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绍兴一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 注意:本试卷全部答案均需答在答题纸上,答题前请先将答题纸上的信息填写完整,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规定的区域作答。凡因填涂错误造成的问题概不给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有30题,共60分) 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D.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 3.“雍正时,王殿元云锦于元旦同戚友为叶子戏,忽失一叶。次日上朝,上问夜间何以为欢,王以实对。上笑曰:‘不欺暗室,真状元郎。’因袖中出叶示之,即王夜间所失叶。” 清代《啸亭杂录》记载的这段文字能够佐证以下哪种说法( ) ①清朝军机处有极强的工作效率 ②清朝市民阶层娱乐文化普及 ③清朝设特务机关控制官员活动 ④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江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下图四处地址有关的对应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文化遗存证明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 B.唐代B处盛产白瓷,制作精美 C.陈启源海外归来在C处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D.荣氏兄弟在D处创办了保兴面粉厂 5.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6. “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可能体现的是( ) A.老子的学说 B.荀子的学说 C.墨子的学说 D.孟子的学说 7.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 ) ①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②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 ③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④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10.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11.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 ) 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12.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 ) A.开放性和灵活性 B.巩固统治缓和矛盾 C.随意性和实用性 D.维系帝国影响深远 13.布莱恩·蒂尔尼的《西欧中世纪史》把公元300—1475年称为中世纪。他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动乱之所以没有导致文明的崩溃,是因为西欧人民表现出了非凡的再生能力。下列符合这种能力的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航路开辟 14.18世纪的法国社会崇思鄙行,揭示事物原理的“自由艺术”广受尊崇,将原理付诸实用的“机械艺术”则隐晦无闻。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描述农业耕作、运河御水、造纸印刷、丝绸织造等各门技艺的精美图版有600幅。狄德罗在此体现出的思想是( ) A.社会契约 B.民主共和 C.宽容博爱 D.理性平等 15.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16.某位欧洲航海家的临终遗言说到:“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被摩尼康谷人称为赤潘哥的小西班牙。”该航海家应该是( ) A.达·伽马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迪亚士 1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这样描述大头针的生产:“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把它拉直,第三个人再把它切断。”依次类推,这种程序使得10个人一天生产48000枚大头针,而“如果靠个人单独工作,每个人一天甚至生产一枚大头针都会有困难。”这表明( ) A.这时大头针的生产浪费了更多的劳动力 B.当时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当惊人 C.专门化和劳动分工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D.西方已经入机器制造机器的时代 18.敲窗人Knocker-up这一种职业出现在19世纪的英格兰,当时闹钟尚未发明,所以需要Knocker-up。敲窗人的工作是每天早上沿街挨家挨户敲窗户,以叫醒要起床的男人们。每个被叫醒的人会给他几便士。材料中需要按时起床的男人们主要是( ) A.为了准时到工厂上班 B.听广播关注天气情况 C.躲避德军白天的轰炸 D.石油危机致油料紧张 19.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中有如下记载:许多人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一个从前经常光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 他们塞满了海滩,四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们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同从前相比,还是尽量打扮一番……”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的生活状况是( )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②继续受到富人的歧视 ③有旅游等休闲活动 ④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20. (2010·北京宣武高三二模)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1.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22.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23.以下为国际工人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对应的分别是( ) 1848年 1917年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24.一位科学家曾幽默地说道:“……先生,很抱歉推翻了您的理论,不过您的成就是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所能达到的巅峰,您所创造的许多观念直到今日都仍在引导我们的物理思维。虽然我们知道,当我们对宇宙万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后,这些观念将会被一些更抽象的新观念所取代。”文中被“推翻”的理论最有可能是(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5.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26.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27.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 ) 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 B.改造国民的素质 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D.新文化的融合性 28.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 A.“开眼看世界” B.主张“中体西用” C.宣传维新变法 D.倡导“实业救国” 29.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30.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这表明( ) A.只有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相结合才能还原历史 B.新材料的发现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历史的新认识 C.新材料的发现颠覆了古史记载中的可信部分 D.古史中的记载一定能补充新材料的不足 二、材料解析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 31.(24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民族主义是18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民族主义则不断搅动和重组着世界政治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民族国家的产生而言,需要具备相应的历史条件:宗教的世俗化,商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的城市演变为相对的共同体,以及改变了君主制和市民社会的战争。英国第一个实现了工业革命,完成了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的整合。英国的民族主义作为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产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民族主义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相反它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的伟大运动。 ——《上帝的长子:英格兰》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的主要因素,结合16~18世纪的史实说明英国是如何维护和扩大其民族利益的。(10分) 材料二 正是在扩展国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利益的进步性,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节,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与此同时在亚、非、拉美广大地区和国家,民族的苦难和民族经济的初步发展,刺激了民族觉醒和反抗斗争的出现,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概括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的主张。(10分) 材料三 海明威一代年轻人当时极为崇拜的英雄老罗斯福号召青年:“目前,每个优秀的美国青年都要在不利或不完善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如果他到了打仗的年龄,就应该让他去参加战斗的行列。……身强力壮、心灵健康的青年应当有自己的自由去战斗的行列担任合适工作。” ——转引董衡巽《海明威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4分) 32. (16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 材料二 有人对清代丝织业在苏州城市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了这样的评价:“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万户机杼,彻夜不辍,产量之丰,无与伦比,四方客商,麋集于此,骎乎居全国丝织业之重心,而地方经济之荣枯,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以为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的发展特点(4分) 材料三 在近代以前,如果说中国的政局与政策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的政治环境则出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国近代城市化原因及特点分析》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的原因(8分)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距很大,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有30题,共60分) 1-5:CACAC 6-10:CCAAB 11-15:AAADD 16-20:CCABD 21-25:ABBBB 26-30:CBDBB 二、材料解析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 31. (1)主要因素:宗教的世俗化;商业的发展;城市化及工业化;资产阶级革命。(4分) 说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贸易;发动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写出三点,6分)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殖民体系形成提供物质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不仅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要求把过剩的资本输往海外,从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资产阶级利用本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节,进行殖民扩张。(6分) 主张:以进化论和西方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提出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4分) (3)作用: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伸张正义,又可以庇护邪恶。积极方面:鼓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保卫国家;消极方面:狭隘民族主义为西方殖民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4分) 32. (1)成为以丝织业为主的专业化城市(或者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城市手工业规模大;社会分工细;有雇佣关系、出现新的社会阶层。(4分) (2)特点:城市化伴随着半殖民地化;城市化进程被动、落后。(2分)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辟,租界的建立;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近代交通、通信工具的传入);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如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等)(6分) (3)中国:列强侵略,政局动荡,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近代工业发展缓慢。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