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八市高二(下)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参天地、赞化育”。这说明该时期(  )‎ A. 摆脱宗教束缚 B. 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C. 富有人文精神 D. 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天地之性人为贵”看出强调“人”;从“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看出在天地之中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思想,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束缚,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功利思想,故B错误。 道德认同就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体系中诸多规范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结合,形成了“养心、养气、慎独”之说,即所谓“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 A. 肯定主体自觉 B. 主张格物致知论 C. 突出教化功能 D. 强调仁礼重要性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养气”“养心”和“学”“思”“行”都强调自己对自己的督促,体现主体自觉性。故A项正确。 “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而题目强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故B错误。 题目中强调的并不是需要教化。故C项错误。 题目中“养气“养心”与仁、礼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察先秦儒学的主要内容。 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相结合,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完善,说明他们注重主题自觉性 ‎ 3.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 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D.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某思想家主张的意思是尽力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从而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返回到它的根本。体现了道家思想,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变化规律。从材料“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所学可知此句话出自庄子的《齐物论》,意思是顺应自然,我与万物融为一体,故D正确。 “隆礼”“尊贤”“重法”“爱民”可以联想到与儒家思想“重礼”“爱民”相符,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法家思想,故B错误。 C的意思是要求民众在思想、文化和行为上统一于共同的价值观,体现墨家的尚同思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道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的意思,结合选项和诸子百家思想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道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材料主要论述(  )‎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古代的人伦观念 C. 儒学的民本思想 D. 道家的无为理念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观念,故B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天人感应”思想,故A错误; 材料反映了天地,父子,养育,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故C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汉朝董仲舒的思想內容和当时的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本题为中档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限制君主势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一定作用限制。 ‎ 2.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规模狭小,博士弟子仅五十人。昭、宣时期,博士弟子虽有所增加,不过一二百人。到元帝时,博士弟子则激增至千人。由此可知(  )‎ A. 道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 B. 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C. 太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 D. 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以提高儒学的社会地位,其中在教育方面设置太学、教授儒家经典是一个关键性措施,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现固,故B项正确; 道家墨家思想并没有消失,故A错误; 太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与提高执政能力无关,故C项错误; “昭、宣时期,博士弟子虽有所增加,不过一二百人。到元帝时,博士弟子则激增至千人”并不能说明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故D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规模狭小,博士弟子仅五十人。昭、宣时期,博士弟子虽有所增加,不过一二百人。到元帝时,博士弟子则激增至千人”。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 1. 周敦颐认为,我与天地之间在于皆有生意。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 A. 将个人、社会与宇宙联为一体 B.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C. 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 包含一定的自然观 ‎【答案】D ‎【解析】从周敦颐的“我与天地之间在于皆有生意”到朱熹的“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说明理学家对于自然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体现出一定的自然观,答案为D。 二程认为“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并没有将个人、社会与宇宙联为一体,A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理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也没有用理学论证,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明理学的准确把握。 ‎ 2. 明朝思想家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据此可知,心学(  )‎ A. 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 B. 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 C. 推动儒学社会化发展 D.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只有合乎百姓日用的思想学说,才能算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否则便为异端。说明百姓日用之道和圣人之道具有同等地位。心学的发展了符合百姓生活内容的思想,体现出心学走向平民化,从而推动儒学社会化发展,故答案为C。 从当时的受教育条件和文化水平,心学不可能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B错误。 心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明理学的准确把握。 ‎ 3. 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  )‎ A.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B. 彻底冲破传统思想束缚 C.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D.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芽 ‎【答案】C ‎【解析】“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可知,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C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 B项“彻底”表述绝对,错误。 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D错误。 故选:C ‎。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 ‎ 1. 如表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  )‎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 A. 道家养生理念的流行 B. 儒学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C. 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D. 饮茶推动了诗歌的繁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饮罢茶敬方深知”联系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礼”“敬”,材料中的茶道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故B正确。 材料体现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养生理念,A错误。 材料中的茶道无法体现是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准确把握。 ‎ 2. 公元前 5 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 称为“智者”。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 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这一变化是雅典(  )‎ A. 教育完善的反映 B. 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政治体制的产物 D. 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案】C ‎【解析】A.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表现,其主要的背景应该是民主政体的促进,教育制度的完善不是主要的原因。 B.智者侧重与修辞,也辩论和演说,这与政治民主密切相关,与经济发展联系不密切。 D.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所以出现了智者学派,人文主义诞生。 D.智者学派的出现不是雅典文化繁荣的原因,而是表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还要搞清楚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影响。 ‎ 3. ‎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湖。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这一现象(  )‎ A. 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 B.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C. 说明意大利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 D. 导致了社会奢侈风气盛行 ‎【答案】B ‎【解析】“15世纪”“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表明这一现象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15世纪”“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 1.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 A.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D.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支持,说明抨击教会引起共鸣,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D两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需要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答案】B ‎【解析】“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和科学精神。他们力图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这是一种人事和社会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这个运动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的封建专制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他们都借助“开明专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 3. 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通士编造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  )‎ A. 还原了历史的绷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 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 丰富了正统史学说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 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答案】D ‎【解析】“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 1. 如表为细胞学说的确立过程。据此可知,细胞学说的确立(  )‎ 科学家 时间 贡献 ‎(英)胡克 ‎1665年 利用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德)施莱登 ‎1838年 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德)施旺 ‎1839年 与施莱登共同提出细胞学说并将之扩大到动物界 ‎(德)魏尔肖 ‎1858年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的观点,细胞学说全部完成 A. 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宣传 B. 得益于广大科学家不懈努力 C. 推动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D. 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了奠基 ‎【答案】B ‎【解析】表格表现了细胞学在一系列科学家的研究之下而形成了,从胡克到魏尔肖这些科学家有关细胞的研究,都与他们不懈的努力有关,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神学的宣传,A错误。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C错误。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学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了奠基,对整个细胞学建立和完善表达不全面,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据此可知,“中体西月”思想在当时(  )‎ A. 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 B. 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 C. 受统治者倡寻成为主流思想 D. 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 ‎【答案】D ‎【解析】“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表明“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故D正确; 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故A错误; “中体西用”思想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错误; “中体西用”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 1. 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相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由材料可见,严复主张(  )‎ A. 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 B. 主动接受自然进化理论 C. 分开研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D. 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可知,表明严复认为外国的社会改革和传统文化是相通的,可以从中国传统中找到强国之路,故A项正确。 B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考查严复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严复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学者俞祖华指出:“晚清的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剖析各种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这一思想状况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多元化 B. 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相结合的时代主题 C. 统一多民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 民族的团结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条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各种观点看出民族主义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是主要受传统文化和西学共同影响,而形成近代化的时代主题,同时“民族主义”又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所以民族主义思想体现了救亡图存与近代化相结合的时代主题,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民族思想,不能反映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故A错误。 民族主义主要是利于自己所在民族,统一多民族则是各个民族之间真正的平等,所以民族主义思想不是统一多民族观念,故C错误。 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民族主义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民族主义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B. 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 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 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废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其目的是要塑造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思想意识形态。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成立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华民国成立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有学者指出:“这场运动是鸦片战争后最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塑造作用。”“这场运动”最大的历史意义是(  )‎ A. 动摇了旧思想统治地位 B. 弘扬了科学民主精神 C.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D. 开启了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最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塑造作用,可以看出,应该是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而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解放作用最大的应该是新文化运动,他动摇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B.宣扬民主科学精神是它的内容。 C.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 D.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开始。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上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下列哪一著作最能体现毛泽东的上述思想(  )‎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论联合政府》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上去完成……那就是空想”可以看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故C项正确。 《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故排除AD。 《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中共七大的报告,与材料提示的时间不一致,故B错误。 故选:C ‎。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上去完成……那就是空想”的分析理解,结合《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1957年,一年之内,中国新办的文艺刊物有近二十种之多,包括在全国有影响的《诗刊》、《收获》、《剧本》、《文学研究》等,《文艺报》也改为大型周报。此现象说明(  )‎ A. 我国已经建成创新型国家 B. “双百”方针的效果显著 C. 大众性文艺作品日益涌现 D. 文艺界“左”倾思想盛行 ‎【答案】B ‎【解析】材料现象反映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再据材料时间“195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双百”方针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 A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 材料信息只体现了文艺刊物出现繁荣景象,不能说明大众性文艺作品的兴起,C项错误。 文艺界的“左”倾思想盛行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査“双百”方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7年,一年之内,中国新办的文艺刊物有近二十种之多”。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 2. ‎2007-2013年,中国高校计划录取人数已由566万上升到694万,年平均增长率达22.6%,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 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人数和增长率可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答案为A; 材料没有体现多样化办学的信息,B 错误;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满足了”表达不准确,C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教育世界领先,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2007-2013年,中国高校计划录取人数已由566万上升到694万,年平均增长率达22.6%,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如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 ‎ A. 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 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 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 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解析】图是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图片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反映了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故D项正确。 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都不符合题意,属于干扰项,应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查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1、绘画: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2、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3、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材料:1909年5月,清廷将初等小学堂分为五年制的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三种,以推广小学教育。在中学教育方面,学部仿照德国学制,于1909年5月15日奏准将中学堂分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在女子教育方面,1911年4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进一步打破男女不得同校禁令,议决“初等小学儿童年龄在十岁以内,准男女同学”。此外,大力充实和发展实业教育,强调“实教育最为富国裕民之本”,同时继续推动留学教育……在美国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外务部和学部拟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成立游美学务处,创办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截至1911年,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了大约200万名学堂学生和万余名留学生,他们多数因接受近代教育而成为旧政权的反对者。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还十分有限,但由于他们属于知识精英分子,对清朝统治的影响就非比寻常。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概况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清廷将初等小学堂分为五年制的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三种,以推广小学教育。在中学教育方面,学部仿照德国学制,于1909年5月15日奏准将中学堂分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在女子教育方面,1911年4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进一步打破男女不得同校禁令,议决“初等小学儿童年龄在十岁以内,准男女同学”。此外,大力充实和发展实业教育,强调“实教育最为富国裕民之本”,同时继续推动留学教育……在美国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外务部和学部拟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成立游美学务处,创办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了大约200‎ ‎【小题2】‎ 万名学堂学生和万余名留学生,他们多数因接受近代教育而成为旧政权的反对者。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还十分有限,但由于他们属于知识精英分子,对清朝统治的影响就非比寻常。”,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并重;借鉴外国经验,实施分科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准许男女同校;发展实业教育和留学教育。 (2)影响:完善了学堂制度,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借鉴了近代西方教育,有利于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清政府的目的是培养维护统治的人才,结果培养的知识精英分子成为政权的反对者,教育改革未能挽救清朝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清末教育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一方面绝大多数民众无法摆脱顽固守旧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遭遇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得不寻求救国之道。“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向西方学习的最好的招牌。如果不以“中体”为前提,在当时封建主义弥漫的天地里、在自上而下罹患“顽固”病症的社会里,直接提倡西学,那是自寻死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和为这个运动振奋起来的人,有些始终在政治和思想上停留在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民主主义水平上,有些则由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现实使他们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的发展中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藩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出现的新现象。‎ ‎【答案】【小题1】(1)历史背景:从材料“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另一方面又遭遇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得不寻求救国之道。”并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军事、生产技术的传入;从材料“在当时封建主义弥漫的天地里、在自上而下罹患‘顽固’病症的社会里,直接提倡西学,那是自寻死路”可知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所以必须采用“中体西用”这个招牌。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学术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材料二中“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可以分析出,材料二已经开始向俄国学习,突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世界形势和中国的现实使他们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決中国的问题。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藩篱,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归纳出: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 故答案为: (1)历史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军事、生产技术的传入;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 (2)新现象: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出现的新现象。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中体西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比利时信条》(1561)是一份加尔文派的信条,它宣称“自然界中的一切受造之物,无论大小,都引导我们观摩上帝不可见的事”。上帝是可借着对他的创造之详细研究,从而辨别出来。这些观念被皇家学院(英国提升科学研究与学习的机构)采纳。近代科学所产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颠覆了中世纪以来的经典理论,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引发人们重新认识人类社会,重新审视传统的道德观和政治观。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从材料“近代科学所产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颠覆了中世纪以来的经典理论,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引发人们重新认识人类社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促进近代的科学发展,如伽利略创立的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的经典力学对以理性为内容的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阐述:主要从科学发展和思想解放相互促进的相互促进方面去阐述,即近代科学的产生将文艺复兴推向一个高度,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为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所学史实,加以论述,做到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示例:论题: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阐述: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崇尚人性和科学,追求知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促进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新途径。17世纪受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人们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人们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所以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的发展是相互的促进的。(说明:符合主题的其他论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义熙九年( 413年),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 --摘编自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 根据材料,概括土断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 ‎【答案】【小题1】(1‎ ‎)原因:根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措施:从材料“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可总结出裁并侨寓郡县,调整基层行政机构;从材料“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总结出户籍管理不再分土著和侨人,打击大族隐藏户口;从材料“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得出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2)根据材料“对于大士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可知,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可知,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可以得出放开人口隐藏,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从材料“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可以得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故答案为: (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措施:裁并侨寓郡县,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户籍管理不再分土著和侨人,打击大族隐藏户口;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土断改革的原因、措施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土断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冯梦龙( 1574-1646),出身名门世家,喜好读书。年轻时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个性独立狂放,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认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三言》最是著名,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等,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他的《三言》传到日本,日本文学家仿其书体,撰成日本的“三言”。《三言》中的部分篇章还被人辑入《今古奇观》跨洋渡海,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投身通俗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案】【小题1】(1)从材料“他个性独立狂放,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明末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反专制等进步思想兴起。 ‎ ‎(2)从材料“有的揭露官场劣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批判了封建礼教;从“《三言》问世后,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可知推动了明清小说创作的繁荣;从“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小说集而风行文坛。”可知传播了中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文学;从材料“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素材。 故答案为: (1)背景:明末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文化专制日益严重;反专制等进步思想兴起。 (2)影响: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批判了封建礼教;推动了明清小说创作的繁荣;传播了中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文学;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素材。‎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冯梦龙投身通俗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考生要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2)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冯梦龙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考生要从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8年底,梁启超前往欧洲。梁启超的欧洲之行,长达1年之久,先后到了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诸国。在国外,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听到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为争权夺利而发出的吵闹。1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他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从宣扬西洋文明到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梁启超依靠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的主张。‎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据材料“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意义等角度加以考虑。 故答案为: (1)一战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工业革命导致贫富悬殊拉大;科技发展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工具;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满。 (2)一战后,梁启超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弊端,主张用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破除对西方文明的迷信;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吸收西方近代文明的优秀成果。‎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考查梁启超从宣扬西洋文明到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对梁启超依靠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的主张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需要掌握梁启超思想主张和影响。 本题考查对梁启超思想主张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