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T”可能表示 A. 皇帝宝座 B. 祖先牌位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 ‎2. 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A.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商品设计着跟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3.《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 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 C.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 儒学融合了百家思想 ‎4.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A. 定期朝觐皇帝 B. 监督监察百官 C. 负责地方行政 D. 拥有世袭权力 ‎5.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6.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7.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权选拔官员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选官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8.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9.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一般由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严格的三省六部制可能并不存在 B.宰相职务已经形同虚设 C.职官设置以加强君主专制为目的 D.执行为尊者避讳的制度 ‎1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 派遣文官出任州郡长官 ‎ ‎11.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12.内阁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历经仅能参政议政到拥有票拟权。直至出现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严嵩,但皇帝同时授予司礼监批红权以控制内阁。由此可知 A.宦官掌控了决策权力 B.首辅权力失控 C.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君主专制加强 ‎13.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中枢部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对立 ‎1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A. 提倡“经世致用” B. 主张以德治改善社会风气 C. 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15.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 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 B.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 D. 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16.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 勒索赔款 B. 协定关税 C. 建立租界 D. 割香港岛 ‎17. 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洪秀全智惩清兵”等七个短篇故事,歌谣有“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等10多首。这些资料的研究价值在于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太平天国运动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C.清政府的军队腐化堕落不堪一击       D.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18.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第六款第四条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规定:‎ A.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C.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19.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容闳在这里 ‎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20.“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 A.驱逐满人    B.汉人掌权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1.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 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 ‎‘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2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里“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的事件是指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3.学者胡适曾说:“我们应该决心求学;天塌下来,我们还是要求学。如果实在忍不住,尽可个人行动;手枪,炸弹,秘密组织,都可以,但不可再罢课。……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胡适的中心观点是 A.国共两党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实难救国 B.个体的选择不能以正义之名绑架大众 C.只有采用暴力才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务实的“实业救国”论才是理性爱国 ‎2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 A. 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 ‎25.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 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 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 八路军成立纪念日 D.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6.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C.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D.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27.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匆忙,代表们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 ‎28‎ ‎. 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文革”后在全国平反冤假错案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权利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29.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反对直接的民主 B. 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 反对问政于民众 D. 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30.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 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C.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D.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31. 英国议会在19世纪30年代通过的一部法律规定:“……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选举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且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从这一法律规定中获利最多的可能是 A.骑士贵族 B.工农阶层 C.工业资产阶级 D.金融资产阶级 ‎32. 1786年华盛顿在写给友人的信:“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为此,他主张 A. 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B. 按三权分立建构政权 C. 两党轮流交替执政 D. 按民主原则选举总统 ‎33. 某版本历史教材在描述近代西方某部宪法时,这样写道:“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材料中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B.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4.“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的宪法 ‎35.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     B.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负责 C. 法国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总统 D. 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36.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37.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38.“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 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39.《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40.沈志华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这反映了临时政府 A.因专制统治导致失去民心        B.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C.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          D.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同时,地方刺史。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立御史台,还制定了一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明史·职官制》‎ 材料二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强化监察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0分)‎ ‎4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 ‎——伯利克里 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高中新课程教科书《历史》必修I(岳麓版)‎ (1) 根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雅典能够确立民主制的原因。(6分)‎ ‎(注:本小题一点一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6分)‎ ‎(3)归纳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并评价其影响?(8分)‎ 高二历史期中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B C B A C D C D D D B B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D A C A C B A B B D C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A B C C B A D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1)主要特点:历史悠久,起源早;监察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渐进性);设立专门的机构;监察组织严密,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体系);颁布相关的法律(立法);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10分)‎ ‎(2)原因: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封建社会晚期,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巩固统治的需要。‎ 影响:澄清吏治,抑制腐败;规范官员的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10分)‎ ‎42.(1)特点:人民主权;遵守法律。 原因:城邦制,小国寡民;商品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海洋文明;政治家的改革和努力。(6分)‎ ‎(2)实现: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总统由选举产生,对宪法和选民负责;颁布1787年宪法;有任期限制。(任意回答三点即可,6分)‎ ‎(3)原则: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3分)‎ 影响:从法律上结束君主专制;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