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10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0小题,1-30每题1分,31-50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O2、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CO2、Na+ C.蛋白酶、Ca2+、血红蛋白、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4.人体关于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B.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是HIV破坏了T细胞 C.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活性 D.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化学本质为分泌蛋白 6.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7.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8.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9.下列有关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 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10.如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 B.在b点右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①、④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11.与如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一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表示传入神经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1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13.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14.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a→b;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b→a;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15.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 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加强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减弱 D.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 16.如图为人体内某些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反射弧,则乙表示大脑皮层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C.若该图表示激素调节,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可为性腺 D.若该图表示免疫调节,甲、乙依次为T细胞、效应T细胞,则丙一定为抗体 17.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抗利尿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传输方式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18.天气骤变,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乳酸含量增高,病人肌肉酸痛的感觉在脊髓处形成 B.侵入人体的细菌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高烧,人体新陈代谢发生变化 C.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D.人的体温相对稳定是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控的 19.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如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20.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其中②结构位于大脑皮层 C.靶细胞的“受体”是糖被 D.靶细胞接受激素的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浓度上升 21.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皮肤冷觉和皮肤温觉感受器 B.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加强为的是减少散热 22.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肾上腺和下丘脑 23.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24.下列哪一项属于自身免疫(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因接触花粉而引起的皮肤荨麻疹 C.因接触动物毛屑而出现的鼻炎 D.因室内尘土而引起的哮喘 25.哮喘是世界性顽症,最新研究发现哮喘的生化接触点潜伏在淋巴细胞中.如图为人的淋巴细胞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②为B细胞 B.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球蛋白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细胞③为效应T细胞 26.下列有关免疫及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吸入人体的雾霾,属于第一道防线 B.B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 C.T细胞能够识别B细胞传递的抗原从而增殖分化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并分泌抗体 27.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致细胞内DNA分子数量的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28.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D.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29.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B.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 3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能识别各种抗原 C.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清除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 D.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31.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32.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33.在市场上有时可见到一半大一半小的歪西瓜.将这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按大小分成两半.发现较大的一半西瓜中是黑籽,而发育较差的较小一半西瓜中有较多的白籽.产生歪瓜的原因是( ) A.西瓜较小的一侧见不到阳光,造成西瓜较小的一半发育较差 B.西瓜较小的一侧从叶片得到的营养较少 C.由于瓜地中有较多的石头,使西瓜长得不圆 D.由于部分种子不发育,使西瓜较小的一侧得到的生长素较少而成歪瓜 34.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mg/L 35.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a.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b.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形态学下端;c.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的实验.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3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 C.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7.图中左侧为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右侧①②③在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右弯曲 向右弯曲 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 向左弯曲 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 直立生长 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 直立生长 向左弯曲 38.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 料进行实验时,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两个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39.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 A.根水平生成,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成,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40.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41.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42.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a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 A.n<X<i B.X=i C.向右弯曲生长,m<X<n D.X>i 43.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研究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 B.配制浓度分别为0.2 mg/mL、0.4 mg/mL、0.6 mg/mL、0.8 mg/mL、1 mg/mL的萘乙酸溶液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 D.本实验属于对照实验 44.如图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曲线PM段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B.M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45.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46.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47.某人因车祸大脑右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伤,出现左侧肢体瘫痪,此时他两下肢的膝跳反射情况是( ) A.两下肢均有 B.左下肢有,右下肢没有 C.两下肢均没有 D.右下肢有,左下肢没有 48.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B→C→E途径表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 B.D途径主要是骨骼肌通过有氧呼吸完成 C.人体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中枢都在下丘脑 D.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散热机制为F和G 49.如图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①只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③只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 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①与激素②分泌量增加 50.植物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有( ) ①植物茎的向光性生长 ②植物茎的背重力性生长 ③植物根的向重力性生长 ④顶端优势 ⑤利用2,4﹣D除去双子叶杂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④ D.②⑤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51.甲型HIN1流感病毒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烧.图甲表示某发烧病人体温测量记录图,图乙表示机体通过调节消除体内病毒的过程.请回答: (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其活动可直接受激素和 等信号分子的影响. (2)图甲中BC段病人持续高烧40℃,此时其体内产热量 散热量(填“>”、“<”或“=”).CD段体温恢复正常时,其体内具体的调节途径主要是 . (3)图乙中,人感染HIN1流感病毒后,促使 分泌淋巴因子,进而刺激了下丘脑,最终引起 和 的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HI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 . (5)感冒发烧后饮水较多,此时会刺激下丘脑中的 ,进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增加、减少、不变),导致尿量增多,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0小题,1-30每题1分,31-50每题2分,共70分 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O2、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CO2、Na+ C.蛋白酶、Ca2+、血红蛋白、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A正确; B、麦芽糖属于二糖,必须水解成葡萄糖才能进入血浆,所以麦芽糖在血浆中不存在,B错误; D、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他们在血浆中都不存在,C错误; D、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D错误. 故选:A.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叫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为组织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少于于组织液渗回组织液渗入的量,因为组织液渗入淋巴是单向的组织液渗入血浆是双向的.所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间隙是神经细胞(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 【解答】解:①、由图示可知,A、B、C、D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①错误. ②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即神经细胞之间的组织液,②正确. ③由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是血浆蛋白和无机盐,所以A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③错误.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蛋白质水解酶一般存在于消化液、溶酶体中,④正确. 故选:B. 3.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解答】解: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的场所为组织细胞,经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后,由呼吸系统经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故选:A. 4.人体关于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选:D.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B.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是HIV破坏了T细胞 C.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活性 D.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化学本质为分泌蛋白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通过调节使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活性,以保证机体调节的灵敏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其化学本质不一定为蛋白质. 【解答】解:A、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通过调节使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A正确; B、艾滋病病毒侵入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T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破坏,B正确; C、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活性,以保证机体调节的灵敏性,C正确; D、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化学本质不一定为蛋白质,如乙酰胆碱,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A正确;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 D、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解答】解:A、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正确; B、动物的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 C、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D. 8.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形成与血浆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等有关,故与Na+和Cl﹣均有关,A错误; B、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K+外流有关,B正确; C、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故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C正确;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消耗ATP,故属于被动运输,D正确. 故选:A. 9.下列有关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 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正确; C、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正确; D、盐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过程中包含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10.如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 B.在b点右侧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①、④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③、④、②、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解答】解:A、当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时,膜的两侧发生电位变化,兴奋沿刺激点向神经纤维的两侧传导.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④,然后a点兴奋,如图中②情况,后恢复为静息电位,然后b点兴奋,如图中③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A正确; B、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④,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③、②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 C、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所以会出现图①和④的情况,C正确; D、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②情况,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③情况,前后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④、②、④、③、④,D错误. 故选:D. 11.与如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一①②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表示传入神经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 【解答】解:A、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A错误; B、图一②表示的是突触,此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C错误; D、图二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此处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故选:BD. 1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解答】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13.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静息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造成Na+ 大量内流,分析题图可知,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电位出现反极化过程,所以曲线向上走向,到达峰值后下降,最后复极化,恢复到原初的静息电位的极化状态. 【解答】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a,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超过横轴,变为正值,恢复极化后又变为负值,完全符合动作电位曲线图,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ab两条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的膜电位值相同,则说明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 C、不论是低钠海水,还是正常海水,静息状态都是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 故选:C. 14.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a→b;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b→a;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据此答题. 【解答】解: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兴奋首先传到a点,此时a点变为外负内正,而b点还是外正内负,所以膜外电流方向b→a,膜内电流方向a→b. 故选:C. 15.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 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加强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减弱 D.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大量运动后,血液中葡萄糖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即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使血糖升高. 故选:A 16.如图为人体内某些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反射弧,则乙表示大脑皮层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C.若该图表示激素调节,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可为性腺 D.若该图表示免疫调节,甲、乙依次为T细胞、效应T细胞,则丙一定为抗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甲为感受器、a为传入神经、乙为神经中枢、b为传出神经、丙效应器);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反射弧中至少包括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一个神经元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解答】解:A、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反射弧,则乙表示下丘脑,A错误;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并且在突触上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 C、如果该图表示激素调节过程,则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可以为性腺细胞,C正确; 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甲为T细胞,效应T细胞,则丙一定为淋巴因子,D错误. 故选:C. 17.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抗利尿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传输方式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图①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②中细胞甲释放化学物质作用于乙细胞,类似于神经递质的传递;图③细胞释放化学物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细胞. 【解答】解: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故抗利尿激素调节为题图①;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释放,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故为题图②;. 故选:A. 18.天气骤变,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乳酸含量增高,病人肌肉酸痛的感觉在脊髓处形成 B.侵入人体的细菌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高烧,人体新陈代谢发生变化 C.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D.人的体温相对稳定是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控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能量. 2、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适当的体温升高有利于机体健康的恢复,说明低烧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 【解答】解:A、供氧不足,肌肉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其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酸痛的感觉在大脑皮层,A错误; B、人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正确; D、人的体温相对稳定是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A. 19.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如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A.①→② B.③→④ C.②→① D.④→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 【解答】解: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根据图示,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前膜,因此,兴奋只能由④传递到③,不能由③传递到④. 故选:B. 20.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其中②结构位于大脑皮层 C.靶细胞的“受体”是糖被 D.靶细胞接受激素的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浓度上升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素,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因此图中②表示下丘脑. 2、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解答】解: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血糖的升高,刺激X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则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正确; B、血糖降低时还可以刺激下丘脑的另外一些神经细胞,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图中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②位于下丘脑,B错误; C、靶细胞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即糖被,C正确; D、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皮肤冷觉和皮肤温觉感受器 B.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加强为的是减少散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错误; B、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相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B正确; C、人体冬天散热量大于夏天,则汗腺活动减弱,使得散热量减少,C错误; D、汗腺活动加强与体温调节有关,增加散热量,D错误. 故选:B. 22.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肾上腺和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大脑皮层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等. 【解答】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或进食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另一方面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渴觉. 故选:A. 23.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不能分化成浆细胞,A错误; B、T细胞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能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B细胞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能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当抗原二次入侵机体时,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受到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D错误. 故选:C. 24.下列哪一项属于自身免疫(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因接触花粉而引起的皮肤荨麻疹 C.因接触动物毛屑而出现的鼻炎 D.因室内尘土而引起的哮喘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因接触花粉而引起的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B错误; C、因接触动物毛屑而出现的鼻炎属于过敏反应,C错误; D、因室内尘土而引起的哮喘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A. 25.哮喘是世界性顽症,最新研究发现哮喘的生化接触点潜伏在淋巴细胞中.如图为人的淋巴细胞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②为B细胞 B.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球蛋白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细胞③为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细胞②为T细胞,A错误; B、细胞⑤为浆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本质是免疫球蛋白,B正确; C、细胞⑤为浆细胞,C错误; D、细胞③为T细胞,细胞④为效应T细胞,D错误. 故选:B. 26.下列有关免疫及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吸入人体的雾霾,属于第一道防线 B.B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 C.T细胞能够识别B细胞传递的抗原从而增殖分化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吞噬细胞等.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吸入人体的雾霾,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B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B正确; C、B细胞能够识别T细胞传递的抗原从而增殖分化,C错误;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并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B. 27.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致细胞内DNA分子数量的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T细胞,G是效应T细胞. ⑨过程表示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⑩过程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物.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A正确; B、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免疫预防是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即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B正确; C、⑤、⑥过程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细胞内遗传物质保持不变,C错误;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D正确. 故选:C. 28.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D.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是T细胞,细胞③是B细胞,细胞④为效应B细胞,细胞⑤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细胞②和③是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细胞,A正确. B、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②和③是细胞之间的识别和传递,和糖蛋白有关,C正确. D、人体细胞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在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了表达,D错误. 故选:D. 29.如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⑥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①②③ B.图甲②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甲分析,①②③表示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④⑤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⑥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2、分析图乙,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 【解答】解:A、据图甲,图甲不需要抗原刺激也能进行①②③过程,分化形成吞噬细胞,淋巴细胞,A正确; B、图甲②过程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②过程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并不会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B错误;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A. 3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能识别各种抗原 C.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清除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 D.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处理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吞噬细胞能识别各种抗原,记忆细胞只能特异性的识别一种抗原,B错误; C、清除外来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清除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C正确; D、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B. 31.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小鼠B细胞是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使得家兔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此时的家兔血清 同样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但是T细胞并没有被注射的家兔体内没有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2、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再根据抗体的专一性,可以推断出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答】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注射的是小鼠B细胞,所以材料中得出的是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的是B细胞,B错误; C、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正确. 故选:D. 32.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如图中所示,a点和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的,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因此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和c. 故选C. 33.在市场上有时可见到一半大一半小的歪西瓜.将这发育不均匀的西瓜按大小分成两半.发现较大的一半西瓜中是黑籽,而发育较差的较小一半西瓜中有较多的白籽.产生歪瓜的原因是( ) A.西瓜较小的一侧见不到阳光,造成西瓜较小的一半发育较差 B.西瓜较小的一侧从叶片得到的营养较少 C.由于瓜地中有较多的石头,使西瓜长得不圆 D.由于部分种子不发育,使西瓜较小的一侧得到的生长素较少而成歪瓜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解:自然条件下,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因是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在市场上发育不均匀的西瓜的原因是凹侧的种子大部分未发育,产生的生长素少,或者不产生生长素,引起该侧的子房发育不好. 故选:D. 34.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mg/L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表格: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表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解:A、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说明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B错误; C、该实验没有涉及枝条生根,不能说明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错误; D、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D正确. 故选:D. 35.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a.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b.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形态学下端;c.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的实验.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A、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和④含有的生长素一样多,A错误; B、由于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又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和⑥都不含生长素,B错误; C、由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⑥小块中不含生长素,C错误; D、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只能将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的要多,D正确. 故选:D. 3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 C.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将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能生长;而将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不能生长,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解答】解:A、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胚芽鞘能否生长,结果含生长素的胚芽鞘能生长,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实验中没有对生长素的成分进行分析,因此也不能用来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成分,B错误; C、由于甲中的胚芽鞘直立生长,所以不能得出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C错误; D、由于甲中的胚芽鞘直立生长,没有弯曲生长,所以无法验证感受光刺激的部位,D错误. 故选:A. 37.图中左侧为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右侧①②③在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右弯曲 向右弯曲 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 向左弯曲 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 直立生长 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 直立生长 向左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植物向光性原因的考查,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进而使背光侧植物长得快,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单侧光照条件下,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琼脂块A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侧,去尖端的胚芽鞘①右侧放琼脂块B、左侧放琼脂块A,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②右侧放琼脂块A、左侧放琼脂块B,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③感受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去尖端的胚芽鞘不能感受单侧光照的刺激,右侧放琼脂块A、左侧放琼脂块B,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故选:B. 38.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 料进行实验时,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两个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故选:C. 39.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 A.根水平生成,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成,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相当于无重力作用,根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幼苗的茎具有向光性. 【解答】 解:从题干信息可知,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暗室内,三者合为一体,而光源随它们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因缓慢匀速旋转各方向受重力影响相同,所以植物的茎和根的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的影响.结合图形可知单侧光只照射茎,所以根部生长素的分布也不受单侧光影响,即均匀分布,因此,根自然水平生长.茎受到的是一个单侧光,因此茎弯曲生长的方向与光照方向一致,即茎向下弯曲生长. 故选:B 40.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和摘心能使侧芽生长素降低,解除顶端优势. 【解答】解:A、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去掉顶芽可以解除,A正确; B、去掉顶芽放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和没有去除顶芽的效果是一样的,不能解除顶端优势,B错误; C、去掉顶芽放含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C正确; D、去掉顶芽,只放琼脂小块,可以解除顶端优势,D正确. 故选:B. 41.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中甲代表双子叶植物、乙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c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甲表示双子叶植物,乙表示单子叶植物,除草剂最适浓度为c点,此浓度的2,4﹣D浓度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故选:D. 42.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a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 A.n<X<i B.X=i C.向右弯曲生长,m<X<n D.X>i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所以a处生长素浓度比b处生长素浓度高.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在单侧光的作用下,生长素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一侧,所以x>m.又背光一侧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向光一侧,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所以x<n. 故选:C. 43.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研究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 B.配制浓度分别为0.2 mg/mL、0.4 mg/mL、0.6 mg/mL、0.8 mg/mL、1 mg/mL的萘乙酸溶液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 D.本实验属于对照实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萘乙酸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其它包括: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解答】解:A、据题干可知:该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A正确; 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萘乙酸的浓度,所以要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B正确;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C错误; D、本实验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处理插条形成了相互对照,因此属于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C. 44.如图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曲线PM段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B.M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生长进而促进植物生长,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对生长素最不敏感的是茎.图中P点为茎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 【解答】解:A、曲线PM段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A错误; B、M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 C、图中曲线表面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M点之后起抑制作用,C正确;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A. 45.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属于根的曲线,P点含义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变慢,故为d点(重力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甲图显示P点浓度时生长lcm所需时间较多,即促进作用很弱.乙图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对根来说:c点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较快;d点因重力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使该侧细胞伸长生长慢.对茎来说:生长素的浓度a点<b点,a点和b点都促进茎的生长,其中b点生长更快些.因此,甲图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d点. 故选:D. 46.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考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生长素的本质、产生综合性考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生长素又叫吲哚乙酸,属于有机酸,其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解答】解:A、吲哚乙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少量的吲哚乙酸,A错误; B、色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其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只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B正确; C、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是有机酸,C错误; D、色氨酸是吲哚乙酸合成的前体物质,过量的色氨酸可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47.某人因车祸大脑右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伤,出现左侧肢体瘫痪,此时他两下肢的膝跳反射情况是( ) A.两下肢均有 B.左下肢有,右下肢没有 C.两下肢均没有 D.右下肢有,左下肢没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具有感觉、运动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解答】解: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上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因此右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被损伤的是右侧的躯体运动中枢,此人左侧的躯体不能运动.但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没有受损伤,故该病人在进行膝跳反射实验时,两腿都有膝跳反射. 故选:A. 48.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B→C→E途径表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 B.D途径主要是骨骼肌通过有氧呼吸完成 C.人体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中枢都在下丘脑 D.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散热机制为F和G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图中B→C→E途径表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正确; B、D途径主要是骨骼肌通过有氧呼吸完成,B正确; C、人体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中枢主要在下丘脑,C错误; D、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散热机制为F和G,D正确. 故选:C. 49.如图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①只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③只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 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①与激素②分泌量增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维持体液中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2)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有的激素靶器官靶细胞唯一,如促甲状腺激素,有的不唯一,如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垂体,A正确; B、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细胞不唯一,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使其代谢增强来增加产热,进行负反馈调节时也可作用于于下丘脑和垂体,B错误;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与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 D、摄入碘不足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导致对下丘脑与垂体的抑制减弱,则相应激素的含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50.植物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有( ) ①植物茎的向光性生长 ②植物茎的背重力性生长 ③植物根的向重力性生长 ④顶端优势 ⑤利用2,4﹣D除去双子叶杂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④ D.②⑤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解答】解:①单侧光使茎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表现出茎向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①错误; ②植物茎的背重力性生长,即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②错误; ③根的向地性,即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③正确; ④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正确; ⑤2,4﹣D作为除草剂主要是利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抑制植物生长的原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⑤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51.甲型HIN1流感病毒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烧.图甲表示某发烧病人体温测量记录图,图乙表示机体通过调节消除体内病毒的过程.请回答: (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骨骼肌和肝脏 ,其活动可直接受激素和 神经递质 等信号分子的影响. (2)图甲中BC段病人持续高烧40℃,此时其体内产热量 = 散热量(填“>”、“<”或“=”).CD段体温恢复正常时,其体内具体的调节途径主要是 皮肤毛 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 (3)图乙中,人感染HIN1流感病毒后,促使 T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进而刺激了下丘脑,最终引起 甲状腺激素 和 肾上腺素 的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4)HI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 (5)感冒发烧后饮水较多,此时会刺激下丘脑中的 细胞外渗透压感受器 ,进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减少 (增加、减少、不变),导致尿量增多,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分析题图乙可知,人感染H1N1病毒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使下丘脑的体温体温调节中枢机能紊乱,导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从而引起人体体温升高. 【解答】解:(1)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两者可以接受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的调节. (2)图甲中BC段病人体温维持在40℃不变,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D段体温能下降到正常水平主要由此此时体内的散热过程增强,即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3)当人感染H1N1病毒时,往往会发烧,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或人体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改变了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最终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而皮肤和汗腺等散热结构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4)病毒侵入内环境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感冒发烧后饮水较多,此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中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最终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故答案为: (1)骨骼肌和肝脏 神经递质 (2)=皮肤毛 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3)T细胞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两者可颠倒) (4)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少答不得分) (5)细胞外渗透压感受器 减少 2016年11月7日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物·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 2019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中考数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8 粒子和宇宙课堂导引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3-5
- 建队日国旗下讲话
- 2014年高考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之电学专题五(含答案解析,人教版通用)
-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2
- 2018版高考数学(理)(苏教版,江苏专用)大一轮教师文档讲义:高考专题突破二-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问题
- 江苏省常州一中、泰兴中学、南菁高中2019届高三10月月考数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 预备党员本人思想学习工作小结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丨苏教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