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仿真卷历史试题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仿真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道德经》第38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亿,失任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 ) A.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 C.主张“道”是宇宙万物根本 D.客观解释了社会变乱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从社会动乱的原因的层层追寻,最终找到在于社会失道,因为失道才逐步产生了德仁义礼,最后才导致了信薄乱首。由此可以看出体现道家反对儒家简单的德仁义礼,认为道才是万物的本原,故C项正确。道家代表没落贵族利益,排除A项。材料思想与阶级立场关系不大,排除B。题干并未客观科学认识到当时变乱是社会经济变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故选C。 25.表1是汉代董仲舒的部分言论。 表1 言论 出处 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 《春秋繁露·离合根》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仁者,所以爱人类也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据此判断,董仲舒( ) A.排斥了法家学说 B.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 C.恪守了儒家传统 D.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言论”部分自上而下体现董仲舒分别吸收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说明董仲舒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故选D项;据所学汉代儒学的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中也吸收了法家学说而非排斥,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董仲舒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但并未体现其对这些思想的整合、升华,据此无法得出其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前两则言论表明,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此其并非恪守儒家传统,排除C项。 2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手工业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国内并非用于出口,排除B项;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与材料主旨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手工业,与对外贸易不符,排除D项。 27.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 ) A.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答案】A 【解析】据所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知识可知,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A项;内阁始终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军机处在形式上也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二者并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排除B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因此,材料中的做法与提高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了官员之间的制衡机制,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D项。 28.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可知左宗棠在此看到了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选D项;根据材料“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可知创办轮船企业应该“亦商亦兵”,并非“以民用为主”,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自造轮船的主张,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西方在造船工业方面不平衡,未涉及东南地区与西北内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排除C项。 29.1912年5月,设立在外国租界内的《民权报》主笔因发文批评袁世凯阴谋篡权,而被租界当局拘捕,并“依照中华民国新刑律第二百一十七条”加以处罚。这说明当时( ) A.租界当局严格的思想控制 B.租界当局尊重中国法律 C.进步刊物不能在租界生存 D.中国已收回租界司法权 【答案】A 【解析】“主笔因发文批评袁世凯阴谋篡权,而被租界当局拘捕”即是一种思想控制,故选A项;“依照中华民国新刑律第二百一十七条”加以处罚只是一种处罚的借口,不是真实的遵守中国法律,排除B项;“设立在外国租界内的《民权报》”可见在租界内是有保障的,排除C项;“1912年5月”中国并没有收回领事裁判权,排除D项。 30.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四次战役特征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故C正确。排除ABD。 31.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1953-1957年,我国实行“一伍”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题干是1981-1986年,所以选项A错误; 1978年以后,党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使小型拖拉机保有上升。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均有很大提高。所以选项B正确;1985年,城市改革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了活力。而题干中讲的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使用小型拖拉机的情况,所以选项C错误;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发挥调节作用,不再是以往全是计划指令。题干中讲的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的使用的情况,所以选项D错误。 32.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 A.试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B.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考、关注正义,主要是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自由、公民内部的平等,排除CD。 3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下列对该宪法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B.宪法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C.法国几经艰难,最终确立了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制政体 D.宪法的颁布证明了共和派最终掌握实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法国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确立共和体制,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ABD都表述正确;C表述不对,按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总统由议会产生,因此并非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制政体。 34.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前临时政府的成员普遍认为“他们自己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那此像‘土地问题’等重大间题只能留给未来正式的议会机构解……结果时机错过了,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俄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缺乏权威和责任感的政府加速革命到来 B.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具有-定偶然性 C.议会的缺失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D.不合时宜的法治思维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可知,临时政府成员内部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回避现实问题,导致“时机错失”。可知A项正确;材料只是认为临时政府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不是强调革命的偶然,相反临时政府的做法必然进--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革命,故B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 35.下图为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的代表作《乔治·戴尔,一个在意自己外形的男人》。一个人独自坐在奇怪的镜子前,很难面对正确的方向,因为他的扭曲,镜中另外一个自己的画面也在粉碎。这一作品( ) A.客观真实反映社会底层的现实状况 B.以传统画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C.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对理性王国失望 D.用扭曲变形揭示现代社会精神危机 【答案】D 【解析】A项客观真实反映社会底层的现实状况,属于现实主义美术,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B项作品中体现不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之意,故B选项错误;C项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属于浪漫主义美术,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D项根据材料中对作品的描述,“独自坐在奇怪的镜子前”“因为他的扭曲”“镜中另外一个自己的画面也在粉碎”,联系所学知识,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恰好符合这一特征,即用扭曲变形揭示现代社会精神危机,故D选项正确。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救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影响: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3)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 【解析】(1)特点:明朝:据材料“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可知,明政府消极应对;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据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可知,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教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英国:据材料“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可知,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据材料“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可知,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据材料“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可知,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背景:明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等方面回答。英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影响:明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等角度回答。英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等方面回答。 (3)积极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 近代美国 现代中国 希腊城邦公民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美国通过了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了选举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国当代政治从近现代中承接过来。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便形成这样一种“一元”的政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该体系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改革开放后,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在其中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 ——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民主政治因历史阶段不同,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2分) 阐述:古代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众多的城邦,这些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中国、美国是人口大国,地大物博,实行直接的民主不符合实际,且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国情,致使中国和美国在管理国家政治中实行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8分) 由此可见,民主政治模式是与历史传统和本国国情密切相关,要素不同而各具特色。(2分) 示例二: 论题:雅典、美国的民主制具有阶级局限性,中国的民主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最广泛性。(2分) 阐述:雅典只有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奴隶、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是奴隶主阶级民主。美国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民主。中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即是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力。(10分) 【解析】材料以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民主政治的多样性。据材料“希腊城邦公民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便形成这样一种‘一元’的政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该体系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可得出论题:民主政治因历史阶段不同,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阐述:古代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众多的城邦,这些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中国、美国是人口大国,地大物博,实行直接的民主不符合实际,且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国情,致使中国和美国在管理国家政治中实行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由此可见,民主政治模式是与历史传统和本国国情密切相关,要素不同而各具特色。 据材料“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美国通过了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了选举权”、“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得出论题:雅典、美国的民主制具有阶级局限性,中国的民主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最广泛性。阐述:雅典只有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奴隶、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是奴隶主阶级民主。美国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民主。中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即是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力。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 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 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 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 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9分) 【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6分) (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3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以及“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可知,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据材料“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以及“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可知,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据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以及“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可知,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 (2) 第一小问可行性,据所学小农经济的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据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小农经济的知识可知,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据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且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7分) 【答案】(1)变化: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和平至上。(4分)原因: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每点2分,最多4分) (2)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答1点给3分,2点给5分,3点给7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及“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可知,从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和平至上。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可知,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知,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据材料“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 ”“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可知,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 (2)据材料“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可知,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知,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据所学两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二十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排球队引入世界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意志排球”理念,“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团队精神”植入中国女排思想中。1981年,中国女排夺取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庆祝女排夺冠,北大学生欢庆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力崛起的热流。 从女排主力队员发展为主教练的郎平深有体会地说道:中国女排精神是“女排队员在比赛中获得的不仅是冠军,更是而对各种人生不确定时的勇气。”“单靠女排精神不能赢球,这是技术过硬的死磕。技术就是专业。”比赛时“心中有国家,眼中有国家,以国家为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广泛宣传“坚忍不拔、奋力登攀、为祖国荣誉而搏”的“女排精神”。 ——摘编自《中国精神视域下的女排精神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弘扬“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7分) 【答案】(1)内涵:祖国荣誉至上的爱国精神;对球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团队协作、共创辉煌的集体精神等。(任答2点,4分)背景:借鉴国际先进训练和技术理念;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凝聚人心、重振中华民族的自信和激励民族奋力崛起的精神力量;排球运动展现出集体顽强拼搏的魅力等。(任答2点,4分) (2)意义:为中华民族崛起和体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女排精神唤醒人们的民族自觉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有力地调动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价值观等。(任答3点,7分) 【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可得祖国荣誉至上的爱国精神;据材料“单靠女排精神不能赢球,这是技术过硬的死磕。技术就是专业”可得对球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据材料“中国女排精神是‘女排队员在比赛中获得的不仅是冠军,更是而对各种人生不确定时的勇气’”可得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据材料“严格要求、服从命令、团队精神”可得团队协作、共创辉煌的集体精神等。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中国排球队引入世界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意志排球’理念”可得借鉴国际先进训练和技术理念;据材料“二十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可得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据材料“1981年,中国女排夺取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庆祝女排夺冠,北大学生欢庆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力崛起的热流”可得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凝聚人心、重振中华民族的自信和激励民族奋力崛起的精神力量;展现出集体顽强拼搏的魅力等。 (2)据材料“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力崛起的热流”可得为中华民族崛起和体育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据材料“比赛时,心中有国家,眼中有国家,以国家为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可得女排精神唤醒人们的民族自觉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据材料“1981年,中国女排夺取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为庆祝女排夺冠,北大学生欢庆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可得有力地调动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据材料“中国女排精神是‘女排队员在比赛中获得的不仅是冠军,更是而对各种人生不确定时的勇气’”可得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价值观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