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0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哈32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值: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 18 -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D.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 C.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 18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 18 -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 18 -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5.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 - 18 - 6.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门豹治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渐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 - 18 - 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7.对下列句子中()内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豹往到邺,(会)长老 会:会集 B.弟子(趣)之 趣:催促 C.烦三老为入(白)之 白:告诉 D.长吏终听(置)之 置:安置 8. 下列用“/”给文中{ }内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B.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C.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D.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门豹任邺县令,刚到邺县,他就会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 B.西门豹将女巫及弟子等多人投入河中,从此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再也不敢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C.西门豹征发老百姓开挖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老百姓都积极响应,建成了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 - 18 - D.这篇文章写西门豹治邺,写了他破除迷信和兴修水利两件事,刻画出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的形象。 10.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5分) 译文: (2)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咏 田 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农民忍痛割爱:二月还不等养蚕,就预卖新蚕丝;五月始插秧, 就预卖新谷子。 B.首联“二、五”相应,抓住时间的反差;“丝、谷"对举,意象精当;两次言“新”,令人欣喜。 C.三、四句以“眼前疮”喻农民眼下衣食无着的处境,以“心头肉”喻丝、谷等心上之物。 D.最后两句中作者以“绮罗筵”与“逃亡屋”作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 18 - (1)《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诸葛亮无意功名,淡泊名利。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边塞沙漠的黄昏景象。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 ”一句表现了作者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意识流作家,被认为是一位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 ,《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 ),且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小说篇幅较短,描写了 1919年夏季的某一天,达洛卫夫人清晨离家之后在路上及公园的所见所闻,回忆与彼得之间的往事。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错穿插,【对30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15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按人物的思路为线索】,随着人物的意识回忆,不受时空的局限,是地道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式。 《达洛卫夫人》可以看做意识流小说 之作,伍尔夫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矛盾性格等方面可谓 。在情节布局方面,伍尔夫构思精巧,详略得当,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来交代主要人物的出场,采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动,人物与人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巧妙布局,逐步将小说推向高潮,其间加以辛辣的嘲讽,由主要人物的所作所为反映作者的喜恶,在内容、手法、形式方面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创作中结合新与旧,力求 。 14.文中【】内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30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15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以人物的思路为线索。 B.把30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15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按人物的思路为线索。 C.对30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15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按人物的思路的线索。 D.把30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15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以人物的思路为线索。 - 18 -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达洛卫夫人》的出版,标志着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已进入成熟期 B.《达洛卫夫人》的出版,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已进人成熟期的标志 C.出版《达洛卫夫人》,标志着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已进入成熟期 D.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达洛卫夫人》的出版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始作俑者 登峰造极 滚瓜烂熟 推陈出新 B.开山始祖 登峰造极 炉火纯青 推陈出新 C.开山始祖 登堂入室 炉火纯青 除旧布新 D.始作俑者 登堂入室 滚瓜烂熟 除旧布新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处2分 共6分)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________①________。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为优良的保健蔬菜。除食用价值以外,______②______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为有效之利尿药竹笋含脂防、淀粉很少,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___③______ 。 四、写作(5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停课不停学”要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维护广大师生健康安全,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要坚持省级统一部署与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为支持帮助学生学习,教育部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免费提供有关学习资源,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各地要结合本地学习资源,统筹安排,针对不同情况,实事求是,避免“一刀切” - 18 - 。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要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学校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个人实际学习经历,从自身角度阐述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32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选择题(共33分) 1 2 3 4 7 8 9 11 14 15 16 - 18 - 5. (4分) 6. (6分) 10. (1) (5分) (2) (5分) 12. (6分) - 18 - 13.(每空1分,共5分) (1) , (2) , (3) 17.① ② ③ (6分) 18.作文(50分) - 18 - - 18 - - 18 -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详解 1.D 详细解析:因果不当。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从文中第一段“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及后面论述,不能得出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是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这两个原因。 2.C 详细解析:“挑战大于机遇”曲解文意,从原文中间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论述来看,应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得出孰大孰小。 3.B 详细解析:A 项逻辑颠倒,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C 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片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D 项说法绝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 4答案:D。解析:A项正确,对“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的描写,出现在小说开头,从老太婆安抚小孩“娃娃,甭怕”、小孩“迟疑地望着老太婆”等细节,结合后文回忆与部队走散、最终遇着老太婆的情节,可知孩子内心是彷徨不安的。原野的环境衬托他的心理。对“孤冷的月亮”的描写,出现在第三段,孩子当时已经安顿下来,得到老太婆的关爱,文中写到“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可见环境与人物的感受是反衬的关系 B项正确,“红五星”在文中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孩子与百姓交谈,还不敢把红五星的帽子拿出来,表明孩子还心存疑虑;第二次出现,红五星的帽子被连长搜到了,小孩红军身份被曝光,孩子必须面对生死的考验;第三次出现,红五星的帽子在孩子眼中变模糊,“渐渐地高去”,用来红五星象征着红军崇高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并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C项正确,老婆一开始说“你是……嗯,咱知道”,已经表明她了解小孩的身份,把他带回家中后给吃住,后面又在连长面前认小孩为“孙子”,这些都表明她“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为孩子送来吃的、穿的,与他亲切地聊天,在连长面前又“壮着胆子”附和老太婆,为孩子打掩护,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孩子的爱护,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正如孩子所说“红军……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D项错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所以D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5.参考答案:(4分) (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每点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点1分。)(每点2分,共6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 18 - 解析:要阐释标题的内涵,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每点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点1分。) 6.参考答案:(6分) (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每点2分,其中概括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要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7.D 置:放弃 8. B 9.C“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 10.(10分) (1)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2分。“是”“好”“后日”各1分。) (2)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3分。“须臾”“ 状”“若皆罢去归矣”各1分。) 11.B【解析】“令人欣喜”错误,联系全诗来看,应为“令人悲酸(3分) 12.(6分) ①形象地揭示了农民的深重苦难,表达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 ②表达了希望君王能够明察与体恤百姓苦难的良好愿望。 ③在希望之中饱含着失望和愤懑的情绪,委婉地指出了君王昏聩不明,世道不公 13、(5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心远地自偏 14、D 15、A - 18 - 16、B 17、 (6分) (1). 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2). 竹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 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18作文(50分)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