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2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24)

‎《望洞庭》导学案 教材分析:‎ ‎【教材阅读】 ‎ ‎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 ‎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 ‎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预设:‎ 学生学习事项 教师活动事项 环节一。开门见山(3分钟):‎ ‎1、欣赏洞庭湖绮丽自然风光图片 ‎2、用一两个词来概括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 ‎  ‎ ‎3.全班读课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0分)‎ 1、 汇报生字词学习情况。‎ 2、 学生交流作者的相关资料。‎ 3、 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4、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5、 听录音朗读课文。‎ 环节一(导语)同学们,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2、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途经此地陶醉于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了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 板书: 望洞庭 ‎ 环节二:布置自主识字要求 1.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强调多音字“磨”。‎ 2. 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 3. 教师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4、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1、 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检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 再读诗句,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 思考: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 环节三、理解诗句 (21分)‎ 1、 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 ‎1)、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什么时间?‎ ‎2)、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 ‎3)、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几种景物?‎ ‎4)、“和”怎么理解?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 ‎1)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小组探讨下列问题:‎ ‎2) “潭”指什么? “潭面”? “潭面无风”?‎ ‎3)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什么比作什么? ‎ ‎4)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1)让你想到了那句诗?(白银盘里一青螺)‎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远处的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3) “遥望”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正因为是“遥望”才会得到“白银盘”、“青螺”的感觉。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 ‎ ‎   4)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 ‎ ‎ 4、齐读全诗,同桌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 ‎ ‎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 ‎6、指名诵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 ‎7、学生试着背诵诗歌。    ‎ ‎5、播放朗读录音。‎ ‎6、先自由朗读,再同桌互读,检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7、再读诗句,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 思考: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 环节三、理解诗句 ‎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 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 ‎1)、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什么时间?‎ ‎2)、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 ‎3)、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几种景物?‎ ‎4)、“和”怎么理解?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 ‎ ‎ ‎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 ‎   1)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 ‎2)“潭”指什么? “潭面”?“潭面无风”?    ‎ ‎3)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什么比作什么? ‎ ‎4)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   ‎ ‎ ‎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   1)(师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理解?(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3)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作者远望什么?‎ ‎   4)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指导学生学会组织语言) ‎ ‎   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注意引导与点评、鼓励) ‎ 4、 四环节、拓展延伸 (3分)   ‎ ‎1、游戏:赛诗 ‎ ‎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 ‎2、播放儿童歌曲《望洞庭》    ‎ 环节五、全课总结 (3分)‎ ‎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 板书设计 ‎ ‎     望洞庭 ‎ ‎      [唐]刘禹锡 ‎ ‎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 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 ‎6、指名诵读。    ‎ ‎7、学生尝试试背诵。    ‎ 环节四、拓展延伸    ‎ ‎1、游戏:赛诗 ‎ ‎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 ‎2、播放儿童歌曲《望洞庭》    ‎ 环节五、全课总结 ‎ ‎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  板书设计 ‎ ‎       望洞庭 ‎ ‎       [唐]刘禹锡  ‎ ‎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  遥望洞庭山水色, ‎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