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所谓“谱乃一家之史”。下列制度中,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家谱体现的是血缘联系,所以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宗法制,故答案为B。AD项与血缘没有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虽然在西周时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与血缘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排除。‎ ‎2.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推断 A. 分封制产生于东周 B. 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 C. 分封的核心是土地 D. 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 ‎【答案】C ‎【解析】西周建立后就开始实行分封制,故A错误;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为历代所沿用,故B错误;依据“分土封侯制”可知,分封制关键是分封土地,故C正确;题干“分土封侯制”没有说明诸侯要尽义务,故D错误。‎ ‎3.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治粟内史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答案】D ‎【解析】秦朝负责监察制度的是御史大夫,故D正确;A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属于九卿负责经济的官职;C负责军事。‎ ‎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是:‎ A. 史家的学术观点 B. 民间的传说 C. 出土秦简的记载 D. 《史记》的记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资料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而一手史料可信度最大;而一手史料指的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史家的学术观点属于后人的研究认识,不作为史料,故A项排除;民间的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排除;出土秦简的记载是一手史料,故C项正确;《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但毕竟不是当世人的史料,故D项排除。‎ ‎5.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总体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 ‎④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总体趋势呈现出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中央对于地方的监察和控制,故①②③正确;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故④错误。本题选择B项正确。‎ ‎6.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仅仅是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排除A;材料未涉及对皇权的宗教性描述,无法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国家政事的决策方式,无法体现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C。‎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扩大地方权力 C. 推行郡县制 D. 削弱相权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再对抗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A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削弱地方权力,而不是相权,故D项错误。‎ ‎8.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A. 科举制 B. 监察制 C. 征辟制 D. 九品正中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学识为依据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科举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监察制不属于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征辟制不是以学识和考试为依据,故C项错误;九品正中制以门第为依据选官,故D项错误。故选A。‎ ‎9.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B, C项正确。题干强调节度使削弱中央集权,与加强了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节度使削弱中央集权,与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 “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 丞相制度 B. 察举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内阁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故C项正确,A、B、D都不是监察制度。‎ ‎11.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A. 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B. 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C. 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D. 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侍从、顾问机构故选A项。‎ ‎12.下列人物提出“陶片放逐法”,为雅典民主政治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苏格拉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答案为B;梭伦改革的内容是解负令和按财产划分为四个等级,组成四百人会议等内容,没有“陶片放逐法”,A错误;伯利克里改革主要发放政治津贴和观剧津贴,没有“陶片放逐法”,C错误;苏格拉底主要是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没有提出“陶片放逐法”,D错误。‎ ‎13.依据雅典民主制,以下哪个人具有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 侨居雅典的马其顿人 B. 贵族布拉达斯的儿子(10岁)‎ C. 贵族布拉达斯的妻子 D. 雅典平民克里昴(男,35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公民是指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组成,35岁的男子雅典平民克里昴符合,故答案为D;侨居雅典的马其顿人属于外邦人,贵族布拉达斯的儿子(10岁)还没有成年,贵族布拉达斯的妻子是妇女,都不符合公民的定义,排除ABC。‎ ‎14.罗马帝国虽然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最主要是指 A. 它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B. 它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C. 它最先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 D. 它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答案】D ‎【解析】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罗马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极力维护私有制,最先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的是古雅典,排除了A、B、C三项。本题选择D项。‎ ‎15.《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果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这说明了此规定 A. 表明了罗马法律在当时已经较为合理 B. 体现了奴隶地位的低下 C. 体现了自由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 维护了奴隶的切身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奴隶在古罗马的地位十分低下,在法律地位保护中不享受平等的地位,故B正确;材料体现出法律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故A错误;材料体现奴隶和自由民之间不平等性,故C错误;法律是维护奴隶制阶级利益,故D错误。‎ ‎16.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B. 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 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D. 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答案】A ‎【解析】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确立民主共和制、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体现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由此可知,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故A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扩展不全面,材料还有美国,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故C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一票共和”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并没有走英国政治发展模式,故D错误。‎ ‎17.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答案为D;《权利法案》不属于成文宪法,A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1875年制定的,不是最早的宪法,排除B;德意志帝国宪法是1871年颁布的,不是最早的宪法,C错误。‎ ‎18.以下符合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的特点是 A. 法律至上 B. 分权制衡 C. 军国主义 D. 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的特点是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为日后德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埋下了隐患,C为正确答案;法律至上和分权制衡不是德意志帝国的特点,AB错误;人文精神是起源于古希腊智者运动,在文艺复兴中得到发展,不是德意志帝国的特点,D错误。‎ ‎19.1875年,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法国为共和政体。宪法规定总统 A. 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B. 可连选连任,无任期限制 C. 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D. 由选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 ‎【答案】A ‎【解析】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故A正确;法国总统任期7年,故B错误;C是英国首相;法国总统布什选民选出,故D错误。‎ ‎20.关于德国1871年宪法与法国1875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国宪法规定总统权力很大,参议院和众议院权力很小 B. 德国宪法巩固了统一的成果,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 C. 德国宪法是“新瓶装旧酒”,是历史的退步 D. 德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是立法机构,权力很大 ‎【答案】B ‎【解析】1871年德意志宪法巩固了统一的成果,1875年第三共和国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B项表述正确;法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和议会的权力都很大,A错误;德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C错误;德国帝国议会权力很小,立法权由联邦议会掌握,D错误。‎ ‎21.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下列文献与政体对应正确的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联邦共和制 B. 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C. 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共和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课本基本知识即可作答,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是议会共和制,故选C。‎ ‎22.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 要求中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 要求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 C. 打开中国的市场 D. 把中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答案】C ‎【解析】根据“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故C正确;AB均从属于C,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23.鸦片战争爆发前,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睁不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源于清朝的 A. 闭关锁国政策 B. 天朝上国思想 C. 君主专制统治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材料“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反映了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联系知识可知,当时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天朝上国、藐视一切的思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专制统治的内容,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24.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英国凭借特权可以享受这一待遇。英国享受的特权是指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协定关税 D. 在通商口岸租赁房屋 ‎【答案】A ‎【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以后若有新恩施及他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也就是其他国家如果从中国获取其他侵略权益,英国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可以同时享有,所以题干中的A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是关于司法方面的权利,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D 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5. 第二资鸦片战争前,外国商品没有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在于 A. 开放口岸太少 B. 中国人不习惯用洋货 C.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进入通商口岸,但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一时还无法打开中国市场,但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商品市场才一步步打开,最终被卷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所以答案选D,A开放口岸的多少与商品是否畅销并无直接关系, B C两项是导致外国商品滞销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26.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清政府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C.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D. 签订条约增开了天津等11处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发动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近代化的表现,这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答案为B;鸦片贸易合法化不是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角度,A错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开始了,C错误;D从列强侵略中国的角度来分析的,不是从近代化角度,排除。‎ ‎27.两次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根本上取决于 A. 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B. 外交上是否有同盟军 C. 人民群众是否进行斗争 D. 交战双方的作战方针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社会制度的较量,英法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属于封建主义制度,先进制度战胜旧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故A正确;B、C和D均不是根本的原因,排除。‎ ‎28.“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A.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 B.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 鸦片战争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导致运动爆发 D. 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影响下发生的,属于鸦片战争激化中国社会矛盾导致运动爆发,答案为C;太平天国运动是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不是以反对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的,AB错误;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历史潮流,D错误。‎ ‎29. 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旧式运动新特点的特点,这表现在 A. 利用宗教形式发动起义 B. 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 C.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具有旧式运动新特点”,是指太平天国运动除了同旧式农民战争一样反对封建统治之外,后期还颁布了《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选D。‎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但它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从而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30.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其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发展工商业 C. 建立民主政治 D. 兴办学校教育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众是以农民为主的,其最主要的愿望是获得土地,因此太平天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对民众最有吸引力,故A项正确;发展工商业、建立民主政治和兴办学校教育具有激进的特征,但对民众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故BCD错误。‎ ‎3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 B. 开放重庆等新的通商口岸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答案】C ‎【解析】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割地、开放港口和赔款不是最有利于列强对华侵略扩张的条款,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32.义和团拆毁天津杨村铁路的行为属于 A. 阻止了八国联军侵华 B. 是盲目排外的行为 ‎ C.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D. 是战争形势的需要 ‎【答案】D ‎【解析】义和团拆毁铁路切断了联军的交通与通信,说明是出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答案为D;AC都不符合史实,排除;义和团有盲目排外的思想,但是根据史实可知拆毁杨村铁路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为了阻断八国联军军事进攻,B错误。‎ ‎33. 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市场而发动 B. 侵略者都曾进犯过京津地区 C. 战争期间都烧杀抢掠,犯下了滔滔罪行 D. 战后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不是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而是要扩大资本市场与侵略的权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34.“各使馆境界……并由使馆独自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使馆)亦可自行防守。”这一严重践踏中国主权、深深刺痛中国人的侵略条款,出自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二十一条” D. 《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因为义和团运动冲击使馆区,因此列强在签订《辛丑条约》时规定,列强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而且派兵防守,答案为B;根据所学可知ACD中均没有这一条款,排除。‎ ‎35.《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 A. 使中国完全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使中国的各项主权都遭受到完全破坏 C. 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一事件标志着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A属于经济方面影响;B中各项主权说法绝对;D是“门户开放”的影响。‎ 点睛: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材料一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简述其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军机处”何时设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中国古代符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演变趋势的其它措施。‎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时间:隋唐。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时间:清雍正年间;标志:中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措施:秦:三公九卿制;汉:设立中朝;宋:二府三司制;明:废丞相;明:设立内阁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皇帝下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得到答案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所学从相互牵制,提高办事效率,标志相权的分散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中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是君权与相权矛盾及君主专制强化。联系史实找出君权加强与相权的削弱进行解答。主要表现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制度、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使英国王权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美国改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列举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1)变化:王权地位下降,受到制约。‎ ‎(2)原因:松散的邦联难以应对危机;原则: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解析】(1)根据材料一“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结合所学可知王权受到议会的制约,地位下降。‎ ‎(2)原因:原来实行的邦联制度由于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导致没有经济大权,无法应对各种危机,因此实行联邦制。原则: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的原则是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38.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场战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1)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敌强我弱;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清朝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社会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解析】(1)根据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可知为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根据材料“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敌强我弱;根据材料“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可知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清朝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根据材料“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得出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具体从甲午战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救亡运动,激发政治变革思潮等方面来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