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3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放至今热度不减。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是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段特殊旅程。修复服务不仅是创造价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这体现了 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用并发展文化 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是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段特殊旅程,这说明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故①正确;材料中,修复服务不仅是创造价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这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用并发展文化,故②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故③错误;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不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故④错误。故选D。 2.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据此,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经济是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诱导资本涌入,进而推动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文化领域会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随着新兴文化产业或部门的出现,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故正确的传导顺序应是①→③→④→②,本题答案选择C。 3.明代于谦曾写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 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具有的特定功能 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 ④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表述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表明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符合题意,读书能让“胸次全无一点尘”表明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④表述错误,实践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故选C。 4. “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学会数豆 B. 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 C.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天生的 D.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二者是一回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角度是文化生活,首先排除A,A不是文化生活道理;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B适合题意,C是错误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是错误的。 考点:文化的特点 5.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 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 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 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 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 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答案】D 【解析】 文化氛围通常都是无形的,A项不选;文化也不是一定反映人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B项不选;文化素养是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C项不选;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人们的社会行为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D项正确。 6.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①说法错误;材料没体现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③不符合题意;从题中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故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D。 7.“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直到今天,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激动着我们的感情。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④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直到今天,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激动着我们的感情。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②项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③项错误;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同步,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 8.“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①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 ②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①符合题意;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广告语,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故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远持久,故②不符合题意;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③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维护文化安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渗透)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的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的表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乡音无改②孟母三迁③卧薪尝胆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这体现了文化对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孟母三迁”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体现了文化对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④正确且符合;①体现了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③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而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指向性不同。潜移默化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深远持久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长期性,人们所受到的影响一时难以抹去。(3)潜移默化一般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而不是有形的或强制的;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长远性,但这种影响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10.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定的精神文化感受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同时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①④适合题意;②③强调优秀的文化丰富精神世界,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11.我国有绵延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文化。不少老人心中仍深植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对于住了一辈子的房屋,很多人宁可去世之后留给子女继承,也不愿意抵押养老。因此,真正青睐“以房养老”的老人寥寥无几。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②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传统思想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我国有绵延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文化。不少老人心中仍深植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对于住了一辈子的房屋,很多人宁可去世之后留给子女继承,也不愿意抵押养老。因此,真正青睐“以房养老”的老人寥寥无几。这表明传统思想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人的思维方式。①③项符合题意;②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 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近年来,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却让人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这些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这表明“诗和远方” ①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能满足人们共同的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诗和远方”是指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它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引导人们向美向善,①正确;“诗和远方”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正确;“诗和远方”作为精神追求并不能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不选;“诗和远方”根源于社会存在,也未必能满足人们共同的文化需求,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3.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都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需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具有传递、共享等特定功能 ④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故①④正确;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手段,故②错误;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共享等特定功能,故③错误。故选B 14.2017年8月,上海昆剧团受邀参加希腊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戏曲节。600岁的昆曲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在希腊掀起了一阵昆曲热,也为中国与希腊建交45周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材料表明 ①文化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前提 ②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具有相通之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文化发展并不是政治发展的前提,①不选;材料并没有体现昆曲文化博采众长、求同存异,②不选;中国的昆曲在希腊掀起了一阵昆曲热,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正确;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中国的昆曲在希腊能受到欢迎,材料体现了这一点,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5.当下苏州,其发展态势是:存东方之古,取外国之洋,创中华之新。向人们展现了三个不同的苏州。由此可知,苏州的发展 ①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④立足于文化多样性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下苏州,取外国之洋,创中华之新,这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①正确;当下苏州“存东方之古”,创中华之新,这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故②正确;材料没体现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故③不符合题意;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故④错误。故选D。 16. “有一种孝顺,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子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要注重情感赡养和知识瞻养。事实证明,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宽空虚。这表明 ①“孝”文化的基本特征应该因时而变 ②“孝“文化的发展应该注入时代精神 ③对“孝”的具体内涵要因事而变地诠释 ④“孝”文化中情感、知识赡养比物质赡养重要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基本特征保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故①错误;材料中,“有一种孝顺,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这说明“孝“文化的发展应该注入时代精神,故②正确;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宽空虚,这表明对“孝”的具体内涵要因事而变地诠释,故③正确;文化中情感、知识赡养与比物质赡养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重要,故④错误。故选A。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17.2017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为鼓浪屿颁发世界遗产证书。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达到52项,成为世界第一大“世界遗产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表达 ②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 ③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③是对文化遗产的正确表达,选C;①不选,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混淆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作用,因为文化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18.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A.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B.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 C.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答案】D 【解析】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没有直接关联,A项不选;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B项错误;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北京冬奥会标志继承了中华汉字文化,这说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故本题答案应为D。 19.印度国父甘地有一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句话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①要实现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 ③文化交流中要坚守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告诉我们既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又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这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文化交流中要坚守文化的民族性,故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①不符合题意;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不是必然趋势,故④错误。故选C。 【点睛】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A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这表明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C. 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社会发展 D. 传统文化是财富,要全面承袭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华严经》中的名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借用《华严经》中的名句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C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1.纪录片《超级工程Ⅱ》,大量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航拍等特殊摄影技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为观众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听体验。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 ③文化创作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④文化创新要摒弃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中“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航拍等特殊摄影技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这表明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故题肢①正确;材料没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题肢②说法不符合题意; “打破叫好不叫座的怪圈,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说明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要,贴近群众,故题肢③正确。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故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创新是在变革对象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22.时下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对此,你的看法是 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继承全部传统文艺 ②对传统文艺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 ③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又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中国文艺主要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对待传统文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又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②③适合题意;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①是错误的;④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正确的答案是B。 考点:对待传统文化 23.一位设计师将各省市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字,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如下图案。下列说法正确的 ①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创意设计的源泉和动力 ②“京”和“湾”的设计融合了多个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③图中的徽派建筑与福建土楼同为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④京剧、徽派建筑、台湾日月潭、福建土楼都属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社会实践是创意设计的源泉和动力,①项错误;设计师将各省市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字,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图案。既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②③项符合题意;④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主旨不符;正确选项为B. 24.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重的性格;俄罗斯民歌反映出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所赋予俄罗斯民族的豪爽、乐观的性格;印度尼西亚民歌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风格明朗、抒情、飘逸。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存在可能性 ②文化的共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③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④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民族性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所以各国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 ①正确;材料中俄罗斯的民歌“反映出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印度尼西亚民歌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体现了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①③正确,选B;②不选,因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④不选,因为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5. 在谈到中美间文化差异时,一位美国媒体人丹·密茨说过,美国文化是“横”的,历史短,电影中喜欢谈未来;中国文化是“竖”的,历史悠久,电影中喜欢讲历史,如果“横”“竖”加在一起将会很有力。如果“横”“竖”加在一起,更有利于 ①中美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丰富两国文化内涵 ②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③消除中美文化差异,推动两国文化创新与发展 ④增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合作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文化具有多样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如果“横”“竖”加在一起,更有利于中美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丰富两国文化内涵,增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合作与发展,①④适合题意;走向同一说法错误,排除②;消除中美文化差异说法错误,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B。 26.Dama(大妈)、Tuhao(土豪)等一些新词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网络流行语“nozuonodie(不做死就不会死)”,2014年被“美国在线”录入俚语(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词典UrbanDictionary,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这表明 ①文字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no zuo no die(不做死就不会死)”被录入俚语引发大量网民围观,通过网络引起民众关注,体现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作用,即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同时中国的流行与通过英语表现出来, 体现了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③④符合题意;①强调了文化创新对于社会实践的作用,与题意无关;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本题选D。 27.2017年8月5日 ,由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的“2017年首届四川省《红楼梦》研究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一批优秀的华裔创作人员用自己在西方所学专业知识,加之对原作的理解,对其大胆改编。既基本忠实于原作,又采用西方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诠释。曾在旧金山歌剧院这个世界一流舞台上,美国观众通过这部剧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材料说明 ①推动文化形式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要用美丽的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③文化创新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 ④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一批优秀的华裔创作人员对《红楼梦》大胆改编,采用西方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诠释,受到美国观众的好评,这说明推动文化形式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①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用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要大胆创新,②不选;“美国观众通过这部剧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这说明文化创新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③正确;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28.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旧物种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新物种取代旧物种时,不仅不排斥,而且必须保留旧物种的某些特征。这对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②文化创新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③文化创新要突破既有的理论和实践 ④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新物种取代旧物种时,不仅不排斥,而且必须保留旧物种的某些特征给文化创新的启示是文化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故题肢①正确;也说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故题肢④正确;题肢②④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文化创新的知识。 29.“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功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徜复仅作曲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②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②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题目中,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这说明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故③入选。题目中,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功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徜复仅作曲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这说明了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①④入选。选D。 点睛: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关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0.近年来,在文艺市场上,有人在创作方面搞“众包”“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有人杂取他人作品简单合成,此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作要锐意创新,使作品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③文化创作要以人民群众作为检验标准,对作品精心打磨 ④不断推出新的构思和手法,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作要锐意创新,使作品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提升社会精神素养。①②项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文学作品好坏的标准,③项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题,共计5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作家王蒙说“读本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沽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警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袁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 “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活力,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 材料二2016年11月30日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还有望早日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倡导“建设书香社会”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二十四节气。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④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聚精神力量。 (2)①立足实践,推动二十四节气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②发挥教育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建设书香社会”和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塑造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的途径、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影响的知识”,设问是“谈谈我国政府倡导‘建设书香社会’的理由”。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聚精神力量的角度回答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是“分析如何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二十四节气”。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立足实践,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发挥教育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波兰、法国、土耳其、德国等国家的数百名艺术家的近千幅作品参与展出,海内外百余家艺术机构参展。在博览会期间,还有5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工笔画、陶瓷艺术、紫砂鉴赏与收藏、西方艺术投资收藏等主题活动安排。艺术爱好者可以亲身感受这场艺术视觉盛宴,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1)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重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 【答案】(1)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博览会上艺术爱好者可以亲身感受这场艺术视觉盛宴,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数百名艺术家的近千幅作品参与展出,海内外百余家艺术机构参展。。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博览会期间,关于中国水墨画、工笔画、陶瓷艺术、紫砂鉴赏与收藏、西方艺术投资收藏等主题活动的安排体现了这一点。 (2)①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中国重视加强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个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繁荣。中国重视加强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解析】 ⑴本题要求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注意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应相关知识。 博览会上艺术爱好者可以亲身感受这场艺术视觉盛宴,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数百名艺术家的近千幅作品参与展出,海内外百余家艺术机构参展。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博览会期间,还有5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工笔画、陶瓷艺术、紫砂鉴赏与收藏、西方艺术投资收藏等主题活动的安排,体现了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重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 可从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本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方面谈重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还可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方面谈意义。 其要点是:①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力振兴戏曲艺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一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将豫剧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材料二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 (2)结合豫剧发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 【答案】(1)①文化创新需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豫剧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 ②文化创新需要在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豫剧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 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豫剧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题,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群众学习,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积极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⑤坚持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才能使文化得到发展。豫剧工作者批判继承了豫剧的优秀传统。豫剧工作者把豫剧与现代传媒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割裂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都是片面的。 【解析】 由材料可知,豫剧“迎来又一个春天”是指它因为在许多方面的创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第一问实质上是要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来分析豫剧是如何创新的。结合材料“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可知它在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结合材料“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可知它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结合材料“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可知它坚持了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材料“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可知它在文化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二问要求我们评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通过材料可知,一种观点是要全面继承戏曲传统,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一种观点是要彻底抛弃原有的戏曲传统,没有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对待传统戏曲,故二者观点都是错的。在判定两种观点正误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给出对待传统戏曲的正确态度,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发展。把这二方面结合起来,结合材料我们就可以给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答题模板】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设问模式:材料中XX是如何做到文化的创新发展的或谈一下某地文化创新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答题模板: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文化创新的主体 答题要素:①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