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上)期末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 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体现的是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体现的是世界观的变化发展,表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没有涉及哲学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内容; C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对哲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哲学对科学的影响; D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中的地位。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特别强调的是科学发展对哲学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下列能体现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是(  ) ①纸上谈兵 ②士别三日 ③庄周梦蝶 ④刻舟求剑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纸上谈兵”体现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故不合题意; ②④符合题意,“士别三日”体现了辩证法的运动变化发展观;“刻舟求剑”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观,因此,“士别三日”与“刻舟求剑”能体现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 ③不合题意,“庄周梦蝶”属于不可知论; 故选:D。 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 ‎③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题考查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成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二者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没有体现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 ②不符合题意,“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体现的是辩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的是形而上学; ③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 ④符合题意,“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 故选:D。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选项的含义。题肢中只要包含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才可选。难度适中。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A. 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正确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 C.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D. 是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答案】B ‎【解析】ACD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B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故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 ‎ 1.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 A.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D. 主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A ‎【解析】A正确,材料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体现相对静止。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该项; CD不合题意,这两项分别从认识论、辩证法的角度作答,与题中“体现的唯物论道理”要求不符,故不选。 故选:A。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题意中“变”与“不变”的哲学寓意,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 2.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东京审判、日本官兵的记录为证,有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为证,有《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的电影胶片为证。由此可说明(  )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现实中必须要面对而且无法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    ‎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通过物质记录来检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规律”; ②③符合题意,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容否认,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所以,否认历史,就违背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心主义;这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现实中必须要面对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④错误,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为真理;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本题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题目解答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理解。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 1. 在“973i-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脑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绘制了为解答前额叶皮层如何参与“思考和思想形成”这一关键问题的人脑前额叶发育的单细胞图谱,并揭示神经干细胞的重要作用。从哲学上看,该研究成果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的思想产生于人的干细胞 ②人脑是人思考问题的物质器官 ③人的思想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④人的思想随脑科学发展而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意识的生理基础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设问角度,把握材料主旨,可用排除法作答。 【解答】 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想产生于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的干细胞,故①错误;我国科学家首次绘制了人脑前额叶皮层如何参与“思考和思想形成”这一关键问题的人脑前额叶发育的单细胞图谱,并揭示神经干细胞的重要作用,这进一步佐证了人脑是人思考问题的物质器官,人的思维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②③符合题意;脑科学是一门具体的学科,人的思想随着客观存在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的思想可能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故​④错误。 ​故选B。 ‎ 2. 为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人生规划,某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其课程的教育基本理念如图 ‎ 这一理念启示我们(  ) ①生涯规划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合理的短期目标 ③制定生涯规划要处理好认识世界与决策行动的关系 ④制定生涯规划应当充分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生涯规划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表述错误,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③④符合题意,通过对上述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基本理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制定生涯规划要处理好认识世界与决策行动的关系,制定生涯规划应当充分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或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 该题以“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理念”为命题载体,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该题遵循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命题原则,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直以来,我们常和朋友开玩笑说,你牛你刷脸啊!今天,支付宝“刷脸支付”让这个调侃变成了现实。这主要表明实践(  )‎ A. 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具有直接现实性 C. 具有社会历史性 D.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B ‎【解析】ACD均不合题意,这三项与材料所体现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旨不符,故不选; B正确,今天,支付宝“刷脸支付”让这个调侃变成了现实。这主要表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此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实践的含义和特征,本题属于简单题,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 ‎ 1. 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答案】C ‎【解析】ABD均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这三项,故都不选; C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霍金的'黑洞理论'因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故未获诺贝尔奖”这说明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故选:C。 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本题以“霍金的'黑洞理论'因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故未获诺贝尔奖”为命题背景,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具有感性的认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该题要紧扣材料信息内容进行判断和选择,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 2. 如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 A. 人们对过失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 过失是人的主观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大可小 C. 过失是客观的、复杂的,其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D. 受主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过失的看法会因人而异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漫画寓意及主旨体现的是人们对过失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B错误,“过失”本身是客观的,对过失的认识是主观的; C不合题意,漫画寓意及题意主旨不体现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正确,由漫画中的提示语“过失是中奇怪的东西,在别人身上就会放大,在自己身上就会缩小”,这说明对过失的认识与看问题的主体有关,说明受主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过失的看法会因人而异。 故选:D。 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漫画信息能力,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漫画题解题的关键是,漫画一般都带有讽刺意味或启发精神,一定要细品其标题,把标题与画中的文字、行为联系起来,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1. 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说明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即认识的反复性; ②说法错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可以达到真理性认识,只不过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同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符合题意,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故选:B。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于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认识的对象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从认识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从认识的基础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文化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符合题意,材料“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这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符合题意,材料“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这体现了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故选:D。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中华文化 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2.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下列选项与漫画《盲目加工》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 ‎ ‎ A.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D.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答案】C ‎【解析】漫画《盲目加工》体现了要立足整体把握全局。因此: A不合题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体现要抓住机遇,及时促成质变; B不合题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C 符合题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求立足整体把握全局,不要孤立的看问题,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与漫画寓意具有一致性; D不合题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没有做到抓重点。 故选:C。 本题考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3)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4)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漫画信息能力,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 1.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社会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此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符合题意,社会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飞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体现了量变的过程,最终是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错误,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的发展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过程,新事物虽然弱小,但它克服了旧事物的弊端,必然会取代旧事物; ④符合题意,要实现社会的发展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客观历史的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本题的基本定位是理解型;主要陈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相关内容;在题目中,“发展”“安排”等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目可知,解答此题要从社会发展规律入手。 ‎ 1. 下列与诗句“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宇之表无极,宙之段无穷 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 ③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④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宇之表无极,宙之段无穷”是说天地,世界是无穷的。但不是永恒的,告诉我们要勇于探索,发现去追求一切自己想要的,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不合题意,“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强调的是做人要讲诚信,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事物发展是量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重视量的积累;(注意防微杜渐,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哲学选择题考试经常会让学生分析古诗词、谚语、俗语等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平时要多注意积累。 ‎ 2. ‎《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世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从哲学角度看,对这段主题词理解最合适的是(  )‎ A. 联系是发展的根本内容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A错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B正确,从哲学角度看,对这段话体现了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D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不能把哲学的矛盾概念等同于具体矛盾,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1)是什么: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和同一性(统一属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注意: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 1. 在高强度的题海训练中,我们要做到旧题新做和新题旧做的统一。“旧题新做”就是考试中遇到以前做过的题,一定要注意与旧题不一样的地方。所谓“新题旧做”就是看起来从没见过的题,一定有以往旧题的经验可以借鉴。以下与该种观点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②希望如火,失望如烟。生活往往一边点着火,一边冒着烟 ③小时侯,幸福是很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很幸福的事 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新题旧做’就是看起来从没见过的题,一定有以往旧题的经验可以借鉴”是指共性指导个性,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符合题意,“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比喻事物的体积或规模虽小各的特点,但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不合题意,“希望如火,失望如烟。生活往往一边点着火,一边冒着烟”体现的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③不合题意,“小时侯,幸福是很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很幸福的事”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符合题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内容无关的选项,即可作出正确解答。 ‎ 2. 定制生产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制药、家电和工程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重视定制生产。个性化定制生产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稳定不变的,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不断变化的 ②只有具体地解决特殊的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握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④只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②③符合题意,定制生产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制药、家电和工程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重视定制生产。个性化定制生产体现了只有具体地解决特殊的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握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④说法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不一定能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解说明型选择型是指对材料的含义进行理解和认识的选择题,它的明显特征是题目中所提供的材料蕴涵了政治、经济、哲学道理。理解说明型选择题在所提供的材料后面的引导语中,常有“表明了”“反映了”“意味着”“说明了”“体现了”蕴涵”等词语。这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学生平时注意夯实基础,多加练习,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 1. 中医药理论重视整体医疗、强调个体化、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等,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事物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 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折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交替决定事物的性质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支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中医药理论重视整体医疗、强调个体化、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等,说明事物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折矛盾的特殊性。 ③错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④错误,主要矛盾支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折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 2. 南京大学今年针对新生推出“宿舍匹配系统”,对学生个人习惯进行调查,并采用大数据分析匹配,将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学习特点、社交偏好等方面相似度高的同学安排在同一间宿舍。此举获得学生好评。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①具体分析事物的个性是把握事物间共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个性是矛盾斗争的根源,共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挖掘共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只有把握个性和共性的联结,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南京大学将作息时间、卫生习惯、学习特点、社交偏好等方面相似度高的同学安排在同一间宿舍,获得学生好评,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是根据具体分析事物的个性是把握事物间共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由于个性是矛盾斗争的根源,共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说法错误,挖掘个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说法错误,“只有把握个性和共性的联结,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及事物间的联系”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事物的共性指导下,研究事物的个性。要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1. ‎“毒副作用不明”是中成药常见的文字标示,“是药三分毒”,中西药概莫能外,但是中药的毒副作用亟待为我们所了解,这也是我国中医药界“验药”呼声很高的根本原因。明知“是药三分毒”还要坚持吃药、验药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善于抓住关键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 ②要敢于承认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在分析集体矛盾时要善于抓住主流 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抓住关键强调的是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而材料内容只涉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没有涉及要抓住关键; ②符合题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亟待为我们所了解,这也是我国中医药界“验药”呼声很高的根本原因,表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要敢于承认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符合题意,明知“是药三分毒”还要坚持吃药,是因为药还有七分是利,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强调在分析矛盾时要善于抓住主流; ④不合题意,“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的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关键词:分析形势、事物性质、评价人和事,利弊、得失、优劣、好坏,抓主流、大局、主体、优势)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 ‎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在保留周围平房原建筑面貌的基础上,内嵌现代木质结构,将古色古香和现代气息相结合……在旧城改造中,某地通过构建“房中房”和公共空间,在老旧四合院中为居民提供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符合题意,材料“在保留周围平房原建筑面貌的基础上,内嵌现代木质结构,将古色古香和现代气息相结合”这是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④符合题意,材料“在旧城改造中,某地通过构建“房中房”和公共空间,在老旧四合院中为居民提供符合现代生活标准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这表明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故选:D。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原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二要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 2.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初心不改的农村的先进模范代表--申纪兰同志荣获“改革先锋”的称号。1952年,她大胆提出要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她所在的平顺县西沟村以“中国最早实现同工同酬”被记入史册。1954年,“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宪法》。据此回答(  )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将彻底颠覆人类的工作方式 ②创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在实践中突破惯性思维,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条件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彻底颠覆人类的工作方式”说法过于绝对; ②④符合题意,1952年,申纪兰大胆提出要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她所在的平顺县西沟村以“中国最早实现同工同酬”被记入史册。1954年,“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宪法》。这说明创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实践中突破惯性思维,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条件; 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故选:D。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些年来,人们告别了食物短缺,却渐渐发现瓜不甜了、菜无味了、饭不香了……同时,听取蛙声一片、萤火虫飞舞、蜻蜓追逐的场景也很难寻觅了。原因何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国政府提出,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灭虫等,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联系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答案】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 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个部分,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组合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要素,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解析】‎ 本题题目类型措施类主观试题,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知识限定: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题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系统优化的要求,首先,应该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其次,题目中强调“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因此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组合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要素,因此涉及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总之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明确,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知识在教材的第三单元第七课,体系是比较明晰和集中的,主要包括含义、特征及方法论要求,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并分成要点写出。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并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说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运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观点分析我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改革开改破浪前行的合理性。‎ ‎【答案】【小题1】(1) 意识具有能动性,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重大决策部署,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反映人民群众期盼,指导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取得重大成就;我国人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让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对改革开放的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新事物的成长,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开放。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说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根据知识限定,解答本题可用的知识点即意识具有能动性,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 ‎)本题要求运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观点分析我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改革开改破浪前行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试题。根据知识限定,解答本题可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1)(2)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 1. 交换:各自把自己的给对方。 --《汉语大词典》交换的历史由来已久,《诗经•卫风》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记载了古老的物物交换。每个人有不同的技能和禀赋,每一块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交换就从这种多样性而来,稻作地区的人们用粮食换取来自草原的骏马,东方的丝绸绢帛换取来自西方的钟表。在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伴随着货物交换的还有阿拉伯数字、青花瓷技艺和茶文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思维碰撞中“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 在全球化时代,交换愈加频繁便捷,红酒、纺织品、汽车、机械装备等数以万计的货物在各国海关进出,国际媒体间定期交换报道内容,国家首脑会晤交换对国际事务的意见…… 实物、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交换每天都在发生,从哲学角度阐述,交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答案】(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每个人有不同的技能和禀赋,每一块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交换就从这种多样性而来”表明通过不同货物的交换,可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 (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不同思想的交换,可以使自身思维得到发展;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交换愈加频繁便捷,材料中的实物、信息、思想、知识等的不断交换,使全球联系更加紧密。‎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答题范围生活与哲学,以生活中常见的“交换”为话题,要求学生从哲学角度阐述实物、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交换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和影响。首先阅读材料第一段落的内容,可知是从实物交接角度分析的,材料中“每个人有不同的技能和禀赋,每一块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交换就从这种多样性而来”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通过不同货物的交换,可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其次分析第二段落,是从思想交接来分析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思想交接,“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使自身的思维得到发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最后分析第三段落,在全球化时代,交换愈加频繁便捷,包括实物、信息、知识等方面,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通过多样的交接,全球联系更加紧密。第一点答案的落脚点都必须分析“交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本题题目类型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要求用哲学知识分析,知识限定不明确,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扎实全面的学科知识,深入思考并高度概括交换带来的影响,对学生恰当运用哲学观点、深度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解题时要紧扣材料内容,注意每一段分析的是什么,主要包含什么哲学思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答题格式:哲理+材料分析。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24日,堪称人间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港珠澳大桥项目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现在,从香港到珠海的车程只需半小时,粤港澳三地已经紧密联结在一起。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段有33‎ 节沉管组成,沉管的安全浮运和沉放是整个工程安全施工的关键。为了协助设计施工单位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萧忠副教授负责的“波流联合作用下沉管浮运数值仿真计算”科研项目,首次建立了安装船、沉管、缆绳和水体系统的1:1的三维精细有限元仿真模型,为实际工程中的沉管及沉放驳结构上的合理布缆方式和施工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为了使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程,课题组赴工程现场对沉管最终的浮运系泊方案进行了现场考察,并针对系泊危险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为保证沉管结构在浮运及沉放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提供的指导。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一个国家的奋斗精神,面对防洪、防风、海事、航空限高等各种复杂建设难题,全国各地的建设精英们夙兴夜寐,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自豪感,竖起中国桥梁的高峰,再度刷新了世人对中国工程的印象。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连接。请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②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协助设计施工单位解决难题,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了使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程,课题组赴工程现场对沉管浮运系驳方案进行了现场考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 ③三维精细有限元仿真模型,那实际工程中的沉管及沉放驳结构上的合理布缆方式和施工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能够利用条件创造条件,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连接,这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对“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连接”加以说明,属于体现类试题。 本题第一部分知识限定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学生要明确该原理的主要内容。其次,体现类试题要从材料具体做法入手进行分析,把材料内容与原理知识结合起来。材料中“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协助设计施工单位解决难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了使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际工程,课题组赴工程现场对沉管浮运系驳方案进行了现场考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材料中“课题组针对系泊危险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为保证沉管结构在浮运及沉放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提供的指导”,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本题第二部分“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连接”,一方面体现了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能够利用条件创造条件,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本题为体现类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类似的提法有“如何遵循”、“体现了什么”、“是如何体现的”等。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相遇,点燃了现代人重温古韵的热情。 材料:往事越千年,每一件文物都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 纪录片《国家宝藏》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的 27‎ 件镇馆之宝,用多样化的舞台表演结合综艺表现手法来讲述这些顶级文物的前世今生,融入家国情怀、展示文化自信,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这一节目的成功,得益于创作团队的精心打磨,得益于舞美,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得益于内部9个外景摄制小组的精诚合作,得益于邀请的明星和素人守护者的精彩演绎。《国家宝藏》做到了“让国宝活起来”,成功联结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打开中华文明的磅礴格局,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独特价值贡献给了世界。‎ 有人认为:“文物只能代表历史,无法面向未来。”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驳斥。‎ 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简析《国家宝藏》做到“让国宝活起来”的原因。‎ 请从“规律”的角度就“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展示中国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答案】【小题1】(1)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历史代表着过去,和未来存在差异,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以斗争为前提,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文物承载着历史,更是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文化土壤,我们要从中汲取先人智慧,指引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2)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国家宝藏》重视创作团队精心打磨的主观条件,运用舞美、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客观条件,注重9个外景摄制小组精诚团结的内部条件,利用明星和素人守护者的外部条件,把握了节目成功的各种条件,让国宝活起来。 (3)答案示例: ①尊重文化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中华文化。 ②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风貌。‎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矛盾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对“文物只能代表历史,无法面向未来。”这一观点加以驳斥,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首先回答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然后从矛盾的斗争性含义角度分析历史和未来存在差异,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角度分析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从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角度分析文物承载着历史,更是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文化土壤,我们要从中汲取先人智慧,指引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2)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问题指向是简析《国家宝藏》做到“让国宝活起来”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首先回答出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和方法论,然后结合材料从《国家宝藏》重视创作团队精心打磨的主观条件,运用舞美、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客观条件,注重9个外景摄制小组精诚团结的内部条件,利用明星和素人守护者的外部条件,把握了节目成功的各种条件,让国宝活起来分析说明。 (3‎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从“规律”的角度,问题指向是就“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展示中国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具体措施,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从“规律”的角度,要注意围绕”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展示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两条具体措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应各自从矛盾两大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角度分析,最后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解答,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2)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作答时首先:定点,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回顾相关知识点。其次:联系,审读材料,在材料分析时要注意分层次,抓关键句。最后:梳理、作答。将材料信息与考察知识点对照,作到观点与材料结合。 (3)本题为为建议类主观试题,解答建议类试题一般运用“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谓“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是在审读设问和材料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