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02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厦门双十中学髙二(下)2018-2019学年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单项选择題。(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部分人群的世界观 A. 对世界的认识是合理的 B. 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 C. 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 D. 在根本方向上是错误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根据图中部分人的行为可看出他们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他们的观点是不合理的,在根本方向上是错误观点,D项正确,A、C项错误;世界观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B项错误。故本题选D。 2.伟大的科学巨人斯蒂芬·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斯蒂芬·霍金的世界观相一致的有 ①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④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霍金认为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这表明霍金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是指道是具体事物的道,没有具体事物也就没有抽象的道理,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①正确;“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意为道非平常之“物”,它作为形上本体,既独立于万物又内在于万物并超越万物、存在于相对并超越相对而走向绝对、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而其本身却无复根据。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②不符合题意,排除;“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精神比形体更根本,把虚无的“道”说成世界的本源,是一种唯心世界观,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意思是指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性的,属唯物主义观点,④正确。故本题选C。 3.培根认为,人的认识其实是一种反映活动,这种反映好比照镜子,镜子里面的成像与镜子外面的实物高度相似,他说:“存在的真实与认知的真实是同一的,他们的差别没有比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来得更大。”由此可见,培根的这一观点 ①没有完全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②包涵有唯物主义的思想 ③强调思维与存在都是世界的本原 ④是对主观唯心主义的诠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存在的真实与认知的真实是同一的”,培根认为思维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这是正确的。但培根将思维对存在的反映与镜子成像等同起来,没有看到二者的本质区别,具有不合理性。因此,培根的这一观点包涵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没有完全正确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①②正确,④错误;强调思维与存在都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二元论”,其本质仍是唯心主义,这不符合培根的这一观点,③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4.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问世以来,通过20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鼓舞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这说明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②真正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④真正的哲学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如实反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问世以来,通过20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鼓舞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这说明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人民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①③适合题意,排除②;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5.考古学家在远古人类的墓葬中发现了粟,还有猪的獠牙、下领骨、蹄子等,从墓葬中人的骨架可以推断当时人类的身高。专家认为当时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人们开始饲养家畜,主要养猪,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和稳定。材料中的考古发现 ①佐证了人类社会物质性 ②表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从一个角度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④表明人与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题目中,考古学家在远古人类的墓葬中发现了粟,还有猪的獠牙、下领骨以及人的骨架等,由此推断当时人们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并且开始饲养家畜,这佐证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一个角度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①③选项入选。②④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选A。 6.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 ①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③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④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故①错误;信息是物质的,是客观的,独立于意识,但不是独立于物质的第三种存在状态,故③错误;材料强调,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可见,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故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关于“意识”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 警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意识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界 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具体物质形态的变化,它借助于实践这一环节促使事物的变化。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指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世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意识具有独立性 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意识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等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7.王勃《滕王阁诗》中写道:“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从哲学上看,上述诗句 ①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 ③认为事物的绝对运动离不开人们的主观感受 ④从历史的视角看物换星移,认为运动是永恒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哲学上看,王勃的诗句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从历史的视角看物换星移,认为运动是永恒的,①④项符合题意;诗中“闲云潭影”、阁、长江等都是相对静止的事物,王勃的诗句并没有否定静止的存在,②项与题意不符;王勃认为事物运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相对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由此可见,相对主义 ①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②容易陷于不可知论的泥潭 ③认为静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运动 ④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③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排除①;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②④适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③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9.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 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 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答案】C 【解析】 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B选项强调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排除;D选项是物质的定义,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学习意识的能动性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1)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2)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将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穷尽。” (3)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10.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叫做“玫瑰果神经元”的新型人类脑细胞,这种脑细胞只会和一类特殊的细胞相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细胞从来没有在小鼠或者其他实验室动物中被发现过,这一发现或许是揭开为什么人类大脑如此与众不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材料表明 ①意识的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②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意识的具体内容由人脑产生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种细胞从来没有在小鼠或者其他实验室动物中被发现过,这一发现或许是揭开为什么人类大脑如此与众不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表明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故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而非大脑;④错误,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如果不经过实践,客观对象不作用于人脑是不会产生意识的。故本题答案为B。 11.近期以科幻为主题的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它们用全然虚构的未来世界呈现出关于公平、自由、团结、平等、和平等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深层的真实性绝不逊于现实意识题材作品,加之可以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由此可见 ①科幻作品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科幻作品更能生动表达人的真实情感 ③文艺作品的虚构应服务于“真实”的表达 ④成功的科幻作品是虚构与真实的有机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玄幻作品用虚构的魔法世界呈现出真实的人生体验,这体现了玄幻作品是虚构与真实的统一,是服务于“真实”的表达,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玄幻作品属于意识范畴的,意识对客观存在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②说法太绝对,夸大了玄幻作品的功能。所以本题选D。 12.几十年前,有一句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早一晚的变化 A. 启示我们要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 C. 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D. 说明人们根据气候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耕种规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的相关知识。几十年前,“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的谚语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而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这一早一晚的变化表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B项正确;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项中的“客观与主观”说法错误,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项中的“源于……认识不断深化”说法错误,排除;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项中的“改变了……规律”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13.2018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智者顺时而谋”,指明了亚太乃至世界的发展方向。“智者顺时而谋”启示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要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 ②尊重客观规律,循规蹈矩 ③发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④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突破客观规律限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智者顺时而谋”意思是做事应当顺应时局形势,启示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审时度势,把握历史发展趋势,自觉选择有利的形势条件,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尊重客观规律,循规蹈矩也未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意识的主动创造性,突破客观规律表述错误,④排除。故选B。 【点睛】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它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如宗教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做出的错误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也有两个方面,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14.天猫精灵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款AI智能产品,它能够听懂中文普通话语音指令,目前可实现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购物、手机充值、叫外卖、音频音乐播放等功能,依靠阿里云的机器学习技术和计算能力,它能够不断进化成长,了解使用者的喜好和习惯,成为人类智能助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天猫精灵”是具备了能动性的人工制造物 ②“天猫精灵”日益成为当今和未来改造世界活动的主体 ③“天猫精灵”的诞生进一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天猫精灵”是对人的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天猫精灵”是具备了能动性的人工制造物中“能动性”说法错误,人才有能动性,故①不选。改造世界活动的主体是人,不是“天猫精灵”,故②的说法错误;“天猫精灵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款AI智能产品,它能够听懂中文普通话语音指令,目前可实现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购物、手机充值、叫外卖、音频育乐播放等功能”,说明了“天猫精灵”的诞生进步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符合题意。“依靠阿里云的机器学习技术和计算能力,它能够不断进化成长,了解使用者的喜好和习惯,成为人类智能助手”,体现了“天猫精灵”是对人的意识话动思维活动的模拟,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A. 认识的重要来源 B. 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类认识的目的 D. 检验认识的标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科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适合题意;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 正如当初无人能预测1450 年的印刷术、1750 年的蒸汽机、1950 年的晶体管会带来何等影响,而今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 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这说明 A.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D. 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答案】C 【解析】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我们仍然无法预测3D 打印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如何改变世界,是因为实践还没有进展到那一步,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 17.2019年1月15日,首次在月球开展生物生长试验的科研团队宣布,人类在月球上种植的第一株植物发出嫩芽。这次科普载荷主要是探索微重力与低重力生长的规律,为将来建立太空基地生存打基础。这说明 ①经科学研究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联系的产物,具有客观性 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④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类在月球上种植的第一株植物发出嫩芽。这次科普载荷主要是探索微重力与低重力生长的规律,为将来建立太空基地生存打基础。这说明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而不是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的产物,具有客观性;,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8. 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 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 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 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照相机和画家的笔,都充分说明认识的发展与认识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至于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显著,无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事物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因此本题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19.某作家说,一些所谓“心灵鸡汤”并不接近生活真相,不但没有养分甚至还有害。因为生活是庞大复杂的,靑少年如果真正相信一句看起来很精致的话,并用它去解读自己尚未开启的人生的时候就会放弃探索生命这复杂事物的可能性。对上述观点解读合理的是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生活真相的揭示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亲身参与生活实践所获得的感悟比间接经验更具有真理性 ③感悟人生意义有赖于对庞大而复杂生命历程的不懈探索 ④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生活是庞大复杂的,靑少年如果真正相信一句看起来很精致的话,并用它去解读自己尚未开启的人生的时候,就会放弃探索生命这复杂事物的可能性。说明感悟人生意义有赖于对庞大而复杂生命历程的不懈探索,③项符合题意;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不能只相信一句看起来很精致的话,而应该真正去探索生命,说明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④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们认识的主体差异性,①项不合题意;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不是真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具有真理性,②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点睛】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20.向日葵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向日葵喜欢阳光。但科学研究发现,在向曰葵花盘和茎的结合处含有一种厌光性极强的生长素,所以每当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花盘和茎的结合处自然会躲到背光的一面,看起来花盘正面就总是向着太阳了。由此可见 ①对任何真理的追求都需要一个过程 ②真理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只有实践才能剔除真理中的谬误成分 ④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科学家通过对向日葵的研究揭开了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谜底,由此可见,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任何真理的追求都需要一个过程,①④项符合题意;②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但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中并不包含谬误的成份,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1.漫画(如图)《对世界的认识》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局限性 ②对世界的认识因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③观念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凭借内心想法衡量事物不一定可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漫画类客观题。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对漫画进行充分解读,结合选项正确作答。①选项表述本身错误。②选项与漫画主旨不符。井底之蛙自己认为“天”就如“井口”般大小,于是也就想当然的去教别人,这说明了观念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凭借内心想法衡量事物不一定可靠。③④入选。选D。 2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①选项表述错误,认识的真理性不会因为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选项错误,真理是具体的,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不管最近25年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说明了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③入选。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了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④入选。选D。 23.建国70年以来,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基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由此可见 1949-1952 过渡时期的“政府与市场的并存” 1953-1978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对市场的侵蚀” 1978-1992 探索时期的“计划为主与市场为辅” 1992年至今 新时期“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①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在认识过程中真理是能被不断推翻和超越的 ③认识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和推动的 ④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长期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进,而不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故①错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不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故②错误;从题干可以看出,建国70 年以来,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发展,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作出了不同的调整,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认识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和推动的,复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故③④正确。故选D。 24.北极地区发生了被称为“尤娜谜”的气候变化。气象学界通常认为“尤娜谜”与北极大气环流有关,是气候变化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气候系统中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北极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说明 A.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B.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C. 主观随意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D.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极地区发生了被称为“尤娜谜”的气候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气候系统中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北极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说明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D正确且符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A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B错误;主观随意并不能否认联系的普遍性,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018年10月23日,“桥梁珠峰”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请回答下列小题。 25.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建设中造桥、填海、造人工岛、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生态等各种难题,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体现了 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能够推动新探索 ④创新意识的发展程度决定人类实践发展水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6. 解偶联蛋白1(UCP1)基因可以预防饮食引起的肥胖,在猪的体内曾经存在过解偶联蛋白基因,但猪的祖先在进化中把这个基因弄丢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向猪胎儿的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组中内插入这种基因,减少猪脂肪沉积,增加瘦肉率,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猪。材料说明: ①人们能够认识基因的属性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②人们可以改变基因的原有属性,培育新的健康猪 ③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④与自在事物相比,人为事物的联系更能促进事物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5. A 26. B 【解析】 此题以我国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与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在建设中克服了土质、天气、生态等各种难题,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港珠澳大桥的整个修建过程表明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能够推动新探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①③正确;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建联系,②中的“根据自身需要”说法错误,排除;创新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人类实践发展水平的提高,但不起决定作用,④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主观能动性、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解偶联蛋白1(UCP1)基因可以预防饮食引起的肥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向猪胎儿的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组中内插入这种基因,减少猪脂肪沉积,增加瘦肉率,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猪。这表明人们能够认识基因的属性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同时表明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①③正确;物质决定意识,基因的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中的“改变基因的原有属性”说法错误,排除;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事物的联系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可能会阻碍事物的发展,④中的“更能促进事物发展”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7.漫画《“公平”测试》启示我们,要做到真正的公平必须 ①承认认联系的普遍性,将所有事物联系在一起 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切忌凭主观随意看问题 ③承认联系的多样性,分析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 ④承认联系的整体性,把握系统结构的有序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漫画《“公平”测试》中的主人公不去分析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主观随意的选择测试内容——看谁先爬上那棵大树,还美其名曰“公平”测试。这启示我们要做到真正的公平必须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分析事物存在的各种条件,切忌凭主观随意看问题,②③正确;联系具有普遍性,同时联系还具有条件性,并不是任何事间都有联系,①中的“将所有事物联系在一起”说法错误,排除;漫画寓意未涉及系统优化的相关内容,④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28.诺贝尔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对个体来说正确的事,对总体而言未必正确。比如一家企业通过低价策略能实现盈利,但若所有企业一起打“价格战”,最终大家都没钱赚。这就是所谓的“合成谬误”。避免“合成谬误” ①需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②不能忽视整体对局部的制约作用 ③要充分发挥局部作用,推动整体发展 ④要坚持创新性思维,摒弃经验思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合成谬误” 是由于群体都采用同一策略而造成个体全都受损,强调在整体中事件走向反面可能性,为了避免“合成谬误”需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能忽视整体对局部的制约作用,①②正确;材料未涉及要充分发挥局部作用,推动整体发展,③排除;“摒弃经验思维”说法错误;④排除。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①.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②运用“比较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以确定正确选项。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29.实体经济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其哲学依据是 A. 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B.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 C.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不同,要严格区分整体与部分 D.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实体经济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哲学依据在于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B表述错误,在系统优化的情况下,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表述错误,整体和部分地位不同,整体是主导地位。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部分。故选A。 【点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居于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现推动整体的发展。 30.据传,某人遇到豆腐滞销,因怕豆腐变坏,血本无归,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盐、香料,置于坛中,并封其口,以为这样便可造出腐乳来。谁知过了一些日子打开坛口,腐乳没做出来,豆腐臭气熏天。试尝之,其味鲜美。遂将此臭豆腐试销,竟获得顾客好评,臭豆腐从此流传开来。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从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之中把握事物 ②大胆利用和借助美好愿望直接创造出新事物 ③敢于颠覆传统,推动新事物不断成长和壮大 ④联系是多样的,要善于把握和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说明了臭豆腐的来源,体现了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是从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之中把握事物的表现,尊重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选B。②错误,人们不能直接创造新的事物,要通过实践;③错误,创新是一种辩证的否定,而不是全面颠覆传统。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31.有研究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发芽率高达80%。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就难以发芽。材料表明 A. 人为事物联系是主观的 B.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D. 新事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答案】C 【解析】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A项错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是材料所强调的,B项不选;“如果没有光线的刺激,就难以发芽”这表明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C项正确;“新事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是强调其发展的内因,而材料是强调事物发展的外因——光线刺激,D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点睛】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联系,但可以在事物联系的基础上,改变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2.1948年秋天,瑞士工程师梅斯特拉尔到森林里打猎,回来时发现衣服和猎犬身上粘了很多芒刺。经过观察发现,是芒刺上的小“倒钩”让它结结实实的粘在织物和动物毛上。受此启发,他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搭扣——“粘扣”。这一发明告诉我们 A. 创新型思维是发明创造成功的前提基础 B. 偶然联系是发明创造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C. 通过发明创造构建的事物联系是主观的 D. 发明创造需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D 【解析】 瑞士工程师梅斯特拉尔到森林里打猎,回来时发现衣服和猎犬身上粘了很多芒刺。经过观察发现,是芒刺上的小“倒钩”让它结结实实的粘在织物和动物毛上。受此启发,他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搭扣——“粘扣”。这一发明告诉我们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D适合题意;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A是错误的;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是错误的。 33.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为此毛泽东撰文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会取得胜利。中国革命之所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 中国革命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认识要经历不断发展的过程 C. 中国革命的发展只有在经历曲折之后才有光明的前途 D. 中国革命符合社会进步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答案】D 【解析】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它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中国革命之所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中国革命符合社会进步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D适合题意;A、B不适合题意;C说法过于绝对。 34. 现代只能通讯工具方便使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交流,可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们相聚时的无语和隔膜。于是,有人感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这告诉我们 A. 对事物 的价值要具体分析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C. 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现代智能通讯工具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这告诉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故选A;B、C、D都是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 【考点定位】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9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个大题,共计49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近出坚实一步: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出台至今,已进行过七次修改。此次修改不仅体现出了我国居民收入变化,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调整优化了税率结构,还实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考虑到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更符合个税基本原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结合材料,分析此次个人所得税扣改革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原有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税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有必要进行调整。②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既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发挥正确主观能动性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此次个人所得税扣改革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体现出了我国居民收入变化”“考虑到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信息分别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体现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体现说明类材料题主要依据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问题思考,考查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与整体认知。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设问方式多以“体现”“表明”“说明”“蕴含”等关键词句出现。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体现的政治知识是”“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知识”“体现的哲学原理是”“说明上述做法的合理性”“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设问中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2.解题规律 “体现”类设问的具体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是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哲学或政治、文化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 二是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 三是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体现”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此类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归知识、材料归材料,知识和材料没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需引起重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的罗俊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历经30多年,精心研发高端精密仪器,通过创新两个实验设计,进行了无数次实验,对万有引力常量(G值)作出了目前为止最精确的测量,刷新了实验測量万有引力常数的精确度纪录。新的测量对于宇宙研究、地球科学或任何以某种方式依赖引力的科学及地质勘探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但科学家指出“G值仍然是一个谜,G值的測量只有更精确,没有最精确,所以此次新的G測量值并不是G值的最终结论”。该研究团队成员也认为:“两种方法获得的万有引力常数仍有一些偏差引力常数G的真值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未知的,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开展研究。”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我国科研团队刷新实验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精确度记录的原因。 【答案】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宇宙研究、地质勘探等对万有引力常数精确度要求的提高推动我国科研团队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高端精密仪器的硏发为实现万有引力常数更精确测量提供了条件。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科研团队在无数次实验中增强了自身能力,进而实现了万有引力常数的更精确测量。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华中科技大学的罗俊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刷新了实验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的精确度纪录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我国科研团队刷新实验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精确度记录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分别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作;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原因”类问答题高考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简要说明理由”等。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解题规律 解答此类试题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1)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 (2)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的重视。 (3)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4)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不要只盯问题内容而忽视了对主体的分析,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不全的。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宏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同时详细阐述了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并特别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加以强调,指明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凸显对其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这“五大体系”系统界定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既有思想基价值追求,又有目标责任、制度保障,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充实、落到实处,必将支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知识,分析说明“新对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理由。 【答案】①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站在了美丽中国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统筹考虑,形成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完整准确的认识。 ②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所包含的“五大体系”系统界定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充实、落到实处。 ③遵循系统的有序性,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特别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加以强调,凸显其引领作用。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基本框架中既有思想基础、价值追求,又有目标责任、制度保障,相辅相成,更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分析说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理由。 从材料可以看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站在了美丽中国建设全局的高度来统筹考虑,形成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完整准确的认识。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所包含的“五大体系”系统界定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充实、落到实处。特别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加以强调,凸显其引领作用。其基本框架中既有思想基础、价值追求,又有目标责任、制度保障,相辅相成,更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从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遵循系统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等方面,分析说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理由。 【点睛】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8.阅读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26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髙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十五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历经“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三个阶段,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开辟了绿色农产品经营、手工艺品等绿色产此,造就了“精品村”“美丽庭院”等万千美丽乡村,使万千乡村村庄活力得到进发,村民收入持续增长,美丽业态蓬勃发展,带动了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2018年浙江继续积极行动,提出力争到2035年,美丽浙江全面建成,生态环境面貌根本改观,人民对优美生态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的远最目梂,全面开启新时代“美丽浙江”发展新征程。 结合材料,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分析说明浙江省是如何建设“美丽浙江”的。 【答案】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重视量的积累,久久为功,分阶段持续推进“千万工程”。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浙江省通过实施“千万工程”,贯彻新理念,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带动了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③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浙江省在“千万工程”己取得臣大成绩的基础上,继续积极行动,提出新时代的新目标,开启新征程。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髙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分析说明浙江省是如何建设‘美丽浙江’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事物发展的状态”的知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注意从哲学角度回答措施类试题时,理论分析必须突出方法论要求。然后结合材料中浙江省打造“美丽浙江”的具体举措分别从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在新质的基础上促成新的量变和质变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