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钦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钦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西钦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B. 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C. 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D. 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2. 根据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 早期月氏、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绵延不断。‎ C. 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转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 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 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 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必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 “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上”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故选B。‎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B项, “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上”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D。‎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鱼鹰 猪呀羊呀可以变卖,犁呀耙呀可以送人,这群鱼鹰却不忍心卖,更不忍心像那些没肝没肺的渔民炖成老火靓汤。‎ 爹决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一大早就摇了木船,鱼鹰们站舷上一字儿排开,个个脑袋耷拉,眼神忧郁,像知道了要去赴一场诀别的盛宴。‎ 爹顺着凌江把船摇到一僻远处,从腰带上取出长杆烟,塞满烟丝,擦响火柴皮,吧嗒一口,又吧嗒一口,满嘴苦涩味。就像心里侵入了一朵阴霾,欲雨不雨,乍阴还闷。‎ 用劲把烟锅在鞋帮上一磕,直起身板,爹把金属箍套在鱼鹰们的脖上,猛一吆喝:嗨嗨、嗨嗬嗬——!大黑扎煞开翅膀,发出“嘎啊嘎啊”的号令,二黑、三黑、四黑全昂起头,呼呼扇翅。睡眼惺忪的晨曦就被扇醒了,饶有兴味地观看一场泽国演义。‎ 扑通!大黑一个猛子扎下去。二黑、三黑却捣蛋地擦着水面掠飞一阵才潜入水里。爹盯着涌动的水面,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 通知单一来,事情便定了局,哪怕你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改变不了。就要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这是掏心肝的事哪。从此背井离乡,再也闻不到黄土地上牛羊的粪香,听不到凌江上艄公的号子,看不到水面上鱼鹰的黑影……‎ 这鱼鹰,是命根子哦。虽然小兄弟帮俺从水里衔来生计,但俺从不把它们当奴仆。经常喂瘦肉、猪肠、黄鳝、鲜豆腐,晚上让它们住西厢的大瓦房。你别看它们是浪里白条,自理能力却很差,连水都不会自己喝,俺每天多次掰嘴给它们灌水。母鹰下了蛋不会孵,得找抱巢的老母鸡代孵个把月,俺每天得盯紧,睡觉不敢脱衣,端碗不敢离步儿,怕母鹰去捣巢。它们就是这样笨得可爱……‎ 水面忽然划起一道黑色闪电,波滚浪涌,飞沫蔽空。一条鱼甩动着衔在大黑钩状的嘴里,爹伸出长捞子,大黑稳稳当当地飘落铁圈上。收至身边,嘴一松,大鳜鱼掉到网兜。爹轻抚大黑鲜亮的盔甲,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旋一个猛子扎入水。‎ 又一个漩涡卷起,二黑、三黑相继浮出,这次竟都捕了大鳜鱼。爹知道这伙计俩的脾性,以前你不给小鱼,它们硬是不松嘴。这次还没等爹拣来小鱼,它们已把鳜鱼丢到网兜里,转身潜进水去。‎ 鱼鹰是通人性的主。就拿二黑、三黑来说,以前常讨巧卖乖,干活老磨洋工,站在舷上半天不动。见大黑衔着鱼钻出水,便飞去假惺惺地帮着把草鲇子、鲶胡子、灰鳜子叼到船上,嘎嘎地邀功请赏。倒是卖力的大黑,从不乱扯嗓子。爹每次给大黑一条小鱼,二黑、三黑自然也少不了。一次大黑闹了情绪,站在舷上不听号令。爹恼了,举篙把它打下水,大黑脚受了伤,便赌气出走。‎ 鱼鹰们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全都懒散得不成。爹很后悔宠惯了二黑、三黑,好生一顿教训后,命令它们去找。爹把船摇进芦苇荡,一路呼喊大黑,直到天快黑时,看到大黑、二黑、三黑一齐叼着条大鲶鱼凫来。爹一把抱过大黑,像见到了走丢多年的儿子。‎ 每每想起那幕,爹心里就绞痛。这一次,爹下了狠心,等鱼鹰们全飞上船,噙着泪拆了它们颈上的金属箍,赏给一条条小鱼,然后一咬牙把它们赶下水。‎ 爹甩开膀子摇桨,拐个弯就不见了影子。‎ 回到家,爹灌下一瓶二锅头,想用酒精麻醉这撕心裂肺的疼。再也见不到这群小伙计了,十五年啊,一个盖头浪就把这十五年卷走了……爹一头倒在床上,不知何时门口竟响起哀怨的“嘎啊嘎啊”。爹踉跄着奔出去,大黑、二黑、三黑懊丧地站在门前,爹眼一热,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把它们拥入怀里。‎ 当所有用得上的家什全装上车运走后,爹又一次摇着木船把伙计们带到凌江的一处支流。他也是迫不得已啊,为了给它们一条活路,爹忍着疼——以一种无奈的方式——诀别!‎ 但无论爹怎样赶它们下水,用篙驱,用捞子赶,用脚蹬船板,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愣是岿然不动。‎ 爹突然一个猛子扎入水,伙计们见状,争先恐后钻进水里,它们要去救主人。然而,水性极好的爹一个龙回头上了船,摇桨迅疾离去……‎ 爹听到老远传来一片“嘎啊嘎啊”的哀号,仿佛一群迷路的孩子在哭爹喊娘。爹抹了把泪,把金属箍果决地扔进凌江——永别了,孩儿们!永别了,血浓于水的村庄!‎ 借着江风飞过二十公里,爹把木船系在凌江水库一隐蔽处。上了岸,就是按城镇标准建设的移民村,全村因为凌江水库加固扩容被迫迁移。而凌江水库,是禁止捕鱼的。‎ 翌晨,爹像往常一样,腰里别一根长杆烟,头上戴一顶破草帽,找到了那条木船。他怔住了,船上竟躺着一条足有十五公斤重的大鲤鱼!‎ ‎“嗨嗨、嗨嗬嗬——”爹的吆喝声在库区回响,但凌江水库,怎能容得下一群无家可归的鱼鹰呢?!‎ ‎(发表于2012年第12期《百花园》,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写出爹收到通知单时的痛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引出了下文,暗示爹不得不放走鱼鹰。‎ B. 虽然是“爹定给它们一条出路”,但是没有自理能力的鱼鹰被抛弃和伤害,也表明爹的无情。‎ C. 小说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它却用忧伤的眼神看爹”,“一个个铁了心钉稳脚跟”生动写出了鱼鹰和爹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 D. 鱼鹰与爹分别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也令人叹惋;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的出路在哪里?‎ ‎5. 小说写了爹与鱼鹰的几次诀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爹的心情变化。‎ ‎6. 小说以“最后的鱼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痛苦—矛盾无奈—狠心割舍—果决—留恋担忧/迷茫” ①痛苦:接到通知时,心里乍阴还闷;②矛盾无奈:决定放走鱼鹰时,爹“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事情便定了局”③狠心割舍:第一次放走时,心里绞痛,但下了狠心,咬牙把它们赶下水④果决:第二次放走时,爹摇桨离去,把金属箍扔进凌江⑤留恋担忧:当搬到迁移村后,爹像往常伐木船,发现鱼鹰找到水库时,爹担忧水库如何容下无家可归的鱼鹰。 ‎ ‎6. ①结构上:鱼鹰是全文线索,情节围绕鱼鹰展开。②内容上:“最后”蕴含了爹对鱼鹰的不舍和痛惜;同时也吸引了读者兴趣引发思考;鱼鹰不仅是爹的生计来源,更寄托了爹对水上生活的留恋。③主旨:以此为题,揭示了主题,表明了移民村人对旧生活的留恋,对舍弃原有生活的妥协,对如何适应新生活的迷茫。‎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也表明爹的无情”说法错误,因为迁移后的移民村禁止捕鱼,爹不得不放走鱼鹰,体现爹的痛苦无奈。故选B。‎ ‎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写了爹与鱼鹰的几次诀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爹的心情变化”,是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能力。答题时,现在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爹和鱼鹰的几次诀别,根据几次诀别中对爹描述和爹的表现来把握爹的心情变化。小说开头写爹收到通知单时 “心里侵入了一朵阴霾,欲雨不雨,乍阴还闷”“猪呀羊呀可以变卖,犁呀耙呀可以送人,这群鱼鹰却不忍心卖,更不忍心像那些没肝没肺的渔民炖成老火靓汤”形象表现了爹的痛苦。然而是在没有办法,爹决定放走鱼鹰,给它们一条生路,“通知单一来,事情便定了局”但是爹“心里也在展开一场博弈”,由此看出爹内心的矛盾和不舍。“心里绞痛”,‎ 这一次,爹还是“下了狠心,等鱼鹰们全飞上船,噙着泪拆了它们颈上的金属箍,赏给一条条小鱼,然后一咬牙把它们赶下水”,这是爹第一次放鱼鹰,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爹虽然不忍心,但还是狠心割舍,赶鱼鹰离开。然后自己是“甩开膀子摇桨”离开。可是鱼鹰很快又自己回家了。就有了第二次放鱼鹰。第二次放鱼鹰时,爹使计将鱼鹰骗下水,然后自己摇桨离去,爹抹了把泪,把金属箍扔进凌江,从中可以看出爹的果决。到了迁移村时,爹把木船停泊在水库的隐蔽处。这水库是不准捕鱼的。第二天,爹像往常一样,去水库找到木船。却发现木船上“躺着一条足有十五公斤重的大鲤鱼”,说明鱼鹰找到了水库,可是这水库是禁止捕鱼的,爹不禁担忧这禁止捕鱼的水库如何能容下无价可贵的鱼鹰啊,就“嗨嗨、嗨嗬嗬——”吆喝鱼鹰。从中可以看出爹对鱼鹰的留恋和担忧。‎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最后的鱼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本文以“最后的鱼鹰”为标题,作者的用意可以从情节线索、文章内容、主旨等方面考虑。标题“最后的鱼鹰”中的“鱼鹰”是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围绕鱼鹰展开,写了爹两次放鱼鹰,中间穿插着爹对过去养鱼鹰,用鱼鹰捕鱼生活的回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鱼鹰不仅是爹的生计来源,更寄托了爹对水上生活的留恋。题目中“最后”两个字蕴含了爹对鱼鹰的不舍和痛惜。同时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是“最后”的鱼鹰。文章写因为凌江水库加固扩容,村庄被迫迁移,文章通过爹对鱼鹰的不舍,以“最后的鱼鹰”为标题,揭示了主题,表明了移民村人对旧生活的留恋,对舍弃原有生活的妥协,对如何适应新生活的迷茫。‎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 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 -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 根据材料一,2 0 1 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 0 1 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8.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 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答案】7. B 8. BC ‎ ‎9. 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准确的一项”,A项,“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项,“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D项,“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故选B。‎ ‎8.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项,“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纸质书图2015年的阅读量高于2014年,原文第一段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D项,“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原文最后一段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E项,“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故选BC。‎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先提出建议,然后结合材料阐述.所以我们的建议必须是建立在对材料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解决材料中提到的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日渐下降的问题,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赵世廷,字子敬。世廷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 ‎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十年,除安西路总管。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仁宗曰:“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谥文忠。‎ ‎【乙】‎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遺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雏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囯,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伶官传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B. ‎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C.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D. 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 “从事”官名,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椽,汉刺史的佐吏。汉以后三公里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D. “少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赵世廷才华横溢,年少得志。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 甲文赵世廷为官有道,深受朝廷重视。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C. 乙文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D. 乙文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13. 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徵,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0. D 11. D 12. B ‎ ‎13. (1)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廷到任后,不出三月,全部处理完毕。(雍滞:积压;既:已经;剖决:剖析解决)‎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忽微:细微的事情;所溺:溺爱的事物;困于:被动句式)‎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世延(人名)”“荒”“火”“朝廷”“家财”“省台”“所活者”,虚词“以”“之”“所”,标志性词“曰”,再结合本句意思:世延说:“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还。”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句子可以断开为: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故选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少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说法错误。古代祭祀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本项中所说的应是太牢。故选D。‎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甲文最后一段,原文为“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并不是“告老还乡”而是“专心纂修”。故选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雍滞:积压;既:已经;剖决:剖析解决。(2)句,忽微:细微的事情;所溺:溺爱的事物;困于所溺:被动句,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文 赵世延,字子敬。世延天资聪慧,朝气蓬勃,喜爱读书,专心推究儒家关于本体与现象的学说。二十岁时,世祖召见,让他进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年仅二十四岁。 ‎ 元贞元年,授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由于亲丧,未赴任。十年,授安西路总管。安西,过去是京兆行省与御史台衙门所在地,号称会府。前任官积压公文三千件,世延到任,不出三个月,全部处理完毕。陕民闹饥荒,省台决定请求朝廷赈灾。世延说:“救灾如救火,应先开仓赈济,以后朝廷如不同意,愿倾尽我的家产偿还。”省台听从了他的意见,救活的人很多。至顺元年,诏令世延与虞集等人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多次上奏:“臣衰老,请求解除中书政务,专心纂修。”皇帝说“:老臣中像你这样的人才没几个了,求退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这年秋天,因病给中书省写信谈辞去官职的事。元统三年十一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至正二年,谥号文忠。‎ 乙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 “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了时刻相随的愁思。 D. “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C 15. 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诗歌意象表达的请噶的异同,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在庭院中观云赏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2)《逍遥游》中,“无所待”是逍遥的真意,其中“ ______ ,_______,_______”是三种人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至人无己 (4). 神人无功 (5). 圣人无名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岫、倦、至、功、名。‎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语文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全牛,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②野生动物园动物伤人事件引起网民高度关注,倘若仅仅靠园方的单方重视,某些游客仍然置若罔闻,事件恐怕还会上演。‎ ‎③尽管《战狼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但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诽谤,演员们对此拍手称快,纷纷揭露了他们险恶的用心。‎ ‎④每到‎3月12日,许多人自发走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栽种一片新绿;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⑤昨天偶遇暌违多年的老同学,长期分离,短暂相聚,我们却没有拘谨不适,反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忆起彼时的人事物情,不觉失笑。‎ ‎⑥华盛顿地方法院就白宫和国会因联邦检察官被解职一事而发生的争执召开听证会,白宫和国会各自派出代表对簿公堂。‎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语出《庄子•养生主》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这里使用不正确,属于望文生义;②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这里使用正确;③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这里使用错误;④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实践,使用正确;⑤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投缘,像老朋友一样,句中两人曾经同学,不正确;⑥对簿公堂,原意为在官府上受审问,现多用为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这里使用正确。故选A。‎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究世贸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显示,近两年全球贸易额的预测增长值有所下调,低于1993-2013年均值。‎ B. ‎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C. 在北京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寄语毕业生: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要为了一时便宜,丧失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D.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两个句式杂糅,任意删去一个;B项,语序不当,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把“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和“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调换位置;D项,搭配不当,“加大”与“趣味性”不搭配,可将“加大”改为“增强。故选C。‎ 点睛:常考的病句类型为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言标志。‎ ‎19. 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A.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B. 暑假期间,几个同学回来聚在一起,其中一个同学拿出自己近来所写的文章时说:“这是我近期的拙作,各位同学请多雅正。”‎ C. 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D. 小明生病了,给班主任老师写了请假条,主要内容是“因我不慎感冒发烧,不能到校上课,希望准我一天假,特此声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用语得体的一项”,A项,责成:‎ 指定某人或某机构办成某件事。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对校领导不能使用“责成”;C项,对联的内容不适合此处情境,临近高考,对联中的话“逆境”“捶打”“烈火”“焚烧”之类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D项,小明请假,使用“特此说明”语气生硬,不合语境。故选B。‎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了创作出好作品,①_______。文学之路是青灯长夜的寂寞,是楚人怀玉的孤独。作家柳青当年在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住了13年,成为农民的“朋友”“先生”“学生”“参谋”,写出来的《创业史》才洋溢着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同时,②________,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染“人气”的作品。当然还要③________。作家唐浩明为写长篇小说《曾国藩》,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整理史料,所以《曾国藩》被一版再版,既叫好又叫座,成了畅销书、长销书。浮躁、焦虑、短视都是文学创作的大忌。‎ ‎【答案】 (1). ①作家需要耐得住寂寞(就需要作家耐得住寂寞) (2). ②作家要深入生活(作家多接地气、多染人气) (3). ③忌浮躁、焦虑、短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依据这些原理,可确定文中空白处内容。‎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①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2). ③培养“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那么第二处应是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第三处是培养“美的态度”,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议论文。‎ 在一所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考官向前来应试的高中生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未来想做什么? ‎ 很多学生回答:想上贵校。 ‎ 考官又问:上了我们这所学校后,你想做什么? ‎ 很多学生坦言还没去想这个问题。 ‎ 考官提示道:你难道没有想过未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宇航员、机械师、厨师、演员、运动员、教师、军人……? ‎ 很多学生回答:那是小时候想的事了,都记不得了。 ‎ 上面这段考官与学生关于“未来做什么”的对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阐述即的理由和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有梦想才有动力 梦想,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汇,也是一个可深可浅的词汇。也许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到处都有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是梦想却不受那些约束的束缚。它任由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只因为它是梦想。梦想可以影响人生,但是行动才是人生的主导者。‎ 梦想是行动的起点。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才能确定坚实牢靠的梦想。我们时常会说一句话“有梦就有希望”,梦想是支撑我们行动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没有梦想的人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不会有目标,不懂得坚持。就是因为梦想,我们在困难面前才不会选择低头,在挫折面前才不会选择屈服。所以说,梦想是坚持的动力,是我们行动的起点。‎ 梦想,一个完全由我们决定深度的词汇。倘若我们觉得它像童话故事般美好而不真实,那它就永远遥不可及;倘若我们把它看的现实而并非理想化,那它便触手可及。每一个梦想都寄托着我们幻想中的美好,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热切地渴望着未来。梦想总是建立在那些让我们充满渴望的事物身上的。朗朗在《开学第一课》中讲到之所以他想成为一名钢琴家,不过是因为向往着穿上燕尾服时帅气的模样。是的,梦想的产生就是如此简单,它仅是来自于我们大脑某个瞬间所产生的某个念头。‎ 梦想的产生虽然简单,但追逐梦想的过程却布满荆棘。梦,是人的一种本能。从懂事开始,我们就对未来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渐渐成为空想,最终被我们遗弃。然后,怀揣着那份最真实的梦想,四处碰壁。为了追梦,我们用泪水和汗水浇灌成长,从不言弃。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可能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生活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如若坚持不了,选择了放弃,恐怕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终点的风景是什么样子。有梦就要坚持,有梦就要追逐,不能畏惧,也不能逃避。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别人眼里最优秀的,但我们要做最好的自己。‎ 不抛弃,不放弃。秉承着这个原则在我们梦想的道路上继续拼搏。不退缩,不躲避,不怕风吹雨打,也不怕遍体鳞伤,迎着风雨向前闯。这是青春的姿态,也是年轻的资本。‎ 梦想贵在坚持,倘若不行动,一切的梦想终将成为空想,总有烟消云散的一天。梦想给予我们坚持的动力,也赋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其让过去的努力付诸东流,不如让它们为未来铺路。有梦想,就不能怕困难,要相信自己还没有做到最好,为了梦想,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好。‎ 放飞梦想,寻找希望。乘着梦想的翅膀,寻找我们坚持不懈的最大动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所给的材料讲述一所著名高校自主招生面试中,考官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未来想做什么。很多考生回答:想上贵校。考官又问:上了我们这所学校后,你想做什么。很多学生坦言还没去想这个问题。考官提示道:你难道没有想过未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宇航员、机械师、厨师、演员、运动员、教师、军人…… 很多学生回答:那是小时候想的事了,都记不得了。由此可以看出,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很多学生都没有想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小时候的理想,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故而本次作文可围绕人还是不是必须要有梦想来立意。参考立意如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①树立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②梦想不能是空想,应该贴近现实且具有明确的目标。③在个人成长中,不需明确自己的未来,但需要拥有为未来拼搏、为信念奋斗的勇气和毅力。从学校角度看:反思教育的导向与价值意义: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学会认识自己,规划人生。从社会的角度:反思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观念:读书不只是为了考上大学,上大学不只是为了就业,学生应该认识到梦想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