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新疆兵团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选择题要用2B铅笔进行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具有不少相似之处。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艺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利用,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的巨大影响。‎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对后世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建筑艺术来看,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从佛教的庙宇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敦煌、云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艺术的方式,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形象。‎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艺术影响宗教,主要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这种原始图腾歌舞有如痴如狂的舞蹈,也有狂喊高呼的咒语,还有敲打奏鸣的器乐,更有类似绘画作品的图腾面具,以及带有戏剧性的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等,只是到后来,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舞、诗、乐、绘画、戏剧等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还有专门的弥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活动。‎ 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节选自张瑞麟编《艺术学概论·学习指导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途径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从本质上讲它们是一致的。‎ B.艺术审美无需依赖日常生活的体验,它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愉悦,在物质享受上要求不高。‎ C.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存在着宗教利用艺术的例子,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的影响广泛而深入。D.宗教对艺术更多的是利用,纵观中西方的艺术发展史,宗教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世纪的欧洲,艺术几乎成了宗教的附属品,宗教影响到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B.为起到宣传宗教的目的,古希腊文学巨著《荷马史诗》取材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和神话故事。‎ C.宗教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扩大影响力,如我国敦煌、云岗等石窟中存在大量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 D.宗教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它对艺术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与宗教在早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歌舞、绘画等艺术起初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B.宗教利用艺术,艺术也在不断地影响并改造着宗教,使其不断转向世俗的以审美为主的发展之路。C.《水浒传》、《三国演义》在某些人物塑造及情节设置上宗教色彩浓厚,与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有关。D.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的发展,所以艺术要发展就必须摆脱宗教的束缚,紧密联系科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围墙 (作者: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是被逼到梁山上去的。嗯,造新……”吴所长呷了口水,“可这新的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对建筑是外行,可我总觉得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就等于巧裁缝披了件破大褂,而且没有钉钮扣。从原则上来讲,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请大家踊跃发言。”‎ ‎“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 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环绕着围墙的修建问题,建筑设计所内的“现代派”、“守旧派”以及取消主义者各执一端,最后吴所长还是把任务交给了“实干派”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B.小说尽管结构单一,但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情节曲折,主题凸显,既让读者看到了在生活中很有代表性的“扯皮”“空谈”,也向读者展现了马而立式实干家的精明能干、生气勃勃。‎ C.小说语言诙谐幽默,作者好像在从容不迫地描写着几派的讨论,但遗憾的是,这讨论究其实质却是一场无休止的扯皮,形式与内容的不谐调,产生了滑稽的意味。‎ D.小说中的吴所长善于听取各方意见,作风民主,看似“外行”实则内行,但他的拘泥于原则而不涉及实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5.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性格特点。(4分)‎ ‎6.小说以“围墙”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材料一:‎ ‎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 移动互联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O%,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 材料二:‎ ‎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材料三:‎ ‎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材料一,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当前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的比例将会不断提高。‎ ‎ B.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原因,与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大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我国国民不会合理规划休闲时间也导致阅读量少。‎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 A.材料一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较2014年有所上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较2013年微弱下降,但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 B.材料一显示,国民手机阅读的增速与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移动互联给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环境。‎ ‎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如果我国也采用这样的做法,那么国民阅读量一定会得到很快提高。‎ ‎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表明了应试教育对国人阅读的影响之深之广,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深虑论 (作者: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B.稍削析之而分其势 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 C.而王莽卒移汉祚 移风易俗 D.非智虑之所能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建: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使他们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B.庶孽: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庶孽在文中指汉皇的同姓子弟。汉代不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还分封同姓子弟来巩固统治。‎ C.篡弑:篡,封建时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位,篡位, 泛指夺位。 弑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篡弑是儒家所不齿的。‎ D.法术:“法”与“术”的合称。韩非认为商鞅言“法”,申不害言“术”,两人所言皆有所偏,因而主张两者兼用。后因以“法术”指法家之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 B.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是为了证明“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正确性。‎ C.文中“天道”即历史规律。作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光靠积虑防范和镇压民众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即要对人民实行仁义。‎ D.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消极态度。‎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5分)‎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西北有高楼①‎ 无名氏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①《西北有高楼》是产生于汉末的一首文人五言诗,为《古诗十九首》之一。‎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四句描摹眼前所见实景,高楼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虽然高峻,却给人以孤清之感。‎ B.“弦歌”之声从高楼飘下,万籁俱寂之中,使人感到无比的悲伤。杞梁的妻子悲不可自抑,顿时给全诗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C.“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时,多么凄凉!奏到“中曲”,徐徐迟回,叹息声声,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 D.诗人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读者从琴韵和叹息声中,可以隐隐约约看见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 E. 全诗融情于景,语言形象生动,风格朴素浑厚,从高楼写起,以高飞作结,当中交错描画弦歌之声及听者感受,写得缥缈空灵。‎ ‎15.试分析这首诗的主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在评论中指出“真的猛士”双重心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辞官回家,虽居室简陋狭小却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滕王阁色彩的艳丽以及塔身的高峻。 ‎ ‎(6)《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人与鸟相互映衬,生活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7)《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逍遥游》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典故引出“小大之辩”,相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逍遥游》中运用比喻来写风,把风写得十分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陈情表》中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对朝廷知恩报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石破天惊,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②当我们在一些难关面前停顿下来的时候,他总是说:“你会把它弄好的!凭你的聪明,这点小事是难不倒你的!”这让我对本来视为畏途的工作发生了兴趣。 ‎ ‎③有一次,您叫我起来回答问题,但是由于紧张,平时口齿伶俐的我回答得期期艾艾的,在这关键的时刻是您那充满爱的眼神鼓励了我。‎ ‎④一些找不到弦师的男性西河大鼓艺人无法继续演唱大书,改弦更张,专演只说不唱的短段,这就出现了只说不唱的西河评书。‎ ‎⑤《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整部作品宛如空谷足音。‎ ‎⑥他总有他自己的意见,除非被人驳得体无完肤;他决不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即使他的意见已经被人驳倒,他还要卷土重来。‎ A. ‎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方案,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查找问题,狠抓落实。‎ B.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的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C.2012年6月,自从央视《东方时空》节目播出一段“新疆喀纳斯湖再现神秘‘水怪’,掀巨大浪花”的视频,就成功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D.‎ 罗马拥有独特的建筑艺术。罗马人不但创建了古代世界最完备的古奥家机构,建立起完善的军事组织和政治制度,而且把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到空前完善的程度。‎ ‎19.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①挽伯母 ②挽岳母 ③挽母 B.①挽岳母 ②挽母 ③挽伯母 C.①挽母 ②挽伯母 ③挽岳母 D.①挽伯母 ②挽母 ③挽岳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于西方,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它是①。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则是无数的灾难和人性的“异化”――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们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②,传统的理性无法帮助他们理解现实,找到出路。③。于是他们打出反理性的大旗,创造、寻觅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学形式。‎ ‎21.某爱好诗歌的中学生创作了一首新诗,寄给一位慕名已久的诗刊主编,并随诗附了一封请求这位著名诗人给予指点的短信。下面是短信的正文,其中有些地方用语不是很得体,请指出四处并予以修改。(4分)‎ 我对您仰慕已久,作为中学生,能得到您的指点是我的荣幸。特寄上近期力作《绿湖清风》,敬请先生拜读。敝人向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诚请多多指点,不吝赐教。‎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纪老人、一代才女杨绛先生曾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而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 她们的话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50字。‎ 参考答案(主观题要根据学生具体作答情况进行灵活判分)‎ ‎(一)‎ ‎【答案】‎ ‎1.C 2.B 3.D ‎(二)‎ ‎4.C ‎5.①认真负责:设计所围墙倒塌后,他根据领导交待的“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立刻找到房屋维修站站长和技术员,群策群力,利用拆房的旧砖瓦,只用一天一夜就修建起了一面堪称美观大方而且节约经济的围墙。‎ ‎②坚强隐忍: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默默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③朴实热情:“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性格。‎ ‎6【答案】①从揭示主题方面。透过修围墙这件小事,向读者揭示了在社会义建设事业中实干派与空谈派、取消派的明显分野,使人们从中感到改革的迫切性。让人深思:效率、人才被死死地禁锢在世俗的“围墙”之中。‎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围绕修建围墙这件小事,作者对那些只尚空谈、不务实际、疲沓推拖、不谋进取,一旦有了成绩便抢功在先的空谈家们,给予了尖锐的、善意的讽刺,批判了对于改革危害甚烈的官僚主义和说空话不办事的浮夸作风,对“实干家”马而立给予了充分肯定。‎ ‎③从象征寓意、情节发展等角度作答均可。‎ ‎(三)‎ ‎7.C ‎8.AB ‎9. 【答案】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二 ‎(一)‎ ‎10.D ‎11.A,应为“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和功臣”‎ ‎12.B,应是为了证明“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的正确性。‎ 13. ‎(1)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 (2)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二)‎ 参考答案:14.A、B ‎15.①此诗运用典故以及比喻、寄托等手法,②借不遇佳人“知音”‎ 之悲,抒写了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反映了一种被压抑的苦闷、悲伤与期待,③表现了东汉末年一部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生活中彷徨的知识分子的悲凉和迷茫。‎ ‎(三)‎ ‎16. 答案 ‎ ‎(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2)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3)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汤之问棘也是已 ‎(9)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10)死当结草 三、‎ ‎17. 答案:B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视为畏途:畏途:可怕的道路。看成可怕的、危险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难的、可怕的事情。‎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此处应为“吞吞吐吐”。‎ 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此处应为“改弦易辙”,偏重于改变方向和做法。‎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事物等。‎ 体无完肤:形容全身都是伤,也比喻被责骂或反驳得一无是处。‎ ‎18. 答案:D A. ‎“查找问题”应放在“制定方案”之前 B. 主谓搭配不当。“吟诵的里面”“是”“学习方法”错 C. ‎“自从”取消了句子主语 ‎19. 答案:D 根据①联中“犹子”推断该联不是挽母,根据②联中“北堂”“萱花”可知为挽母,根据③联中“东床”的典故可以推断为挽岳母 ‎20. 答案:①西方社会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产物 ‎②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 ‎③传统的文学也无法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危机感 ‎21.‎ 答案:‎ 力作”改为“拙作”;“拜读”改为“雅正”;“雅趣”改为“爱好”;“斧正”改为“修改” ‎ 四、‎ ‎22.作文: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