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06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课件专题3 考点3
考点三 鉴赏步骤与答题规范 高考真题寻踪 2013 年各省市考查情况 ( 前文已完整出现的省份试卷不再列举 ) 词 新课标全国卷 Ⅰ [ 宋 ] 陆游 《 鹊桥仙 · 华灯纵博 》 广东卷 [ 宋 ] 张炎 《 鹧鸪天 · 楼上谁将玉笛吹 》 重庆卷 [ 清 ] 钱继章 《 鹧鸪天 · 发短髯长眉有棱 》 湖北卷 [ 宋 ] 欧阳修 《 临江仙 · 记得金銮同唱第 》 湖南卷 [ 宋 ] 贺铸 《 钓船归 · 绿净春深好染衣 》 山水诗 咏物诗 咏史诗 诗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宋 ] 朱熹 《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 其一 )( 七律 )》 大纲卷 [ 唐 ] 杜甫 《 客从 》( 五古 ) 四川卷 [ 宋 ] 苏洵 《 九日和韩魏公 》( 七律 ) 北京卷 [ 唐 ] 李白 《 古风 》( 其十 )( 五古 ) 思乡诗 理趣诗 曲 无 边塞诗 考点思维精髓 演练一:形象类 1 . (2013 · 江西卷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对点精练 【 注 】 ①绍熙三年 ( 壬子 )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 “ 余既 ” 三句出自 《 离骚 》 : “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 (1) 概括 “ 兰 ”“ 蕙 ”“ 菊 ” 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 “ 听我楚狂声 ” 和 “ 富贵非吾事 ” 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指津 】 (1) 概括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概括。分析情感主旨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 兰 ”“ 蕙 ”“ 菊 ” 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 《 爱莲说 》 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2) 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 “ 长恨复长恨 ” 。 “ 听我楚狂声 ” 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 “ 躬耕以食 ” ,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 富贵非吾事 ” 则是出自陶渊明的 《 归去来兮辞 》 中的 “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 。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 “ 富贵非吾愿 ” ,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答案 (1) “ 兰 ”“ 蕙 ”“ 菊 ” 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 《 论语 》 和陶渊明 《 归去来兮辞 》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演练二:语言类 2 . (2013 · 天津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① [ 宋 ] 辛弃疾 白苎 ② 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 ③ 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 注 】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 (zh ù )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 “ 鱼跃龙门 ” 喻指考试得中。 (1) “ 白苎新袍入嫩凉 ” 句中的 “ 嫩 ” 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 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指津 】 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要解释词义;其次,放入原句中结合全词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熟悉豪放派和婉约派作品的风格特点,结合词句理解常用的艺术手法。 (1) “ 嫩 ” 字,是诗人穿上了用白苎织成的布做成的新袍时对初秋天气凉意总结的一个形容词。这个字形象可感地表现出初秋的轻微、新鲜和清爽。 (2) 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 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 词中的 “ 实 ”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 “ 虚 ”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写虚。 答案 (1) 轻微、新鲜、清爽等。 (2)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 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演练三:表达技巧类 3 . (2013 · 安徽卷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 (2) 题。 秋斋独宿 [ 唐 ]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 ① 《 秋斋独宿 》 [ 金 ]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 】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 韦苏州 ” 。 (1)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指津 】 (1)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中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2) 韦诗第一句 “ 皎如烛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 “ 侵残烛 ” 的应是 “ 月 ” ,此句以 “ 晕 ” 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解题步骤为: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表达效果 ( 或表现了何种思想感情 ) 。 答案 (1)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演练四:评价类 4 . (2013 · 江苏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注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 注 】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 说明 “ 山静似太古 ” 一句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 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宋诗钞 》 中说唐庚的诗 “ 芒焰在简淡之中 ” ,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指津 】 分析情感、主旨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体会语句的含意离不开其使用的表达手法,结合表达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1) 首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 “ 太古 ” , “ 太古 ” 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2) 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 “ 眠 ” 字写。 “ 世味 ” 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 “ 簟 ” 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 “ 时光簟已便 ” 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3) 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如 “ 世味 ” 仍时时侵扰, “ 拈笔忘筌 ” 其实是难忘世事。 答案 (1)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技巧强化 鉴赏意象内涵三注意 1 .知晓三种类型。意象含意题有三种类型:一是在意象描写的基础上抒发感情,作者在意象之外议论抒情;二是让意象 “ 含有 ”“ 蕴含 ”“ 寄托 ” 感情,作者把感情寓含在意象之中;三是通过意象营造 “ 意境 ” 或 “ 氛围 ” 。 2 .注意多元取向。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意象承载情感的多元取向。比如 “ 杨柳 ” ,一般是留别的象征,但它有时又能表现其他涵义,比如柔美、灵活等。 3 .综合多种因素。其一,诗歌之外的因素,如作者特点、创作风格、时代背景、注释内容等;其二,诗歌之内的因素,如诗作标题、作者感情、意象特点、主要内容、重点词语、艺术特色等。 鉴赏语言三模板 1 .炼字型:释含义 (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描景象 (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点情境 (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本题即属此类型。 2 .炼句型:第一步:点明哪一诗句 ( 词 ) 在全诗中是关键 ( 如果试题已经点明,这步骤可以省略 ) 。 第二步:简明分析诗句 ( 词 ) 在全诗结构上或在突出诗歌主题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抒发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知道,第二、三步骤内容可以合在一起回答。 3 .语言风格:明特色 (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列例证 ( 用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析感情 ( 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 修辞手法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④组织成文。本诗 ( 或 × 句或 × 联 ) 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 …… ( 该修辞的作用术语 ) 写出了 …… ( 诗句解说 ) ,表达了诗人 …… 的情感。本题可采用这种模式答题。 描写手法答题步骤 (1) 先找准描写的特色 ( 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 。 (2) 后对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 再作用分析。 (4) 组织成文。格式:①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 …… 描写,写出了 …… ( 诗句解说 ) ,烘托了诗人 …… 的感情。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 …… ,这样的描写使景物 …… ( 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 ,同时渲染 …… 的气氛,表达出诗人 …… 的感情。 抒情方式答题步骤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④组织成文。格式:这首诗运用了 …… 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 …… ( 内容 ) ,抒发了 …… 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 …… ( 用术语 ) 。 评价类题目答题要领 1 .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 .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 .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 .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失分探源 易错点一 难以准确把握感情、主旨 【 应对策略 】 1 .理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是 “ 字 ”“ 词 ”“ 句 ”“ 联 ”“ 阕 ”“ 篇 ” 。层次往往对应着感情要点的层次,而感情要点的层次又往往对应着答题要点的数量。 辨症施治 2 .明位置 如尾句 ( 联 ) 一般是全诗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方,抓住了尾句 ( 联 ) 就把握了全诗。如果要分析的是中间句 ( 联 ) ,除要细读该句 ( 联 ) 内部外,还要联系上下句分析。 3 .品关键词 除明显的情感词句外,还要善于找到隐含在描写、叙述语言中的情感词。 易错点二 解题思路闭塞,组织困难 【 应对策略 】 ① 解答 “ 哪些 ” 类的考题,要在诗中寻找具体内容答题。 ②解答 “ 什么 ” 类的考题,应根据题干设问的要求,寻找这个概念在诗中的具体内容。 ③解答 “ 怎样 ” 类的考题,既要考虑内容,又要考虑手法。 ④解答 “ 层次 ” 题,应在时间变化、空间转换、内容特点与写作方法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来分层。 ⑤ 解答 “ 归因 ” 题,应在诗中寻找原因,有时还可以结合作者身世与注释内容进行分析。 ⑥ 解答 “ 变化 ” 题,应细心区分其阶段性,一般要有 “ 开始 ” 状态与 “ 后来 ” 情形。 点击此处进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