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0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 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 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 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帝、后两党力量对比的悬殊所致,而没有体现是光绪帝个人态度的问题,因此B选项错误。A选项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C选项体现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D选项是历史客观事实的描述。因此本题选B选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2. 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论述到: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文中近代中国人对宪法的了解正确的是 ①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订过宪法 ②早期维新派提出了立宪主张但没有实践 ③百日维新中没有提出定宪法 ④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但是没有付诸实践,且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定过宪法,①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过程中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③不合史实,材料中时间是1895年,而“预备立宪”是1906年,④与题意时间不合,故BC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立宪”,然后通过维新变法、预备立宪等知识综合判断获取正确答案,此类试题解题时可以通过选取正确、选取错误,综合获取正确答案。 3.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的态度变化 B.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 C. 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 D. 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 【答案】B 4. 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 “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了解。根据所学,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孙中山是主要是借鉴美国的经验搞民主共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要思想,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了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答案为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 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 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 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 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信息“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可知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极端化的倾向。所以ABC项符合题意描述,D项说法过于绝对,所以不正确,故选D项。 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 6.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 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 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 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 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排除AB,看出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名师点睛】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前期中国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但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看法。 7.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主张公养、公教、公恤体现出大同思想,和改善民生,依据“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可知其提倡职业教育,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所以②说法错误,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前的变革仅局限于学西方变革军事和经济两方面,还没有发展到政治变革,更没有深入到思想变革。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向西方学习军事和经济方面(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C正确;八国联军侵华前,已经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排除D。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9. 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①抨击科学万能 ②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 ④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即体现①;由“极于欧战”,即体现②;由“物质上,精神上”,即能够体现④。而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表述绝对化,材料信息也无从体现,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对西方科学的认识 10. 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 “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了解。根据所学,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孙中山是主要是借鉴美国的经验搞民主共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要思想,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了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答案为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1.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这反映出 A. 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以改造中国 B.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重建中国的政治秩序 C. 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主张重估传统、唤醒国民 D. 李大钊、陈独秀主张效仿苏俄进行彻底的社会转型 【答案】C 12.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 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 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 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D. 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答案】C 【解析】 材料一方面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同时也指出孔子的思想是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但不适用新时代的变化,表明李大钊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A项中的“彻底否定”和D项中的“始终代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李大钊是评价孔子学说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不存在前后矛盾,排除B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解读材料,不能断章取义,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应综合分析解答。 13. 20世纪20年代中期,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革命有如下的评价:“孙中山及国民党‘希望在外国人眼里以一个与义和团运动毫无共同之处的、有声望的民主主义政党的姿态出现。’”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 A. 孙中山不反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B. 旧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C. 辛亥革命由于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失败 D. 孙中山希望通过实行政党政治来改造中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与义和团运动毫无共同之处的”“有声望的民主主义政党”,可看出孙中山和国民党是希望给外国人的印象,这与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完全不同,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政党政治,材料均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状况及影响 【名师点睛】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认识。A.在民族主义方面:前者侧重于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后者则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内容。B.在民族主义方面:前者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后者则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C.在民族主义方面:前者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后者则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14. 孙中山说:“如果我们从中华民国存在之日起就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起,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A. 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确立中华民国 B. 通过政治革命,确立共和政体,防止帝制复辟 C. 通过社会革命,追求经济平等,防止富人专制 D. 坚持三民主义,追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起”、“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节制资本,C符合题意。A项错误,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材料没有涉及政体问题,排除B。D项与“节制资本”不相符合,排除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15.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正确;变法维新保留了君主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民主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与材料无关;社会主义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16. 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③社会主义革命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④⑥项,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故①②④⑥项正确;邓小平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包含革命理论的内容,故③项错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故⑤项错误。故答案为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内容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科学发展观 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体系,③①②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主要是指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 ②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 ③大规模争霸战争不断 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纪之交,江泽民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背景包括①②④,故排除A,选C;当时苏联解体,所以排除③,故排除BD。 考点: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江泽民三个代表·江泽民三个代表的背景 19.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人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考查毛泽东思想。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即1927年至1937年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排除含①的选项,即排除A、B、D。进一步可知,②③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名师点睛】要注意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质的飞跃。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引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了胜利。 20. 毛泽东思想与新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是 ①耕者有其田 ②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③反帝反封建 ④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主义中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而1947年,土地改革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另外新三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据此分析可知“耕者有其田”“反帝反封建”是毛泽东与新三民主主义所共有的,与题意不合,①③ 排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另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创造性向地提出两类矛盾的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②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21.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思想?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答案】(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三民主义。 作用: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3)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是手段。 作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解析】(1)材料一是孙中山的言论,在20世纪初发展资本主义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倡导民主共和是趋势,在1905年他提出了三民主义,1924年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分别指导了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发展(2)材料二中毛泽东提出的背景是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反应的是充满信心的激情,分别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3)在邓小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是其重要理论的表现(4)综合材料可以看出以上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阐述,要求学生从其产生的背景角度、内容等角度分析,言之合理即可。本题考查的是近代重大思想理论,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欧洲富强之本”: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 (3)主张: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的优势。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4)革命屡遭挫折,认识有所深化;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分析归纳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即可。第(2)问,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列举相关史实,注意材料的出处。第(3)问考查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依据材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综合分析题干材料,分析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 考点:孙中山的思想 点评:孙中山早期主张变法,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走改良之路,实现祖国的富强,但是其努力最终没有成效,后来走向了革命之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民国。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的一大进步。但是革命的成果落在了袁世凯手中;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促使孙中山最后走向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认为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答案】(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 (2)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反对(不同意)这一观点。民族主义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基础。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由“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可得出当时孙中山提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由“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作者分析为“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据此分析的角度,可以从民族危机、思想自由以及阶级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结合“(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可以借助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时学生只要回答出民族主义对现代中国的作用即可,重点在民族主义是如何推动当代中国进步的,可归纳为:民族主义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基础。 2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以下答案任选其一即可 答案1:康有为的观点正确,明确指出了孔教在中国不能废除。 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俗是孔子遗留下来的;孔教是和人性相结合的,所以离不开孔教;社会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离不开孔教;孔教是中国一切文明产生的根本,背弃孔教,文明就会丧失,中国社会将亡国灭族。 答案2:康有为的观点不正确,夸大了孔教的作用。孔教倡导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秩序观念,压制了人人平等;孔教重视“人治”,不提倡法治,容易造成人对法律的忽视;孔教倡导读书为了做官,谋取功名利禄的思想对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消极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评述题,较灵活,可从多个角度组织答案,如果认为康有为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从孔教的积极影响方面举例说明,如:人性和孔教都和“天”密切联系,人性中的仁义智勇等离不开孔教。如果认为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可从孔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近代社会的消极影响方面组织答案,如:孔教所强调的封建等级制度,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都阻碍了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先树立中心议题,再从材料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此题考查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古文知识,从而抓住材料的中心含义。 2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 【答案】(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展洋务运动。 (2)属于“在制度上感觉不足的”人;具体指戊戌变法运动。 (3)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解析】试题分析:(1)“在器物上感觉不足”是指要变革中国的落后经济状态,为此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其背景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2)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属于“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的人物。(3)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考点:中国近代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如①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文明向制度文明再向思想文化的转变;②反帝反封建与求民主解放同步进行;③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主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