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0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二优化卷6含解析
名校优化卷6 测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使之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规族训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由于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规族训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 18 -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嘱咐几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在司马光家训的影响下,司马家族虽世代贵胄,却勤俭持家、和待乡曲,其家风一直为时人称誉。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 (选自陈延斌《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 生动教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家训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它把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内核,对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B.家规族训是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衔接和调节着国家法,对家庭宗族、社会秩序以及国家统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C.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书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蕴含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是其流传甚广的基本条件。 D.家训文化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借助特定的伦理道德准则,促使孩子养成令人尊敬的品行,进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传统文化”错误,由第一段“传统家训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可知,应为“儒家文化”,扩大了范围;“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错误,由第二段可知,应是“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B项,“衔接和调节着国家法”表述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家规族训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C项,“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为“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颜之推说:“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指出了在某些方面师友对孩子的作用未必超过孩子的家庭成员。 B.文章用颜之推、朱柏庐、司马光所在家族及浦江郑氏家族的成功来说明传统家训在家国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文章从个人与家族、家与国的互相作用方面展开论述,用道理和实例阐述了传统家训的重要文化价值。 D.文章先对传统家训文化进行了整体论述,然后从不同角度分述其作用,多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 B 解析 - 18 -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并未提到颜之推和朱柏庐所在家族的成功。文章第二段列举颜之推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家族成员的训谕更容易被接受;文章第四段列举朱柏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有些家训著作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同构可谓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齐家睦族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B.世家大族主动刊行本族家训和历代名士家训文献,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训文化和积极普及儒学的观念。 C.司马家族以贵胄之地位而世代相传,家风也受到人们的赞许,可见《家范》《训俭示康》对整个家族产生了积极作用。 D.家训对形成优秀家风有推动作用,其中一些著作被私塾蒙馆用作启蒙读本,这从侧面说明了家训的价值。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积极普及儒学的观念”说法错误。世家大族主动刊行本族家训和历代名士家训文献并非是主观上积极普及儒学,传播儒学、普及儒学观念是重视家训文化客观上起到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6年我国信息通信服务业收入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收入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至2016年的63%,全面成为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窥一斑可见全豹。传统建筑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大力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今已接入超过23万台设备,实时采集近一万个运行参数,能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教育方面,多地已经建成了覆盖广、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社保方面,以“电子社保”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社保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各地得到实践,网络平台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透明。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也在不断推广,例如安装传感器的自来水总管、数字化停车系统、数字化交通系统等也在探索实践中。 (摘编自《数字经济:改变社会发展生态》) 材料二 - 18 - (资料来源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注] 数字经济又被称为信息经济,包括“数字(信息)产业化”和“产业数字(信息)化”两个部分。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年)》,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近19%,占GDP比重超过30%。信息时代来临,数字经济作为新生业态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材料三 从目前来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使得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更加复杂,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甚至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过程中,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改造等需要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才培养应当作为重点,这需要进行一定的政策性引导。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是,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跨地区特点突出,平台企业成为新的主体,传统监管难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这就需要规范企业平台责任,在市场准入监管等方面加强政府治理,通过法律法规建设填补立法空白,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如何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数据也是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挑战。目前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急需新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使用,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 (摘编自《数字经济:改变社会发展生态》) 材料四 数字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的融入。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 数字经济也在用科技构建凝聚社会的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 18 - (摘编自马化腾《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息通信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基于互联网的业务,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逐步扩大到传统企业和社会服务业。 B.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为客户提供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 C.互联网技术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电子社保”工程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事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和透明。 D.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积极地运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这一产业新形态将在供水、交通等领域开展探索和实践。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积极地运用数字技术”于文无据;“将在供水、交通等领域开展探索和实践”错,由材料一“例如安装传感器的……系统等也在探索实践中”可知,数字基础设施已在这些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了。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的巨大转变,源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数字技术正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B.共享经济在数字经济推动下融入众多领域,数字交互使得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让拥有不再是必需。 C.数字经济给生活带来许多变化,比如使得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D.数字时代为参与其中的人们构建着数字信用,这是数字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否则金融借贷服务等难以实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否则金融借贷服务等难以实现”曲解文意,文中材料四是说数字信用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即没有数字信用,金融借贷服务也是可以实现的,只是不如现在方便快捷。 6.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状:总体规模逐年递增,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但GDP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发展潜力巨大。(3分) (2)途径:培养有助于企业信息化转型改造的人才;加大政府监管平台企业的力度;加快保护个人隐私数据的立法进程。(3分) 解析 - 18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材料二图表中中国信息经济占GDP比重曲线的整体趋势及图表后的注释,表明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逐年递增,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而中国数字经济的GDP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也说明中国数字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办法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中,如“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改造等需要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表明要培养有助于企业信息化转型改造的人才;“这就需要规范企业平台责任,在市场准入监管等方面加强政府治理”,表明要加大政府监管平台企业的力度;“目前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急需新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使用,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表明要加快保护个人隐私数据的立法进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羊凹岭的人把耍杂技唤作耍把戏。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了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姓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羊凹岭人看耍把戏,都是给一点粮食。 - 18 -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的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用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 18 -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的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显出人物的生活状态。 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概括不准确,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她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所以选项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有误。 8.小说多处描写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就结构而言,点题,作为文中主要线索贯穿全文。②就内容而言,描述了敲铜锣孩子生活的窘况以及努力与生活抗争的状态,塑造了孩子自强、自尊、自立的性格特征,赞扬了二豁子体恤、关心孩子的善良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情景的作用。在小说中,可以从思想内容和结构方面来准确分析情景描写的作用。①从思想内容上,小说开头描写孩子敲铜锣召集人们看变把戏,中间描写孩子敲铜锣挨家挨户收粮食。整个过程中,作者对敲铜锣孩子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他的穿着可以看出敲铜锣孩子生活的窘况,从他卖力的表演可以看出他努力与生活抗争的状态,表现了孩子自强、自尊、自立的性格特征。同时从结尾“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这些句子可以看出铜锣声是在赞扬二豁子体恤、关心孩子的善良品格。②从结构思路上,小说从开头到结尾始终贯穿着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可以结合题目说明它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以及点明题旨的作用。 9.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8 - ①开篇描写初冬青白冷寂的太阳,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做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②结尾写“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遥相呼应并形成对比,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正是善良的羊凹岭人把贫穷、阴冷的羊凹岭点燃得温暖、明亮。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作答本题时,应先圈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然后结合所在的位置以及景物的特点来分析其作用。如①文章开头“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此处的太阳“青白冷寂”,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气氛,为下文写敲铜锣的孩子做了铺垫,对孩子穷苦的生活境遇起到烘托的作用;②文章最后“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此处的夕阳“明亮”“温暖”,从结构上来看,与开头“青白冷寂的太阳”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温暖柔和的氛围,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凛如也。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高祖留守北京,知远为押衙。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高祖入室,敢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 废帝入立,高祖复镇河东,已而有隙,高祖将举兵,知远与桑维翰密为高祖谋画,赞成之。高祖即位于太原,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节度使。契丹耶律德光送高祖至潞州,临决,指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无大故勿弃之。”天福二年,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高祖怒,欲罢其兵职,宰相赵莹以为不可,高祖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知远乃受命。五年,徙邺都留守。九月,朝京师,高祖幸其第。六年,拜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七年,高祖崩。知远从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自出帝立,与契丹绝盟,用兵北方,常疑知远勋位已高,幸晋多故而有异志,每优尊之。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又拜北面行营都统。开运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然王未尝出兵。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八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取其赀钜万,良马数千。 (选自《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8 - A.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B.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C.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D.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文段,了解大意可知,“德胜”是地名,作“战”的状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晋高祖”与后文“马甲断”相连,意为“晋高祖的马甲断了”,结构完整,前后均应断开,排除B项;感激刘知远的是高祖,高祖作“德之”的主语,所以在“还”后、“高祖”前要断开,排除C项。选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谥号,是朝廷在他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加给他的有褒扬之意的称号。 B.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文中“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中的“传舍”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C.领有兼任官职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词还有判、守等,其中领与判指以高位兼任低级官职,守则指以低位兼任高级官职。 D.“端明殿学士”,官职名,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解释的是“博士”的含义。“端明殿学士”以翰林学士担任,掌进读书奏。宋沿置,由久任学士大臣担任,元丰改制后,并以执政官担任,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位在枢密史之下,翰林学士之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知远神态威严。他幼时不好嬉戏,厚重寡言,面呈紫色,目多白睛,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 B.刘知远深谋远虑。他派勇士石敢袖藏铁槌侍奉高祖,当愍帝身边的人想要动武时,石敢与他们进行格斗,直至战死,后刘知远率兵将愍帝身边的人杀光。 C.刘知远不愿与杜重威受同一制诏,闭门不出。高祖很生气,想要解除他的兵权,但宰相赵莹认为这样做不可,于是高祖派赵莹去刘知远家说服他。 - 18 - D.刘知远跟随高祖起兵于太原,有开创基业的功劳。自出帝即位后,与契丹断绝盟约,在北方用兵,出帝常常猜疑知远,对知远只是表面优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于是高祖派赵莹去刘知远家说服他”错,原文是“高祖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久用杜重威代替刘知远兼任忠武军节度使,调刘知远兼任归德军节度使,刘知远以与杜重威接受同一制诏为耻,闭门不出。(得分点:“领”“徙”“同制”各1分,大意2分) (2)契丹进犯澶州,另外派遣伟王攻打雁门,刘知远在秀容打败伟王。(得分点:“寇”“别”各1分,补充“败之于秀容”的主语“刘知远”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原名知远,他的祖先是沙陀部人,以后世世代代居住在太原。刘知远体弱不好动,沉默寡言,面呈紫色,眼白较多,一副威严的模样。和晋高祖一起侍奉明宗,任偏将,明宗与梁人在德胜交战,晋高祖的马甲断了,梁兵几乎赶上,刘知远把自己所骑的马送给晋高祖,又取高祖的马跟在最后面回来,高祖感激他。高祖留守北京,刘知远担任押衙。 潞王李从珂反叛,愍帝出逃,高祖从镇州到京城朝见,在卫州遇见愍帝,停留在驿舍,刘知远派勇士石敢袖藏铁槌侍奉高祖,以防变故。高祖与愍帝议事尚未决断,愍帝左右的人想杀高祖,刘知远护卫高祖到室内,石敢与愍帝左右的人格斗而死,刘知远立即率兵杀尽愍帝左右的人,把愍帝留在驿舍后离去。 - 18 - 废帝入京自立为帝,高祖再次镇守河东,不久(二人)有了嫌隙,高祖将起兵,刘知远与桑维翰暗中为高祖出谋划策,辅助他取得成功。高祖在太原即帝位,任命刘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兼任保义军节度使。契丹耶律德光送高祖到潞州,临别时,指着刘知远说:“这个都军很勇猛,没有大变故不要舍弃他。”天福二年,(刘知远)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忠武军节度使。不久用杜重威代替刘知远兼任忠武军节度使,调刘知远兼任归德军节度使,刘知远以与杜重威接受同一制诏为耻,闭门不出。高祖大怒,想罢免他的军职,宰相赵莹认为不可,高祖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到他家宣旨晓谕,刘知远才接受任命。天福五年,调任邺都留守。九月,到京城朝见,高祖亲临他的府宅。天福六年,任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天福七年,高祖驾崩。刘知远跟随高祖在太原起兵,有辅助创业的大功。自从出帝即位,与契丹断绝盟好,在北方用兵,常常怀疑刘知远功勋地位已高,希望晋国多变故,而萌生二心,常常优待尊崇他。任命他为中书令,封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又任命为北面行营都统。开运二年四月,封北平王,开运三年五月,加封太尉,然而北平王未曾出过兵。契丹进犯澶州,另外派遣伟王攻打雁门,刘知远在秀容打败伟王。八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获取了他们的巨额资产,良马数千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纸鸢 王令①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 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绳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而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飞升之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绳高飞”,而是风筝乘线凭风高飞的场景。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中的纸鸢和《逍遥游》中的斥都显得自大无知;(2分)但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暂时高飞却嘲笑未能远飞的大鹏,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2分)而庄子《逍遥游》中的斥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2分)(分析出二者的共同点2分,分析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 18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笑杀鹏抟”的纸鸢自恃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逍遥游》中有嘲笑鹏的斥,结合课文内容“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分析可知,斥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纸鸢”与“斥”两者都显得自大无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描绘了周瑜谈笑风生、指挥若定、潇洒自如的神态。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 , ”,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答案 (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 ,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慢慢地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 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 、明明净净。( )。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去建造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发雷霆 心平气和 独一无二 光明正大 B.雷霆之怒 平心静气 无与伦比 光明正大 C.大发雷霆 平心静气 独一无二 大大方方 D.雷霆之怒 心平气和 无与伦比 大大方方 - 18 - 答案 D 解析 ①雷霆之怒:像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此处指“怒气”,不是斥责别人,应该用“雷霆之怒”。②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心平气和”可作定语,“平心静气”不可作定语,故选“心平气和”。③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东西。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修饰“天下美景”,应该用“无与伦比”。④大大方方: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光明正大: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荡,言行正派。“大大方方”强调自然不俗气;“光明正大”强调为人坦荡正派。结合语境,此处应该使用“大大方方”。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气韵委和到了崇高,色彩单纯到了圣洁 B.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C.色彩委和到了圣洁,气韵单纯到了崇高 D.气韵单纯到了崇高,色彩委和到了圣洁 答案 B 解析 “色彩”是较直观的,“气韵”是较抽象的,故应“色彩”在前,“气韵”在后;排除A、D两项。“沙山”的色彩应是“单纯”的。“委和”,随顺自然,可形容“气韵”,不可形容“色彩”。故排除C项,选B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去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 B.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 C.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发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 D.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 答案 D 解析 A项,语意矛盾,“去”表示将来,“了”表示过去,二者冲突。B项,“倾泄”后面缺少宾语。C项,搭配不当,“发泄”与“信仰”不搭配。 20.某中学门口,一家长开车正准备从校门直驱而入。保安以“今天不是探望日”为由,把车挡之门外,引发了一场小纠纷。家长高声嚷嚷:“孩子发烧了,今天你不让进我也要进。”保安站在车前针锋相对:“今天你想进我也不让进。”家长用手指着保安说:“是校规重要还是人重要?” - 18 - 此事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他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双方的表达不当。请你为家长和保安各拟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交流顺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家长:师傅(小伙子),不好意思,孩子发烧了,我心里很着急,你通融一下让我进去看看好吗? 保安:对不起,今天不是探访日,我建议你先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再决定,好吗?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在家长和保安陈述各自的理由时,语气要尽量委婉。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 21.请阅读“好与快”这幅漫画,简要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指出这幅漫画的寓意。字数不超过8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画面上有三个工人在砌墙,左边一个垒得稳却最慢,右边一个垒得最高却不稳(歪了),中间一个垒得又稳又快。画面下方是“好与快”三个字。(2)寓意:既要速度,又要质量。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描绘漫画内容,要抓住画面中出现的各个要素,如人物、语言等。漫画的寓意,需要我们根据漫画内容联系现实加以分析。描述漫画内容时不要遗漏图中的要素,概括寓意时也要点明漫画所反映的问题。这幅漫画的内容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述,漫画要素有三个工人,他们在砌墙,左边一个垒得稳却最慢,中间一个垒得又稳又快,右边一个垒得最高却不稳(歪了)。根据漫画的题目“好与快”可知漫画要说的是好和快的关系,所以寓意应是既要速度,又要质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18 - 八一中学的李老师,在进入高三后,将高二时未结束的校本课程“《西游记》鉴赏”拿来继续开设,引领学生进行“《西游记》中的诗”“《西游记》中的神与妖”“《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等课题研究。此举引来议论纷纷,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后来学校叫停了此课程。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李老师在高三继续开设未完成的“《西游记》鉴赏”校本课程一事进行评论,对该课程是不是应该叫停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众说纷纭,但基本思路应该有三种: 第一种是支持开设、反对叫停。理由如下:①本课程开设符合国家要求和课改发展趋势;②它有益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有益于学生的发展;③它对于学生应对高考其实有利无害,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会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会大幅提升。 第二种是反对开设、支持叫停。理由如下:①该课程与高考命题的考点没有关系,它会耽误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高考,进而影响学生前程;②进入高三之后,许多学生已经把精力重点放在了高考上,该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效果不会好,所以不开设也罢。 第三种观点是该课程可以继续开设,但应该尽快结束。论述该课程可以继续开设的理由与应尽快结束的理由,分别采用第一、二两种观点的理由即可。 作文立意:①能力掌握最可贵;②课程开设有缓急;③妥善收尾,迎高考。 [佳作展台] 叫停好课实不该 李老师的做法值得赞许,叫停此课程实为大谬。何以知其然? 《西游记》中的人物,如唐僧执着,悟空豪迈,八戒惫懒,沙僧憨厚,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神,神神相异;写妖,妖妖不同。一个简单的取经故事却被作者写得摇曳多姿,煞是耐看。其语言之精粹,我们在学过的《猴王出世》中就早已领略;其内容之丰富,传统文化、宗教知识、诗歌鉴赏、写作艺术等无不尽纳其中,也无不值得细品精研。深入研究《西游记》,相较于碎片化的单篇课文的学习,功效之大显而易见。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李老师开设这一校本课程,就是在教会学生如何锻造这把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这种课程,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也让学生知道了该怎样进行课题研究。这些,为学生将来进入真正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其将来的发展夯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此课程,何错之有? - 18 - 学校之所以叫停此课程,无非是担心它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高三复习备考,担心学生在高考中失利。然而,这种担心虽有道理,却属多余。固然,高三的学习时间紧张又珍贵,高三的备考任务繁重又艰巨,学生的学习重心理应转移到高考上,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为高考服务,然而,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的《西游记》鉴赏,其本质也是一种备考,而且是目光更长远的备考。因为李老师带领学生们鉴赏《西游记》,教给学生的不正是高考语文所考查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吗?两者本为一体,殊途而同归。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学生有机会深入研究名著,既学到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提升能力,有益于未来的发展。如此美事,他们必定欣然而从之,兴致盎然而奋斗之。 何况,李老师一定知道高三复习时间紧迫,不能长时间开设此课程。此次开设,也是在完成高二时未结束的课程。毕竟对于名著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天两天短时间能够奏效的。如果课程尚未结束就叫停,不仅学生对著作的研究是不完整的,对学生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另外,万事应有始有终,如此虎头蛇尾地结束课程,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思想培养。所以,把尚未结束的课程完成,乃李老师应有之义。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压缩一点高三的复习时间,完成对培养学生能力极重要的研究,无可厚非。而如此好课被叫停,实为不该。 [名师点评] 本文特点有三:一是观点明确,论证有力。开篇提出论点,紧接着从《西游记》值得研究、研究《西游记》对学生有莫大益处、研究《西游记》与高三备考不矛盾、研究《西游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应完成等方面陈述理由,充分而有力。二是结构清晰而严密。首尾呼应,强化论点。主体部分逐条陈述理由,层次分明。三是语言简练,没有赘语。从开头到结尾,有引用,多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很强。 - 18 -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