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0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三现代史部分板块综合检测
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 板块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合肥模考)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的重要措施是( ) A.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B.允许外国资本的引入 C.全面实行农业集体化 D.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故A项错误;外国资本的引入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故B项正确;农业全面集体化是斯大林体制的开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C项错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出现,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1946年,有人在战后经济政策的手稿中向国家(苏联)提出如下建议: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这一建议( ) A.有利于战后经济的转型 B.揭露了苏联政治弊端 13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恢复 D.否定了苏联经济模式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经济措施的内容“取消原材料的集中供应方式;废除强制征收农产品的制度;建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取消国家对国内商业的控制”可能会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故A项正确。 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先锋戏剧的宗旨是与传统彻底决裂,对固有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强烈质疑与颠覆。这种戏剧在苏联长期被称为“地下戏剧派”,但它在20世纪后期逐渐崭露头角。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渗透 B.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传统与实践 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D.受“公开性”“新思维”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摒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苏联的先锋戏剧20世纪后期也由地下转为公开,故D项正确。 4.(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下表是1930~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时间 国家 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 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9月 英国 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日本 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 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 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表格中的这些措施( ) A.帮助各国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加剧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13 解析 材料中“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提高关税”,反映的是经济危机中各国为自身经济利益而相互转嫁危机的无序状态,不利于经济危机的渡过,故A项错误;这些措施会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是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一项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故C项错误;各国之间相互转嫁危机,加剧了矛盾,故D项正确。 5.(2018·惠州三模)罗斯福总统的幕僚塞缪尔·罗森曼多年后回忆,当时国会满是总统的政敌,企图阻扰其振兴经济方案通过,但每当利用“炉边谈话”通过收音机向民众进行广播后,这些国会议员都收到潮水一般的选民信件,催促他们支持总统的方案,这成了总统的秘密武器。这说明( ) A.总统魅力决定新政成败 B.舆论导向有较大盲目性 C.国会决议受到传媒左右 D.政府公关借力大众传媒 答案 D 解析 新政的成败并不是总统魅力决定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媒体的作用,并不是消极影响,故B项错误;国会决议一定程度会受到传媒影响,但不能说是左右,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罗斯福借助传媒的作用让民众知道他的方案,故D项正确。 6.(2018·深圳宝安调研)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在权利从人民和各州流向华盛顿达三分之一世纪以后,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各州和人民,实行新联邦主义的时候到了。”从其后期实践来看,新联邦主义是( ) A.全面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全面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D.推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政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各州和人民”可知并非要全面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全面否定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说法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各州和人民”可知是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故D项错误。 7.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 ) 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C.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 答案 C 13 解析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该政策对于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故A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而非推卸政府的社会责任,故B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改变了福利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的运行方式,改由政府、雇主、工人共同承担,故C项正确;“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可见雇主的税收负担没有增加,故D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尽管古巴危机得到了和平解决,但它却是一件很侥幸的事……它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拉美无核区规定、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协定……第一个西方——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该学者旨在强调这一危机( ) A.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C.削弱了美苏两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D.体现了世界秩序构建中的正义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可知,对国际关系的缓和起到了作用,故A项正确;建立合理公平的国际秩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下方有结果,故B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本身是美苏争霸的结果,对其没有削弱,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对世界格局的构建没有直接影响,故D项错误。 9.(2018·临沂期中)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C.维护和平理念顺应国际发展大势 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答案 C 解析 美苏通过和平协商来建立起全球性的协调机制,这种行为维护了世界和平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 10.(2018·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194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为77.79亿美元,1947年上半年顺差则达59.22亿美元,美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对欧洲国家的贸易。这种现象( ) A.导致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缓和欧洲社会矛盾 答案 A 13 解析 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从“美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对欧洲国家的贸易”,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故A项正确。 11.(2018·郑州一模,29)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对抗的危险。而冷战结束时,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这反映了( ) 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B.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 C.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结论 D.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 答案 B 解析 冷战时期,对军事同盟多是批评、指责,冷战结束后,对军事同盟大加赞扬,表明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故B项正确。 12.(2018·洛阳期中)据《全球通史》记载:从1950年到1964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1%、5.6%和4.9%,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只有3.5%。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B.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加剧了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 D.主要得益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 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德、法、意的发展,不能表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分化,故B项错误;1947年马歇尔计划,美国对西欧经济确有渗透,但也是外因,不起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50年到1964年”,与西欧一体化开启时间相符,是内部原因,是主因,故D项正确。 13.(2018·晋冀豫高三第一次联考)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 A.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答案 A 13 解析 为了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英美两国推出了不同的计划,是为了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故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英国实力下降,美国实力急剧膨胀,故B项错误;英美两国的措施都是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不是为了阻碍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项错误;英美两国在自由贸易上的看法有分歧,与两国的经济实力有关,并不是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故D项错误。 14.(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法国、德国组建经济联盟,展开联邦式的合作;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采取的是同盟式合作;东欧则建立经济互助会。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 ) A.欧洲出现一体化趋势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C.全欧洲的联合与团结 D.欧洲各国纷纷陷入经济困境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欧洲各国“联邦式的合作”“同盟式合作”“互助会”,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下欧洲出现的一体化趋势,故A项正确;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体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并非是全欧洲的联合,而是区域的集团化,故C项错误;D项表述属于原因,并非题目中现象的反映,故D项错误。 15.(2018·南充一模)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携手谋求共同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一选择体现了中非共同的发展使命和战略利益,它建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C.积极参与非洲国际组织活动 D.反对殖民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携手谋求共同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可以看出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是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与非洲的相关贸易信息,因而不能说明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参加非洲国际组织活动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殖民主义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6.下表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产量表(局部),此表说明( )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原煤(万吨) 6 649 13 000 96 原油(万吨) 43.6 146 235 钢(万吨) 135 535 296 13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布(亿米) 38.3 50.5 32 纱(万吨) 65.6 84.4 28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C.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 D.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答案 B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增长较大,轻工业生产增加较少,说明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B正确;“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不是“一五”计划期间,故A错误;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故C错误;材料数据没有反映主要能源的效益的问题,故D错误。 17.“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B.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C.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D.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答案 C 解析 按照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执政机构,而是立法机构,故A项错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监督机构,而是协商机构,故B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构,“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协商机构,故C项正确;“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执行机构,而是协商机构,故D项错误。 18.(2018·深圳一模)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答案 C 13 解析 鼓励个体经济,与材料中“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中“1962年”不符,故B项错误;为调整“大跃进”以来的经济,1960年贯彻“八字方针”,与材料中“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相符,故C项正确;1978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中“1962年”“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不符,故D项错误。 19.(2018·黄冈一模)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答案 A 解析 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 20.“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B.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 C.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D.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表明这一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农业生产合作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1.(2018·茂名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其影响是( ) 年份 私营企业 个体工商业 注册(万户) 从业人员(万) 注册(万户) 从业人员(万) 1988 4 1 000多 2 300多 1990 9.8 170.2 1 328.3 2 092.8 1992 13.9 230 1 533.7 2 467.7 13 A.改变了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现状 B.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充分体现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从1988年开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92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22.(2018·商丘三模)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超过日本、西欧的技术,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是继美国、苏联之后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故D项正确。 23.(2018·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调研)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在当时美苏争霸和当时中国国防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两弹一星”不属于“大跃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可知当时我们并不是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已经提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发展国防高科技,故D项错误。 24.(2018·荆门期末)1954年10月14日 13 ,《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这主要揭示了建国初期( ) A.文学领域出现了一股反动逆流 B.文学按照社会主义方向进行改造 C.人民对新文化的追求欲望强烈 D.“百家争鸣”方针得以全面贯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是对“新红学”实质的定义,并不是出现反动逆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新红学’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说明建国初期对文学的认识改造要求其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民对新文化的强烈追求,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5.(2018·保定高三期末)1978年~1989年,停办十年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 A.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答案 B 解析 1968~197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以及“文革”结束但尚未完全拨乱反正的时期,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个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8·娄底高三期末)(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现的。在我国,对待大资产阶级(即对待官僚资本)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则不是采取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地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材料二 1920年11月,人民委员会公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1921年7月,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3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苏俄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上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案 (1)中国举措: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 原因: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同盟军。 苏俄举措:前期,没收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后期,大力发展租让和租借企业,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开办企业,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原因:当时苏俄处于经济、政治危机之中,急需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以巩固统治。 (2)共同点: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分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尊重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言之成理即可) 27.(2018·德州模拟)(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核心到边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体系 ——[英]J.M.罗伯茨《全球史》绘制 材料二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在酝酿战后经济秩序的方案。1943~1944年,英、美经过多次谈判,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1944年7月,英、美等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英美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二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另一举措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和谈判。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从1947年起,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多次多边谈判,重要的有“狄龙回合”“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中①②与③④类国家(地区)之间的地位关系,并分析这一关系的成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两个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建立方式的不同之处,并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特点。(6分) (3)有研究者认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有诸多弊端,但仍有明显的合理性。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6分) 13 答案 (1)关系:①②类国家(地区)处于主导、支配地位,③④类国家(地区)处于从属、附庸地位。成因:近代以来,欧美通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确立了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领先地位;并通过殖民扩张将亚、非、拉美地区卷入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亚、非、拉美地区则普遍科技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2)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通过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通过协商谈判。特点:美国主导;制度化、体系化。 (3)同意。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是建立在当时主要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是当时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这一秩序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其制度化、体系化的特点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一体系之下,战后世界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不同意。理由:这一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美国等西方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这一体系忽视了广大新兴国家的利益,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这一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这一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意或反对均可,但必须说明“理由”。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也可。)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合计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解放前最高年 100 17.8 6.6 - 7.7 13.5 10.5 6.4 11.4 24.4 0.4 1.6 1951年 100 31.6 6.2 1.6 13.9 11.9 7.8 5.1 16.5 2.8 0.1 2.5 1952年 100 34.8 6.9 1.1 13.0 16.5 7.1 5.0 11.5 2.0 0.2 1.9 1953年 100 37.7 6.1 1.2 13.7 18.8 6.7 5.8 6.4 1.8 0.5 1.3 1957年 100 37.0 7.7 1.4 11.1 26.0 4.4 6.5 2.7 1.9 0.7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3 答案 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示例”仅作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