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酷:五大人类活动之(五) 区域整治 教案(通用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酷:五大人类活动之(五) 区域整治 教案(通用版)

五大人类活动之(五)区域整治 第1课时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知识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2017·唐山模拟)“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下面两图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图甲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2)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频发 ‎(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 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解析:(1)A (2)B (3)D 第(1)题,依据图乙信息可以看出,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为: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减少,旱地增加。第(2)题,从图甲中可知,Ⅰ地位于Ⅱ地的上游,上游旱地增加必然会增加对河水的使用量,从而导致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少,对干旱区来说,水量的减少会加重土地荒漠化。第(3)题,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使下游水量减少,从而加重下游的土地荒漠化,使下游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原因——必要条件 条件 具体表现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天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原因——决定条件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知识点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1.(2017·南充统考)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2)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C (2)B (3)B 第(1)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且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第(2)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第(3)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2.(2017·绵阳二诊)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概括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地质作用。‎ ‎(2)据图分析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A、B、C、D四处水土流失程度有何差异?‎ ‎(3)治理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沟谷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功能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区域定位,确定图中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地地貌特点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二是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植被、地表物质构成等。降水强度越大、坡度越大、植被越少、地表物质越疏松,则水土流失越严重。第(3)题,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是植树造林。在沟谷中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建淤地坝,其功能是拦泥蓄水。‎ 答案:(1)该地为高原地形。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①高原地形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②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植被、地表物质构成等。水土流失最强的地方是B处,因为B处没有植被覆盖,土质疏松,坡度较大,降水强度大。其次是D处,第三是A处,最小的是C处。‎ ‎(3)植树造林 建淤地坝 拦泥蓄水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看地形坡度:多为地形起伏大,坡度大的地形区。‎ ‎(2)看气候特点: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气候环境易出现水土流失。‎ ‎(3)看植被和土壤状况: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的易发生水土流失。‎ ‎(4)看人类活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植被破坏及工程建设均会导致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 抓住水土流失的成因,从原因上溯根源,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三个方面分析其防治对策,根本对策是恢复植被。‎ 知识点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2017·滨州一模)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森林带的主要分布区。据图回答(1)~(2)题。‎ ‎(1)该森林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和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 B.背风坡气流下沉现象显著 C.受西南信风的影响 D.沿岸台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2)下列保护乙地区该森林带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是(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对雨林的管理和保护 解析:(1)A (2)A 第(1)题,沿岸暖流对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增温增湿作用和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是热带雨林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第(2)题,设立国际基金,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能帮助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2017·本溪模拟)如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增多 D.自然灾害减少 解析:(1)B (2)B 第(1)题,由两图降水量、蒸发量与地表径流量的数据对比可知,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下渗量减少。第(2)题,橡胶林地区降水更少,蒸发更多,说明橡胶林涵养水源能力弱,A项错误。橡胶林地表径流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B项正确。气候变干,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C项错误。地表径流增大,旱涝灾害频繁,D项错误。故选B。‎ ‎1.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 ‎(1)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4)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防风固沙。‎ ‎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 知识点四 湿地资源问题及开发保护 ‎1.(2017·天津红桥区期末)如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完成(1)~(3)题。‎ ‎(1)甲湖和乙湖分别是(  )‎ A.洞庭湖、太湖 B.太湖、巢湖 C.鄱阳湖、太湖 D.巢湖、洞庭湖 ‎(2)甲湖湖面比20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 A.上游水土流失 B.湖滨土地沙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3)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止湖水(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解析:(1)A (2)D (3)A 第(1)题,根据图中湖泊轮廓及周边河流信息可以判定甲湖和乙湖分别是洞庭湖、太湖。第(2)题,甲湖为洞庭湖,洞庭湖位于湘江口,湖泊对河流以下河段有调节作用,面积缩小后,洞庭湖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第(3)题,由图可知,乙湖为太湖,太湖地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排放的磷等元素多,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2.(2017·北京朝阳模拟)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保护日。如图为北京市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湿地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建设 B.垃圾填埋 C.全球气候变暖 D.泥沙淤积 ‎(2)增加北京市湿地的有效措施是(  )‎ A.山区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B.水库清除淤泥,扩大库区容量 C.加强管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D.合理规划,挖建景观河池 解析:(1)A (2)D 第(1)题,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大片的湿地被占用导致面积不断减小。第(2)题,合理规划利用湿地资源,挖建景观河池可增加北京市的湿地面积。‎ 如何理清湿地资源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问题表现: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原因: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洞庭湖湿地的萎缩原因图解如下:‎ ‎(3)保护湿地的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加固干堤、疏浚河道;政策措施——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重难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分析 ‎[典题示例]‎ ‎[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 根据经纬网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为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第(1)题,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题,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沙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考点师说]‎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降水集中”,则出现的生态问题可能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出现的生态问题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则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 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的变化,则可能存在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 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成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和风向等);③土壤原因(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对点训练]‎ ‎1.如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B (2)A 第(1)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 000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亿公顷。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年降水量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产量 ‎1985‎ ‎19%‎ ‎333 km2‎ ‎520 mm ‎38 ℃‎ ‎10%‎ ‎205 kg ‎1.025亿 kg ‎1995‎ ‎10%‎ ‎478 km2‎ ‎450 mm ‎42 ℃‎ ‎35%‎ ‎135 kg ‎0.975亿 kg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该地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 重难点(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考点师说]‎ 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 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典题示例]‎ ‎[例2] (2016·上海高考)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 km,宽15 km。‎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解析] 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3)题,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4)题,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旱季树木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对点训练]‎ ‎3.(2017·赣州模拟)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地工程。采取挖坑的方式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挖坑取出的土,在坑的下方培成半圆的埂,以增加蓄水量。在坡面上,坑的布置上下相间,排列成鱼鳞状,故名鱼鳞坑。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面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景观的是(  )‎ 解析:(1)B (2)C 第(1)题,采取挖坑的方式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挖坑取出的土,在坑的下方培成半圆的埂,以增加蓄水量。所以坑处水分条件最好,适宜种树。选B正确。第(2)题,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地工程。图A坡度较缓;图B、D坑的方向是错的。选C正确。‎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荒漠化防治是当前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任务。如图为我国原生、次生荒漠的分布图。‎ 材料二 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目前,甘肃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如图为河西走廊地区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1)简述材料一图中A地和B地周围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 ‎(2)评价甘肃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的条件。‎ ‎(3)分析甘肃省大力发展玉米制种可能对当地和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4)为实现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目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A、B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用水,在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在牧区、农牧过渡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都会引起土地荒漠化。第(2)题,甘肃省所在的干旱半干旱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利于玉米制种,干旱的气候也有利于玉米的晾晒和储存,保证种子的发芽率等。但气候干旱,降水少,是该地发展玉米制种的主要限制性条件。第(3)题,该地主要通过引水灌溉发展玉米制种,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会造成地下水位抬升,盐碱化加剧;对下游地区而言,上游用水量增加,下游水量减少,湖泊和绿洲萎缩,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第(4)题,治理荒漠化应调控人类的行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立法,加强宣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 答案:(1)人为原因:不合理用水、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2)有利条件: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烈,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有机物的积累,玉米产量大,品质好;灌溉系统发达,灌溉水源充足;干旱的气候利于玉米种子脱水干燥,也有利于种子的保存。不利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 ‎(3)对当地的影响:大量引水灌溉,易加剧土地次生盐碱化。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沙丘活化,沙丘移动造成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绿洲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加强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监测;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育草封沙,设置沙障,构筑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矛盾;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课堂迁移应用]‎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1~2题。‎ 月份 月均温差值 月份 月均温差值 ‎1‎ ‎0.13‎ ‎7‎ ‎-0.43‎ ‎2‎ ‎0.10‎ ‎8‎ ‎-0.40‎ ‎3‎ ‎0.18‎ ‎9‎ ‎-0.20‎ ‎4‎ ‎-0.16‎ ‎10‎ ‎-0.10‎ ‎5‎ ‎-0.13‎ ‎11‎ ‎0.11‎ ‎6‎ ‎-0.25‎ ‎12‎ ‎0.22‎ ‎1.探究结果表明(  )‎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C.林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吸烟滞尘 ⑤防风固沙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解析:1.C 2.C 第1题,根据材料,表中数值是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正值表示林地月均温高于裸地,反之是林地月均温小于裸地。林地冬季月均温高于裸地,学校所在地位于北半球,A错。林地的年温差小,裸地的年温差大,B错。7、8月份的月均温差是负值,说明林地气温较低,C对。林地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较高,不能表示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D错。第2题,该片林地位于学校和高速公路之间,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弱噪声、吸烟滞尘,③④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主要在河流上游,①②错。林地防风固沙作用,主要是在西北干旱区,⑤错。C对,A、B、D错。‎ ‎(2017·豫北名校联盟模拟)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近几年来多地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这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据此回答3~5题。‎ ‎3.专家对水土流失进行调查首先要借助各种地图,其中必须具备的是(  )‎ A.气温与土壤类型分布图 B.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C.工业与交通分布图 D.农作物和植被类型分布图 ‎4.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化进程快,占用大量土地 B.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规模修筑梯田 C.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 ‎5.如图与水土流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B 4.D 5.A 第3题,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与丘陵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及植被稀少等因素有关。针对水土流失的调查,影响水土流失程度的因素有地形因素、降水因素等,所以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的分布图。降水量的大小与季节分布状况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故选B。第4题,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故选D。第5题,一般情况下,在坡度较缓的情况下,随坡度增大,水土流失状况会加剧,单位面积产沙量会增加,当坡度达到一定情况,输沙量变化较小,故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曲线是①。故选A。‎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拉盖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在下游形成了大片湿地。近年来随着乌拉盖河流域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大型化工企业的建设,下游地区湿地正在逐渐消失。苔麸是一种一年生谷类粮草兼用作物,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品质好、营养价值高,但产量低。如图为乌拉盖河流域图。‎ ‎(1)描述乌拉盖河流域的地形特点。‎ ‎(2)简述乌拉盖河下游湿地减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近年来乌拉盖河流域广泛种植苔麸,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方面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乌拉盖河流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形以高原为主;由河流的流向可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湿地多,说明地形平坦,起伏较小。第(2)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第(3)题,材料显示,苔麸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所以可以大面积种植;该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属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所以种植苔麸有利于改良当地的盐碱地和遏制沙漠化;苔麸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可以作为优质的牧草,用来发展畜牧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答案:(1)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相对平坦,起伏较小。‎ ‎(2)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3)苔麸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可以大面积种植;有利于改良当地的盐碱地;可以有效遏制沙漠化;是良好的牧草,可用来发展畜牧业;苔麸具有广阔的市场,可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课下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读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宁夏是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图中Q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  )‎ A.土地沙化        B.土壤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石漠化 ‎2.R地治沙措施中,草方格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B.截留水分,降低沙层含水量 C.遮挡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 D.方格定位,便于栽树整齐 解析:1.B 2.A 第1题,图中Q地位于宁夏平原,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因此Q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灌溉不当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选B。第2题,R地草方格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外还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选A。‎ 第三方大数据分析机构标准排名研究院发布2016中国“氧吧城市”排行榜,“绿色肺活量”是评选“氧吧城市”的重要指标,“绿色肺活量”体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北方城市的“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较南方城市大的原因是北方城市植被主要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硬叶林 ‎4.影响入榜“氧吧城市”因素有(  )‎ ‎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②市域森林覆盖率 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④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⑤市域经济总量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解析:3.B 4.C 第3题,我国北方城市的“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较南方城市大的原因是北方城市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所以B正确。第4题,“绿色肺活量”是评选“氧吧城市”的重要指标,“绿色肺活量”体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影响入榜“氧吧城市”因素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市域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所以C正确。‎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森林生态系统活立木(指林地中生长着的林木)、林产品与土壤含碳量比例图,回答5~6题。‎ ‎5.森林生态系统中南方省级行政区的土壤含碳量比例比北方省级行政区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政策 C.人为改造 D.树种 ‎6.在相同的森林面积和密度、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活立木中碳汇能力比较高的森林类型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落叶灌木丛 解析:5.A 6.B 第5题,南方省级行政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碳的分解速度快。受气候因素影响,图中南方省区的土壤含碳量比例比北方省级行政区小。第6题,树种创造碳汇的能力就是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与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致,可以使用生物量的增加量来度量不同树种创造碳汇的能力。常绿阔叶林,叶面大,光合作用强,生物量比较大。‎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据此完成7~9题。‎ ‎7.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8.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9.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林带建设,使林场(  )‎ ‎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7.C 8.D 9.D 第7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引水过多,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树木死亡。选C。第8题,树木大量死亡,使生态安全屏障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向南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选D。第9题,建设外围和内部林带,使林场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农田蒸发量减小,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大间距耕作低秆农作物,林地间土壤熟化过程加速,水肥条件优越,沙棘和枸杞的生长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选D。‎ 如图为我国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有关图示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扩展 B.湿地面积减少最多 C.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多样 D.过度砍伐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因 ‎11.图示土地利用变化给该地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下水位升高 ②沙尘暴多发 ③旱涝灾害增加 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0.B 11.C 第10题,比较两图可知,林地面积明显减少,没有扩展,A错;湿地面积减少最多,B对;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单一,C错;过度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因,D错。第11题,图示直接反映了当地湿地和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扩大,而湿地和林地具有调节气候和径流变化的功能,故湿地、林地减少,将使当地的温差加大,降水季节变化变大,水旱灾害频繁;同时山区林地遭破坏,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其末端为居延海。居延海于1992年全部消失,2002年人们开始对黑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居延海恢复的水域面积达42 km2,成为许多候鸟的栖息地或迁徙中转站。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沙漠中却有100多个湖泊,有学者认为冷凝水(主要来自沙粒空隙中的水汽)是湖泊的补给水源之一。‎ ‎(1)分析气温对黑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2)简析居延海水域的恢复对候鸟的影响。‎ ‎(3)说明冷凝水的形成及其补给沙漠湖泊的过程。‎ 解析:第(1)题,黑河河水的补给来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因此气温对黑河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量季节变化、汛期、有无结冰现象等方面。第(2)题,居延海水域的恢复使水域面积增大,有利于更多候鸟迁徙至此休憩及繁殖;居延海水域生态环境变好,候鸟食物变丰富,候鸟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第(3)题,来自沙粒空隙中的水汽遇冷液化,冷凝水下渗汇聚到地势相对较低的湖泊。‎ 答案:(1)黑河流域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冰雪融水是黑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冬冷夏热,夏汛明显(汛期与高温期一致),水位季节变化大;气温日较差大,(源头)流量夏季有明显的日变化;冬季气温低于0 ℃,有结冰现象,下游甚至断流。‎ ‎(2)居延海水域变大、生态环境变好,候鸟食物变丰富,成为许多候鸟的迁徙休憩地及繁殖地,候鸟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3)该区域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夜晚沙粒较大气降温快,沙粒温度低于大气温度;沙粒空隙大,空隙间的水汽冷却凝结;冷凝水下渗,在地下汇聚到地势相对较低的湖泊。‎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在贝加尔湖周围,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湖中,只有安加拉河流出湖泊,年均流量仅为1 870 m3/s。1996年贝加尔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俄罗斯政府为了保护贝加尔湖的生态环境,在贝加尔湖西部和东部湖岸分别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材料二 濒临贝加尔湖的伊尔库茨克是西伯利亚的大城市之一,工业以机械制造(重型机械、机床制造)为主,市内有多所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投资。下面为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示意图(图1)及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图2)。‎ ‎(1)分析贝加尔湖深度大、蓄水量大的原因。‎ ‎(2)分析俄罗斯政府高度重视贝加尔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 ‎(3)分析伊尔库茨克发展机械制造工业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从岩层断裂下陷、河水的汇入与流出、所处纬度、湖泊面积等方面分析贝加尔湖深度大、蓄水量大的原因。第(2)题,主要从贝加尔湖流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湖泊具有的生态功能角度分析。贝加尔湖流域所处纬度偏高,气温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湖泊具有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等方面。第(3)题,伊尔库茨克发展机械制造工业的优势条件主要从资源、交通、科技、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答案:(1)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深陷的湖盆;汇入河流众多,流出的河流仅有流量较小的安加拉河;所处纬度偏高,气温较低,湖泊面积较小,蒸发量小。‎ ‎(2)贝加尔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贝加尔湖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降解污染等生态功能。‎ ‎(3)淡水、矿产等资源丰富;铁路通过,靠近机场,交通便利;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力量雄厚;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协作条件好。‎ 第2课时 资源开发与流域整治 考查点(一) 区域资源的开发与评价分析 ‎[典题示例]‎ ‎[例1]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①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②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_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③如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要准 设问解读 关键信息 思考定向 第(1)问 瓜州开发风能的优势 与煤炭、水能相比 能源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第(2)问 瓜州建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有利、自然条件 风能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第(3)问 瓜州建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不利、区位条件 风能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第(4)问 规划建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保障电网稳定 风电开发的特点及缺陷 第二步:析题要全 ‎(1)定位区域在哪里 结合题干中的“甘肃酒泉”信息,以及图中的经纬度信息、地名信息,可以确定“瓜州”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2)析材料,对接知识 材料信息 对接知识 由材料中的①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风能及其开发特点”‎ 风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属于清洁能源,对其开发建设的成本高于煤电、水电,其开发受地形、气候影响明显 由材料中的②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我国西北能源资源的分布”‎ 我国西北地区煤、油、气资源较为丰富,因气候较为干旱、靠近冬季风源地,太阳能及风能资源丰富 由材料中的③及图中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瓜州的气候及地形特征、社会经济特征”‎ 瓜州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风强盛,所处地区多平坦地形,年大风日数多,多沙漠、戈壁,人口、城市稀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第三步:答题要精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方法归纳]‎ ‎1.评价某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角度 ‎(1)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资源分布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3)交通条件:包括主要港口、交通运输方式等。‎ ‎(4)劳动力:包括数量和素质。‎ ‎(5)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6)工业基础:包括社会协作条件等。‎ ‎(7)地形地质:从地形类型、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 ‎(8)政策:对区域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2.分析区域能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能源问题往往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某一地区能源问题,主要包括其能源问题的表现、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 区域能源问题 表现 能源数量方面:短缺 能源利用方面: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能源结构:对某一能源尤其是对煤的消费量过大会带来环境问题,如引起大气污染、酸雨等,而以生物能消费为主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原因 能源分布:能源贫乏,如日本能源短缺 能源结构:某种能源分布广,如中国煤炭丰富而石油紧缺 能源利用:如我国由于技术水平限制,能源利用率低 后果 能源短缺会抑制经济发展,使经济缺乏活力;能源利用不合理会带来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应对措施 开源: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加强与能源输出国的合作 节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对点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把“能源发展更加开放,国际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作为“十三五”能源发展总的目标要求之一。‎ 材料二 下表为2014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的对比表(表中Mtoe表示百万吨油当量)。‎ 原油/%‎ 天然气/%‎ 原煤/%‎ 核能/%‎ 水力发电/%‎ 再生能源/%‎ 合计/Mtoe 世界 ‎32.6‎ ‎23.7‎ ‎30.0‎ ‎4.4‎ ‎6.8‎ ‎2.5‎ ‎12 928.4‎ 中国 ‎17.5‎ ‎5.6‎ ‎66.0‎ ‎1.0‎ ‎8.1‎ ‎1.8‎ ‎2 972.1‎ ‎(1)据表指出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有哪些不同?并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能源合作的意义。‎ ‎(3)简述我国在能源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解析: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很大的比重,天然气、核能所占的比重很小;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占较大的比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从煤炭燃烧方面考虑。第(2)题,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能源合作的意义可以从能源供求关系、能源结构、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方面考虑。第(3)题,我国在能源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从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能源资源分布、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应对策略主要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答案: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天然气和核电的比重较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煤炭、天然气占较大的比重。‎ 环境问题: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煤烟、粉尘造成大气污染;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易引发酸雨;煤炭及燃烧的废渣随意堆放,会造成环境污染。‎ ‎(2)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轻对大气的污染;能源进口多样化,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等。‎ ‎(3)问题: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小;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式的能源利用给我国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应对策略: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发展节能型经济,通过立法鼓励和引导全民节能,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2.读我国局部地区太阳能分布等值线图(单位:kW·h/m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太阳能的分布特点。‎ ‎(2)简析该区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3)比较M、N两地区能源生产构成的差异。‎ ‎(4)简述M地能源开发对本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根据等值线的分布和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可描述太阳能的分布特点。第(2)题,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拔、天气状况等。第(3)题,根据地理位置判断,M地地处我国西北,为新疆的塔里木盆地,故常规能源丰富;N地处于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第(4)题,能源开发过程的每个环节,如开采、运输、加工等都会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注意分析每个环节带来影响的不同。‎ 答案:(1)中部太阳能丰富,并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减少。‎ ‎(2)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M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能源丰富,另外太阳能、风能也比较丰富。 N地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 ‎(4)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开采,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煤炭的运输容易污染环境;煤炭、石油、天然气加工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大,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考查点(二)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典题示例]‎ ‎[例2]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①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②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③如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④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要准 设问解读 关键信息 思考定向 第(1)问 罗讷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上游、北部支流、地中海沿岸支流 河流水文特征 第(2)问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不同阶段整治措施 河流综合开发与整治措施 第(3)问 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流域面积大、经常洪水泛滥 河流综合开发与整治的原则 第(4)问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的作用 河流生态作用 河流湿地的生态作用 第二步:析题要全 ‎(1)定位流域的位置 由材料信息及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罗讷河流域主要位于欧洲法国境内,源于阿尔卑斯山脉,注入地中海。‎ ‎(2)析材料,对接知识 材料信息 对接知识 由材料中的①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河流的补给形式”“法国的气候及地形特征”‎ ‎(1)河流依靠冰雪融水为主的,其径流量随气温而变化;以雨水补给为主,其径流量随降水而变化;(2)法国大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均匀;南部以地中海气候为主,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法国东南部、南部山地众多,地表起伏大 由材料中的②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河流流域的综合整治原则、措施”‎ 河流流域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其整治必须综合考虑全流域的地理环境,采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针对性整治 由材料中的③及图中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罗讷河流域的范围及地理概况”‎ 罗讷河流域内地表起伏大,支流众多,上、中、下游的支流分别位于不同的气候区,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由设问中的④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河流综合开发治理的措施及开发目标”‎ 河流整治开发中通过整治河道,防治洪涝,改善航运条件;通过梯级开发工程,防治洪涝,开发水电,发展灌溉;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河流自然生态 第三步:答题要精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方法归纳]‎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角度考虑,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确定其开发方向,如下表所示:‎ 条件 具体内容 自然条件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落差大、流量大,水能丰富 地形地质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条件好,安全性好 社会经 济条件 市场条件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工程条件 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开发建设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3.内河航运价值的开发内容 ‎ 可以从影响航运的因素,如径流量、水位变化、河道特点(深度、宽度)、通航里程、地势起伏、干支流分布与水系的发达程度、通航时间长短(有无结冰期)、经济腹地的大小及其经济的发达程度、联运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如长江的航运条件可从如下方面来分析: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利于通航;江宽水深,通航条件好;无结冰现象,通航时间长;流域宽广,大小支流多,河网密,流程长;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与铁路、海港相连,便于水陆联运、河海联运。)‎ ‎4.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如下表所示:‎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管理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农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对点训练]‎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江全长1 532 km,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汉江航运价值高,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1)在长江各大支流中汉江是历史上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简析其区位条件。‎ ‎(2)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简析其原因。‎ ‎(3)你认为要振兴汉江航运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河流航运价值高,从水量大、通航里程长、水流平稳、通航时间长、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系多、运输量大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第(2)题,注意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外因是因其他运输方式取代了航运;内因从航运条件的限制性因素如航道淤塞、工程阻隔、船舶大型化等方面综合阐述。第(3)题,针对第(2)题的原因进行措施分析,改善外因和内因条件,特别是内因方面。着重从加大资金、科技投入,疏浚河道,改建阻隔工程,加大河流径流量,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运等。‎ 答案:(1)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流程长,通航里程长;地形平坦,水流平稳,利于通航;全年无结冰期,可全年通航。航道沟通南北,联系范围广。流域内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2)新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等)的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塞航道;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船舶大型化(轮船替代帆船)使上游和支流(江窄水浅)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3)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疏浚航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港口设施机械化、现代化;船舶高速化;与陆运交通线联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修建调水(引江济汉)、蓄水工程。‎ ‎4.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流经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不丹的一条国际河流。如图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归纳甲河段水文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仅次于长江,但目前开发较少,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区域是世界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成因。‎ 解析:第(1)题,甲河段流经高原山地,河流落差大,所在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流速快,夏季流量大,水能丰富;径流季节变化大;海拔高,有结冰期。第(2)题,水能开发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因素主要有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等,人文因素主要有市场、资金、技术等。第(3)题,人口、产业密集区和抗灾能力差的地方自然灾害损失往往比较严重。可从人口和产业密集程度、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甲河段水文特征:径流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有结冰期,水流急。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地形。‎ ‎(2)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投资多;本区域能源消费较少;电力输出成本高;生态脆弱 ‎(3)人口密集;产业集中;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较弱。‎ ‎[课下达标检测]  ‎ ‎1.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图为我国某能源基地示意图及该能源基地某地区煤炭的综合利用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试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说明该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的优劣。‎ ‎(3)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山西省实现传统工业全面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解析:第(1)题,山西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我国主要的工业区,距离市场近;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山西省连接东部和西部,交通相对便利。第(2)题,该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缺点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即工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第(3)题,山西省工业属于资源型的传统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优化交通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工业城市,距离市场近。市场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方面:交通通达度较高,煤炭外运条件较好。‎ ‎(2)优:围绕能源(煤炭)开发,充分发挥本地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劣:工业以重化工为主,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3)巩固发展传统工业,延长产业链,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强化政策优势,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发展交通;改善环境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在海河交汇处,当淡水与海水相遇时,淡水会自然地向海水渗透并产生渗透压,这种能量被称为“盐差能”。实验表明,当海水含盐度为3.5%时,其与河水之间的“盐差能”相当于240 m水位差的能量密度。“水压塔渗压系统”(图乙所示)为“盐差能”开发的试验方案之一。‎ 荷兰阿夫鲁戴克大坝(见图甲)中段的首家“盐差能”试验电厂已于2014年11月底发电。半透膜是盐差能发电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该电厂每平方米半透膜的发电功率为1.3瓦,而盐差能发电要实现盈利,半透膜的发电功率应达到每平方米2~3瓦,半透膜安装总面积应达到数百万平方米。‎ ‎(1)荷兰“盐差能”蕴藏量丰富,请分析原因。‎ ‎(2)与风力发电相比,“盐差能”发电有何优势?‎ ‎(3)分析荷兰尝试开发“盐差能”的原因。‎ ‎(4)在实际试验中发现,“水压塔渗压系统”发电效率远比理论值低,请分析其可能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盐差能”产生于海河交汇处,而荷兰河流众多,水量稳定,加上临海,海域广阔(海岸线长),因此“盐差能”蕴藏量丰富。第(2)题,与风力发电相比,“盐差能”发电受天气的影响小;占用土地少。第(3)题,“盐差能”‎ 属清洁能源,其开发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状况,而且能带动经济发展。第(4)题,根据文字信息可知,半透膜技术不成熟;淡水渗进海水后,海水浓度下降,半透膜两侧盐度差会减小;由“半透膜安装总面积应达到数百万平方米”可知,如此巨大的半透膜不仅生产、安装难度大,而且还容易受泥沙及污染物、水生生物等的影响。‎ 答案:(1)临海,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河流众多,水量稳定。‎ ‎(2)受天气的影响小;占用土地少。‎ ‎(3)开发新能源,缓解能源紧缺状况;“盐差能”属清洁能源,其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发展新能源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4)(半透膜)技术不成熟;淡水渗进海水后,海水浓度下降,半透膜两侧盐度差会减小;半透膜容易受河(湖)床泥沙及污染物堵塞影响,致使发电效率下降;半透膜容易受水生生物的影响。‎ ‎3.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图示意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 材料二 如图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和部分省区用水效率(每立方米水对应的GDP的产值)统计图。‎ ‎(1)简述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特点。‎ ‎(2)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中比例最高的类型并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在如何利用水资源的问题上沿黄地区可采取的措施。‎ ‎(4)为实现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提出要构建高效生态农牧基地战略,请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解析:‎ 第(1)题,读材料一图可以看出,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包头和银川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协调发展度相对较高,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第(2)题,读材料二左图可以看出,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沿黄地区农业种植面积较广,但降水量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需要大量引黄河水进行灌溉。第(3)题,针对水资源短缺,可优化用水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耐旱作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滴灌、喷灌技术;统一调配流域内水资源等。第(4)题,要构建高效生态农牧基地,可从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引进优良品种、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 答案:(1)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包头和银川协调发展度相对较高,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 ‎(2)农业用水。沿黄河地区农业种植面积较广;降水量较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 ‎(3)优化用水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统一调配流域内水资源等。‎ ‎(4)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引进优良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牧业和农牧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等。‎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示意世界某区域,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 W国曾是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下表为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甲河流量分配比例表。‎ 流量分配 春季 夏秋 冬季 开发前的比例 ‎61%‎ ‎24%‎ ‎15%‎ 开发后的比例 ‎38%‎ ‎32%‎ ‎30%‎ ‎(1)说出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 ‎(2)说明甲河径流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3)分析与新疆相比,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 ‎(4)简析甲河干流建设梯级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地势特点可以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第(2)题,读图可知,N市以上河段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降水较多。N市以上河段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河流水量较大。N市以下河段支流少,流域面积较小,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第(3)题,与新疆相比,甲河流域降水较多,水源丰富;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风沙危害小;工农业基础好;近海,有河流和港口,水运便利,利于农产品运输。而新疆位于内陆地区,对外联系不便;降水少,水资源缺乏;多风沙灾害;农业基础较差,以畜牧业为主。第(4)题,建设梯级水电站,能为农业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不足的状况。同时,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梯级开发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有利于农产品运输,有利于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答案:(1)特点: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据:河流干流主要由(西)北流向(东)南。‎ ‎(2)与N市以下河段相比,N市以上河段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3)与新疆相比,甲河流域降水较多;水源丰富;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风沙危害小;工农业基础好;近海,有河流和港口,水运便利,利于农产品运输。‎ ‎(4)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不足的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有利于农产品运输;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如图所示国家海陆兼备,资源丰富,地域广阔,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未来十几年里,该国的耗电量预计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尽快找到充足、稳定的能源供给,成了政府的头等大事。在该国2009~2019年的电力领域投资计划中,水电约占投资总额的57%,小水电、风能、生物能发电约占27%,核能、天然气、煤炭、石油的热(火)电约占16%。‎ ‎(1)结合材料信息,简要说明该国电力工业的投资特点及其原因。‎ ‎(2)据图中所示信息,指出该国北部地区有别于南部地区的显著自然特征。‎ ‎(3)该国电力公司计划在乙地(位于该国北方地区大河的支流流域,至今该流域仍有一定规模的土著居民生活)修建仅次于甲地的大型水电站。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指出巴西电力工业投资的方向和领域即可。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开发是巴西电力投资的重要方向。第(2)题,注意从图中提取信息,题目要求回答北部地区不同于南部地区的自然特征,可从所处纬度、地形地势、河流状况等方面作答。第(3)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认为可行,可从当地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当地电力供应方面入手分析。认为不可行,可从电力市场大小、市场距离远近,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投资比重不均,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水电比重最大。原因:(利于发挥本国能源种类齐全的优势)完善能源结构;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2)北部地区纬度低,面积大;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流域面积广,水系庞大。‎ ‎(3)可行。可填补北方地区无大型水电站的空白,有利于电力供应的区域均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水能丰富、稳定。‎ ‎(或不可行。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建设大型水电站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使当地土著居民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与电力消费区距离远,输送成本较高。)‎ 第3课时 聚焦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着眼于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新文明模式的创新。绿色发展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产业升级的精彩一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共赢,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兼得的永续发展之路。‎ 目前“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我国国人普遍的共识,也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纲领,因此,如何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每位中国人认真思考并积极践行的目标,也成了高考命题的重要关注点,分析我国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动向,我们应重点关注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城市建设、减灾防灾等几个关键点。‎ 热点(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聚焦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热点材料]‎ ‎2017年5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早在2013年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 ‎[热点解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环保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终极追求目标。因此,我们应格外关注我国各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活动。‎ ‎[热点押题]‎ ‎1.白洋淀(淀为浅湖)位于华北平原,淀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自然坡度为1∶7 000。上游支流多发源于太行山脉,水质较好。20世纪在白洋淀上游的9条河流上建起了百余座水库。读白洋淀水系分布图(局部),完成(1)~(3)题。‎ ‎(1)上游河流修建众多水库,其原因是(  )‎ A.河流流量大      B.水位季节变化大 C.河流落差大 D.容易发生凌汛 ‎(2)4月初,上游两大型水库开闸同时向白洋淀放水,计划为期两个月。目的是(  )‎ A.减轻上游水库的压力 B.水库冲淤排沙 C.改善白洋淀的水质 D.提高白洋淀的通航能力 ‎(3)要在雄县、安新县、容城县重新规划一个国际领先标准的低碳的、绿色的新城,则白洋淀及其附近地区适宜保留和发展(  )‎ A.传统工业 B.水稻种植业 C.房地产业 D.旅游业 解析:(1)B (2)C (3)D 第(1)题,白洋淀周边地区地处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工农业用水短缺,建设水库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缓解洪涝灾害,B对。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少,流域面积小,河流流量不大,A错。图示区域坡度小,落差小,C错。凌汛发生在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有冰期的河流上,图示河流自高纬向低纬流动,D错。第(2)题,4月份开闸放水,主要是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而雨季尚未到来,湖泊自净能力减弱,为了改善白洋淀的水质,上游河流开闸放水,C对。4月份为春季,华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4月份水库的压力不大,A错。河流注入白洋淀,上游排沙会将泥沙冲进白洋淀,导致白洋淀淤积,B错。白洋淀的水较浅,面积小,通航能力不强,D错。第(3)题,雄安新区要发展成为低碳城市,周边地区保留传统工业,会对城区环境产生影响,不符合低碳、绿色的标准,A错。华北地区缺水严重,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B错。白洋淀属于湿地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不宜开发房地产业,可以保留旅游业,C错、D对。‎ ‎2.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60年代起,该地区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轻。‎ ‎(1)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2)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3)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 ‎ 第(1)题,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为黑土区年降水量较少,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以及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为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造成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第(2)题,采用滴灌技术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且滴灌对土壤的冲刷作用较弱,能够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第(3)题,可从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量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2)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于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3)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热点(二) 承载美丽乡愁的生态家园——聚焦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 ‎[热点材料]‎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用诗意的语言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14年初,国家就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响亮主题。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对农村改革发展任务的凝练概括,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对于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保护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9月16~17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第三届(2017)“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围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关注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挖掘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热点解读]‎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已明显不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农业的现代化转变、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民的现代化生活追求都应在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中成为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我们在高考备考中因特别关注有关“三农”的相关内容。‎ ‎[热点押题]‎ ‎3.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及闲置空间,从事高度集约化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1)~(2)题。‎ ‎(1)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是(  )‎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 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 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 ‎(2)为发展农家乐旅游,下列规划不合理的是(  )‎ A.加强交通建设,改善住宿条件 B.营造人造景点,丰富旅游资源 C.挖掘民风民俗,增加休闲情趣 D.建设农产超市,方便游客购物 解析:(1)B (2)B 第(1)题,该经济模式既发展畜牧业,又发展林果业,可以循环利用,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第(2)题,农家乐旅游是向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不需要营造人造景点。‎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双流县位于成都平原中南部,水果产量大,优质水果远销全国各地,在县政府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经济格局。如图为原双流县乡镇农业分布图。‎ ‎(1)说出双流县农业发展的特点。‎ ‎(2)简析双流县发展水果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3)由于枇杷市场售价高、储运便利,兴隆镇、煎茶镇和合江镇都加大了枇杷的种植面积。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可行,试说明理由。‎ ‎(4)为实现双流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试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从图例上来看,该县以水果生产为主:而且优质水果远销全国各地,说明商品率高;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经济格局说明该县生产区域专业化。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可行与不可行两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可行,从发展的有利条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如果不可行,从不可行的条件来进行分析。第(4)题,可以从生态可持续发展措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以水果生产为主;商品率高(商品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具有“一乡一品”的特色)。‎ ‎(2)靠近成都市区,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便利;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支持。‎ ‎(3)可行。远销全国各地;市场需求量大;靠近机场,交通便利;能增加农民收入。‎ ‎(或不可行。多个镇生产枇杷,易造成恶性竞争;枇杷种植经验不足;产量供大于求,利润降低。)‎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依托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水果基地。‎ 热点(三) 绿色发展,构建和谐宜居之地——聚焦我国的美丽城市建设 ‎[热点材料]‎ ‎2017年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共同发布201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中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及问题,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构建和谐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已经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正在面临粗放型城市向节约型城市的过渡,正在急切地探索中国新型的精明增长城市道路,实现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在这场浪潮中,大量城市把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把城市“做好”。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普遍开始重视宜居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中也第一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宜居城市建设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观念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目标质的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热点解读]‎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资源、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逐步演变成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由于地域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差别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风情、生态环境、文化信仰。然而,从城市的起源到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已经遭受了各种不可避免的严峻考验,人口膨胀的压力、资源开发的过度、生态失衡的挑战、文化传承的断续无疑不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同时也容易产生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政府失信等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已成为党和政府及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由此也使城市的绿色发展措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 ‎[热点押题]‎ ‎5.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的单车租赁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APP实行无桩借还单车。目前,杭州已有多种共享单车品牌。以小鸣单车为例,在注册APP并支付押金后,市民便可通过APP搜索、预约、租赁附近的单车。结合材料回答(1)~(2)题。‎ ‎(1)乙图为杭州某市民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查询到的同一区域的单车分布状况。则该区域可能位于该城市的(  )‎ A.中心商务区     B.高科技园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2)推广共享单车,有利于(  )‎ A.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B.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解决城市人口密集问题 D.解决城市就业困难问题 解析:‎ ‎(1)C (2)B 第(1)题,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单车,该区域在11:43分单车数量较少,在23:11分单车数量较多,根据居住区白天上班或外出,单车使用量较多,晚上,下班回家,单车归还量增多,由此看来该地最可能靠近住宅区,所以C正确。第(2)题,城市推广共享单车,减少居民使用私家车和乘坐地铁,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B正确;城市人口密集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导致的,与共享单车的使用无关,C错误;共享单车对城市就业困难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项。‎ ‎6.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生态功能近乎丧失殆尽。为解决此问题,武汉市开展“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然后流入长江。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不包括(  )‎ A.用水过度,水域萎缩 B.污水数量巨大,直接排放 C.湖泊水上交通运输被废弃 D.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 ‎(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最突出的优点是(  )‎ A.分湖梯级整治,便于分层次利用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 B.改善自然环境,形成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C.自然河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 D.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 解析:(1)C (2)D 第(1)题,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造成了水域萎缩、水污染严重、水量减少进而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而湖泊水上交通运输被废弃不是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故该题答案是C。第(2)题,武汉市此试验方案:“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并没有分湖梯级整治,所以A错误;湖泊或水域并没有形成生态用地,故B错误;要保护生态,应当减少交通运输,故C错误;正确答案是D。‎ 热点(四) 绿色中国建设让灾害更少——聚焦我国的防灾减灾 ‎[热点材料]‎ ‎2016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省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字字铿锵的郑重宣誓。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受社会关注的亮点之一,“美丽中国”新概念的提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单列篇章,意味着中国防灾减灾事业将走向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灾害风险管理,注重关口前移,主动防范,努力减轻灾害风险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各种努力都彰显出举世瞩目的“中国能力”和“中华精神”。‎ ‎[热点解读]‎ ‎“神舟”升空飞天梦圆、 “辽宁号”入海航母梦圆、圣火点燃奥运梦圆……中国人一个个梦想的陆续实现,勾勒出了“美丽中国”的壮丽图景,然而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片段,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频发灾难依然是中国繁荣、富强、文明的巨大挑战和障碍,努力构筑防灾减灾钢铁长城是呵护我们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因此,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发生危害及减灾防灾措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热点押题]‎ ‎7.读图,回答问题。‎ 冻害指0 ℃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伤害。常发生的冻害有越冬作物冻害、果树冻害和经济林冻害等。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一年中冻害发生频次等值线分布图。‎ 分析A地成为我国冻害高发区之一的原因,并为该地提出防治冻害的措施。‎ 解析:冻害成因可从“冻”(气温低)和“害”(损失大)两方面分析,防治冻害的措施可从农作物品种及农田管理、调节气温等角度分析。‎ 答案:A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受冬季风影响时间较长;该地区经济较发达,受冻害影响经济损失大。‎ 措施:培育耐寒品种,提高作物抗冻能力;加强冬前管理;有效利用局地小气候。‎ ‎8.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西北某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约2 000 km2。当该地区部分耕地受灾时,全区粮食年产量发生变化。如图示意该地区粮食年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对应关系。‎ ‎(1)指出该地区粮食年产量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该地区为防治旱灾在农业生产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注意两幅图分别表示粮食年产量与旱灾、水灾受灾面积的关系;原因要注意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第(2)题,预防措施可从监测预报、修建水利工程、适应干旱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1)粮食年产量与旱灾受灾面积呈负相关,与水灾受灾面积呈正相关。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旱灾时,作物缺水严重,粮食减产;水灾时,未受灾地区的水分条件改善,粮食反而增产。‎ ‎(2)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技术。‎ ‎[课下达标检测]  ‎ 一、选择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以《美丽乡村,风景也是生产力》为题宣传了济宁市的农村建设。“……山楂成熟的季节,王家口村的大片山楂树硕果累累,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前来采摘的游客。……曾经的偏远小山村变了样,山楂树、核桃树都成了村里人的摇钱树……。”读济宁市生态功能分区示意图,完成1~3题。‎ ‎1.央视报道中的王家口村最可能位于(  )‎ A.Ⅰ区 梁山县      B.Ⅱ区 邹城市 C.Ⅲ区 泗水县 D.Ⅳ区 微山县 ‎2.现阶段,济宁市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最可能是(  )‎ A.以曲阜、微山湖等为主体的旅游业 B.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及农业旅游 C.依托京沪高铁发展的高新产业 D.依托煤等矿产资源发展的工矿业 ‎3.关于今后济宁市各生态功能区发展重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Ⅰ区重点进行农业生态建设,建成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 B.Ⅱ区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电产业,同时注意生态保护 C.Ⅲ区建设大规模现代化果园,建成以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为主体的农业开发区 D.Ⅳ区立足发展各种水产养殖业,并重视产业链延伸,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1.C 2.D 3.A 第1题,山楂、核桃树适宜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上大面积种植,而图中四个分区中只有Ⅲ区为低山丘陵,其地形条件符合。第2题,从图中可知,济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主要是工矿业、生态农业及旅游业。现阶段济宁正在扩大知名度,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不处于龙头地位;而生态农业和高新产业都是新兴产业,还在发展中,所以现阶段其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最可能是依托煤矿等矿产资源发展的工矿业。第3题,Ⅰ区为农业生态经济区,其发展重点应为进行农业生态建设,建成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Ⅱ区为中部城郊农业和工矿复合区,因重点发展面向城市市场的城郊农业;Ⅲ区为生态保护区,不适宜过度开发农家乐旅游;Ⅳ区为湿地保护区,应限制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保护湿地生态。‎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部分地区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完成4~6题。‎ ‎4.下列不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地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5.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减轻城市内涝 C.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 D.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 ‎6.图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  )‎ A.调节局地小气候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提供观赏景观 D.增加下渗量 解析:‎ ‎4.A 5.C 6.D 第4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发生内涝的城市多分布在降水较多,且多集中性暴雨,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都是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夏秋季节多暴雨,城市易产生内涝;塔里木盆地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不易产生内涝。第5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的水域面积,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可以降低城区的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暴雨过后该系统可以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可以通过沉淀池等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但是该系统与防止路面结冰关系不大。第6题,公园中的荷花池具备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和增加下渗量等功能,但是作为活水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增加下渗量。‎ 昌平草莓是北京市昌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该区在种植草莓时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的方法,使产品质量优异。昌平草莓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并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完成7~9题。‎ ‎7.昌平区位于北纬40°附近,这一纬度带是国际公认的草莓最佳生产带。下列不属于该纬度带上的优质农产品是(  )‎ A.优质牛奶 B.咖啡 C.葡萄酒 D.枸杞 ‎8.黑色地膜覆盖对草莓生长的可能影响是(  )‎ A.避免大风及低温冻害 B.阻碍昆虫授粉 C.控制杂草,促进早熟 D.提高土壤肥力 ‎9.昌平草莓能远销新加坡、香港主要是因为(  )‎ ‎①自然环境改变 ②交通条件改善 ③市场需求量大 ④保鲜技术提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7.B 8.C 9.C 第7题,北纬40°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成为世界上优质牛奶、葡萄酒和枸杞的产地,而咖啡属于热带作物。第8题,黑色地膜覆盖能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草莓早熟,并有效地控制杂草;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但不能提高土壤肥力;温室大棚可以避免大风及低温冻害,但会阻碍昆虫授粉。第9题,本题易错选③项,这是由于审题上出现了问题。昌平草莓远销新加坡和香港,关键不是新加坡和香港的市场需求量大,而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 000 m的高山不下百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多发泥石流 B.甲地多发洪涝灾害 C.乙地多发滑坡 D.乙地多发低温冻害 ‎11.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①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活跃 ‎③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 ④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0.A 11.A 第10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台湾山脉东侧,处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易引发泥石流。甲地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地地处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处在台湾山脉雨影区,降水相对较少,不易发生滑坡灾害。乙地所处纬度较低,气温相对较高,不会遭受低温冻害。第11题,台湾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易发滑坡、泥石流。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但降水较少,且河流较短小,不易出现洪涝灾害。‎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景泰川位于甘肃省中部,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昔日景泰川“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直到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通过提水、输水和分水,使景泰川由荒滩、沙丘变成沃野、绿洲,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灌溉,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灌区大量耕地被迫弃耕。21世纪以来,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懈努力,大部分弃耕地得以复种。如图示意景泰川位置。‎ ‎(1)分析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的原因。‎ ‎(2)说明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 ‎(3)分析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大量耕地被迫弃耕的原因,并说明耕地得以复种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景泰川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风沙活动频繁;景泰川水资源缺乏,且地势较高,难以引黄河水灌溉,导致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第(2)题,由材料可知,电力提灌工程减少风沙灾害,有效地阻止了沙漠南侵;年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景泰川灌区气候得到改善。第(3)题,弃耕原因从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地盐碱化方面分析。措施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作答。‎ 答案:(1)景泰川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风沙活动频繁;景泰川水资源缺乏,且地势较高,难以引黄河水灌溉,导致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 ‎(2)减少风沙灾害,有效地阻止了沙漠南侵;年降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大,景泰川灌区气候得到改善。‎ ‎(3)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抬高地下水位,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导致严重的土地盐碱化。工程措施:开挖排碱渠(排水沟),将盐碱水排出;生物措施:种植枸杞等耐盐碱的作物。‎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洞庭湖四大水系之一,干流全长388 km,流域面积18 496 km2,跨越湘鄂两省边境。武陵源风景区位于流域内。‎ 材料二 澧水流域示意图及武陵源气候统计图。‎ 材料三 侵蚀模数是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等)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下表为洞庭湖四大水系泥沙特征比较表。‎ 流域 测站 流域面积/km2‎ 多年平均值 含沙量/‎ ‎(kg/m3)‎ 输沙量/‎ ‎104 t 侵蚀模数/‎ ‎(t/km2/a)‎ 澧水 三江口 ‎18 496‎ ‎0.497‎ ‎715.7‎ ‎469.5‎ 湘江 湘潭 ‎81 638‎ ‎0.185‎ ‎1 205.9‎ ‎147.7‎ 资江 桃江 ‎26 704‎ ‎0.145‎ ‎329.2‎ ‎123.2‎ 沅江 桃源 ‎85 233‎ ‎0.214‎ ‎1 399.6‎ ‎164.2‎ ‎(1)据表分析澧水流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列表说明澧水上游地区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开发条件及带来的影响。‎ 开发利用方向 开发条件 影响 ‎______资源开发 ‎______‎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  ______‎ ‎______资源开发 ‎______‎ ‎(3)澧水下游的洞庭湖平原洪涝灾害频发,简述防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首先阅读表格分析澧水流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其形成原因可以从地形、降水、植被、人类活动等方面回答。第(2)题,澧水上游地区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开发条件及带来的影响,需要结合图示和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第(3)题,澧水下游的洞庭湖平原洪涝灾害频发,防灾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下游加固堤坝、退耕还湖、修建分洪工程等方面回答。‎ 答案:(1)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地形起伏大;夏季降水集中;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2)‎ 开发利用方向 开发条件 影响 水能 上游地区地形落差大,降水丰富,河川径流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环境效益 ‎(或生态效益)‎ 旅游 上游地区有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3)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下游加固堤坝,退耕还湖、修建分洪工程、加强洪水监测预报、提高防灾意识、建立灾害保障体系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