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9 发布 |
- 37.5 KB |
- 5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浙江省金华市(精品)
2019 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 小题) 1.(3 分)(2019•金华中考)生活垃圾通常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处 置矿泉水瓶的正确方法是( ) A.扔进有害垃圾桶 B.扔进其他垃圾桶 C.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 D.看到垃圾桶就扔进去 2.(3 分)(2019•金华中考)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 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3.(3 分)(2019•金华中考)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A. 加热液体 B. 测试溶液 pH C. 气密性检查 D. 稀释浓硫酸 4.(3 分)(2019•金华中考)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 打磨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 A.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B.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 C.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5.(3 分)(2019•金华中考)甲是 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 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6.(3 分)(2019•金华中考)某品牌加酶洗衣粉使用方法中提示:用温水浸泡。某科学兴趣 小组对该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 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衣 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秒) 28 12 6 4 12 17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判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该酶催化效率影响的图象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两小题,每小题 4 分) 7.(4 分)(2019•金华中考)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 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处理汽车排放的某种有毒气体的微观模型。请回答: (1)用模型表示方框中的微粒 ; (2)该反应属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的 。 8.(4 分)(2019•金华中考)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获知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状态、颜 色、温度变化、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可寻找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分析各种证据 能加深对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的认识。请回答: (1)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锌粒表面产生气泡,产生该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经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支持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最主要证据是 。 9.(4 分)(2019•金华中考)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氢氧化钠、硝酸钠、碳酸钠、硫 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小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等分为两份; ②往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③往另一份无色溶液中通入适量的 CO2,产生白色沉淀。 请回答: (1)仅根据②推测原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 (2)原样品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 10.(4 分)(2019•金华中考)A、B、C 为初中科学常见的三种无机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 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 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 C 是气体,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B 所属的物质类别和组成元素都相同, 则 A→B 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 A 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 与 B 属于不同物质类别,B 和 C 属于同种物质类 别,A、B、C 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则 C 可能的物质类别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 3 个题) 11.(7 分)(2019•金华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相对封闭的装置内燃烧某种含碳、氢、 氧元素的垃圾,对产生的废气成分(不考虑气态有机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检验。 【实验研究】 拉动注射器,让废气依次通过装置。 【实验分析】 (1)能证明废气中有水蒸气存在的现象是 ; (2)F 处的大号注射器,可以引导气体流向,其另一个主要作用是 ; 【反思评价】 (3)小金认为,仅根据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其理由 是 ; (4)小金根据 D 中的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得出废气中存在一氧化碳。小丽认为该结论 不够严密,若废气中存在氢气也会出现该现象。要使上述结论更加严密,还应添加的一 个实验装置及位置是 。 【实验结果】 经检验,废气中存在 CO2、CO、H2O。 12.(8 分)(2019•金华中考)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 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 6 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 6 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 子是 ,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继续探究】 (2)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 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 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 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 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 ,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 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 【微观解释】 (4)从徽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 四.解答题(共 1 小题,满分 8 分) 13.(8 分)(2019•金华中考)为研究“不同物质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质量变化”,某科学兴 趣小组将 10.00 克下列物质分别盛放于相同的烧杯中,将它们敞口放置在恒温实验室。一 段时间后测得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情况见下表。 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克)放置时间 (小时) 水 饱和氯化钠溶液 饱和硝酸钾溶液 7.3%的稀盐 酸 24 1.85 0.61 0.72 1.35 48 3.70 ? 1.44 2.80 请回答: (1)表格中“?”的值是 克; (2)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相比较,敞口放置 24 小时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分析上表中水、饱和硝酸钾溶液和稀盐酸敞口放置后的质量减小程度随时间变化不 一样,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小丽进行了下列操 作:取敞口放置时间 48 小时的稀盐酸 5.00 克于锥形瓶中,滴入两滴指示剂,用溶质质量 分数为 8%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了 5.50 克氢氧 化钠溶液。 通过计算,确定敞口放置 48 小时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变大”、“变小”还是“不 变”?并对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 2019 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 小题) 1.(3 分)(2019•金华中考)生活垃圾通常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处 置矿泉水瓶的正确方法是( ) A.扔进有害垃圾桶 B.扔进其他垃圾桶 C.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 D.看到垃圾桶就扔进去 【考点】A2:物质的简单分类;K2: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选:C。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要知道哪些物质可以回收,哪些物质不可以回收,所以为了增强 人们的环保意识,变废为宝,别把垃圾放错了位置。 2.(3 分)(2019•金华中考)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 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考点】B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B4:原子的定义与构成.菁 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原子、分子、离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答】解: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 子总称为元素,其中“▲”应填入的是原子。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微观构成粒子、元素以及宏观物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 已有的知识进行。 3.(3 分)(2019•金华中考)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A. 加热液体 B. 测试溶液 pH C. 气密性检查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4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4D: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4K:检查装置 的气密性;4U:溶液的酸碱度测定.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37:实验操作型;531: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 pH 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 pH 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 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 pH 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 pH 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 pH 试纸放在玻璃片或 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 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 pH.不能将 pH 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 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 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3 分)(2019•金华中考)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 打磨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 A.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B.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 C.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86: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 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金属片和氯化锌反应,金属片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依据的是活动性较强 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故选:D。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 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 5.(3 分)(2019•金华中考)甲是 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 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考点】7I: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7R:溶质的质量分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 所得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进行 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甲溶液在恒温蒸发掉 20g 水没有蔗糖析出,所以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 液,故 A 正确; B.丙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是饱和溶液,从丁溶液里过滤出了蔗糖固体,丁溶 液也是饱和溶液,故 B 正确; C.在乙溶液里,溶剂的量比甲溶液中溶剂的量少 20g,所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 大,故 C 正确; D.不知道丙溶液里析出多少晶体,甲溶液和乙溶液的浓度无法比较,故 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和转化,难度不是很大,知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6.(3 分)(2019•金华中考)某品牌加酶洗衣粉使用方法中提示:用温水浸泡。某科学兴趣 小组对该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 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衣 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温(℃)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渍所需的时间(秒) 28 12 6 4 12 17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判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该酶催化效率影响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记录的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的多少来确定最好的水温条件。此题中 把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的好坏转换成除去奶渍所需时间的长短,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越少, 说明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越好。 【解答】除去奶渍所需时间越少,说明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越好,从表中数据可知 在 60℃的水温时,去污时间最短,说明在 60℃的水温时,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 最好,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渍效果都会降低。 故选:B。 【点评】注意在研究问题时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应用,理解题干要求,并读懂表格数 据的意思是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共两小题,每小题 4 分) 7.(4 分)(2019•金华中考)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 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处理汽车排放的某种有毒气体的微观模型。请回答: (1)用模型表示方框中的微粒 ; (2)该反应属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的 化合反应 。 【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FA:反应类型的判定.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解:(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 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填: ; (2)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O2 2CO2,该反 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点评】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 示意图的能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8.(4 分)(2019•金华中考)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获知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状态、颜 色、温度变化、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可寻找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分析各种证据 能加深对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的认识。请回答: (1)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锌粒表面产生气泡,产生该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 ═ZnSO4+H2↑ ; (2)经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支持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最主要证据是 产生黑 色固体 。 【考点】68:氧气的化学性质;85:金属的化学性质;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 式、电离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解答】解:(1)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 ═ZnSO4+H2↑.故填:Zn+H2SO4═ZnSO4+H2↑;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一种黑色固体;故填:产生黑色固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金属和酸的反应,金属在氧气中发生反应的现象。 9.(4 分)(2019•金华中考)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氢氧化钠、硝酸钠、碳酸钠、硫 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小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完成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等分为两份; ②往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③往另一份无色溶液中通入适量的 CO2,产生白色沉淀。 请回答: (1)仅根据②推测原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Na2CO3 和 Na2SO4 ; (2)原样品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BaCl2 和 NaOH,或 BaCl2、NaOH 和 NaNO3 。 【考点】95:碱的化学性质;AE:物质的鉴别、推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据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碳酸钡 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等分为两份; ②往一份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可知 含有氯化钡;由①可知,则溶液一定不含有碳酸钠和硫酸钠; ③往另一份无色溶液中通入适量的 CO2,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因为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可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硝酸钠、 综上分析可知(1)仅根据②推测原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Na2CO3 和 Na2SO4; (2)硝酸钠可能存在,原样品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BaCl2 和 NaOH,或 BaCl2、NaOH 和 NaNO3。 故填: (1)Na2CO3 和 Na2SO4; (2)BaCl2 和 NaOH,或 BaCl2、NaOH 和 NaNO3。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 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10.(4 分)(2019•金华中考)A、B、C 为初中科学常见的三种无机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 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 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 C 是气体,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B 所属的物质类别和组成元素都相同, 则 A→B 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2)若 A 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 与 B 属于不同物质类别,B 和 C 属于同种物质类 别,A、B、C 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则 C 可能的物质类别是 酸或碱或 盐 。 【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菁 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依据题干中各物质的特征,判断具体的物质,而后利用要求的内容分析解答即 可 【解答】解:(1)若 C 是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 C 是氧气,A 和 B 所属物 质类别和组成元素相同,则 A 是双氧水,B 是水,A→B 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2)A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 可能是二氧化或水,A 与 B 属于不同物质类别,A 是 二氧化碳,A、B、C 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B 可能是碳酸或碳酸钠,若 A 是水,B 可能是氢氧化钠,B 和 C 属于同种物质类别,则 C 可能的物质类别是酸或碱或 盐; 故填:(1)2H2O2 2H2O+O2↑; (2)酸或碱或盐。 【点评】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根据题干叙述,找准解题的突破 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框图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共 3 个题) 11.(7 分)(2019•金华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相对封闭的装置内燃烧某种含碳、氢、 氧元素的垃圾,对产生的废气成分(不考虑气态有机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检验。 【实验研究】 拉动注射器,让废气依次通过装置。 【实验分析】 (1)能证明废气中有水蒸气存在的现象是 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 (2)F 处的大号注射器,可以引导气体流向,其另一个主要作用是 收集尾气 ; 【反思评价】 (3)小金认为,仅根据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其理由是 使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原混合气体中没有被除尽的二氧化碳 ; (4)小金根据 D 中的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得出废气中存在一氧化碳。小丽认为该结论 不够严密,若废气中存在氢气也会出现该现象。要使上述结论更加严密,还应添加的一 个实验装置及位置是 在 DE 之间连接盛有无水硫酸铜的 U 型管 。 【实验结果】 经检验,废气中存在 CO2、CO、H2O。 【考点】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无水硫酸铜颜色的改变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注射器的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没有被除尽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添加一个检验有水生成的装置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说明原混合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2)F 处的大号注射器,可以引导气体流向,其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收集尾气(或贮存气 体); (3)小金认为,仅根据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确定一氧化碳的存在,其理由是: 使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原混合气体中没有被除尽的二氧化碳; (4)氢气也能使氧化铜由黑色变成红色,需要添加检验有水生成的装置,在 DE 之间连 接盛有无水硫酸铜的 U 型管。 故答案为: (1)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2)收集尾气; (3)使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原混合气体中没有被除尽的二氧化 碳; (4)在 DE 之间连接盛有无水硫酸铜的 U 型管。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检测混合气体成分的题目,知道常见物质的性质、常用仪器的 用途、选择、组装方法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2.(8 分)(2019•金华中考)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 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 6 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 6 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 子是 氢氧根离子 ,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继续探究】 (2)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 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 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 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 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 取 3mL 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于试管中 ,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 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①中产生气体比②中少 。 【微观解释】 (4)从徽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 成水分子 。 【考点】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 【解答】解:(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 中不存在的离子是氢氧根离子,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故填:氢氧根离子。 (2)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取 3mL 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于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镁片。 故填:取 3mL 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于试管中。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 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①中产生气体比②中少,即①中氢 离子部分参加了反应。 故填:①中产生气体比②中少。 (4)从徽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 水分子。 故填: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 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解答题(共 1 小题,满分 8 分) 13.(8 分)(2019•金华中考)为研究“不同物质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质量变化”,某科学兴 趣小组将 10.00 克下列物质分别盛放于相同的烧杯中,将它们敞口放置在恒温实验室。一 段时间后测得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情况见下表。 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克)放置时间 (小时) 水 饱和氯化钠溶液 饱和硝酸钾溶液 7.3%的稀盐 酸 24 1.85 0.61 0.72 1.35 48 3.70 ? 1.44 2.80 请回答: (1)表格中“?”的值是 1.22 克; (2)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相比较,敞口放置 24 小时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分析上表中水、饱和硝酸钾溶液和稀盐酸敞口放置后的质量减小程度随时间变化不 一样,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小丽进行了下列操 作:取敞口放置时间 48 小时的稀盐酸 5.00 克于锥形瓶中,滴入两滴指示剂,用溶质质量 分数为 8%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了 5.50 克氢氧 化钠溶液。 通过计算,确定敞口放置 48 小时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变大”、“变小”还是“不 变”?并对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 【考点】7R:溶质的质量分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因为时间是 24 小时的 2 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挥发出来水的质量也 应该是 0.61 的 2 倍,故?=1.22; (2)因为是恒温放置,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敞口放置 24 小时的硝酸钾溶液仍然是饱 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3)设敞口放置 48 小时的 5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x NaOH+HCl=NaCl+H2O 40 36.5 5.5g×8% x x=0.4015g 敞口放置 48 小时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 =8.03%>7.3% 挥发的水占水总质量的百分比大于挥发的 HCl 占 HCl 总质量的百分比。 故答案为: (1)1.22; (2)不变; (3)变大 挥发的水占水总质量的百分比大于挥发的 HCl 占 HCl 总质量的百分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 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卡片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知识点的认识】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是这样的:首先也要给试管进行预热,待试管均匀受 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液体的部位加热.需要注意的是: 1.试管内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 1/3. 2.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 45°左右,并不时地移动试管. 3.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4.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拿住试管夹的长柄部分,切不可把大拇指按在短柄 上,以免造成试管脱落.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考查学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基本操作步骤、方法 及注意事项.并且,常以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当然,笔答题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操作步骤和方 法,特别是上面所列的四条注意事项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熟记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操 作步骤及方法,以及上面所列的四条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 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 确的答案. 2.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知识点的认识】浓硫酸的性质主要是指无色、黏稠、油状液体,不挥发,但有酸性、吸水 性、脱水性和腐蚀性(或强氧化性),它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溶于水放热等 等. 而浓硫酸的稀释从理论上来说,是指将浓硫酸加水变成稀硫酸的过程,但由于水的密度较 小,浮在浓硫酸上面,而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造成硫酸液滴向 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 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可以简记为:“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 不断搅.”如图所示: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 学生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性及其放热和浓硫酸的稀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 况.命题方式是:有时以实验图的形式出现,有时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还有时图文并茂 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吸水性及用途(干燥气 体)、溶解时放热和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浓硫酸的性质,特别是其特性和稀释 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 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 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对症下药,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但要注意如果要表达填 空时,切记要准确、简练、无错别字.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知识点的认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就是检查一套装置经过装配或连接完毕后,是不是一 个密闭的、不漏气的好装置.其检查原理是通过气体的发生装置与辅助容器中的液体(一般 是水)构成一个密闭装置,依据改变密闭装置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冒气泡、形成水柱、 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其气密性的好坏.由于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个数不同,因此检查的 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考查以下两种情况:1.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一个时,可利用装置 内空气的热涨冷缩原理,如图所示: 先把导管插入辅助容器中的水,用手握气体的发生装置,使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就会 从导管口逸出,辅助容器中的水中就会冒出小气泡;当手移开后,其中的空气温度降低,体 积收缩,辅助容器中的导管中会形成一小段水柱.此时,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若看不到 冒气泡或者形成水柱,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不好. 2.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二个时,一定要先设法堵住一个,再进行检查其气密性的好坏.此 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要想堵住的是进气口(即长颈漏斗之类的仪器等),那么就可以先从长颈漏斗中注 入水,使水浸没其下端管口,然后再按照上面的气体的发生装置的出口一个的那种情况,进 行检查即可. (2)如果要想堵住的是出气口(即连接有胶皮管的导气管),如图所示: 那么还是要先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当水浸没其下端管口时,用弹簧夹,夹住导气管上连接 的胶皮管,保证此处不漏气;然后再加入少量的水,若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水面不再 下降,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若继续下降,则说明此装置气密性不好.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情景或直接询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检查装置 的气密性,或者是选择、填写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现象等等.题型有操作题、选择题、 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作为实验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中考化学实验考查的 重点和热点.因为一般说来,无论采用哪种装置制取气体或进行某一物质的性质实验等,在 成套装置组装完毕和装入药品之前,都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才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 行.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理解并掌握 不同情况下的检查方法和现象等等;然后结合实验情景和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图示 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好检查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或者细心地思考探究并 完成相关的实验问题等等. 4.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包含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常见气体的检验 方法;其二,是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而所谓的常见气体,主要是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一 氧 化 碳 、 水 蒸 气 等 . 具 体 说 来 , 它 们 的 检 验 与 吸 收 的 方 法 如 下 表 : 至于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就是指为了将常见气体中的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的科学方 法. 其理论依据是利用杂质所具有的与所需气体不同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选用适当的试剂, 进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按照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探究,逐步将气体中的 杂质除去,使其得到净化. 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不减、不增、不污、易分”.也就是,除去杂质的同时,要保证不 能使所需气体的量减少(即不能“玉石俱焚”,但可以增加),更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生 成物还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并且,生成物、所选试剂与所需气体要容易分离. 常用的气体 的除杂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吸收法;即选用适当的试剂,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后,转变为液体或 固体等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 CO 中混有的少量的 CO2 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盛有 浓 NaOH 溶液的洗气瓶中,吸收掉其中的 CO2,然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中,再吸收 掉其中的水蒸气.而常见气体的吸收剂(即除去的方法)如上表所示. 二是转化法;即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所需气体而除去的一种方法.例如,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的 CO 时,可先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中,将其中的 CO 转化为 CO2.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科学的分析探 究后,设计实验方案(或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推断、选择或填写出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 杂方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考查 学生分析探究并选择、推断、填写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氧气、氢气、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验和除杂方法,以及对这类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及理论依 据,还有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相关知识,有时还需弄清图示信息,以 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和实验图等,细 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时还会根据给出的实验图来推断气体或所选试剂的性质、仪器 的名称、其中的错误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5.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一般用 pH 值来表示.溶液的 酸碱度测定就是使用 pH 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测定方法是用干燥的玻璃棒蘸取 (或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并滴在放在干燥的玻璃皿或白瓷板上的干燥 pH 试纸 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待测溶液的 pH.pH 值<7 为酸性, pH 值=7 为中性,pH 值>7 为碱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就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直接询问出题),来考查 学生对使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掌握情况,或者是解答与之相关的问题(如误差分析 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 情景的能力,以及对使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 pH 试纸的灵活 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其应用等.然后, 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当然,有 时还会根据测定结果(或溶液的酸碱性),来反推断 pH 试纸的名称、pH 值的大小或错误以 及实验误差分析等等.值得注意的还有以下两点: 1.在测量过程中,如果溶液被稀释了,那么测定的结果就不准确了.此时,如果待测的是 酸性溶液,那么测定的结果就会偏大;如果待测的是碱性溶液,那么测定的结果就会偏 小.所以,在使用 pH 试纸测定的溶液酸碱度时,一定要保证测定用品都是干燥的才可.否 则,就会产生误差. 2.使用 pH 试纸测定的溶液酸碱度应该个整数值,而不可能是小数.当然,如果使用 pH 测 量计来测定的话,才有可能会是小数.并且,要注意每次测定过后要用蒸馏水浸洗,晾干备 用.由于 pH 测量计在初中阶段涉及的很少,所以在此就不再深讲了. 6.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指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还有能支持呼吸.即 它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与非金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特物质发生氧化反 应,反应剧烈程度因条件不同而异,可表现为缓慢氧化、燃烧或爆炸等,但在反应中都放出 大量的热.具体情况如下: 1.氧气与非金属反应,例如:(1)木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但是,当氧气不充足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2)硫在氧气里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 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3)红磷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 大量的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而白磷可以与空气 中氧气的发生缓慢氧化,达到着火点(40℃)时,引起自燃,(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 淡蓝色火焰,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会有水雾生成. 2.氧气与金属反应,例如:(1)镁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 色粉末状物质(即氧化镁);(2)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物质(即四氧化三铁);(3)铜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加热,会逐渐变成黑色的固体(氧化 铜). 3.氧气与化合物反应,例如:(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2)甲烷(沼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呈蓝色,生成 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还会有水雾生成.(3)酒 精(乙醇)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即二氧化碳),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还会有水雾生成.(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集气瓶的内壁有水珠出现,并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 氧化碳).(5)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 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呼吸作用是生物从自然界里吸入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实际上它是一种缓慢氧 化.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 据所学的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现象、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等,来分析、解答相关 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蜡烛燃烧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氢气、一氧化碳、 甲烷、酒精等可燃气体的化学性质”、“呼吸作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联系起来考 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情 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考查氧气的助燃性(故意 将其与可燃性替换),有氧气参与的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燃烧和 燃烧的条件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氧气的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氧气参与的反 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等,以及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等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 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 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7.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催化剂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有三个: 1.“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 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该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 分解的催化剂。 3.“多样性”,即某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 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硫酸铜溶液等都可作催化剂。 而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 种情况。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者是直接命题设问,让 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来分析、解答有关催化剂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与“影响化 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 识,联系起来命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有关催化 剂及催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催化剂的特点和催化作用程等,以 及其中涉及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 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示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 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8.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它们 区别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其特点除具有溶液的基本 特性(即均一性、稳定性)外,还具有针对性(即它们只有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有意义; 否则,就说不准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了);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 酸钾饱和溶液是针对硝酸钾来说,它是饱和溶液,而针对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来说, 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 入硝酸钾是不能再溶解的;但是,加入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是能够继续溶解的.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饱和溶液和 不饱和溶液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 “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 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 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 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区分方法和技巧,以 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特点和区分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 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 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 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 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 9.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点的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 比.其含义是指 100 份质量的某溶液中含多少份质量的该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 公式是: ;特殊计算公式(使 用于饱和溶液)是: . 值得注意的是: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 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 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 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 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 查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相关问题的 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 简单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 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 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 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 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 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 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 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 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 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 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在解答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性题目时,也就是,计算反 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特别注意的是: 1.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 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 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 100%,就 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2.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 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 3.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 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 4.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 m=ρV 这个公式进行换算. 5.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10.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初中阶段要求掌握三个: 一、金属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1.铁与氧气的反应: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的空气中,铁与氧 气发生缓慢氧化而生成铁锈(主要成分:Fe2O3;铁锈呈红色,结构疏松,易吸水,加快铁 器的腐蚀);还有铁经过缓慢氧化后,形成的化合物也可认为是氧化铁,即 4Fe+3O2= Fe2O3.在纯氧中,铁丝能够被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在点燃前,先将铁丝打磨,在集气瓶中留有少量细砂或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 即 3Fe+2O2 点燃¯Fe3O4.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同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 现象可能不同,生成物有可能不同.” 2.镁与氧气的反应:常温下所看到的镁条呈黑色,用砂纸打磨后呈银白色.做镁条燃烧实 验时,要注意用坩埚钳夹持,在下面垫上石棉网.镁条被点燃后,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 光,形成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即 2Mg+O2 点燃¯2MgO. 3.铝与氧气的反应:铝在空气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故其抗腐蚀性能很好.铝箔在纯氧 中能够剧烈燃烧,即 4Al+3O2 点燃¯2Al2O3. 4.铜与氧气的反应:在加热的情况下,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物质(氧化铜);即 2Cu+O2△¯2CuO.即使在纯氧中,铜也不能被点燃.在潮湿的空气中,铜能被腐蚀,形成 绿色粉末状固体﹣﹣铜绿[Cu2(OH)2CO3];即 2Cu+O2 +CO2+H2O=Cu2(OH)2CO3. 总之,大多数金属一般都能与氧气反应,只是难易及剧烈程度不同而已,由此可判断金属的 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 二、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1 . 镁 、 铝 、 锌 、 铁 、 铜 与 稀 盐 酸 的 反 应 : 现 象 、 结 论 如 下 表 所 示. 2 . 镁 、 铝 、 锌 、 铁 、 铜 与 稀 硫 酸 的 反 应 : 现 象 、 结 论 如 下 表 所 示. 总之,大多数金属一般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金属能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 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应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不 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例如盐酸、稀硫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 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 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 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 三、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反应 分别将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进行实验.现象、 结 论 下 面 的 图 表 所 示. 总之,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根据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 置换出来,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 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 H 的位置无关.但 K、Ca、Na 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 与盐溶液不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 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 (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 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 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 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 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 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 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 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 后,铜跟硝酸银反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 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 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实验现象及结论(包括反应化学 方程式)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 的书写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的化学 性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 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 金属性质及用途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 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的性质及用途,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 见金属及合金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 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 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 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 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等知识以外,还 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 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 用途),根据 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11.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 银 铂 金 ” , 具 体 如 图 所 示.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 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 它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 在水溶液中就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其活动性就越弱. 需要注意的是: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 2.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 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必须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盐 酸、稀硫酸(即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 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 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 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 3.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 K、Ca、Na 不能够).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 液里置换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 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 H 的位置无关.但 K、Ca、Na 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 不与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 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 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 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 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 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 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 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 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 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 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 另外,利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 反过来可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体的推断方法是这样的: 1.利用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和铜分别放在 稀盐酸中时,铁的表面上有气泡冒出,这说明铁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前面;而铜的表 面无明显的现象,这说明铜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 强. 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钉放在硫 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表面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物质(即铜);由此可推得铁活泼 性比铜的要强.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 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 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其它的反应类型”等相关问 题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方式 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些置 换反应是否发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 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 应用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 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 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 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 合金的有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 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 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 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 解答即可. 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 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 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 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 用 途或变化规律),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 相关问题,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12.碱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碱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四个: 1.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变色 情况可以简记为:“石蓝酚红”. 2.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即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 = Na2SO3+H2O 、 2NaOH+SO3 = Na2SO4+H2O 、 Ca ( OH ) 2+CO2 = CaCO3 ↓ +H2O. 3.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NaOH+HCl=NaCl+H 2O、2NaOH+H 2SO4= Na2SO4+2H2O、Ca(OH) 2+2HCl=CaCl 2+2H2O、Ca(OH) 2+H2SO4 =CaSO 4+2H2O、 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H2O. 4.碱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例如,Ca(OH) 2+Na2CO3=CaCO3↓+2NaOH、 CuSO4+2NaOH=Cu(OH)2↓(蓝色沉淀)+Na2SO4、FeCl3+3NaOH=Fe(OH)3↓(红褐 色沉淀)+3NaCl.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 学生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碳的检验)、 碱的用途、中和反应、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推断和鉴别、防止空气的污染、复分解反 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 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碱的化学性质、 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 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碱的化学性质和用 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后三个化学性质(包括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硫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检验及吸收等,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 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碱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 象和化学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 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 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 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六点: 1.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2.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碱溶液. 3.根据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的性质,可以推断出吸收二氧化碳(即除去某气体中的二 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即除去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防止它污染空气)要用氢氧化 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氢氧化钙溶液(即澄清的石灰水).因为氢氧化钙微溶于 水,而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要比氢氧 化钙溶液更浓,所以,吸收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时,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又因二氧化 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但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 浑浊;所以在检验二氧化碳时,应用氢氧化钙溶液.由此可见,根据“性质 用途” 的关系来巧记这类知识,将会是事半功倍的!同理可得,根据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盐(即 含有碳酸根的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新碱的性质,可以用来制取工业上最常用的碱氢氧 化钠等. 4.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一般都要用指示剂酚酞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完成.也就是, 事先在碱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然后再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酸溶液, 边滴边振荡(或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 13.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的 H+和 碱溶液中的 OH﹣结合生成水(H₂O).如图所示: .常见的中 和反应有: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Ca(OH) 2+2HCl= 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H2SO4+Ba(OH)2=BaSO4↓(白色沉淀, 不溶于硝酸)+2H2O. 具 体 的 操 作 步 骤 : 以 在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中 加 入 盐 酸 为 例 , 如 图 所 示 : . 也就是,首先在烧杯中加入 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使溶液成红色),再用胶头滴管慢慢地向其中滴入稀盐 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其中,酚酞试液的作用是根据酚酞的 颜色逐渐变浅至消失,既可以说明中和反应的进行,也可以说明反应的完全;但是不可说明 是否滴入过多的酸性溶液而使试液呈酸性(因为酚酞溶液无法使酸性溶液显色).其实,检 测中和反应是否在进行(或是否完全)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 1.用 pH 试纸来检测:一般在中和反应进行时,反应前后溶液的 pH 会变化.用 pH 来检测 中和反应是否进行是最直接的方式. 2.用探测温度的方法:一般来说,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反应(但是放热反应不一定是中和 反应,如燃烧等).所以,可以通过探测溶液的温度是否升高,来推断中和反应的进行和完 全. 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四点: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 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还有有机物在 分解的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并且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呈 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撒入土壤中,以中和其酸性.同时,促 进微生物的繁殖,并且土壤中的钙离子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还 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元素.如图所示: . 2.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里的废水常呈现酸性或碱性,若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污染,所以 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碱性污水需用酸来中和,酸性污水需用碱来中和.例如,硫酸厂的污 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适量的熟石灰来进行中和处理(生成硫酸钙沉淀和水). 3.用于医药: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即胃液的 pH 值为 0.9~1.5),可以帮助消化食 物;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会使人感到不适,这 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一些碱性药物,使碱与过多胃酸反应生成无毒的中性物质.例如,用含 氢氧化铝的药片可治疗胃酸过多,生成氯化铝和水. 另外,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 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在患处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 NH3•H2O)的 药水,来中和蚊虫分泌出的蚁酸,就可减轻痛痒. 4.调节溶液酸碱性:在科学实验时,经常要把溶液的 pH 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溶液的 酸性或碱性太强,就可以用适当的碱或酸调节溶液的 pH.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 学生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并且,经常将其与“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碱的化学性质及其 用途、溶液 pH 的测定、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物质的推断 和鉴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结论)”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 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中考 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 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 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评价表达的正误,或者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中和反应 的定义及其操作过程(包括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和完全)、有关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 写、前三个应用,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 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相关知 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 己的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综合 分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 意以下三点: 1.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不能反过来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 中和反应.因为非金属氧化物与碱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 应),可它就不是中和反应;还有酸与金属氧化物作用也能生成盐和水(如用稀盐酸出铁锈 的反应),可它也不是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是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只有酸和碱之间的反 应才是中和反应. 3.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由于酸和碱的溶液一般是无色,二者反应时的现象不明显,所 以往往借助于一些试剂或仪器等(如酸碱指示剂、pH 试纸、温度计等),来帮助我们判断反 应是否进行或恰好完全. 14.物质的简单分类 物质的简单分类 【 知 识 点 的 认 识 】 物 质 的 简 单 分 类 , 如 图 所 示 : . 由于物质的分类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组成物质或元素来进行分类的,所以物质的分类与其组成 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具体的详情如下: 1.从物质的分类(即混合物和纯净物)来看,物质的组成关系包含两层.第一层是混合物 由纯净物组成(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的, 纯净的食盐水是由食盐和水组成的,黄铜(一种合金)是由铜和锌组成的,等等);第二层 是纯净物由元素组成(例如:镁是由镁元素组成的,冰水混合物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等等). 2.至于纯净物的分类,是根据其组成元素的种类不同,将其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其中,单 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氦气是由氦 元素组成的,等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例如: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 组成的,高锰酸钾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碳酸氢钠是由钠、氢、碳、氧四种元素 组成的,等等). 3.单质的分类,是按照元素的分类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即由金属元素组成的 单质,如铝、铜和锌等)、非金属单质(即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氧气、氮气和碳等) 和稀有气体单质(即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氦气、氖气和氩气等). 4.化合物的分类,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分成的类别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化 合物的组成(或构成)不同,将其分为氧化物(即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其中一种是氧元 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铜等)、酸(即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 合物,如盐酸、硫酸和硝酸等)、碱(即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 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等)、盐(即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 酸钠和碳酸钙等).当然,有时也按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分为:有机化合物(即含碳元 素的化合物,如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等;但有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将其看做无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即 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钾、硫酸和氢氧化钠等).甚至,有时还按化合物的形成方式 分为:离子化合物(即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指组成中含有金属元素的化 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铜等)和共价化合物(即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 物.一般是指组成中不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氢、水和二氧化碳等).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物质的简单分类、有关概念和物质的类别判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 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元素的 分类、有关的概念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 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 简单分类及有关概念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 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 别是,对物质的分类、有关概念和物质的类别判断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简单分类、有关概念和 物质的类别判断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 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 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 还需要注意以下规律或技巧: 1.在对物质的分类进行辨析时,切不可将其和物质的组成孤立开来;要注意将其串联起来 才行,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2.在辨析物质是否为混合物时,主要看它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的才是混合物.当然,也有一定的规律或技巧所在,那就是只要它是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或合金时,就不用再细分析了,它一定是混合物. 3.在辨析物质是否是纯净物时,由于它只含有一种物质,并且有且只有一个化学式;所以 只要物质有化学式,也就不用再细分析了,它一定是纯净物.当然,如果想再进一步分类的 话,那么就需要看它由几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组成的是单质;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 就是化合物了.具体辨析可参照该考点的“知识点的认识”中的 3、4 两点! 15.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鉴别、推断 【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鉴别就是指根据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或相互关系,尤其是它们的特性 或反应时的现象等,通过细致地分析、推断,来鉴别出它们究竟是哪一种具体的物质的复杂 过程.这类鉴别的类型和方法有多种,现点两种类型及其原理、方法和典型例题等,以图起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一剂鉴别(即限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选择一种试剂,分别加入到待测 物质中,会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然后据此将其逐一鉴别开来.常用的方法如下:(1)若 物质间有明显的溶解性差异、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差异以及水溶液的颜色差异时,可用“水” 来鉴别(如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铜和氯化钠的鉴别).(2)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 异,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或 pH 试纸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的鉴别).(3) 鉴别一组溶液时,若其中有酸,可选用碳酸钠等可溶性碳酸盐来鉴别(如盐酸、氯化钠和氢 氧化钙溶液的鉴别).若其中有碳酸盐,可从酸入手;当同时有含银离子的化合物时,应选 用盐酸(如碳酸钠、氯化钠和硝酸银的鉴别);当同时有含 Ba2+的化合物时,则选用硫酸 (如碳酸钠、氯化钡和硝酸钾的鉴别).若阴离子相同而阳离子不同,可用强碱溶液(如氢 氧化钠、氢氧化钡)来鉴别(如氯化铜、氯化镁、氯化亚铁和氯化铵的鉴别).(4)若被鉴 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时,可选用稀盐酸、稀硫酸为试剂来鉴别 (如铁粉、碳粉、氧化铜). 2.无剂鉴别(即不用任何其它试剂鉴别多种物质),其原理是一般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 颜色、溶解性等)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其余 物质依次鉴别出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下列物质(1)氢氧化钠溶 液;(2)氯化镁溶液;(3)硫酸铜溶液;(4)氯化钾溶液.正确鉴别顺序是( ) A.(1)(2)(3)(4)B.(3)(2)(1)(4)C.(4)(1)(2)(3)D.(3)(1)(2)(4) 通过观察发现,只有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其余溶液均为无色.就以硫酸铜溶液为已知试剂, 用来鉴别本组另外三种溶液.分别取这三种待测溶液少量于 3 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硫酸铜溶 液,产生蓝色沉淀的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再以氢氧化钠溶液为已知试剂鉴别另外 2 种溶 液,方法同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镁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 钾溶液.因此,正确答案为 D. 当然,有时也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比较它们两两化学反应时的不同现象,来将其鉴别 开来.例如,不用其它试剂,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鉴 别开的顺序是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或氯化钡溶液→氯化钠溶液.方法是将这四种物质,分别 取样,然后两两进行反应;既可和其中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又可和其中的另一种物质 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碳酸钠溶液;那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即冒气泡)的是 稀盐酸,而生成沉淀的氯化钡溶液,最后剩余的一种就自然而然的是氯化钠溶液了. 而物质的推断是指根据给出的某种物质的可直接的物理、化学特性,确定部分物质后,再顺 藤摸瓜地逐一推断出每一种物质的过程. 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或思路是:首先,分析好题意,既关注明显信息,又要挖掘出有用的隐含 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掌握的基础知识,抓住关键信息,寻找突破口(即物质的特性或反 应时的特殊现象等),细心地全面地思考、推断即可. 这类题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四种: 1 . 反 应 式 型 ; 例 如 , 2 . 描 述 型 ; 例 如 , 3 . 网 络 型 ; 例 如 , 4 . 表 格 型 ; 例 如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 学生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 的迁移能力.由于该考点具有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是化学知识在一个较高层次 上的巩固和应用,所以经常它倍受命题人的青睐.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元 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特色、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典型反应及现象、溶解时 的吸热和放热特例、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 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 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 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常见酸碱盐、典型单质和化合物的鉴 别、推断及其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 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 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 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 点: 1.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先找突破口或题眼;然后再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顺 藤摸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当被鉴别的是同类物质(即有相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时,可 以联系着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从它们所含的不同离子上着手突破. 2.所谓的突破口或题眼,就是指物质的特殊颜色、溶解性、气味、反应时的特殊条件或现 象和典型的检验方法等.(1)有特殊颜色的物质,重点记住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其溶液呈紫 红色),黑色的二氧化锰、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等,红色的铜和红磷等,蓝色的氢氧化 铜沉淀和铜盐溶液,黄色的铁盐溶液和金,浅绿色的亚铁盐溶液,等等;(2)有特殊的溶 解性的物质,重点记住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氯化银、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等,红褐色沉 淀氢氧化铁,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氯化银和硫酸钡,溶解时放热(升温)的氢氧化钠和 浓硫酸(生石灰遇水反应放热)等,溶解时吸热(降温)的硝酸铵(另外,冰和干冰也有降 温的作用);(3)有特殊气味的物质,重点记忆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和 酒精等;(4)有特殊条件或现象的反应主要有:二氧化锰催化的过氧化氢和氯酸钾(还需 要加热)的分解反应,通电时的电解水的反应,冒白烟的磷燃烧,火星四射的铁燃烧,黑变 红的氧化铜还原,蓝紫色火焰的硫燃烧,蓝色火焰的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等等; (5)典型的检验方法,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等等. 3.利用化学反应来对物质进行鉴别、推断时,一定要抓住反应现象的不同,细心的辨别、 推断. 16.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 知 识 点 的 认 识 】 分 子 、 原 子 、 离 子 、 元 素 与 物 质 之 间 的 关 系 , 如 图 所 示 : 它们的区别是: 1.物质和元素都是宏观概念,它们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是微观粒 子,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与物质之间是组成关 系,也就是,它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习惯上用“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氢 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而分子、原子 和离子都是微观粒子;它们与物质之间是构成关系,也就是,它们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 成的,习惯上用“构成”来描述.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 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对于分子、原子和离子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 可以再分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它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而离子是指带 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原子).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 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化合物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 学反应的实质、元素在概念和分类、分子(或原子、离子)的概念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 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 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相关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 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揭开物质组 成和构成的神秘面纱的抽象而重要的知识,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宏观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及 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所以,该考点倍受命题人的 青睐,而且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 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 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 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 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将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之间的构成关系和元素与物质之间的组成关系隔离开来, 其实它们(即物质的构成和组成)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气态非金 属单质和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和二氧化碳 等.(2)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非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和由稀有气体元 素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原子构成的;如硫、铝和氦气等.(3)由金属元素与非金 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离子构成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获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如氯化钠、氯化钙等. 2.根据物质的构成关系(或组成关系),可以推得它的组成关系(或构成关系).即知道物 质的构成粒子可以推得其组成元素;反过来,知道物质的组成元素也可以推得其构成粒 子.例如,知道了镁是由镁原子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元素组成(因为镁原子总称为 镁元素);反过来,知道了镁是由镁元素组成,也就可以推得镁是由镁原子构成(因为镁元 素是金属元素,它组成的镁单质是金属,而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 17.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微粒观点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微粒观点的应用就是从物质的微粒性角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 运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例如,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 是由于水受热时,水分子获得的能力大,运动加剧,分子间隔逐渐变大,从而使水由液态变 成了气态. 而模型图的应用是指把看不见的、抽象的微观粒子,用能够看到的模型图的形式形象展现出 来,以便用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化学反应或实际问题等.例如,分析图 1 中的模型图可知: (1)A 表示的是某种原子(因为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接起来);当该原子是能够直接物质的 原子(即金属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和能够构成固态非金属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时,该图还能表示由这种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2)B 表示的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因 为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了,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单质.(3)C 表示的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还表示由该分子构成的化合物.(4)D 表示的是两种由 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还表示由这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5)原子模型之间没有连 接起来的表示是原子;原子模型之间连接起来的表示是分子(即原子结合构成了分子).(6) 单质是只含有一种原子或分子(指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化合物是只含有一种分子 (指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的物质;混合物是含有多种分子的物质.又如,分析图 2 中的模 型图可知:(1)2 个甲分子反应生成 1 个丙分子和 3 个乙分子.(2)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 于化合物,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和乙物质都属于单质.(3)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 变.(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 个乙分子中含有 2 个 A 原子.(5)甲、乙、丙的化学 式分别是 BA3(或 A3B)、A2 和 B2.(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BA3(或 A3B)=B2+3A2 (由于不知条件和物质的状态,所以暂时不够全面).(7 )该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 应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尤其是借助微观粒子反应模型图考查分子、原子知识是近年中考的新亮点.此类试题提 高了试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 分子和原子的辨析、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 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 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 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运用分子观点来分析解 释实际问题和运用模型图分析解答有关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和化学反应等相关问题的考 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 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 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 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微粒观点解释实际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 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 2.运用模型图来解答有关题目时,要先留意单个原子模型图的说明(即原子模型图所代表 的意义和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再逐一分析,综合考虑.尤其是,在解答用模型图来表示 化学反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细心地进行全面思考才行;一般要做到以下“六抓”:(1) 抓分子、原子的性质,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 原子,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4) 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5)抓反应基本类型及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 (6)抓单个分子的构成情况;等等. 18.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知识点的认识】原子的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 体积相比,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如图 1).尽管原子很小,但是,它还是能够 再分的.即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如图 2).并且,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原子核比原 子又小很多,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 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如 表 1 所示.由于核内的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所带的正电 荷数(即核电荷数,也就是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 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如表 2 所 列 出 的 几 种 原 子 的 构 成 .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 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元素的定义 和种类、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 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 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 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 别是,对原子的可分性、电中性、有关的等量关系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 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以及与之 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 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 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原子定义为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只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它是最小的粒子,不代表它 本身不能再分;其实原子确实是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是当它不是原子(即有得失电 子而变成了阴、阳离子)时,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但是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数(在阳离 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小 于核外电子数). 19.反应类型的判定 反应类型的判定 【知识点的认识】反应类型的判定主要是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 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判定.判定的方法就是结合它们的概念和相应的通式,根据它们各 自的特点来细心地判定.当然,有时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判定.判定方法是从物质 得、失氧(即氧元素)的角度来判定的;物质得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氧的反应是还 原反应.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 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合反应及应用、分解反应及应用、置换反应及应用、复分解反应 及应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 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 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 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的判别 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 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以及与 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 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一定要分析好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在判定置换反应 和复分解反应时还要同时关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2.对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判定,主要看物质是得氧还是失氧,并且,氧化反应和还原 反应往往是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也就是常说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在高中化学中 会进一步地学习). 20.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知识点的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 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 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 (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 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 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 了. 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 1.根据实验事实,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 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即“→”);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 号(即“+”)连接起来. 2.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 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箭头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箭头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 个,等等.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步骤一般也分为两步: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 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 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 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 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 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 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 和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含义、 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 析、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 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 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 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相关 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 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 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 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 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 2.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电离、溶液的导电性及 其原理分析、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来理解、 分析和书写即可.其中,最关键的是从化学式的哪个地方电离开来,产生相应的阴、阳离子; 技巧是根据元素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来将其分离开来,切记原子团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 待,不可将其划分开来.还要注意,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总数一定是相等的,即整 个溶液不显电性. 21.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知识点的认识】常见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工业上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农业 上的化肥、农药和地膜及秸秆等废弃物不合理使用,建筑业上的废弃物、粉尘和噪音等,生 活中的废弃物(如废旧金属、电池、塑料、橡胶、玻璃、没有用完的化妆品、上彩釉的碗碟 等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常用化石燃料等的燃烧,汽车、轮船等机动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 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核原料开采、大气层核爆炸散落的放射性微粒,等等. 常见污染物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污染空气,进而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以及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和造成酸雨;等等.例如,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化石燃料燃烧放出的一氧 化碳、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 而 染 上 呼 吸 器 官 或 视 觉 器 官 的 疾 病 , 等 等 . 如 图 所 示 : . 2.污染土壤,导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并对土壤中生长的作物产生危害(产量和品 质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 集 到 作 物 果 实 中 , 人 或 牲 畜 食 用 后 发 生 中 毒 . 如 图 所 示 : .此外,有些掩埋的污染物潜在的危害更是可怕的,影响也将遗传至数种生物的后代,这种 影响是深远的,往往会持续多年.例如,矿山的尾矿、废石、粉煤灰、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 及其中带有的各种病菌和有害生物等,还有核原料开采、大气层核爆炸散落的放射性微粒等 放射性污染物质或者射线等现象;所造成污染危害都是非常巨大. 3.污染水资源,导致使水质恶化,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失和威胁.例 如,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还有从油船与油井漏 出来的原油等;使得大部分的湖泊海洋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水生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 类 也 可 能 因 吃 了 这 些 生 物 而 中 毒 , 从 而 进 入 生 物 链 , 造 成 恶 性 循 环 . 如 图 所 示 : . 另外,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还都是对人的 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 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同时,对动植物也会造成极 大的危害. 常见污染物的治理措施是: 1.工业上,加强对“三废”排放的监测,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 时对污染物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等等;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对地膜、秸秆等废弃物进行回收, 实现集中处理、综合治理或再利用,连续种植几年一些重金属超累积植物(即对某些重金属 具有很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可明显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还可以采用换土、 客土、翻土深埋等方法稀释污染物浓度,等等; 3.生活上,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进行集中处理并再利用,还可以用垃圾产生的热量来发 电,从而实现综合治理和节能环保,还有,要少用、甚至不用含磷的洗衣粉或洗涤剂等,生 活污水也应该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 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的污染与 防治、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金属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 的影响、酸雨的产生和危害及其防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 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和降解、白色污染与防 治、‘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 洗衣粉的禁用、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对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 护中的重要作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 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常见污 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 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 等.特别是,对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和治理的措施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 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 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 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 (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 解答即可.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6/18 19:53:59;用户:初中化学;邮箱:xmflshbhx@xyh.com;学号:2762852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