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

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课标提示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考点一 宋明理学 考点二 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佛教 ②“三教合归儒” ③佛道 ④天理 ⑤“格物致知” ⑥“三纲五常” ⑦“存天理,灭人欲” ⑧统治阶级 ⑨官方哲学 ⑩《四书章句集注》 ⑪“心” ⑫反省内心 ⑬“致良知” ⑭“知行合一” ⑮伦理道德 考点二 ①孔子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君主专制 ④“天下为主,君为客” ⑤经世致用 ⑥实践 ⑦物质 ⑧辩证法 ⑨传统文化 ‎[巧学妙用]‎ 易错易误——“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图表证史——理学对人性的扼杀 历代节妇烈女人数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 构图解史——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构图解史——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图示解史——明清之际的活跃思想 考法1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考题1】 (2017·四川乐山调研)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 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 答案 A ‎『』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读书……‎ 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体现了发明本心,认为读书不看“意旨”只是“儿童之学”,因此两者的根本分歧是明“理”的方法。‎ ‎『』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性 ‎(1)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伦理道德。‎ ‎(3)本质: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考法2 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考题2】 (2017·广东广州模拟)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答案 D ‎『』 王阳明强调“学贵得之于心”,李贽强调“是非标准不因孔子而定”,两者都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一种反思,存在一种共性。李贽并未反对孔子的思想而是反对人们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B项表述不准确。‎ ‎『』 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考法3 宋明理学的兴起 史料一 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 ‎ ‎(1)史料一论述了理学的兴起及基本主张。根据史料一,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并分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提示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史料二阐述了王阳明对山间花树所存在的看法。根据史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提示 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 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 根据史料一“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可根据所学回答理学产生的条件。根据史料二“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所谓“时代价值”即回答心学的历史影响。‎ ‎『』 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 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一统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倡儒学道统,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考法4 对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认识 史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 史料认为明末清初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 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解读上述史料。‎ 提示 (1)评价: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它没有上升到批判封建制度的高度,也没有提出对新社会的构想,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只能以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2)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 ‎『』 回答有关解读历史史料的试题,首先明确史料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观点是什么,然后以此观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基本过程以及历史影响等。如本题的主旨是明清早期启蒙思想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究其原因可从当时明清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归纳。‎ ‎『』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及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1)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②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在专制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1.(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而发生地位的升降,体现儒学政治地位的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错误;唐武宗大规模“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答案 C ‎2.(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3.(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 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正统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 C ‎4.(2012·课标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都应有益于百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都应心底端正,诚心诚意。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属于现象。‎ 答案 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