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内蒙古包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07)
包铁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2017、7) 出题人:王珏审题人:弋小红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酒精去浮色→晾干→观察 B.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C.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D.与甲基绿结合的核酸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2.对DNA,RNA,线粒体,染色体进行染色观察时所用的染色剂分别是( ) ①健那绿染液;②龙胆紫染液;③吡罗红染液;④甲基绿染液.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3. 如图表示细胞内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a为氨基酸,约为20种,蛋白质测序是测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B.b为核苷酸,主要有5种,基因测序是测定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鉴定A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鉴定B的试剂是斐林试剂 D.B指导A的合成主要在细胞核 4.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脂肪的切片法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鉴定蛋白质时,要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入B液 D.在使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 5. 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几种物质检测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黑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检测的理想材料 B.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 C.检测花生种子中的油脂时,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位于细胞之间的脂肪滴 D.西红柿中还有较多的糖,但一般不可用于还原糖的检测 6. 下表为某鉴定实验的处理方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注:各种试剂的使用方法正确;“+”表示显色,“++”表示显色更深,“-”表示不显色。 A.甲液中含蛋白质,乙液中含有淀粉 B.甲液中含有能让乙液中淀粉水解的物质 C.甲液、乙液混合后存在的还原糖来自乙液中淀粉的水解 D.甲液、乙液中加入斐林试剂而不显色,是因为没有水浴加热 7. 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视野内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 ) ①目镜10× ②物镜10× ③目镜16× ④物镜40×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 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由视野(1)到视野(2)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 C.⑤④③② D.⑤④①② 9. 下列显微镜的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①在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的原因是低倍镜观察视野大,易找到所要观察的物象 ②在用显微镜观察时,如因视野太暗而影响观察时应开大光圈,反光镜由平面换成凹面 ③在低倍镜下观察一个植物细胞时,在视野的右上方有一结构因太小看不清,此时应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节即可 ④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制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在视野中发现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而另一部分细胞则比较模糊,这可能是由于标本厚薄不均 ⑤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⑥测量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的实验操作中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10. 下列与“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健那绿染液用生理盐水配制,可直接对口腔上皮细胞染色 B.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会随光照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C.菠菜叶肉下表皮细胞中叶绿体大而且少,是观察叶绿体的理想材料 D.牙签消毒、实验前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 11. 在显微镜下观察黑藻叶片的临时装片时,可发现叶绿体(),这种分布对于叶绿体完成其功能有何意义? A.随机分布于细胞内,有利于摄取CO2 B.随机分布于细胞内,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C.分布于细胞的周边,有利于摄取CO2 D.分布于细胞的周边,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12. 下列有关线粒体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折叠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有利于有氧呼吸 B.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C.线粒体可被健那绿染成灰绿色 D.人体细胞产生CO2的部位一定是线粒体 13. 以紫色洋葱鳞茎叶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中央液泡的体积逐渐变大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已失去活性 D.紫色的色素广泛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14. 下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某视野中的图像,如要看清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 B.图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图中所标记的那一个叶绿体实际流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右下角,顺时针方向流动。 C.图丙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在两次高倍镜观察之间时间不宜停留过长。 D.丙图中外界溶液换成适宜溶度KNO3溶液,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加清水就可以看到其自动复原过程。 15. 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的主要原理是活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5~0.3mmol/L之间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略微膨胀 D.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载玻片等仪器以及苏丹Ⅲ、重铬酸钾溶液等药品 16.如图表示“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应向培养皿中倒入层析液 B.应将滤液滴在a处,而不能滴在b处 C.实验结果应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近似圆形) D.实验得到的若干个同心圆中,最小的一个圆呈橙黄色 17.某同学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方法制作的5个滤纸条,三个滤纸条上色素带很清晰,另两个滤纸条上却一片空白。后者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没有重复划滤液线 B.没有盖培养皿,层析液挥发 C.色素分子被氧化 D.滤液线浸入到层析液中 18.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相关试剂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正确,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③②①④ 19.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95%的酒精使细胞解离、分散开来 B.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一染色一漂洗一制片 C.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往往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D.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细胞增殖的全部动态过程 20.适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是( ) A.蚕豆叶肉细胞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蛙的红细胞 D.蛙的受精卵 21.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 B.分裂期的前期,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C.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发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D.制片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盖玻片 22.小鼠睾丸中存在一种为精原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相关激素的间质细胞。用显微镜观察睾丸组织切片,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显微镜下能看到染色体的细胞最多含两条性染色体 B.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因遗传物质不同而功能不同 C.间质细胞产生的激素不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 D.观察到染色体数最多的细胞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23.某种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用显微镜观察该动物的精巢切片,观察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 ) A.N和2N B.2N和3N C.N、2N和4N D.2N、3N和4N 24.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中,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25.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剪取0.5~1cm洋葱根尖放入4℃的低温环境中诱导 B.待根长至1cm左右时将洋葱放入卡诺氏液中处理 C.材料固定后残留的卡诺氏液用95%的酒精冲洗 D.经龙胆紫染液染色后的根尖需用清水进行漂洗 26.团头鲂(2n=48)属于淡水鱼。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野生型团头鲂一定数量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不分裂出极体(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这些次级卵母细胞在室温下最终发育成团头鲂。新培育的团头鲂多数为纯合子,少数为杂合子。有关新培育的团头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野生型团头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 C.各纯合子间的基因型都相同 D.杂合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交叉互换 27.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生长旺盛的洋葱不定根置于4℃的冰箱冷藏室中培养36h后,剪取根尖制成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处理根尖可使染色体着色 B.低温处理能阻断洋葱根尖细胞中DNA的复制 C.制作临时装片前可用卡诺氏液维持细胞的活性 D.低倍镜视野中所有细胞染色体数都已发生改变 28.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得温度与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为细胞呼吸提供原料 B.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去除杂菌及排除氧气 C.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有无酒精产生 D.本实验说明25℃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 29.盐酸和NaOH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斐林试剂中的CuSO4需要与NaOH反应后,才能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 B.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用NaOH和HCl 来改变反应条件 C.稀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健那绿染液进入细胞并对线粒体染色 D.用盐酸处理洋葱根尖细胞,可使细胞相互分离而利于显微观察 30. 现有一瓶葡萄糖溶液,内有适量酵母菌,经测定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体积之比为5:3,这是因为() A.有2/3的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 B.有1/2的在进行有氧呼吸 C.有1/3的酵母菌在进行无氧呼吸 D.有1/4的在进行有氧呼吸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每空2分,共12分)回答下列以下有关酶的问题: (1)由图1曲线,可知: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 (2)图2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 (3)以下是一个有关酶的实验,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A 试管B 试管C 1 加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加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3 温度处理 60℃ 100℃ 0℃ 4 加碘液 2滴 2滴 2滴 ① 表中为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 ② 请指出实验操作步骤存在的问题?_____(单选) A.酶的量过少;B.温度控制不严谨;C.温度梯度设置过大。 ③ 该实验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的颜色?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每空2分,共12分)图甲是细胞内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A、B、C、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图乙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图丙通过液滴的移动判断气体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中没有ATP生成的生理过程是 (填数字),A物质表示____________,C物质可用 检测。 (2)图乙中,氧气浓度由d逐渐变为a过程中,线粒体内A物质氧化分解的速率将会__。 (3)若氧气浓度为图乙中C点,图丙中的液滴将向 移动(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其移动的数值表示在此浓度下 。 33. (除做要求的空外,每空1分,共16分)下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完成问题: (1)若A、B是植物细胞,在细胞融合之前已用酶处理去掉了细胞壁,所用的酶可能是_________,由此生成的A和B称为_________;A、B到细胞C的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离心、振动、电激。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 (2)若A、B是动物细胞,一般取自幼龄动物的器官、组织,然后用________使其分散开来;A、B到C的过程中,常用的不用于植物细胞工程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____诱导细胞融合。对融合得到的D进行大规模培养时需要提供的气体环境为______________(2分),其中CO2的作用是 (2分)。此外,培养液还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 (2分)。 (3)若A为骨髓瘤细胞,B为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那么D称为_________,这种细胞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_________。 (4)从A、B到细胞C的过程中,可形成__________种类型的细胞(仅考虑两个细胞间的融合)。若该过程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应筛选出符合要求的D,方法是用特定的__________培养基培养,为了大规模的生产单克隆抗体,还需对D进行第二次筛选,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期末答案 【答案】 1. D 2.B 3.A 4.D 5.A 6.D 7.D 8.C 9.B 10.CB 11.D 12.C 13.B 14.B 15.C 16.D 17.D 18.B 19.D 20.D 21.A 22.D 23.C 24.D 25.C 26.D 27.A 28.B 29.C 30.A 16. (1)先上升后下降 (2)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3)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②B ③不能 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先水浴加热,会破坏实验设定的温度条件,影响实验结果 17. (1)④、⑤ 丙酮酸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2)降低(减慢) (3)右 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之间的差值 18. (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原生质体 杂种细胞产生新的细胞壁 (2)胰蛋白酶 灭活的病毒 95%的空气加5%的CO2 维持培养液的pH 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3)杂交瘤细胞 专一的抗体 (4)3 选择性 筛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答案】 2. D 2.B 3.A 4.D 5.A 6.D 7.D 8.C 9.B 10.CB 11.D 12.C 13.B 14.B 15.C 16.D 17.D 18.B 19.D 20.D 21.A 22.D 23.C 24.D 25.C 26.D 27.A 28.B 29.C 30.A 16. (1)先上升后下降 (2)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3)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②B ③不能 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先水浴加热,会破坏实验设定的温度条件,影响实验结果 17. (1)④、⑤ 丙酮酸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2)降低(减慢) (3)右 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之间的差值 18. (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原生质体 杂种细胞产生新的细胞壁 (2)胰蛋白酶 灭活的病毒 95%的空气加5%的CO2 维持培养液的pH 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3)杂交瘤细胞 专一的抗体 (4 )3 选择性 筛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答案】 1. D 2.B 3.A 4.D 5.A 6.D 7.D 8.C 9.B 10.CB 11.D 12.C 13.B 14.B 15.C 16.D 17.D 18.B 19.D 20.D 21.A 22.D 23.C 24.D 25.C 26.D 27.A 28.B 29.C 30.A 16. (1)先上升后下降 (2)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3)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②B ③不能 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先水浴加热,会破坏实验设定的温度条件,影响实验结果 17. (1)④、⑤ 丙酮酸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2)降低(减慢) (3)右 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之间的差值 18. (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原生质体 杂种细胞产生新的细胞壁 (2)胰蛋白酶 灭活的病毒 95%的空气加5%的CO2 维持培养液的pH 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3)杂交瘤细胞 专一的抗体 (4)3 选择性 筛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过程以及纸层析的结果。 【解答】 A.分离色素采用的是纸层析法,所以要在培养皿中倒入层析液,A正确; B.应将滤液滴在a处,而不能滴在b处,因为滴在b处会因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而导致实验失败,B正确; C.叶绿体中含四种色素,正常的实验结果应在圆形滤纸上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C正确; D.实验得到的四个同心圆,最大的一个圆呈橙黄色,最小的一个为黄绿色,D错误。 故选D。 2 . 【分析】 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考查需要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用法和作用、实验现象及解释、实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答】 A.如果没有重复画滤液线,滤纸条上颜色将较浅,A错误; B.没有盖培养皿,层析液挥发,五个滤纸条均得不到色素带,B错误; C.色素分子被氧化,五个滤纸条结果将相同,C错误; D.滤液细线长时间浸没到层析液中,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D正确。 故选D。 3. 【分析】 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理解影响色素含量多少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分析题表可知,甲同学未使用丙酮,因色素不溶于水,提取不到色素,得不到色素带,如图中②;乙同学操作正确,所以色素带正常,如图中④;丙同学没加入CaCO3,研磨使色素被破坏,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减少,如图中①;丁同学没加SiO2,研磨不充分,所有色素含量都少,如图中③。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分析】 考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掌握实验中的具体过程,使用材料及各个时期特点为解题关键。 【解答】 A.解离用的是解离液,应该是酒精和盐酸,A错; B.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是流程,B错; C.中期着丝点应该整齐的排列在细胞的中央(一个平面),即赤道板的位置,C错; D.因为整个过程中细胞已经是死细胞,故看不见动态过程,正确。 故选D。 5.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A.植物叶片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丧失了分裂能力,A错误;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丧失了分裂能力,B错误; C.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 D.蛙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其可以进行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D。 6.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A正确; B.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B错误; C.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发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C错误; D.制片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在压上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D错误。 故选A。 7 . A、显微镜下能看到染色体的细胞最多含4条性染色体,即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两者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间质细胞产生的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C错误; D、观察到染色体条数最多的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D。 8.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 动物的精巢的精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1)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其余各时期都为2N,所以染色体数可为2N、4N; (2)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方式为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末期为N,其余各时期为2N,所以染色体上可以是N、2N。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 解:A、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有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 B、由于花药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 C、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 D、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故选:D. 减数分裂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本题考查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解:A、取三份根尖,第一份放入冰箱内0℃低温下培养;第二份放入冰箱内4℃低温下培养;最后一份仍留在25℃下培养,A错误; B、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处理,B错误; C、材料固定后残留的卡诺氏液用95%的酒精冲洗,C正确; D、经龙胆紫染液染色后的根尖不需要清水漂洗,只需要用吸水纸处理,D错误. 故选:C.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本题考查了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 . 【分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生物的变异、生殖隔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团头鲂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用低温处理使其不分裂出极体,但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此时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已经加倍,为48条,在室温下继续培养这些次级卵母细胞,使其最终发育成团头鲂,这些新培育的团头鲂与野生型团头鲂都是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48条,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新培育的团头鲂是由用低温处理次级卵母细胞(24条)发育而成的个体,低温引起染色体数加倍,应为48条,B错误; C.团头鲂体细胞共48条染色体,不同的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因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所形成的一定数量的次级卵母细胞中的基因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前提下,每条染色体含有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相同,所以新培育的团头鲂应全为纯合子,且纯合子的基因型可能不相同,C错误; D.如果在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则会产生杂合子,D正确。 故选D。 12. 【分析】 此题考查低温对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影响。抓住低温影响纺锤体的形成即可解答。 【解答】 A.观察植物细胞染色体时,可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使得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A正确; B.低温处理能阻断洋葱根尖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卡诺氏液适用于一般植物组织和细胞的固定,常用于根尖,花药压片及子房石蜡切片等,所以把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C错误; D.由于低温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因而处于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不受影响,正常分裂,而且分裂期所占细胞周期比例较小,因此视野中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数已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1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相关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答】 酵母菌有氧呼吸时,分解1mol的葡萄糖需要6mol的O2、产生6mol的CO2,无氧呼吸时,分解1mol的葡萄糖产生2mol的CO2。假设氧气消耗3mol,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3mol,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2mol,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2mol,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1mol,所以有1/3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2/3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 【分析】 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答】 A.试管中加水的目的隔绝空气,造成无氧环境,A错误; B.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去除杂菌及排除氧气,B正确; C.测定呼吸产物时,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产生与否,由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所以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产生了酒精,C错误; D.由于曲线的走势未知,所以不能断定25℃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B。 15. 【分析】 本题考查了盐酸和NaOH在实验中的使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的识记和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解答】 A.斐林试剂是先混合后使用,因此先将CuSO4与NaOH反应后,在用于还原糖鉴定,A正确; B.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用NaOH和HCl来改变反应条件,B正确; C.观察线粒体实验中,所用的键那绿是活性染料,不需要用盐酸处理,C错误; D.用盐酸处理洋葱根尖细胞,可使细胞相互分离而利于显微观察,D正确。 故选C。 16. 【分析】 本题考查酶的特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和理解能力。 【解答】 (1)由图1曲线,可知,该酶在PH=6时活性最高,PH=5时活性最低,因此从曲线中可看出,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先升高后降低。 (2)图2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是因为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3)①由表格可看出,试管的温度不同,因此探究的是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②应先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在各自的温度条件下保温一段时间,再将两者混合,该实验温度控制不严谨,故选B。 ③该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是因为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先水浴加热,会破坏实验设定的温度条件,影响实验结果。 17. 【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解题关键能够根据柱形图判断呼吸作用方式以及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值判断两种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 (1)分析可知,图甲中①②③表示有氧呼吸(三个数字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①④和①⑤表示无氧呼吸,根据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可知,A表示丙酮酸,C表示酒精,D表示乳酸。细胞呼吸过程中没有ATP产生的生理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即图中④和⑤。检测酒精(C)可用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后变成灰绿色。 (2)根据题意,图乙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分析可知,a 点时只进行无氧呼吸,d点时只进行有氧呼吸,bc两点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氧气浓度由d逐渐变为a过程中,线粒体内A物质氧化分解的速率将会降低(减慢)。 (3)图丙中的液滴移动的数值表示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之间的差值,有氧呼吸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绿色植物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若氧气浓度为图乙中c点(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内气体体积增加,液滴将向右移动。 18.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1)植物体细胞杂交前需先去掉细胞壁,因为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应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去壁后的A和B称为原生质体,A、B到细胞C的过程就是让不同的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的方法有离心、振动、电激等物理方法和聚乙二醇等化学方法,进行人工诱导。在完成细胞融合后,杂种细胞会产生新的细胞壁,最后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 (2)在培养动物细胞时,一般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将其分散开。如果要融合动物细胞,可采用离心、振动、电激等物理方法和聚乙二醇等化学方法,以及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等。常用的不同于植物细胞工程的方法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适宜的气体环境,通常将培养皿置于含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其中5%CO2气体可维持培养液中的pH。通常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为保证营养充足,通常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血清或血浆等天然成分。 (3)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D称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4)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两种多个细胞融合时(仅考虑两个细胞间的融合),共可形成3种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杂交瘤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是杂交瘤细胞,选择杂交瘤细胞的方法是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第一次筛选为了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