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五部分第十四单元第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五部分第十四单元第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 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 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 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赣州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A项错误;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B项错误;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才发生农民暴动,C项错误。‎ ‎4.(2018·天津河东区一模)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 A.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政策 B.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 C.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D.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宁主张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进”,故排除;1921年还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实行工业国有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青岛调研)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 A.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 ‎ 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B项正确。十月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改变奋斗目标,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推行的,故排除C项;材料是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排除D项。‎ ‎6.(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做法的意图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基础 C.限制资本主义发展 D.与资本主义国家争市场 答案 A 解析 根据“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又通过国家力量有计划地引导市场,反映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经济政策为斯大林模式奠定基础,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出国家干预商业活动,不能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苏联经济落后,不具备争夺市场的需求。‎ ‎7.(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了农业的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分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布哈林认为……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可知,两人对于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存在分歧,实质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分歧,故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项不符合史实;1928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8.(2018·北京东城区二模)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斯大林体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1928年至1952年”可知为斯大林体制时期,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苏联工业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工业的发展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 ‎9.(2018·广东肇庆三模)“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延续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答案 B 解析 材料提及苏联一五计划的建设得到外来援助,但未提及外来援助的数额,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化借助外来资本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新经济政策局部恢复外国资本主义的做法,故B项正确;苏联一五计划体现了工业化的局部开放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做法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0.(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  )‎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C.否认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D.肯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工业成就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30年代初”可知,该文件评价的是斯大林体制,依据“用赶超的速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是肯定的态度,故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1918~1921年,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 ‎“30年代初”均不符,故排除A、B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1.(2018·广东惠州4月模拟)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资料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  )‎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苏联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说明苏联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D项正确。1934年苏联二五计划时期,依然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12.(2018·江苏南京三模)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答案 D 解析 材料“1938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反映了经济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矿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不等于整个工人阶级队伍,故A项错误;“经济呈现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南通三模)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 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答案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特点:通过自由贸易(商品买卖)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 意义: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有效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拯救苏维埃政权”“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俄国经济落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材料二“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得出利用商品贸易向社会主义过渡或通过自由贸易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得出苏维埃政权有效巩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根据材料二“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得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4.(2019·贵州贵阳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1926年1月,苏联收购了6.3亿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粮食。1927年1月,苏联只收购了4.28亿普特粮食。1927年苏联粮食减产,国家的粮食收购量减少5.2%,而城市居民却增加了4.8%,导致食品供应不断恶化。到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只有3亿普特,离国家维持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兵生活所需的5亿普特粮食相差甚远。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与新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新经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对此现象,苏共多数人认为应控制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二是价格调整不好。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农民希望国家减少干预市场,价格能按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整。但政府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同时政府还要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响,政策始终无法统一,左右摇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衰退,农民不愿意向国家交售粮食,农民同苏维埃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爆发,这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危机,它严重威胁着苏维埃政权。形势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对新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摘编自徐天新《苏联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将如何调整新经济政策。‎ 答案 (1)粮食产量的下降;农村中的社会分化加剧,富裕农户增多;工农业产品价格调整不好;国家的工农业政策摇摆不定,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 ‎(2)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27年苏联粮食减产……一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二是价格调整不好……同时政府还要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响,政策始终无法统一,左右摇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