保护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黄河生态环境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相关知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的哲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然后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圈定知识要点,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意识活动特点、认识世界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为加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上游、中游、下游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治理。 ②改造世界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力治理黄河流域生态问题,黄河流域由此也将迎来“大治时代”。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联系的特点知识,分析你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认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联系的特点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联系的普遍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对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②联系的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加强黄河生态系统治理,促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③联系的多样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根据上游、中游、下游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促进黄河流域整体环境的改善。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以“……体现……”的形式呈现。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时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第(2)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2.材料一 2019年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针对老年人反映的养老机构“住不起”“住不上”“住不好”等突出问题,重点要通过缓解供求矛盾、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相关的人才培养等措施,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材料二 养老护理员作为新兴职业,在我国的缺口达570多万,同时从业人员素质低、收入低,导致整体行业水平低。因此,2019年10月17日,人社部、民政部联合印发《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降低入职条件、新增各项职业技能,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200万名养老护理员。 (1)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分析“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原因。 (2)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的依据。 【答案】(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针对老年人的住房问题,通过缓解供求矛盾,加快解决,针对养老护理问题,采取降低入职条件、新增各项职业技能等措施予以解决,都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落实,有利于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2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根据我国养老护理现状,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②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正是根据我国养老服务现状作出的重大举措,是坚持真理的体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养老服务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国家机关为推进养老服务采取的措施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分析“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针对老年人的住房问题,通过缓解供求矛盾,加快解决,针对养老护理问题,采取降低入职条件、新增各项职业技能等措施予以解决,都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落实。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的依据。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实践、认识、真理。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践、真理,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实践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根据我国养老护理现状,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②真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版)》正是根据我国养老服务现状作出的重大举措,是坚持真理的体现。 【点睛】第(1)问,本题考查知识范围较为具体在“社会历史的主体”,试题属于原因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回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政府之所以“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由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回答时先原理后材料分析。 第(2)问,本题属于“依据类”主观题。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哲学依据。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是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一般来说这类题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知识范围(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答案构成一般是:(1)未限定某观点的,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即细化知识要点)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3)回答依据题一般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3.材料 科技的高频创新牵引着公众行为发生快速切换与升级。当人们还沉浸在扫码支付的便利场景中时,刷脸支付作为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已不期而至。“刷脸支付系统”是一款基于人脸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该系统无需钱包、信用卡或手机,“刷脸”就能完成支付,整个交易过程高效、便捷。但是,目前人脸支付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市场也还没成气候。人脸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围绕其便捷性与安全性的舆论博弈不断被推向高潮。 (1)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刷脸支付系统”的认识。 (2)运用矛盾的观点,如何回应围绕“刷脸支付”产生的舆论博弈? 【答案】(1)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刷脸支付系统”因无需钱包、信用卡或手机,“刷脸”就能完成支付,整个交易过程高效、便捷,终将成为流行趋势。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人脸支付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市场也还没成气候。人脸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等安全性问题,但相信这些随着技术的完善,迟早会得以解决。 (2)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的观点看问题。“刷脸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是其自身的两个方面,不应过分夸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②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刷脸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会更好地统一起来。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支付方式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支付方式的更新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刷脸支付系统”的认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发展的观点的相关知识,主要三个层次: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考生运用这一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发展的前进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刷脸支付系统”因无需钱包、信用卡或手机,“刷脸”就能完成支付,整个交易过程高效、便捷,终将成为流行趋势。 ②发展的曲折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脸支付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市场也还没成气候。人脸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务便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等安全性问题,但相信这些随着技术的完善,迟早会得以解决。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矛盾的观点,如何回应围绕“刷脸支付”产生的舆论博弈?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矛盾观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矛盾的含义、矛盾双方的关系。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矛盾的含义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刷脸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是其自身的两个方面,不应过分夸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②矛盾双方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随着技术的发展,“刷脸支付”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会更好地统一起来。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三、探究题:本题16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4.材料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重要日子。七十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对此,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对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作出了明确的安排。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值此祖国70周年之际,国家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而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小立志选择农业报国,为国家筑牢粮仓,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株野生雄性败育稻开始,引领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发展,创造了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收获了响彻世界的“东方魔稻”,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袁隆平带领其团队历经4年研发,1162次田间试验,30000多份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终于在盐碱地里种出了水稻,将多养活上亿人。在第二届智慧农业国际(青岛)高峰论坛会上套隆平通过连线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推进“中华拓荒人”计划,并将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开展耐盐碱水稻的育种工作。 (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 (2)运用“量变和质变”知识,谈一谈“袁隆平团队的实践经历”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3)向先锋模范学习,致敬祖国70周年,请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联系观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 ③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70年的实践,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辉煌,实现中国梦。 (2)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袁隆平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株野生雄性败育稻开始,致力于水稻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其团队历经4年研发,1162次田间试验,30000多份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终于在盐碱地里种出了水稻,将多养活上亿人。这些都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袁隆平及其其团队经过艰辛努力,坚持不懈,创造人类水稻史的奇迹,说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①标题:我和我的祖国(或者能反映自己与祖国密切关联的表述,但要简短精炼) ②正文:分联系观与价值观两个层次,观点鲜明、事例简短。 ③主题:祖国促进我成长,我祖国做贡献(或类似) ④结尾:可概括本文主旨,或表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改革先锋袁隆平的忘我工作,奋力创新的历程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三关层次: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70年的实践,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辉煌,实现中国梦。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量变和质变”知识,谈一谈“袁隆平团队的实践经历”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量变与质变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袁隆平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株野生雄性败育稻开始,致力于水稻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其团队历经4年研发,1162次田间试验,30000多份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终于在盐碱地里种出了水稻,将多养活上亿人。这些都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角度:联想主干知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袁隆平及其其团队经过艰辛努力,坚持不懈,创造人类水稻史的奇迹,说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以“我和我的祖国”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根据试题要求,考生可从联系观与价值观方面加以阐述。联系观方面可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角度予以说明,价值观方面可从人的真正价值、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角度予以阐释。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依据类”主观题。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考生根据试题设问与试题材料,可分确定知识角度(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细化知识要点,对应材料确认知识要点,将知识要点与材料解读对应几个步骤完成。答依据题一般不要答重要性、意义,或者简单阐述即可。 第(2)问,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往往通过呈现材料或图表,构建“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或“如何体现”的设问。这种设问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因本题要求写演讲稿,可按观点+事例的模式阐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