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01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的环节 B.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C.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可使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C.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D.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数量增加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C.肾脏病变,滤过能力下降,导致尿毒症 D.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5.图一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图二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图一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图二中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指针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图二中表示的突触类型为轴突→细胞体突触 6.下丘脑在人体的稳态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因而能够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D.如果破坏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这说明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7.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8.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小部分变成热能散失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10.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C.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1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疫苗的安全问题,接种疫苗可以治疗疾病 C.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因为膜表面无糖蛋白,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载体蛋白不同 12.如图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疫苗不同 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 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13.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1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 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 15.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16.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IAA和GA同时存在对细胞分裂有增效作用 B. 图可为除去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提供理论依据 C. 图中幼根a、b侧生长素浓度分别在曲线C、F点对应浓度 D. 图中侧芽b和顶芽a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D点对应浓度 18.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及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也应该是促进作用 C.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D.赤霉素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 19.某农场面积12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00只,发现其中有5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5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 20.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正确的分析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2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λ参数,可实现人口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B.群落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样方法,不用标志重捕法 D.捕食者的存在可定向改变被捕食者的某些基因频率 23.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4.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答案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间互助 A ③ ⑤ ② ⑤ ④ ﹣ ﹣ B ② ④ ③ ﹣ ⑤ ① ﹣ C ② ④ ① ﹣ ⑤ ﹣ ③ D ② ④ ① ﹣ ⑤ ③ ﹣ A.A B.B C.C D.D 2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前一阶段优势物种就会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28.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29.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a代表胰高血糖素,b代表胰岛素 B.若X表示酶的活性,则a代表pH值大于7,b代表pH值小于7 C.若X表示初级消费者,则a代表生产者增多,b代表次级消费者增多 D.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a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代表甲状腺激素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3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变化为:膜内 ;膜外 . (2)图2中的1表示 ,1中物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 .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 (4)缩手反射属于 ,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32.如图表示通常情况下,神经﹣体液调节靶细胞生理活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a某一位点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的产生与 的内流有关,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 ,于是可产生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电荷流动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的. (2)图中内分泌腺若为甲状腺,A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f表示的调节机制为 . (3)C和D都是激素的受体,它们的成分中含有糖类的是 (4)一般情况下“刺激X”是 ;激素E通过与受体D结合后引起的主要代谢反应是 .图中细胞不可能是肌细胞,理由是肌细胞无胰高血糖激素受体. 33.如图为男性性激素﹣﹣睾酮(T)的调节机制.注: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T(睾酮) (1)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了性激素的 调节,过程④说明性激素也存在 调节. (2)图中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所在位置,并与靶细胞的 结合,完成信息传递后,这些激素就被 ,因而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3)有研究表明吸食某些毒品(如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于是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表所示. 组别 平均年龄 (岁) 吸毒史 (年) 吸毒量 (g/d) LH (mlu/mL) FSH (mlu/mL) T (mlu/mL) 健康者(30人) 32 ﹣ ﹣ 4.65 6.3 6.51 吸毒者(30人) 32 平均4 平均1.5 1.44 2.86 4.08 ①据表可知,吸毒者在图中会减弱的过程是 (填序号). ②为了确定吸毒者T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可将体内 的量补充到健康者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 的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③ 吸毒者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儿、怪胎,可能的原因是毒品容易引起睾丸中精子形成的 过程异常. ④调查发现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使位于下丘脑的 受损. 34.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1﹣4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图丁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 方式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 ,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图甲幼苗横放后,1、2处生长素浓度变化为图 (填“乙”或“丙”)对应的曲线,根的向地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特点. (3)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4)从图丁曲线分析, 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 . (5)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35.某调查小组在对某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回答: ( 1 )图1为调查获得的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该野外调查小组采取的研究方法叫做 ,应采用 的统计方法统计物种的丰富度.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 (2)图2可以看出F种树表现出 分布. (3)图甲表示某岛屿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兔进入该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岛的生物除了图甲出现的以外还必须有 ,昆虫与鼠之间属于 关系. ②图乙中,若在a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第二次捕获了80只,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 .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野兔易被鼬捕食).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 (偏高、偏低、不变).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学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的环节 B.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C.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可使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B正确; C、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最终可使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A. 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C.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D.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数量增加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本身存在着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使用杀虫剂后,杀虫剂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据有不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将定,经过长期的选择作用,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不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杀虫剂的效果降低. 【解答】解:A、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杀虫剂使用后,对抗药性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 B、杀虫剂选择具有抗药性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B错误; C、抗药性强的个体产生的后代可能含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弱的个体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不具有抗药性个体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导致抗药性个体数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稳定,A错误;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CO3/NaHCO3构成的缓冲体系,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成分和理化性质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细胞内液中K+含量高,细胞外液中Na+含量高,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造成的,故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C.肾脏病变,滤过能力下降,导致尿毒症 D.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A正确; B、腹泻会造成体液中水分的丢失,但不会造成蛋白质的大量丢失,B错误; C、肾脏病变,滤过能力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尿毒症,C正确; D、血液中钙盐过高会导致肌无力,D正确. 故选:B. 5.图一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图二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图一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图二中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指针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图二中表示的突触类型为轴突→细胞体突触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图一中a是突触前神经元,b是突触后神经元,①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①②③构成突触;图二中A是后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是突触前神经元;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信号的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在图一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以神经递质传递兴奋,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所以信息传递需要能量,A正确; B、①中内容物即神经递质使b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所以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图二中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乙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C错误; D、图二中表示的突触类型为轴突→细胞体突触,即突触后膜为细胞体膜,D正确. 故选:C. 6.下丘脑在人体的稳态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因而能够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D.如果破坏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这说明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血糖相对恒定调节机制: (1)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 (2)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2、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机构除有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外,还有控制产热和散热功能的中枢.同时下丘脑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调节水平衡. 【解答】解: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不能感受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A错误; 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素,使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 D、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破坏哺乳动物的下丘脑后,体温不能保持恒定.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机构除有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外,还有控制产热和散热功能的中枢,D正确. 故选:A. 7.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①促进生长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A正确;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例如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例如甲状腺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8.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 【解答】解:A、本题需要设计实验排除溶剂的作用,故A错误;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不能本题实验形成对照,故B错误; C、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故C正确; D、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而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激素,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小部分变成热能散失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热量来源:有机物氧化分解放能. 3.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4.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解答】解:A、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A正确; B、体温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部分,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B正确; C、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能以维持体温,小部分形成ATP,C错误; D、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D正确. 故选:C. 10.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C.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运输到垂体后叶暂时储存,当机体渗透压升高时,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以维持机体的渗透压. 【解答】解:据图分析,机体渗透压升高时,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会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B对水分的重吸收,使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可以传递至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 故选:B. 1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疫苗的安全问题,接种疫苗可以治疗疾病 C.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因为膜表面无糖蛋白,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载体蛋白不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 【解答】解:A、吞噬细胞在吞噬外来细菌时不需要抗体参与,A错误; B、接种疫苗只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而不能治疗疾病,B错误; C、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因为细胞膜表面没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糖蛋白,每个动物细胞的外表面都有糖蛋白,D错误. 故选:C. 12.如图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疫苗不同 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 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用于病原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胞沉淀,进而将抗原清除.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可以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值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一过程为二次免疫过程. 2、据图分析:abc时间是两次注射同一疫苗,体内的抗体变化图,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 【解答】解:A、据图分析,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所以两条曲线不连续,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应答,B错误; C、抗原不同,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了不同的mRNA和蛋白质,C正确; D、据图可知,甲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乙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 故选:B. 13.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 【解答】解:A、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故A错;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故B对;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故C错; D、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故D错. 故选B. 1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 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激素调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主要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该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A正确; B、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涉及激素调节,B正确; 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不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例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激素调节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15.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方式不相同,前者是反射,后者是与靶器官或靶细胞特异性结合,调节其特定生理过程的速率,而不启动一个新的代谢过程,只起着把调节组织活动的信息传递给靶器官或靶细胞的作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信息传递方式:前者是以局部电流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以神经递质形式在神经细胞之间单向传递;后者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解答】解:A、性激素的分泌有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A正确; B、据图分析,X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B正确;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D. 16.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高于10﹣5mol•L﹣1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 【解答】解:A、以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主根长度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A正确; B、从图中分析,在IAA溶液浓度为0﹣10﹣5mol•L﹣1时,每株侧根数起促进作用,IAA溶液超过10﹣5mol•L﹣1时时,对于侧根促进降低,甚至起抑制作用,B正确; C、参照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C错误; D、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D正确. 故选:C. 1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IAA和GA同时存在对细胞分裂有增效作用 B. 图可为除去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提供理论依据 C. 图中幼根a、b侧生长素浓度分别在曲线C、F点对应浓度 D. 图中侧芽b和顶芽a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D点对应浓度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是促进细胞生长;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生长. 【解答】解:A、由图A可知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伸长有增效作用,但是不能得出茎切段伸长是由于细胞分裂导致的还是细胞体积增大导致的,A错误; B、据图B分析,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地里的双子叶杂草,B正确; C、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图C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在E和F之间,C错误; 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存在,故图D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D和A,D错误. 故选:B. 18.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及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也应该是促进作用 C.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D.赤霉素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前提物质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被氧化形成氧化产物后不再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促进细胞生长.由图示可知,赤霉素促进①生长素的合成.②为生长素转化为氧化产物,赤霉素对②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赤霉素与生长素均为植物激素,是植物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能协同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图中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起抑制作用,B错误; C、由题图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能转化成生长素和抑制生长素的氧化过程从而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促进细胞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及其衍生物,赤霉素的化学本质是二萜类酸,由四环骨架衍生而得,二者本质不同,D正确. 故选:B. 19.某农场面积12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00只,发现其中有5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5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 【分析】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3)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解答】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根据公式计算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50只/hm2,B正确; 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 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20.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正确的分析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从据图分析,靠近纵坐标的为J型增长曲线,另一个为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接近于等值. 【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即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正确; B、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错误;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C错误; D、C点种群数量为,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D错误. 故选:A. 2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不能说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D. 2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的λ参数,可实现人口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B.群落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样方法,不用标志重捕法 D.捕食者的存在可定向改变被捕食者的某些基因频率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植物激素的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控制λ参数,可控制种群数量,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群落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捕食者的存在,可对被捕食者进行选择,从而使被捕食者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解答】解:A、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控制λ参数,可控制种群数量,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A正确; B、捕食者数量减少,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增多(天敌减少),而被捕食者数量增多又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增加(食物增多),两种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B正确; C、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宜采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 D、捕食者的存在,可对被捕食者进行选择,从而使被捕食者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C. 23.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则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 【解答】 解: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即丙和乙存在捕食关系,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者也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故选:C. 24.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答案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间互助 A ③ ⑤ ② ⑤ ④ ﹣ ﹣ B ② ④ ③ ﹣ ⑤ ① ﹣ C ② ④ ① ﹣ ⑤ ﹣ ③ D ② ④ ① ﹣ ⑤ ③ ﹣ A.A B.B C.C D.D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答】解:①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成果糖,这些果糖既可以供白蚁利用,又可以作为鞭毛虫的食物,则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属于种内互助;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属于种间互助的关系;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属于种内斗争;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属于竞争. 故选:C. 2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前一阶段优势物种就会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由图可知,甲可能为草本植物,乙可能为灌木,丙可能为乔木. 2、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造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植物:光照强度;动物:食物、栖息场所等.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但不是全部,A正确; B、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所以有竞争关系,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造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植物是光照强度,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由图中可以看出,最终乙丙两群落并没有灭绝,C错误; D、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D正确. 故选:C. 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A正确;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D. 2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A正确;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B错误;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A. 28.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 【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错误; 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 C、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增长,C错误; D、d越小,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D正确. 故选:D. 29.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a代表胰高血糖素,b代表胰岛素 B.若X表示酶的活性,则a代表pH值大于7,b代表pH值小于7 C.若X表示初级消费者,则a代表生产者增多,b代表次级消费者增多 D.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a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代表甲状腺激素 【考点】酶的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据图分析,a对X是促进作用,b对X是抑制作用.B选项中酶的催化能力的发挥有一个最适pH,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D选项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a)能促进(+)血糖含量(X)升高;胰岛素(b)能抑制(﹣)血糖含量(X)的升高,A正确; B、不同酶的最适PH可能有所不同,PH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酶失去活性,B错误; C、生产者(a)增多,初级消费者(X)的食物越丰富,导致初级消费者数量增多(+);次级消费者(b)增多,初级消费者(X)被捕食的可能性增大,导致初级消费者的数量减少(﹣),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X);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b)过多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B. 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其中A是生产者,其余是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分解者,B正确;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错误; D、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31.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变化为:膜内 负→正 ;膜外 正→负 . (2)图2中的1表示 突触小泡 ,1中物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 兴奋或抑制 .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兴奋 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抑制 作用. (4)缩手反射属于 非条件反射 ,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 高级神经中枢 的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图2中,1是突触小泡,2是突触小体,3是神经递质. 【解答】解:(1)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膜外电位变化为:正→负. (2)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里面有神经递质,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兴奋在突触是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3)由于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说明传递的信号是兴奋信号,因此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以达到抑制效应器产生反应的作用. (4)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但我们能在针刺破手指的皮肤,并未将手指缩回,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脊髓)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故答案为: (1)负→正 正→负 (2)突触小泡 兴奋或抑制 (3)兴奋 抑制 (4)非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中枢 32.如图表示通常情况下,神经﹣体液调节靶细胞生理活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a某一位点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的产生与 Na+ 的内流有关,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 电位差 ,于是可产生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电荷流动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相同 的. (2)图中内分泌腺若为甲状腺,A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下丘脑 .f表示的调节机制为 反馈 . (3)C和D都是激素的受体,它们的成分中含有糖类的是 D (4)一般情况下“刺激X”是 血糖浓度较低(低血糖) ;激素E通过与受体D结合后引起的主要代谢反应是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图中细胞不可能是肌细胞,理由是肌细胞无胰高血糖激素受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a是传入神经纤维,甲状腺分泌激素既可以直接受下丘脑调控,又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控制.若直接受下丘脑控制,则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若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则分泌的是甲状腺激素,此时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发挥作用.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与受体结合,促进促进肝糖原水解产生葡萄糖,提高血糖含量.提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有肾上腺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协同关系.由于肌肉细胞没有胰高血糖素受体,因此胰高血糖素不能作用于肌细胞.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是大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解答】解:(1)当a某一位点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的产生与Na+的内流有关,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 电位差,于是可产生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电荷流动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相同的. (2)图中内分泌腺若为甲状腺,A表示的结构名称是下丘脑.当激素B分泌量过多时,会通过f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有关的激素. (3)D是膜上受体,是糖蛋白,成分中含有糖类. (4)“刺激X”是血糖浓度较低(低血糖);激素E通过与受体D结合后,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故答案为: (1)Na+ 电位差 相同 (2)下丘脑 反馈 (3)D (4)血糖浓度较低(低血糖)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33.如图为男性性激素﹣﹣睾酮(T)的调节机制.注: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T(睾酮) (1)图中①②③过程体现了性激素的 分级 调节,过程④说明性激素也存在 反馈 调节. (2)图中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所在位置,并与靶细胞的 受体 结合,完成信息传递后,这些激素就被 被灭 ,因而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3)有研究表明吸食某些毒品(如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于是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表所示. 组别 平均年龄 (岁) 吸毒史 (年) 吸毒量 (g/d) LH (mlu/mL) FSH (mlu/mL) T (mlu/mL) 健康者(30人) 32 ﹣ ﹣ 4.65 6.3 6.51 吸毒者(30人) 32 平均4 平均1.5 1.44 2.86 4.08 ①据表可知,吸毒者在图中会减弱的过程是 ②③④ (填序号). ②为了确定吸毒者T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可将体内 LH和FSH 的量补充到健康者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 T 的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③吸毒者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儿、怪胎,可能的原因是毒品容易引起睾丸中精子形成的 减数分裂 过程异常. ④调查发现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使位于下丘脑的 体温调节中枢 受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分析图1:本图是性激素的调节过程,由图可知,图甲是雄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垂体→睾丸过程表示分级调节,④过程表示反馈调节. 2、分析表格:吸毒者和健康人相比较,吸毒者的LH、FSH、T的水平降低,对图1来说②③④过程减弱造成的,只有①的受T的抑制作用减弱,①增强. 【解答】解:(1)分析性激素调节的示意图可知,①②③过程体现了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④是性激素的反馈调节. (2)激素分泌到细胞外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并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对靶细胞的代谢进行调节,激素一经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3)①吸毒有害健康,其中LH、FSH、T激素均减少,故对甲图来说,吸毒者的②③④过程都会减弱. ②阅读题干可知,本实验目的是为了确定吸毒者T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所引起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可将体内LH和FSH的量补充到健康者水平,一段时间后测定T的含量,与健康人比较即可. ③吸毒者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儿、怪胎,可能的原因是毒品容易引起生殖器官中的减数分裂异常,产生了异常的生殖细胞所造成的. ④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使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故答案应为: (1)分级 反馈 (2)受体 被灭 (3)①②③④ ②LH和FSH T ③减数分裂 ④体温调节中枢 34.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1﹣4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图丁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 主动运输 方式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 分布不均 ,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图甲幼苗横放后,1、2处生长素浓度变化为图 乙 (填“乙”或“丙”)对应的曲线,根的向地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 两重性 特点. (3)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细胞分裂素 . (4)从图丁曲线分析, 脱落酸 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 衰老和脱落 . (5)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其中2点的生长素表现抑制生长,1、3、4都表现促进生长;图乙因该是1点和2点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其中A1表达2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A2表示1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B1 表示4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B2表示3点生长素的浓度变化,图丁说明种子萌发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影响. 【解答】解:(1)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甲幼苗横放后,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降低.由于根对于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较低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根的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此1、2处起始浓度变化为图乙对应的曲线. (3)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4)从图丁曲线分析,脱落酸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5)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故答案为: (1)主动运输 分布不均 (2)乙 两重性 (3)细胞分裂素 (4)脱落酸 衰老和脱落 (5)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35.某调查小组在对某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回答: ( 1 )图1为调查获得的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该野外调查小组采取的研究方法叫做 样方法(取样调查法) ,应采用 记名计算法 的统计方法统计物种的丰富度.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S0 m2. (2)图2可以看出F种树表现出 镶嵌 分布. (3)图甲表示某岛屿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兔进入该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岛的生物除了图甲出现的以外还必须有 分解者 ,昆虫与鼠之间属于 竞争 关系. ②图乙中,若在a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第二次捕获了80只,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 800只 .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野兔易被鼬捕食).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 偏高 (偏高、偏低、不变).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图2中,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与B为两株同种植物,其差异属遗传多样性,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物种的差异性. 分析图甲,存在两条食物链,其中草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分析图乙,表示S型曲线,其中a点时种群数量为,b点表示K;分析图3,各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根据数量变化,可推断食物链为c→b→a. 【解答】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的统计方法统计物种的丰富度.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 (2)图2可以看出F种树表现出镶嵌分布. (3) ①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在生物成分中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昆虫和鼠有共同的食物﹣﹣草,因此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②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a点时,种群数量为100×80÷20=400,根据曲线可知,a点时种群数量是K值的一半,因此K值为800;若标记的兔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故答案为: (1)样方法(取样调查法) 记名计算法 S0 (2)镶嵌 (3) ①分解者 竞争 ②800只 偏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