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17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B.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C.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D.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4.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5.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6.关于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促胰液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C.促胰液素是一种消化酶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7.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者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D.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8.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T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效应T细胞 9.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10.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柿子密封在一起,可促使柿子成熟,这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A.CO2 B.乙烯 C.脱落酸 D.生长素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C.植物激素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 12.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2,4﹣D B.乙烯 C.吲哚乙酸 D.吲哚丁酸 13.如图表示4根月季枝条,将它们扦插后,哪根枝条最容易成活且其下端生出的根最多( ) A.A B.B C.C D.D 1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c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bc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15.我国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16.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7.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 ) A. B. C. D. 1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B.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C.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19.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温度 B.光照强度 C.食物种类 D.湿度 20.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B.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21.一个海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一个新的小岛,生命逐渐在岛上出现,那么最先出现的物种和小岛上的群落演替类型是( ) A.蕨类植物,初生演替 B.地衣,初生演替 C.雀类,次生演替 D.草,初生演替 22.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⑤ 23.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c=a+b D.a>b+c 24.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2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通过(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26.在生态系统中,动物可通过一些行为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下列选项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鸡吃小石子 B.候鸟迁徙 C.猩猩拍胸示警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 27.如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8.伏季休渔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 B.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 C.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D.保护海洋中某些已经濒危的生物物种 29.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30.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了保护这些特有物种,你认为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大题,共40分) 31.(8分)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模型表示缩手反射的过程,在B、D结构中兴奋以 的形式向前传导,C中的 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人体中只能由A向E单向传递. (2)若该模型表示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A可能代表体内 (生理指标)的上升,进而刺激人体内 (器官名称)中相应的感受器,使该器官产生的激素是 . (3)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则该过程存在 调节机制. (4)若该模型中A表示侵入人体内的H7N9禽流感病毒,C表示B淋巴细胞,在 (免疫活性物质)的作用下,C经D过程形成E,E细胞能分泌与A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则E代表的细胞分泌的物质为 . 32.(8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 (3)在引种初期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 (4)研究表明,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这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3.(8分)如图为某一生命层次结构中各组成成分关系的图解: (1)该图解表示一个 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其中绿色植物所固定的 就是流经它的总能量. (2)蛇位于第 营养级,螳螂与黄雀的关系是 和 . (3)该图中次级消费者是 ,分解者是 . (4)写出该图中最短的一条捕食食物链: . 34.(10分)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 (1)1为 ,4为 . (2)6为 ,7为 . (3)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 . 35.(6分)请回答下列有关调查活动或实验的一些问题: (1)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生态缸必须是 ,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 ,并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 (2)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用 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和 两种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以采用 方法.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B.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C.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D.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即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解答】解:A、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A正确;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B正确; C、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不能再渗回到组织液,C错误; D、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内环境及稳态的知识,考生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A. 【点评】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解答】解: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的通路正常,所以针刺会有感觉,但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不能接受信号,所以不能运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5.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 1、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2、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4、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答】 解:A、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A错误; B、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B错误; C、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能够起分析综合,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C正确; D、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关于促胰液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促胰液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C.促胰液素是一种消化酶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正确; B、促胰液素是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不是消化酶,C错误; D、促胰液素是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促胰液素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者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D.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者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A正确; B、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B错误;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正确; D、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8.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T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各种免疫细胞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解答】解: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接种乙肝疫苗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重点考查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理解和掌握免疫学的应用,明确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的目的. 10.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柿子密封在一起,可促使柿子成熟,这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A.CO2 B.乙烯 C.脱落酸 D.生长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解答】解:成熟的苹果可以产生乙烯促进柿子成熟. 故选:B. 【点评】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明确乙烯的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C.植物激素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自身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不提供能量,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A错误; B、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在植物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是一类化学物质,B正确;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C正确; D、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2,4﹣D B.乙烯 C.吲哚乙酸 D.吲哚丁酸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2,4﹣D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能够区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能识记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2,4﹣D、萘乙酸等. 13.如图表示4根月季枝条,将它们扦插后,哪根枝条最容易成活且其下端生出的根最多(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④控制性别分化. 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A、由于没有幼芽,不能产生生长素,不易生根,A错误; B、幼芽较少,产生的生长素也少,生根数量少,B错误; C、幼芽较多,产生的生长素也多,最易生根成活,C正确; D、葡萄枝条插反,不能生根成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c点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bc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c点时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C正确;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5.我国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 解: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应对我国的老年化问题,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16.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解: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7.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 ) A. B. C. 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分为调整期(适应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时期. 调整期:微生物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ATP及其他细胞成分; 对数期: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调整期和对数期的微生物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 稳定期: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新增细胞数目与死亡细胞数目达到动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稳定期的微生物种内斗争最激烈); 衰亡期:微生物数目急剧下降,出现畸形微生物菌(衰亡期的微生物和无机环境的斗争最激烈). 【解答】解:“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由于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说明营养物质、空间都有限,所以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曲线.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B.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C.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生物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特征、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A正确; B、群落是由种群组成的,因此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正确; C、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正确; D、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研究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特征、群落演替等,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A.温度 B.光照强度 C.食物种类 D.湿度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尤其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掌握影响群落垂直分层的因素,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B.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解答】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1.一个海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一个新的小岛,生命逐渐在岛上出现,那么最先出现的物种和小岛上的群落演替类型是( ) A.蕨类植物,初生演替 B.地衣,初生演替 C.雀类,次生演替 D.草,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答】解:一个海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一个新的小岛,生命逐渐在岛上出现,那么最先出现的物种是地衣,小岛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⑤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 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解答】解:①凡是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寄生的细菌)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①错误;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 ③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③错误; ④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是消费者,④正确; ⑤异养型生物不都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⑤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生物成分涉及的生物类别、新陈代谢类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c=a+b D.a>b+c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解答】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率,能准确判断a和b+c之间的大小关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解答】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不能被生产者全部固定,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它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各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通过(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6、温室效应:(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染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2)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解答】解: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可见,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的.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要求考生识记碳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及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6.在生态系统中,动物可通过一些行为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下列选项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鸡吃小石子 B.候鸟迁徙 C.猩猩拍胸示警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鸡吃小石子不是通过某些特殊行为传递信息,不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 B、候鸟迁徙是通过光周期感知季节变化,故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猩猩拍胸警示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7.如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原状能力为抵抗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图解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进行图文之间的转换,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 28.伏季休渔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渔民受到高温伤害 B.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 C.使海洋中的鱼类资源能够持续被人类利用 D.保护海洋中某些已经濒危的生物物种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伏季休渔,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制度.它规定某些作业在每年的一定时间、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因该制度所确定的休渔时间处于每年的三伏季节,所以又称伏季休渔. 【解答】解:实行“伏季休渔”,时间主要是在鱼的繁殖期,以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另外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29.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答】解:ABC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还要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0.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了保护这些特有物种,你认为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迁地保护). 【解答】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进行保护,最有效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已不适宜在当地生存,故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应为迁地保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考查了学生结合具体环境的知识运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大题,共40分) 31.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模型表示缩手反射的过程,在B、D结构中兴奋以 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的形式向前传导,C中的 突触 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人体中只能由A向E单向传递. (2)若该模型表示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A可能代表体内 细胞外液渗透压 (生理指标)的上升,进而刺激人体内 下丘脑 (器官名称)中相应的感受器,使该器官产生的激素是 抗利尿激素 . (3)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则该过程存在 反馈 调节机制. (4)若该模型中A表示侵入人体内的H7N9禽流感病毒,C表示B淋巴细胞,在 淋巴因子 (免疫活性物质)的作用下,C经D过程形成E,E细胞能分泌与A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则E代表的细胞分泌的物质为 抗体(免疫球蛋白)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反射的过程;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人体内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1)若该模型表示缩手反射的过程,在B、D结构中兴奋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向前传导,C位于脊髓中.C中的突触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人体中只能由A向E单向传递. (2)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3)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则该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4)若该模型中A表示侵入人体内的H7N9禽流感病毒,C表示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CB淋巴细胞经D过程形成E,E细胞能分泌与A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则D过程称为增殖、分化,则E代表的细胞为浆细胞.分泌的物质是抗体. 故答案为: (1)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突触 (2)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3)反馈 (4)淋巴因子 抗体(免疫球蛋白)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综合考查了反射弧、水平衡调节、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易地保护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样方法 . (3)在引种初期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增长型 . (4)研究表明,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这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或药用) 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种群的特征.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3)在引种初期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4)研究表明,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这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或药用价值). 故答案为: (1)易地保护 (2)样方法 (3)增长型 (4)直接(或药用)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如图为某一生命层次结构中各组成成分关系的图解: (1)该图解表示一个 生态系统 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其中绿色植物所固定的 太阳能 就是流经它的总能量. (2)蛇位于第 四、五 营养级,螳螂与黄雀的关系是 捕食 和 竞争 . (3)该图中次级消费者是 螳螂和黄雀 ,分解者是 细菌 . (4)写出该图中最短的一条捕食食物链: 绿色植物→蝉→黄雀→蛇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蛇、蝉、螳螂和黄雀属于消费者,细菌属于分解者,光、二氧化碳等属于非生物成分.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解答】解:(1)图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属于生态系统;绿色植物(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其中蛇分别位于第四、五营养级;螳螂与黄雀都捕食蝉,同时黄雀还捕食螳螂,因此两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该图中次级消费者是螳螂、黄雀,分解者是细菌. (4)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蝉→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因此最短的一条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蝉→黄雀→蛇.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 太阳能 (2)四、五 捕食 竞争 (3)螳螂和黄雀 细菌 (4)绿色植物→蝉→黄雀→蛇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及某一生物的营养级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10分)(2016秋•孝感期末)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 (1)1为 生产者 ,4为 大气中二氧化碳库 . (2)6为 光合作用 ,7为 呼吸作用 . (3)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 生产者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消费者、③代表的是分解者、④代表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⑤代表的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⑥代表的是光合作用、⑦代表的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解答】解:(1)图中的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消费者、③代表的是分解者、④代表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 (2)⑤代表的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⑥代表的是光合作用、⑦代表的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向上一级营养级传递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因此能量最多的是第一营养级也就是生产者.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大气中二氧化碳库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生产者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了解和运用,此题较易,关键是判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关系. 35.请回答下列有关调查活动或实验的一些问题: (1)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生态缸必须是 透明 ,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 比例关系 ,并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 (2)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用 标志重捕法 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 记名计算法 和 目测估计法 两种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以采用 抽样检测 方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或血细胞)采用抽样检测法,其步骤为培养→抽样到计数板→显微计数→计算. 【解答】解:(1)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生态缸必须是透明、封闭,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并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 (2)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 故答案为: (1)透明 比例关系 (2)标志重捕法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3)抽样检测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