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9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94张)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第 4 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 (1840 ~ 1912 年 ) 主干排查 · 建通史体系 [ 主干排查 ] 时间 基础梳理 19 世纪中后期 政治: 鸦片战争和 《 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 》 ;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输出;洋务企业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电报传入。 文化: ① 抵抗派: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② 洋务派: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中体西用 ” 。 19 世纪末 20 世 纪初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和 《 马关条约 》 ;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 《 辛丑条约 》 ;义和团运动;列强 “ 以华治华 ” ;清末新政;同盟会;辛亥革命。 经济: 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兴起。 文化: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近代报刊兴起;上海首映电影 (1896) ;电话传入 (1875) ;科举制度废除 (1905) ;三民主义。 [ 体系建构 ] 政治: 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统治于 1912 年结束。 [ 时段特征 ]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 “ 实业救国 ” 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思想: 清朝统治者从 “ 天朝上国 ” 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 中体西用 ”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把脉高考 · 定考情考向 [ 考情分析 ] 1 . (2019 · 全国卷 Ⅱ ) 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 “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 真题印证 ] 一、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晚清政局的变动 解析   由材料 “ 1898 年 ”“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 ” 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 , 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 , 故选 D 项; “ 广泛支持 ” 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 ,排除 A 项; 1898 年 , 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 , 而并非清政府 , 排除 B 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 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内政 , 排除 C 项。 答案   D 2 . (2018 · 全国卷 Ⅰ )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 包装 ” 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 “ 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   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 , 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 , 故 A 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 , 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 , 故 B 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 , 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 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故 C 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 , 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 深化认知 ] 1 . 对列强侵华的四方面认识 (1) 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 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 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 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最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2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特征 (1) 广泛性: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其原因是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以救亡图存方面具有一致性。 (2) 开放性: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人们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更加深入地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 (3) 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甲午战前的器物到甲午战后的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 继承性:先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进而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 (5) 阶段性:从甲午中日战争到 《 辛丑条约 》 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 《 辛丑条约 》 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不断高涨。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1 . 下表为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 变式训练 ] 时间 承借人 贷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 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 常胜军 ” 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 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 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解析   材料中 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对外借款用途是支付 “ 常胜军 ”“ 湘军 ” 军饷及 “ 淮军 ” 运输费用,结合史实可知,清政府对外借款用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 .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 (1) 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 主张同外国侵略者 “ 尽心议和 ” 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1861 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  发动政变,控制了清政府的实权。 [ 备考链接 ] (3) 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 1862 年,清政府 “ 借师助剿 ” 。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4) 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 “ 自强 ”“ 求富 ” 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2 . 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时期 特点 1840 年鸦片战争前 以天朝上国自居,贵华贱夷,闭关锁国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 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强了开眼看世界意识 19 世纪 60 ~ 80 年代 中体西用、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初 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1 .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 “ 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 ” 。以后事有 “ 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 ” 者, “ 皆可引 《 万国公法 》 直言斥之 ” 。据此可知,洋务派 A .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B .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 C .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 D .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 [ 新题速递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外交,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从材料中的 “‘ 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 ’ 。以后事有 ‘ 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 ’ 者, ‘ 皆可引 《 万国公法 》 直言斥之 ’” 可知,洋务派已经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外交活动中受到外国的蒙蔽,并没有体现出国力弱小, B 项错误;材料意在利用国际公法来抵制列强的不平等要求,并不是着力抗击列强的外交胁迫, C 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推行妥协的外交政策,而是强调要改变妥协政策, D 项错误。 答案   A 3 . (2019· 全国卷 Ⅰ)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 真题印证 ] 二、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 B 项;材料 “ 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 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 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 D 项。 答案   B 4 . (2019 · 全国卷 Ⅲ)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解析   “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 ”“ 外国人的名字 ” 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 B 项; “ 民间设厂高潮 ” 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 “ 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 ” 不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排除 C 项; “ 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 ” 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 D 项。 答案   B [ 深化认知 ] 1 . 从不同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史学角度: ① 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② 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③ 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 史观角度: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②从文明史观看,它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③从近代化史观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2 .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1) 思想上:洋务派提出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 “ 中学 ” 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 “ 传统人 ” 开始向 “ 现代人 ” 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 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 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 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 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核心素养感悟 时空观念: 中国的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在列强侵略下开放通商口岸较早 , 自然经济的解体较快 , 因此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这些地区。关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定要放在此时空背景下进行理解和分析。 2 . 下面为 1840 年前、 1894 年国产粮食商品量、值估计表,这从侧面反映出 [ 变式训练 ] 国产粮食商品量 国产粮食商品值 亿斤 占产量 (%) 万两 1840 年前 233.0 10.0 15 533.3 1894 年 372.5 15.8 37 250.0 A. 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 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意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限定词 “ 从侧面 ” 。材料表明国产粮食商品量、值都有较大提高 ,这从侧面表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项正确;从材料中国产粮食商品量和所占比例可知 , 粮食总产量没有明显提高 , A 项错误; B 项是表格直接体现的信息 , 不符合 “ 从侧面 ” 的要求 , 排除;材料中没有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体现 , D 项错误。 答案   C 1 . 官办洋务企业民营趋势 (1)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 “ 富国强兵 ” 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 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而生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 备考链接 ] (3) 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 1913 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 2 . 晚清政府顺应近代化的努力 (1) 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举办了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 “ 振兴实业,奖恤工商 ” 的新经济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1898 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等等。清廷以上谕形式发布 《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 ,这在 “ 以农为本 ”“ 重农抑商 ”“ 耻言技艺 ” 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4)1901 年清政府实行 “ 新政 ” 。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设立与商部配套的机构律学馆 ( 负责起草有关经济法令和政策 ) 、商标馆 ( 负责商标事宜 ) 、商报馆 ( 及时报道各信息 ) 、商务学堂、工艺局等。这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 “ 预备立宪 ” ,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 “ 皇位永固 ” 。 “ 新政 ” 和 “ 预备立宪 ” 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2 . 1881 年广东南海县知县以 “ 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 ”“ 平民不得私擅购置 ” 为由,下令关闭县内机器丝厂,致使广东内地的丝厂纷纷迁至澳门。这反映了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合法 B .政府排斥外来工业文明 C .洋务企业垄断了缫丝市场 D .官民企业间的冲突激烈 [ 新题速递 ] 解析   材料中的 “ 平民不得私擅购置 ” 说明当时清政府还没有明确允许民间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政策或法令,使民族工业因缺乏合法地位而遭到南海县知县的封杀, A 项正确;材料中的 “ 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 ” 说明当时清政府已经接受西方工业文明, B 项错误;此时期洋务企业不可能垄断国内缫丝市场,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 D 项, D 项错误。 答案   A 5 . (2016 · 全国卷 Ⅲ )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曾赋诗 “ 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 这反映出 “ 诗界革命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 真题印证 ] 三、晚清时期中国的思想解放 解析   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 A 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 “ 甲午战后 ” 不符,故 B 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 “ 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 矞 吾中华 ” 可以看出梁启超的 “ 诗界革命 ” 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 深化认知 ]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学习内容 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2 . 学习过程 ① 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 ( 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 ) 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 (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 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 . 体现主题 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4 . 学习目的 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核心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动。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是国门洞开之后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 君主立宪 ” 和 “ 民主共和 ” 思想的提出,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由寄希望于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抉择。 3 . 19 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 “ 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 。这些言行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 “ 托古改制 ” 作了舆论准备 [ 变式训练 ]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严复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说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晚清教育改革 1 . 概况 晚清教育改革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 2 . 阶段 (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一是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 ( 如京师同文馆 ) 、军事学堂 ( 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 ) 、技术学堂 ( 如上海机器学堂 ) 。二是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的留学生是去欧洲和美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 [ 备考链接 ] 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是在 “ 中体西用 ” 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特点是 “ 变器不变道 ” ,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科举制仍被保留,出现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的局面。通过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在封建教育制度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2) 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但由于维新变法很快归于失败,这些举措没能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尽管如此,也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大的冲击。 (3)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主要内容:一是废除科举制度。 1905 年,清政府正式下诏, “ 自丙午 (1906)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 ,科举制度被废除。二是建立新教育制度。制定新的教育体制: 1904 年 1 月 ( 是年为旧历癸卯年 ) ,清政府颁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 《 奏定学堂章程 》 ,史称 “ 癸卯学制 ” ,仍以 “ 中体西用 ” 思想为指导;成立教育行政机构: 1905 年,清政府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包括普通教育学堂 ( 蒙养院、大中小学堂 ) 、各级师范学堂和培养专门人才的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出国游学的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 最新国文教科书 》 等。 评价 消极:依然贯彻 “ 中体西用 ” 思想,强调 “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 五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教育体制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积极:废科举,办学堂,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发展和学堂职业教育、知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 “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A .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B .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C .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D .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 新题速递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教育,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中 “ 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 强调的是同文馆对 “ 新教育 ” 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文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不同, B 项正确; A 项包含在 B 项之中; C 项不符合题意; D 项说法错误,错在 “ 一整套 ” 。 答案   B 视角 1  挖掘认知的深度:洋务运动的影响 [ 例 1]   (2016 · 全国卷 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题型探究 · 学解题方法 [ 选择题型 ] 【 题型特点 】 突出主干知识 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 强化能力培养 引导考生透过现象 , 理性分析历史事件所要表现的实质。 倡导家国情怀 以 “ 润物细无声 ” 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引领主流价值观。 【 解题指导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 19 世纪 60 年代 , 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 ,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 1888 年北洋舰队正式成立 , 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 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 ,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 C 项; A 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 , 直到 20 世纪初 , 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 “ 新军 ” ;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 , 故排除 B 项;甲午中日战争前 , 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 , 其他列强也通过 “ 片面最惠国待遇 ” 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 , D 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 , 故排除。 【 答案 】   C 视角 2  拓展教材的宽度:清朝的近代外交 [ 例 2]   (2018 · 全国卷 Ⅱ ) 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 “ 不应阻贡 ”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 。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题型特点 】 陌生中考陌生 “ 朝贡体系 ” 的历史情境、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 , 全为非教材主干知识。 链接时政热点 当今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博弈。 凸显素养立意 从近代化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外交 , 突出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必要性。 【解题指导】  材料中 “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 , 说明当时中国受到了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 , D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从材料可知 ,琉球国仍向清政府纳贡,这说明传统朝贡体系仍然存在;材料只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提出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决策,故 A 、 B 、 C 三项错误。 【 答案 】   D 视角 3  转换思维的角度:近代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 例 3]   (2017 · 全国卷 Ⅰ) 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 ,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题型特点】 转换考查角度 从近代学生到日本留学的全新视角认识西学东渐。 立足时空观念 以 1904 年各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为命题载体。 强调唯物史观 考查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的关系。 【 解题指导 】   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 , 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 , A 项正确。 B 项 “ 革命运动 ”“ 高涨 ” 与材料信息 “ 1904 年 ” 不符 , 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 , 革命运动并不 “ 高涨 ” , 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 , C 项错误 , 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 , D 项错误 , 排除。 【 答案 】   A 视角 4  延展知识的长度: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 例 4]   (2013 · 全国卷 Ⅰ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 —— 戊戌变法 —— 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 ——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C .鸦片战争 —— 中法战争 —— 甲午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 义和团运动 —— 辛亥革命 【 题型特点 】 强调唯物史观 以现代化为主线 , 考查晚清历史发展的进程。 强调主干知识 现代化在政治、经济领域的表现 , 即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注重价值引领 弘扬近代中国不断探索、斗争的曲折过程。 【解题指导】  “ 现代化 ” 主要指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 A 项清末新政实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 故排除; B 项符合题意; C 项为列强侵华史 , D 项为中国抗争史 , 均与现代化不符 , 故均排除。 【 答案 】   B 非选择题 (12 分 ) [ 例 5]   (2018 · 全国卷 Ⅱ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 年 , 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 , 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 , 张之洞认为不必 “ 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 购得大冶铁矿 , 开始筹建汉阳铁厂 ,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 , 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 , 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 , 招商股银 200 万两 , 并开办萍乡煤矿 , 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 , 依然未能炼出好钢 , 只得贷款改装设备 , 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 , 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 年后收归国有。 —— 摘编自陈真等编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 等 [ 大题导练 ]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2 分 ) 【解题指导】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信息 本题涉及的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汉阳铁厂在晚清所遭遇的种种挫折。素材所提供的史实有如下两点: 第一,作 为一家由湖广总督发起成立的官办企业 ,汉阳铁厂采购炼铁机炉的决策依据,不是专业的矿产勘探和技术调研,而是领导意志,结果耗时六年仍产不出钢,可见官办企业存在着极大的弊病。 第二,盛宣怀接手,企业由官企变为“官督商办”,盛宣怀另花巨资改装设备,终于让工厂正常运转起来,可见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汉阳铁厂在晚清的挫折史,给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留下了重大的历史教训。 【 答案 】  示例 观点:引进外来科技与设备会大大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说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随后出现的建立企业的高潮中,民族资产阶级也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经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引进外来的科技、设备和资金等可以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视角一 近代中国外交的落后及其原因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视角 1 . 1873 年 6 月 29 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同治皇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失手落地。这反映了中国 A .上流社会维护皇帝的威仪 B . “ 君为臣纲 ” 规矩破坏 C . “ 天朝上国 ” 思想的稳固 D .遭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 预测押题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 各国使节觐见同治皇帝时未行跪礼 ,“ 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 , 连国书都失手落地 ,” 这说明当时中国 “ 天朝上国 ” 的思想依然比较稳固 , 不愿意接受近代外交礼仪 , 故 C 项正确; “ 上流社会 ”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故 A 项错误;外国使节觐见皇帝不属于 “ 三纲五常 ” 的内容 , 故 B 项错误;材料谈论的重点不在于中国遭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 而是中国外交的落后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 . 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 ( 万担 ) 进口棉布 ( 万匹 ) 时间 出口棉花 ( 万公担 ) 1872 年 5 121 1871 ~ 1873 年 0.848 6 1890 年 108.2 1 556.1 1891 ~ 1893 年 29.041 7 由上表可知,当时中国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被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 .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 D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解析   由材料可知 , 这一时期 , 中国进口棉纱、棉布量不断增加 , 出口棉花量不断增加 , 这表明中国被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 故选 B 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 , 排除 A 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棉花的产量 , 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提及民族资本主义 , 排除 D 项。 答案   B 视角三 以表格为依托 , 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 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新要求 3 . 由中国近代税入统计表 ( 政府各项财政收入所占百分比 ) 可知,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多地依赖关税,这表明 时间 地丁杂税 盐课 关税 1849 年 77.2% 11.7% 11.1% 1885 年 42.0% 9.6% 18.5% 1892 年 39.5% 8.8% 20.9% 1897 年 28.2% 15.3% 24.7% A. 中国自然经济降为从属地位 B. 中国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清政府有效掌管关税主权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 , 地丁杂税所占比例大幅下降 , 关税比例持续上升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 故 C 项正确;晚清时期 , 自然经济在中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 故 A 项错误; 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项史实错误。 答案   C 视角四 从教育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 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4 . 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 1901 年,全国 20 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 5 所,天津 4 所,上海 3 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 2 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 1 所。这反映出 A .各地近代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B .地理位置是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 C .各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不同 D .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深入内地 解析   题干中新式教育机构多分布在沿海城市 , 其中许多城市为通商口岸。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地近代化发展的差异来判断 , A 项说法正确;地理因素不是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 , B 项错误;新式教育机构的不均衡分布与当时各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关系不大 , 故 C 项错误; D 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   A 视角五 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企业的发展 , 角度新颖 5 . 1898 年, 《 知新报 》 记载,天津机器局 “ 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 …… ( 甲午 ) 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 湖北机器织布局在 1896 年 “ 极力整顿 ” 后, “ 竟盈余十八万金 ” ,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 A .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 .洋务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D .洋务企业技术已经成熟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1898 年 ”“ 今其制造 , 略已扩充 ”“ 战后颇有扩张 , 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 1896 年 ”“‘ 竟盈余十八万金 ’ , 其产品畅销 , 备受欢迎 ” 可知 , 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 故选 A 项; B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 , 排除 C 项;材料未体现洋务企业技术已经成熟 , 排除 D 项。 答案   A 视角六 从《盛世危言》的开篇文章《道器》的内容切入 , 考查早期维新思想 6 . 郑观应写的 《 盛世危言 》 是鼓吹学习西方的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篇文章 《 道器 》 却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A .顺应了洋务派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 .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 .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 .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解析   晚清时期 , 中国人 “ 天朝上国 ” 和 “ 夷夏之防 ” 的观念仍然强烈 , 郑观应在 《 盛世危言 》 的开篇文章中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 这是为了迎合当时国人的观念 , 减少传播西学的阻力 , 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 故 D 项正确。 A 项说法错误 , 故排除; B 项 “ 开始 ” 表述错误; 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 故排除。 答案   D 视角七 考查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 , 呼应了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这一热点 ,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70 年代初 , 广州生丝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 1872 年华侨陈启沅返回家乡 , 创设缫丝厂。最初 , 他从本村和附近村庄招雇女工 300 人 , 工价低廉。工厂实行计件工资 , 上下班以鸣笛为号 , 设立全勤奖和超产奖。陈启沅利用本地蚕茧生产 , 做到丝厂、丝庄产销一条龙 ,这样不仅可减少中间盘剥,而且能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上的信息,获利颇丰。继昌隆缫丝厂设立后的“三四年间,南 ( 海 ) 、顺 ( 德 ) 两邑相继起者多至百数十家”,机器缫丝“一工之作,可抵十工之用 …… 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 ” 。 —— 摘编自丘传英主编 《 广州近代经济史 》 材料二  荣氏兄弟投资创办企业的原始资本来自经营钱庄的盈利。 1902 年荣氏兄弟创办了保兴面粉厂 , 标志着荣家企业的起步。两人达成共识 , 即 “ 不可有现钱 , 还是向添机上走 ” , 荣德生曾说 “ 只有欠入 , 赚下还钱 ,方有发达之日”。荣家企业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和‘人钟’牌棉纱,都是当时的名牌产品。他们还创办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进入荣家企业工作。 —— 摘编自张耕 《 中国近代民营工业企业集团研究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继昌隆缫丝厂经营的成功经验,并指出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根据荣家企业独特的发展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兴面粉厂创办的历史条件。 解析   第 (1) 问 , 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广州生丝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从本村和附近村庄招雇女工 300 人 ”“ 上下班以鸣笛为号 , 设立全勤奖和超产奖 ”“ 产销一条龙 ” 等从原料、劳动力、管理、成本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 , 根据材料 “ 南 ( 海 ) 、顺 ( 德 ) 两邑相继起者多至百数十家 ”“ 一工之作 , 可抵十工之用 …… 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 ” 等从对周边地区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缫丝业的影响方面分析作答。第 (2) 问 , 第一小问 , 根据材料 “ 原始资本来自经营钱庄的盈利 ”“ 不可有现钱 , 还是向添机上走 ”“ 只有欠入 , 赚下还钱 , 方有发达之日 ”“‘ 兵船 ’ 牌面粉和 ‘ 人钟牌 ’ 棉纱 ,都是当时的名牌产品”“创办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进入荣家企业工作”等从资本的转向、资金的利用、产品类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 潮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 成功经验:在生丝出口地附近设厂,使用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激发工人生产积极性;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影响:带动了周边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传统手工缫丝业的衰落。 (2) 发展模式:由金融业转向工业;利用借贷扩大生产规模,以面粉和纺织业为主,创建品牌;重视培养人才。 历史条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